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微观经济学大纲思路

微观经济学大纲思路

发布时间:2021-02-02 10:02:53

①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和核心思想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要素供给理论、市场竞争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五大部分。

核心思想:在自由市场体制下,人们的自利决策能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市场失灵的一些特殊场合,则可以通过政府规制改善公平与效率。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微观经济学大纲思路扩展阅读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

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 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

② 简述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③ 关于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
(1)供求均衡价格理论——分析市场机制的运行,以讨论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2)需求理论——分析消费者如何进行消费决策,以讨论商品需求是如何决定;
(3) 生产与成本理论——分析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
(4) 厂商行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厂商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如何做出产量与价格决策;
(5)要素市场理论——分析厂商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如何做出生产要素投入的决策,以及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如何决定;
(6)一般均衡理论——分析当所有市场相互影响时所有产品与要素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如何确定;
(7) 福利经济学——分析市场机制是否有效率,是否存在着市场失败,是否需要政府干预;
(8) 行为经济学——以实验的方法和认知心理学的思路分析人们的全部行为方式。 
2.如何学好微观经济学?
低版本的要求:如果只是想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及在现实中的应用,应该做到:
(1)认真系统地跟着视频学习,毕竟跟着老师讲解学习要更有效率,不用走弯路,有路灯指引着,避免你在茫茫黑夜中四处探索;
(2)认真阅读主要教材,利用上传的课件提示进行阅读;
(3)跟着慕课设置的练习和测验去完成各种题目,这样才能帮你巩固所学知识,助你运用所学知识。只有做练习,才能了解哪些是自己未了解的,哪些是重要的的,原理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各个概念与原理的关联是什么;
(4)带着问题来学习,用学习到的知识去理解周围的经济现实;
(5)要认识到,微观经济学不是各个独立知识的集合,而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必须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加深理解。通过教学大纲可以实现这个目的。
(6)除了看视视频和做作业之外,对仍然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对照着看不同的教材中同一处内容,这有助你理解。对同一个原理,不同的书也许只是表述角度不同,例子不同,语气不同,但就足以影响到一个学习者的理解;而将它们组合起来,就会让你豁然开朗。想想我们的学习特点,我们其实本来就是有归纳能力的。例如对什么企业是垄断,如果只有一个例子时,我们往往不敢贸然推广对垄断的认识;有了更多例子时,我们就会有一个完整而自信的结论。以上供参考。

④ 微观经济学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4)微观经济学大纲思路扩展阅读

产生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⑤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框架体系及核心思想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理论框架,思想: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各自关注的对象、视野不同。微观,顾名思义,为小为微,在研究对象上主要为个体、单个的经济行为者,比如单个消费者、生产者,单个商品、生产要素市场。没有一个市场只存在唯一的经济行为者。如果一个国家、城镇拥有生产者、消费者,但不同身份背后却是同一个自然人,那么这个国家、城镇没有必要存在市场,因为所有权不同的物品交换不可能出现。小农自给自足的小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但如其名所昭示那样,它的交换范围是“小”的,即不充分的商品交换。微观经济学的“微”并不是指交换范围和交易成熟程度。当然,微观经济学的“微”不能小到市场上只存在唯一的经济行为者。

微观经济学曾经有两个最主要的假设,一是“经济人”,二是“完全信息”。现在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完全信息在目前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局部修正了“完全信息”这个假设,“局部信息”取而代之。并由此催生出信息经济学。经济人内涵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会追求最低的经济代价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古语“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是也。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行为者的研究来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构成市场的基本要素是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奠定这个论调的可以追溯到马歇尔,他创造地将需求、供给曲线放入同一个坐标中,二者的交点即为均衡价格——一个可以使供需双方于某时点都达到满足的平衡价格。这个简易的静态模型是所有经济学人入门的第一个敲门砖,含义简单明了且实用。根据这三个基本要素,衍生出消费者需求论、生产者的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和为达到最终均衡的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最终要证明完全竞争下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市场失灵是市场环境摩擦的结果,要纠正失灵必须建设一个完全竞争的交易机制。这也是微观经济学索要阐述的核心思想。

但我们看到,微观经济学中暗含的“人同此心”假设使得很多微观政策在实践上效果不佳甚至南辕北辙。

重点定理:布雷利-迈尔斯第二定理,第三定理

⑥ 微观经济学的要点

微观经济学的要点
一、经济学发展史

1、19世纪初,出现了杰文斯代表的英国学派、门格尔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和瓦尔拉斯代表的洛桑学派。亚当斯密之后的1890年,马歇尔、瓦尔拉斯、庇古、克拉克等以基数效用论、供求关系为代表的边际效用论。对其的第一次修改是涉及垄断问题的张伯伦和罗宾逊等人;第二次修改是凯恩斯在1930年大萧条之后的国家干预理论;第三次修改是希克斯序数效用论相关的价值论和一般均衡论。二战之后,萨缪尔森建立了新古典综合派,把第一次和第三次修改的微观经济学和第二次修改的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1970年之后,出现了新的无法解释的滞胀现象,动摇了上述理论并出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等。

二、需求与供给曲线

2、供给与需求: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是“理性人”。一般来说,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供给曲线右上倾斜的。两条相交的需求和供给曲线相交的价格和数量是均衡的,供给和需求变化之后,它们分别平移,在另外新的平衡点上相交。易腐商品的售卖的定价:定价过高卖不掉、如果定价过低则可能虽然销量大但是销售额减少。农产品的售卖定价:有贱谷伤农现象,在丰收年景销量的提高低于价格的降低则会出现销量大但是销售额小的现象。

3、价格弹性:其实就是供给与需求的相对于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供给或需求的商品数量微分除以价格微分,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大于1为富有弹性,小于1为缺乏弹性。还有完全弹性和完全无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商品的可替代性(替代品越多弹性越大)、用途广泛性(越广泛弹性越小)、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非必需品弹性大)、商品支出占消费者预算总支出比重(比重越大弹性越大)、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交叉弹性:替代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正、互补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值。需求的收入弹性:商品分为正常品(必需品和奢侈品)和劣等品(收入和需求成反方向变动)。恩格尔定律:事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4、蛛网模型:有可能收敛也可能发散。

二、效用论

1、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其它商品消费数量保持不变则随着某种商品消费量增加效用递减。

3、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消费者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在各种商品上最后一元钱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在一定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个商品的价格只比。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商品的编辑替代率也是递减的。完全替代的两种商品MRS=1,完全互补的两种商品MRS是L型的。

6、预算线:也叫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价格线。在收入和价格给定情况下,消费者全部收入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7、价格-消费曲线:在消费者偏好、收入以及其它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与某种商品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轨迹。预算线与效用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连线,下凸的曲线。

8、收入-消费曲线:与消费者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9、恩格尔曲线: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一般来说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劣等品不同,因为随着收入增加,劣等品需求先增加、后减少。

10、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之后,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价格变动之后同类可替代产品的价格相对变低了。正常物品两种效应同方向,而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反方向。如吉分商品,1845年爱尔兰饥荒,土豆产品降低、价格上升,需求却上升了。原因是收入效应太大了,远远大于替代效应。

11、风险与保险:只要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支出等于财产的期望损失,消费者总是愿意买保险,狠多时候大于都愿意买,这也就是保险公司盛行的原因。这种心态可以这样理解为:损失发生时假如没有买保险,则消费者收入会急剧降低,此时收入的边际效用是很高的;如果没有发生损失则消费者收入会保持高水平,此时收入的边际效用是很低的。而由于保险公司是风险中立的。保险公司夸大风险的概率的效果就是出奇地好。

四、生产论

1、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0,则报酬是最大值。

3、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和等(效用)差曲线一样。

4、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产量曲线上斜率,反映了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只比。

5、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一种生产要素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6、等成本线类似预算线,等产量线是等差曲线。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相切的点构成的线是等斜线,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成本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规模报酬可以递增,递减也可以不变。

7、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两个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

8、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两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价格比例。

五、成本论

1、成本有机会成本,也可以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

2、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不属于利润属于成本。不包含在经济利润之内。

3、短期成本: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递减的阶段,反之依然。

4、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内在经济、内在不经济,外在经济、外在不经济。

5、完全竞争下,总成本是最低的。

六、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分类依据是:厂商数目、产品差别、定价能力、进入和退出难易。

2、完全竞争厂商的最大利润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商品的价格和供给同方向。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表示厂商在每一个价格水平的供给量都是能够给它带来最大利润或者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3、生产者剩余是指提供一定数量商品的实际接受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4、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另一方面是表现为进入或者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在LAC的最低点,平均成本为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5、消费者统治和货币选票。

七、不完全竞争市场

1、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短期内垄断厂商无法改变固定资产要素的投入量,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2、多少具有垄断因素的不完全市场中,单个厂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不具有供给曲线。

3、垄断厂商之所以能在长期获得更大的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企业生产规模是可调整的和对市场新加入的厂商是关闭的。

4、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厂商每个产品都以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二级:不同数量不同价格;三级:不同市场不同价格。

5、自然垄断的政府管制主要包括边际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关于资本回报率管制的问题和麻烦是,第一什么是公正的资本回报率;第二做为资本回报率决定因素的厂商未折旧资本量难以估计;第三是管理滞后。

6、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也是在现有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MR=SMC。

7、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是MR=LMC=SMC,AR=LAC=SAC超额利润为零。

8、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最低点的产量做为理想的产量,实际产量和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做为多余的生产力。

9、非价格竞争,信息性广告和劝说性广告。

10、寡头市场的古诺模型,每家寡头的均衡产量=市场总容量/(M+1);斯威齐模型,弯折的需求曲线,原因是寡头改变价格是别人是否跟着做。

11、博弈论,占优策略均衡、纳什均衡,前者一定是后者,而后者不一定是前者。

12、囚徒困境:个人理性和团体理性的冲突。团体智慧可能要小于个人智慧的加总。

13、对于垄断是否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争论。

八、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1、引致需求,非直接消费而为了生产的需求。

2、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叫边际产品价值。产品的边际收益VMP、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MP,VMP=MP*P。

3、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VMP=W(工资)。

九、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1、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2、土地、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源泉的价格和服务的价格。土地的服务价格是地租,资本的服务价格是利息。

3、租金、准租金、经济租金。

4、欧拉定理: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不多也不少,也叫产量分配净尽定理。

5、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

十、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1、瓦尔拉斯提出一般均衡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的惟一性、稳定性和最优性。

2、实证经济学(是什么)、规范经济学(应当是什么)。

3、帕累托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是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没有人认为A劣于B。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叫经济效率。

4、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埃奇渥斯盒状图。交换的契约曲线。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MRS(A)=MRS(B)。

5、生产的可能性曲线,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6、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边际转换率等于边际替代率。三个条件没有考虑收入问题。

7、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看不见的手。

8、效用可能性曲线,社会福利函数。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9、公平与效率,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

10,税收,税率的提高引起两点:第一是收入下降意味着闲暇的相对降价,引诱人们转向闲暇;第二多消费、少储蓄、少投资。

十一、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均衡状态不是发生在帕累托最优状态。只要不是完全竞争,需求曲线右下方倾斜,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而不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2、寻租理论。

3、生产的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有:使用税收和津贴、企业合并、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而后者就是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明确并且交易成本为零,则无论开始时将财产给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4、公共物品(无排他性、无竞用性,国防)和公共资源(无排他性、有竞用性,海鱼)。

5、公地的悲剧,是公共资源。

6、信息与保险市场,如果保险价格过低,经营亏损,保险公司不愿意提供保险,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价格过高,其实经营保险也会亏损,所以存在一个最优的保险价格。

⑦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和核心思想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要素供给理论回、市场竞争理论和政府规制理答论五大部分;

核心思想:在自由市场体制下,人们的自利决策能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市场失灵的一些特殊场合,则可以通过政府规制改善公平与效率。

⑧ 微观经济学的五大基本原理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 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
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 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 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产生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⑨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 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 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 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 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 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 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阅读全文

与微观经济学大纲思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