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经济学的复习资料。
笫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商品
1.什么是商品?什么是商品经济?
商品是用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合,就是商品经济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二者关系如何?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者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无论是商品的生产者或购买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为了获得价值,必须通过交换,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反之亦然。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与交换价值是什么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的表现形式
(二)货币
1.货币的含义和本质分别是什么?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什么是纸币?纸币是否有价值?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是货币符号,不是货币,没有价值
4.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见上册书23页)
5.什么是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什么?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哪些?
第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棒子作用)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鞭子作用)
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筛子作用)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我国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4.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5.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它对公有制的发展有何意义?
有力的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他们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我国对其政策是什么?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那两个方面?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8.我国为什么要确立以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其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9.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这一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什么?
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2.什么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无形的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有哪些?这些特征表明了什么?
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5.为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不是完美无缺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点。所以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6.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目标分别是什么?
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7.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三课 企业和经营者
(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1.什么是企业?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地位: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作用:首先,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其次,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第三,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总之,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2.什么是企业法人?法人与自然人有何区别?
依法成立,由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就是企业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自然人是以生命或血缘为存在特征的单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人;而法人则不是以生命或血缘为存在特征的,法人只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3.什么是公司?我国公司分为哪两类?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4.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5.股票价格=见书73页
6.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有何异同?
7.为什么说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首先,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大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第三,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第四,国有企业,尤其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搞好国有企业。
8.什么是经济效益?为什么要提高经济效益?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为什么:必要性:①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②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重要性: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首先,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后,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怎么做:第一,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科技要效益)第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向管理要效益)第三,以市场为向导,要重视产品质量,生产(看不懂笔记了..后面还俩字),对路产品,重视企业信誉和形象(向市场要效益)第四,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优化资源配置,鼓励企业做大作强,增强国际竞争力。(向规模要效益)
9.什么是企业破产?什么是企业兼并?它们分别有什么意义?
企业破产:指的是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意义:首先,它强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破产风险的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企业破产制度的建立,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企业兼并:是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意义:首先,企业兼并使国家减轻了财政负担。其次,企业兼并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了总体效益。
(二)企业的经营者
1.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什么?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2.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哪些素质?他们应该正确处理哪些关系?
第一,作为国有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三,企业经营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
3.什么是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为什么要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如何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什么是:企业在一切经济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反对失信和欺诈。
为什么:
怎么做: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当在市场上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4.什么是正当竞争?什么是不正当竞争?二者有何区别?
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的前提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技术进步为目的,用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 政治经济学应该怎么复习
可以上课认真听讲之后呢,再做一下不懂的笔记,自己那种批注让自己看的懂的,然后再每天有时间的时候多关注一下一些事,像我的话,而且做政治经济学要找到中心点,对点做
3. 政府经济学的复习提纲
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府经济学》是人事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开办的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升本科学生学习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前面了解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我国现行政府各项财政及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把握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政府经济学属应运经济学范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背景知识,同时,作为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与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等课程有密切关系。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实际,简明系统地向学生讲述政府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的要求。
3、安排阶段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人事部公务员培训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模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是学生必备的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课堂讨论、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政府经济学在中国仍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各项政府经济管理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制度等,还处在不断改革和完善过程中,该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的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要求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是教学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材说明
1、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基本教材。《政府经济学》由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温来成博士任主编。它是教学和考试的主要依据。各章要点、复习思考题、参考资料等均附在每章之后,供学员学习参考,不再单独编写辅助教材。《政府经济学》由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发行。
2、音像教材
本课程根据政府经济学课程的具体内容,配有电视录象课。每学时50分钟。音像教材主要讲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度,并适当拓宽教材内容。
3、IP课件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组织编写制作IP课件。
二、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课内学时
录像学时
IP课件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6
0.5
1
0.5
1
第三章 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6
1
1
第四章 外部效应与政府公共经济政策
6
1
1
第五章 政府经济与公共决策
5
1
1
第六章 政府支出概述
5
1
1
第七章 政府购买性支出
4
1
1
第八章 政府转移性支出
4
1
1
第九章 政府收入概述
5
1
1
第十章 政府税收收入
5
1
1
第十一章 政府非税收入
5
1
1
第十二章 政府债务
5
1
1
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
5
2
2
第十四章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
5
1
1
第十五章 国际间政府经济关系
6
1
1
学时总数
72
15.5
15.5
第三部分 教学大纲
第一章 导论
一、政府经济现象
二、政府经济学概念
三、政府经济学学习方法
第二章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合理性
一、 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二、 政府失灵及其管理
三、 政府经济职能
第二节 政府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
一、 政府经济与社会公平
二、 政府经济与效率
三、 政府经济管理对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第三节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政府经济及其职能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经济职能探索
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难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
第三章 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第一节 公共物品含义
一、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二、公共物品类别及特征
第二节 公共物品供给方式选择
一、公共物品的供求均衡
二、公共物品供给方式
三、公共物品供给与免费搭车问题
第四章 外部效应与政府公共经济政策
第一节 外部效应
一、外部效应涵义
二、外部效应类别
三、外部效应与市场均衡
第二节 外部效应与政府经济管理
一、外部效应治理与科斯定理
二、外部负效应与政府矫正政策选择
三、外部效正应与政府鼓励政策选择
第五章 政府经济行为与公共决策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
二、直接民主中的公共选择
三、代仪民主制中的公共选择
第二节 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的政府经济决策
一、议会党派斗争与政府经济政策
二、政府预算的审查与批准
三、经济立法与制衡
第三节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政府经济决策
一、政府预算的审查与批准
二、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审查与批准
三、经济立法与监督
四、法律授权范围内的政府决策
五、重大政府经济中的政治民主协商
第六章 政府支出概述
第一节 政府支出规模
一、财政支出规模增长
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成因分析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支出规模变化实证分析
第二节 政府支出分类
一、按与市场运行机制分类
二、按政府职能分类
三、按支出功能分类
四、按支出经济性质分类
第三节 政府支出绩效评价
一、政府支出绩效
二、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
第七章 政府购买性支出
第一节 公共投资
一、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
二、公共投资范围
三、公共投资与融资
第二节 公共事业支出
一、公共事业支出性质
二、教育支出
三、科技支出
四、公共卫生支出
五、公共文化支出
六、环境保护支出
第三节 行政管理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性质
二、行政管理支出内容
三、行政管理支出与行政效率
第四节 国防支出
一、国防支出性质
二、国防支出内容
三、中国国防政策与国防支出
第八章 政府转移性支出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
一、 社会保障制度
二、 社会保障支出内容
三、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第二节 财政补贴支出
一、 财政补贴
二、 财政补贴内容
三、 财政补贴管理
第九章 政府收入概述
第一节 政府收入规模
一、政府收入与政府资源配置
二、政府收入规模度量
三、政府收入规模制约因素分析
第二节 政府收入分类
一、按收入形式分类
二、按收入的产业和部门分类
三、按收入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政府收入效应
一、收入效应涵义
二、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
三、政府收入的收入效应
第十章 政府税收收入
第一节 税收制度要素
一、 税收及其形式特征
二、 课税对象
三、 纳税人
四、 税率
五、 计税依据
六、 纳税环节
七、 起征点
八、 免征额
九、 减免税
十、 税收征管
第二节 税收收入分类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二、按能否转嫁分类
三、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分类
四、按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五、按征税的计量单位分类
六、按税收管理体制分类
第三节 税收转嫁与归宿
一、税收转嫁
二、税收转嫁条件与方式
三、税收归宿
第四节 税收负担
第十一章 政府非税收入
第一节 国有资产经营与处置收益
一、国有资产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国有资产收益
第二节 公共设施使用费收入
一、使用费收入
二、使用费收入与公共定价
三、使用费收入管理
第三节 行政规费收入
一、 行政规费含义
二、 行政规费管理
第四节 其他政府非税收入
一、 罚没收入
二、 彩票收入
三、专营收入
第十二章 政府债务
第一节 债务收入分类
一、 债务收入含义
二、 按地债务发行域分类
三、 按期债务限分类
四、 按债务形式分类
五、 按是否流通分类
六、 其他分类方法
第二节 债务发行
一、发行条件
二、发行方法
第三节 债务流通
一、债务流通与公债市场
二、公债市场功能
三、中国公债市场发展
第四节 债务偿还及风险管理
一、债务偿还方式
二、债务管理常用监测指标
三、债务风险判断及管理
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
一、政府预算涵义
二、政府预算发展
三、政府预算特征
第二节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一、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涵义
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内容
三、中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第二节 政府预算编制
一、政府预算编制依据
二、政府预算编制准则
三、中国政府预算编制改革
第三节 政府预算执行
一、政府预算执行任务
二、政府预算执行机构
三、政府预算执行调整
第四节 政府决算
一、政府决算涵义
二、政府决算管理
第十四章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
第一节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目标
一、经济增长
二、保持市场价格平稳
三、收入分配公平
四、充分就业
五、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节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
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概述(经济、法律、行政)
二、财政政策
三、货币政策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三节 政府产业政策
一、产业政策涵义
二、产业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三、中国政府现行产业政策要点
第四节 政府区域经济政策
一、区域经济政策涵义
二、区域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三、中国政府现行区域经济政策要点
第十五章 国际间政府经济关系
第一节 国际税收
一、 国际税收涵义
二、 国际税收协定
三、 国际税收管理
第二节 政府外债
一、政府外债种类
二、政府外债功能及其特殊性
三、政府外债风险管理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投资管理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国际贸易与政府管理
二、跨国投资与政府管理
三、国际金融与政府外汇管理
四、对外经济援助管理
4. 自考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考试大纲
去自考书店看下吧
5.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复习重点都有什么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为什么实行这样的制度,尤其注意资源配置和贫富差距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保障制度。
6.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怎么复习啊
这在大学里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轻松的考试科目了,考试前一天晚上花2个小时版强记一下就可以了.
政治经权济学分为: 政治常识 和 经济常识 两部分.
1.政治常识部分有7个重点常识:
A.国体与国家的职能
B.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
C.国家机构及其组织和活动原则
D.我国的公民与国家
E.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F.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G.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2.经济常识部分有8个重点常识:
A.商品和商品经济
B.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
C.企业和经营者
D.产业和劳动者
E.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F.银行和储蓄者
G.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H.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2小时的高效率看书应该足够了,我们20号放假,呵呵,寒假快乐
7. 大一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
为以历史的生产关系或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第一个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语的人是法国的安托万·德·蒙克莱田,他于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以历史的生产关系或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即是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和再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范式是与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特殊经济学。
(7)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纲要扩展阅读:
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1、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劳资矛盾逐渐凸显。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现存经济秩序的内在矛盾日益显露出来。
2、面临这种形势,资产者们更加需要的是对现存经济秩序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以萨伊等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
3、19世纪上半叶,在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以西斯蒙第为代表的经济学,它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