A. 公共经济学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没区别。非要说有区别的话,如果大学这两门课是分开开设的,则公公经继续偏理论分析,政内府经济学容偏向现实描述。公共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经济效率(也就是以完全竞争市场和盒装图为代表那堆)市场失灵(公共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公共选择,也叫政府失灵(投票悖论,寻租等)成本-收益分析基本税种(所得税,增值税)税收原则,税负转嫁,税收的经济影响等基本上本科的公共经济学都会涉及如上内容。
B. 西方经济学框架
其实本无所谓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之分,那时计划转轨的时代高鸿业等老先生为了在国内开设现代非马克思经济学课程又为了避免意识形态问题而发明的词汇。
现在流行的框架:
(一)微观经济学:假定资源是稀缺的、人是理性自利的,讨论两个微观主体企业和消费者分别在自己的预算约束下进行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问题。(1)消费者在自己的收入预算约束下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商品的满足自己偏好的特性与价格来做出能够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消费量的变化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得情况下,我们就能推导出一条反映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量反向相关的需求曲线。(2)生产者在成本约束下根据自己的技术函数(投入产出函数)决定投入量的选择,利用类似的思路可以推导出一条反映产量和商品价格之间正相关关系的供给曲线。假定市场可以出清,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那么我们的供给曲线就是一条直线,如果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我们就会有关于垄断的探讨了,供给曲线就向右上方倾斜,反映产量和商品价格之间由于垄断因素(产品差异或者市场不准入)造化的正相关关系。
有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如果他们相交于某一个点,这个点就是传说中的均衡点,在这个点上商品的价格是均衡价格、商品的产量是均衡产量,市场是出清的。如果消费者的偏好和企业的选择集都是凸性的,如果做出调整,不是消费者受损就是厂商受损,说明市场均衡产量也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能够实现市场出清,而且是有效率的。
阿罗和德布鲁也证明了n种商品n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情况下市场也可以实现出清,里面用到很多数学,老子是搞不懂…
市场如果因为外部性、自然垄断等原因不能实现出清,那就引出了所谓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议题。
(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由马歇尔开创,由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完善。总之,到现在很结构完整,框架完善。宏观经济学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宏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经济在长期和短期增长所有取决于的因素,包括关于通货膨胀、就业等问题的讨论。要理解宏观经济学,需要记住两个基本学派的划分,他们根本假设并不很一致,导致很多结论不同,互相争吵不休。
古典学派:假定市场由于理性预期等因素是可以实现出清的,所以政府并不需要干预宏观经济,只要控制货币发行量为理性惊人提供一个合理稳定的政策预期就好。其基本的分析工具是AD-AS曲线。
凯恩斯学派:假设市场由于工资刚性(粘性)的问题无法自动实现出清,至少在短期是这样的。长期中工资是可以调整的,凯恩斯学派和古典学派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分歧。但是,短期,由于上述原因,政府必须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他的分析手段除了AD-AS之外,还有就是希克斯发明的分别代表货币市场均衡是产品市场均衡的LM和IS曲线,他们之间的互动可以解释利率(货币的价格)和产出之间的互动关系。
由于这个基本的差别,两派对通胀原因、就业与通胀关系、政策有效性等上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最近的新凯恩斯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分别代表了凯恩斯和古典学派的前沿成就。争论仍在继续,我们拭目以待。
除了短期经济问题中的争论这些问题,宏观经济学也关心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由哈罗德最先提出了一个关于最优经济增长率,但是哈罗德假定技术不变后来推导出了一个哈罗德陷阱,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持悲观的态度。索罗发展了哈罗德模型,引入了技术可变的因素,得出了技术进步是引起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他的模型也成了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经典模型和基础。最新的成果是由拉姆齐、卡斯、库普曼发展出来的RCK模型。
如果不管考虑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也考虑外部的因素,就是开放的宏观经济学,也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
现代最新的经济学发展趋势:
前些年新制度经济学大行其道,这些年博弈论后来居上。今年诺奖得主马斯金、迈尔森、郝维茨等三人都是搞博弈论中的机制设计理论的。一派不数学,一派基本就是泛函和拓扑轮的一个外展。现代经济学研究又都离不开以计量经济学位基础的实证建模。计量经济学在传统的OLS模型的基础上,也对非稳定的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进行单独的模型分析;对解释变量为非连续变量的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构建了probit和logit模型。
基本就是这样的。也是对自己这些年学习的一个梳理,有错误各位海涵。
C. 求助!有哪位高手可以简述出宏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微观部分:
先讲消费者,偏好,效用,消费效用最大化及购买决策。
后讲市场,要素投入最大化
最后消费,市场联合起来讲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生产可能性曲线。
宏观部分:
一来认识GDP,接着讲投资储蓄,推到IS曲线,
接下来讲货币市场,推到LM曲线,最后IS,LM曲线联合起来讲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最后把IS,LM扩大到国际市场,考察一国的产出。
当然其中一部分介绍了宏观经济增长模型,这个是考试重点。
详细的:(一)微观经济学:假定资源是稀缺的、人是理性自利的,讨论两个微观主体企业和消费者分别在自己的预算约束下进行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问题。(1)消费者在自己的收入预算约束下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商品的满足自己偏好的特性与价格来做出能够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消费量的变化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得情况下,我们就能推导出一条反映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量反向相关的需求曲线。(2)生产者在成本约束下根据自己的技术函数(投入产出函数)决定投入量的选择,利用类似的思路可以推导出一条反映产量和商品价格之间正相关关系的供给曲线。假定市场可以出清,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那么我们的供给曲线就是一条直线,如果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我们就会有关于垄断的探讨了,供给曲线就向右上方倾斜,反映产量和商品价格之间由于垄断因素(产品差异或者市场不准入)造化的正相关关系。
有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如果他们相交于某一个点,这个点就是传说中的均衡点,在这个点上商品的价格是均衡价格、商品的产量是均衡产量,市场是出清的。如果消费者的偏好和企业的选择集都是凸性的,如果做出调整,不是消费者受损就是厂商受损,说明市场均衡产量也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能够实现市场出清,而且是有效率的。
阿罗和德布鲁也证明了n种商品n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情况下市场也可以实现出清,里面用到很多数学,老子是搞不懂…
市场如果因为外部性、自然垄断等原因不能实现出清,那就引出了所谓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议题。
(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由马歇尔开创,由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完善。总之,到现在很结构完整,框架完善。宏观经济学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宏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经济在长期和短期增长所有取决于的因素,包括关于通货膨胀、就业等问题的讨论。要理解宏观经济学,需要记住两个基本学派的划分,他们根本假设并不很一致,导致很多结论不同,互相争吵不休。
古典学派:假定市场由于理性预期等因素是可以实现出清的,所以政府并不需要干预宏观经济,只要控制货币发行量为理性惊人提供一个合理稳定的政策预期就好。其基本的分析工具是AD-AS曲线。
凯恩斯学派:假设市场由于工资刚性(粘性)的问题无法自动实现出清,至少在短期是这样的。长期中工资是可以调整的,凯恩斯学派和古典学派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分歧。但是,短期,由于上述原因,政府必须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他的分析手段除了AD-AS之外,还有就是希克斯发明的分别代表货币市场均衡是产品市场均衡的LM和IS曲线,他们之间的互动可以解释利率(货币的价格)和产出之间的互动关系。
由于这个基本的差别,两派对通胀原因、就业与通胀关系、政策有效性等上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最近的新凯恩斯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分别代表了凯恩斯和古典学派的前沿成就。争论仍在继续,我们拭目以待。
除了短期经济问题中的争论这些问题,宏观经济学也关心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由哈罗德最先提出了一个关于最优经济增长率,但是哈罗德假定技术不变后来推导出了一个哈罗德陷阱,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持悲观的态度。索罗发展了哈罗德模型,引入了技术可变的因素,得出了技术进步是引起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他的模型也成了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经典模型和基础。最新的成果是由拉姆齐、卡斯、库普曼发展出来的RCK模型。
如果不管考虑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也考虑外部的因素,就是开放的宏观经济学,也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
D. 求公共经济学经典文献推荐
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阅读和浏览了一些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深入的对每个细节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所以本阶段阅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理论框架体系,考察公共经济学学科所涵盖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以及比较各种类型公共经济学方面教材或著作的异同之处,目的是对公共经济学这一理论学科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期对以后深入研究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对公共经济学一般性框架的理解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与私人经济相对应的,政府机构、非营利部门等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行为及其绩效的学科。通过阅读众多教材和专著,我试图寻找一条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线索。虽然众多教材都各自有自己的体系和侧重(尤其是国外教材),但我感觉还是有一个一般性的理论线索可以把握。即:市场万能(亚当·斯密的思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以及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增加(凯恩斯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规制)→政府失灵(对第二定理的怀疑、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强预决算管理、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市场边界技术划定问题。其中公共经济学学科诞生于政府大幅干预经济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时期,并且现代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是公共经济学诞生、发展前提基础。
此外,在公共产品范围界定问题上还引出了对政府间财政分权和财政关系的探讨;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否定,引出了对公共经济效率问题的关注,因此公共经济主要方面的效率也进行了深入地展开研究:在公共支出方面引出了对各种支出项目的深入研究和预决算体制管理的研究;在公共收入方面引出了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优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公共规制方面引入了基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问题的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公共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框架可描述为:先以市场效率(帕雷托效率)和福利经济学基础入手;再分析市场失灵问题,包括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随后重点分析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提供的局部和一般均衡模型等各种公共产品提供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直接民主:各种投票理论和规则、间接民主:利益集团和寻租问题);随后针对公共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各具体项目的考察以及支出成本收益和支出政策的研究)、公共收入(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有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和公共规制等问题进行展开分析;最后涉及公债、财政分权、预决算管理等问题。这是我理解的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由于公共经济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学科内容还很难清楚地界定,因此以上框架只能基本涵盖主要或主流公共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而对某些深入具体的公共经济问题可能有所疏漏。
二、对各类型公共经济学教材或专著的比较和认识
现在中国出现的公共经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两大类、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国外编著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其中又分为有中译本的和英文原版的两种类型。一般而言,有中译本的国外教材或专著是比较经典的、主流的、名家所著的或国外普遍流行的教材或专著,如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加雷斯·迈尔斯的《公共经济学》、布朗和杰克逊的《公共部门经济学》等;而我国发行的英文原版的教材或专著则一般是以作为辅助性或扩展性的阅读材料来使用的,如约翰·利奇的《公共经济学教程》等。
第二类是国内编著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其中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国外主流教材的逻辑体系框架为基础,将经典理论以中国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重点在于对西方主流思想的引进,较少的涉及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公共经济实践,较注重一般理论的介绍,如大多数国内编著的公共经济教材;另一类是立足于中国实践和具体国情,结合国外的经典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公共经济的现状和发展问题,在体系和内容上都与国外教材有很大不同,有很大的原创性,如吕炜教授所著的《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和王延杰所著的《中国公共经济理论与实践》等。
下面分别以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约翰·利奇的《公共经济学教程》、杨志勇、张馨的《公共经济学》和吕炜教授的《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为例来介绍四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
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是一本较正统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教材,遵循了一般性的分析体系框架,对大多数公共经济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述。同样从福利经济学入手,引出市场失灵和公共经济存在的必要;然后着重对公共收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用了很多章节对许多具体的支出和收入项目进行了展开分析,使这一部分成为了全书的重点;最后以深层次问题为名对财政联邦制、财政分权和赤字财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没有对公共规制方面的内容加以分析论述。在分析的体制背景上,本书完全以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民主体制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是一部市场化和民主化背景下的公共经济学著作。在分析方法上,本书也是深入浅出,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专栏案例等方式对问题进行了阐述,较少的运用数理推导的方式。因此本书体系完整、内容翔实全面、通俗易懂,是一本很好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教材。
约翰·利奇的《公共经济学教程》在体系框架和内容侧重上与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有一定的差别,侧重于由福利经济学两条定理的局限出发来分析公共经济问题,用较多篇幅分析了市场交换和市场失灵问题,如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等问题都以整篇多章的形式来展开论述。同时对税收和再分配问题也有较多论述,也涉及了公共规制问题,但基本没有系统的论述公共支出问题。在分析方法上较多的运用了数理分析和代数的方法,但难度相对较低,不需要许多数理知识就能看懂。这本书在内容和体系框架上与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有很大的互补性,对某些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中没有涉及或较少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是一本深入扩展和辅助阅读的好教材。
杨志勇、张馨的《公共经济学》基本以国外正统公共经济学框架为基础,体系较完备、内容几乎涵盖了现阶段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所有领域,内容多是介绍性的,比较通俗易懂,但某些问题过于简单,没能深入展开把问题讲清楚。分析方法上,多以论述为主,数理推导证明较少,或有一些也不规范、严谨,看起来比较费劲。在所关注的实践对象上,多以中国实践为例,使读者能更易理解,但所关注的只是从西方理论框架下中国相应问题的一些方面,没有系统深入地分析中国公共经济问题的现状和发展问题,没有过多地考虑中国体制上的特点和差异。总体上看,更像是一本西方公共经济理论的理论综述。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一本不错的入门教材,对许多公共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了简单介绍。
吕炜教授的《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是一本以全新视角研究和探讨中国公共财政和中国公共经济问题的著作。本书取名虽为公共财政,但所涉及的内容与众多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几无差异。这本书以西方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立足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宏观背景,在探讨了不同体制、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情况下的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在内容和体系框架上以一种循序展开的分析框架论述了中国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问题的定位、结合公共财政发展的一般规律考察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转轨国家,以及中国的公共财政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并且紧扣中国经济转轨实践探讨了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与财政体制公共化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问题,最终以大量的实践数据比较分析了国际间的公共财政实践问题。在分析方法上,运用了大量的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公共经济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
我认为西方著名学者的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学教材和著作多是以西方政治社会经济体制为背景来研究公共经济问题,其对公共经济问题研究的框架体系主要是涉及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经济问题,而较少的涉及不同体制、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情况下的公共经济问题。因此,西方学者对于公共经济问题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可以借鉴,但在具体的内容和所应关注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更加以中国经济转轨的宏观背景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而当前大多中国学者所编著的关于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方面的著作多是直接以西方学者研究分析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简单的以案例或小结的形式涉及一些中国的类似问题,但没有真正立足中国经济转轨实践,从中国背景去研究考察中国的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上述各种类型的公共经济方面著作的代表的特点作出以下的一些判断:
特点
著作
难度
体制背景
分析方法
内容、体系
著作性质
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
较易、较少数理证明 成熟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社会 规范分析,多图表和专栏,较少数理推导 正统,侧重公共收支的分析
主教材
约翰·利奇:《公共经济学教程》 有数理推导、但不需太多数理知识 成熟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社会 规范分析,多数理、代数和图形 与主流互补,侧重对市场失灵问题的分析
辅助教材
杨志勇、张馨:《公共经济学》 通俗易懂、但部分章节介绍过于简单,难以理解 成熟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社会,但引入一些中国案例 规范分析,多引用国外数理推导,多专栏、图表 较为全面、按主流框架展开,但没有深入分析
入门教材
吕炜教授:《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
有学术论文性质,需认真体会 以不同体制为背景,着重强调了中国的转轨体制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较多数据与图表 不同于一般体系,侧重不同体制比较分析,立足中国实践
学术专著
扩展阅读
对其他教材特点的一些看法:
加雷斯·迈尔斯的《公共经济学》:较多数理证明和推倒,属于中级难度,涉及内容和问题较深,需较强的数理和微观经济学基础。
布朗和杰克逊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内容介于中级与初级之间,需一定的数理和微观经济学基础,涉及内容较为正统,但偏重于税收问题。
拉本德拉·贾的《现代公共经济学》:属于中级教程,有较多的数理推导和证明,内容正统和主流。
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的《公共经济学》:属于中级教程,版本较老,内容主要关注了税收问题而忽视了公共支出问题。
但上述四部教材都不涉及公共规制问题。
E. 公共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构架包括哪些基本元素
经济学入门就要先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包括内:消费者理论,容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博弈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外部性、公共产品、非对称信息)几个部分。
推荐书籍:曼昆 《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人大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范里安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
2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学核算、经济周期理论、增长理论、经济问题(失业、通货膨胀、萧条、国际贸易)及政策等。
推荐书籍:人大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曼昆《宏观经济学》、巴罗的各种版本的 《宏观经济学》
F. 西方经济学的结构框架是什么
其实本无所谓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之分,那时计划转轨的时代高鸿业等老先生为了在国内开设现代非马克思经济学课程又为了避免意识形态问题而发明的词汇。
现在流行的框架:
(一)微观经济学:假定资源是稀缺的、人是理性自利的,讨论两个微观主体企业和消费者分别在自己的预算约束下进行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问题。(1)消费者在自己的收入预算约束下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商品的满足自己偏好的特性与价格来做出能够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消费量的变化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得情况下,我们就能推导出一条反映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量反向相关的需求曲线。(2)生产者在成本约束下根据自己的技术函数(投入产出函数)决定投入量的选择,利用类似的思路可以推导出一条反映产量和商品价格之间正相关关系的供给曲线。假定市场可以出清,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那么我们的供给曲线就是一条直线,如果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我们就会有关于垄断的探讨了,供给曲线就向右上方倾斜,反映产量和商品价格之间由于垄断因素(产品差异或者市场不准入)造化的正相关关系。
有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如果他们相交于某一个点,这个点就是传说中的均衡点,在这个点上商品的价格是均衡价格、商品的产量是均衡产量,市场是出清的。如果消费者的偏好和企业的选择集都是凸性的,如果做出调整,不是消费者受损就是厂商受损,说明市场均衡产量也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能够实现市场出清,而且是有效率的。
阿罗和德布鲁也证明了n种商品n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情况下市场也可以实现出清,里面用到很多数学,老子是搞不懂…
市场如果因为外部性、自然垄断等原因不能实现出清,那就引出了所谓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议题。
(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由马歇尔开创,由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完善。总之,到现在很结构完整,框架完善。宏观经济学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宏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经济在长期和短期增长所有取决于的因素,包括关于通货膨胀、就业等问题的讨论。要理解宏观经济学,需要记住两个基本学派的划分,他们根本假设并不很一致,导致很多结论不同,互相争吵不休。
古典学派:假定市场由于理性预期等因素是可以实现出清的,所以政府并不需要干预宏观经济,只要控制货币发行量为理性惊人提供一个合理稳定的政策预期就好。其基本的分析工具是AD-AS曲线。
凯恩斯学派:假设市场由于工资刚性(粘性)的问题无法自动实现出清,至少在短期是这样的。长期中工资是可以调整的,凯恩斯学派和古典学派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分歧。但是,短期,由于上述原因,政府必须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他的分析手段除了AD-AS之外,还有就是希克斯发明的分别代表货币市场均衡是产品市场均衡的LM和IS曲线,他们之间的互动可以解释利率(货币的价格)和产出之间的互动关系。
由于这个基本的差别,两派对通胀原因、就业与通胀关系、政策有效性等上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最近的新凯恩斯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分别代表了凯恩斯和古典学派的前沿成就。争论仍在继续,我们拭目以待。
除了短期经济问题中的争论这些问题,宏观经济学也关心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由哈罗德最先提出了一个关于最优经济增长率,但是哈罗德假定技术不变后来推导出了一个哈罗德陷阱,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持悲观的态度。索罗发展了哈罗德模型,引入了技术可变的因素,得出了技术进步是引起长期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他的模型也成了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经典模型和基础。最新的成果是由拉姆齐、卡斯、库普曼发展出来的RCK模型。
如果不管考虑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也考虑外部的因素,就是开放的宏观经济学,也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
现代最新的经济学发展趋势:
前些年新制度经济学大行其道,这些年博弈论后来居上。今年诺奖得主马斯金、迈尔森、郝维茨等三人都是搞博弈论中的机制设计理论的。一派不数学,一派基本就是泛函和拓扑轮的一个外展。现代经济学研究又都离不开以计量经济学位基础的实证建模。计量经济学在传统的OLS模型的基础上,也对非稳定的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进行单独的模型分析;对解释变量为非连续变量的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构建了probit和logit模型。
基本就是这样的。也是对自己这些年学习的一个梳理,有错误各位海涵
G. 公共经济学中涉及理论归纳
至尊心,你好:
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
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两根理论支柱——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三大专业内容——公共收入,公共支出,收入分配
四大理论特征——宏观性、实用性、多样性、可探讨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经济人假设。
政治领域的人和经济领域的人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是其具体利益不同,分别表现为获得选票(政治家)、投票收益(选民)或预算最大化(官员)等。
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
如果只有两个被选方案,多数投票是有效的;如果有多个被选方案,就会出现“投票的悖论”。
投票的悖论——对多个被选方案进行投票,会出现循环投票、无胜出者的现象。 案例
单峰偏好理论拟通过修正阿罗五原则解决投票悖论。其内容是限定每个选民的偏好只能有一个峰值。
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
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重要意义和在现实中的表现。
中位选民——将处于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博特“用脚投票”理论
“用脚投票”理论:居民在一国之内迁徙的本质是寻找公共产品提供水平与个人税负之间的均衡。
这一理论因其忽视了投票的悖论、地方公共产品的外部性等因素而受到批评。
奥茨的分权定理
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
公共支出扩张论(瓦格纳法则)
社会经济越发展,公共支出越扩张。
用于维护法制和秩序的支出增加及政府活动规模扩大是公共支出扩张的两个重要原因。
增长引致论
此理论认为公共支出扩张是由公共收入增加引起的。
公共收入增加则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在为经济发展,外在为战争与灾难。
发展阶段论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重点不同。
劳动生产率论
此理论从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政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不同出发,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增加是必然的。
******有关预算的主要理论观点******
预算均衡论。认为以市场竞争为前提设立的各项财政制度本身就是经济内部的自动稳定器,无需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预算均衡论在实践上体现为年度均衡预算和周期均衡预算。
功能预算论。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着眼于预算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追求没有通胀的充分就业。其核心是相机抉择。
高度就业预算论。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由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净税收入来确定,预算要保持一定的财政盈余,用于公债的还本付息。强调预算不只要烫平经济周期,而且要致力于在经济循环中取得动态平衡。
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
功利主义。功利即效用,效用递减规律是其基础。(1)政府应取得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2)政府不应搞平均主义。
正义论。主张政府应选择公正的分配政策,应使社会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机会平等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强调分配过程的正当。反对以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权利。
倒U型理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收入分配将“先恶化,后改善”。早期恶化和后期改善都受一定因素影响。
新福利经济学。帕雷托认为公平会影响效率,提出了帕雷托最优和帕雷托改进的概念,强调提高效率对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卡多尔和希克斯以“假想补偿原则”进行了发展,表明以效率为目标的分配,能够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福利。
楼主,好好努力啊。
H. 公共经济学要研究哪些基本课题
明确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的联系及其特点,理解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了解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范围,公共部门的收入和支出的基本形式,对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有总体上的了解等等都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面。对于研究中的事项问题大家可以来职称驿站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