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 谁是合格的经济学家
一句“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以下简称“5个论”)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推到了备受争议的处境。这之前,虽然也拥有一系列令人艳羡的履历和头衔,如哈佛大学博士、思想大师丹尼斯·贝尔(此人曾于1980年被美国评为健在的、对美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十大知识分子之首)的关门弟子、在同行中享有“社会学界的杨小凯”之称……但在国内,能说出丁学良是何方神圣的人可能不多。近日,本报特邀“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一文作者曲力秋对丁学良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这是继10月26日“5个论”发表后,丁学良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不超过5个”是比较客观和宽容的说法
曲力秋(以下简称曲):有人将您的“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这句话称为是2005年最为经典的语句之一,您本人也被《时代人物周报》评为“2005年十大敢讲真话者”。您怎样看您的这一观点在媒体和公众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
丁学良(以下简称丁):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国内的学术界、媒体甚至包括最广大的公众都看到了这些年国内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这个学科应有面貌的现象。一个基本的情况是,中国的经济学在过去的27年里是显学,资源很多,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很容易得到各种资源,很容易参与决策,也很容易出名、发财和做官。任何一个学科,只要有这样优越的条件,就一定会对各种各样的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很多人都跑到经济学研究领域,都想成为经济学家,并且都以经济学家和经济科学的名义讲话、做事和捞钱。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家都感到无法忍受,我不过是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出来了而已。其实,海外的很多 学者早就说过这样的话,只不过是没有在主流媒体上说而已。
曲:您的“5个论”是信口开河呢,还是有根据?如果有根据,这个根据是什么?
丁:这个说法绝不是信口开河,不过需要澄清的是,我的这个讲法并不包括老一辈经济学工作者,因为他们的学习环境、研究环境和工作环境与中青年不一样,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我的老师和恩师。另外,这个讲法也不包括现在在海外最好的或比较好的大学经济系里任教、目前暂时回到国内兼职的教 授。
至于我所说的合格与不合格依据的是什么标准,我想,虽然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困难很多,但在社会科学中间,经济学的发展还是比较规范的。从国际上看,怎样评价一个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和他的贡献,比社会科学中对其他学科专家评价的争议要少很多。稍微懂一些专业的人,只要他去看一看国际上经济学界那些最重要的学术刊物,在过去的10年或15年的时间里,有多少文章是来自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他就会知道我的这句话还是比较客观和宽容的一种说法。有一位从中国大陆出去、现在是华人中做计量经济学研究做得最好 的一位学者,曾经很感慨地说过,中国国内很多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的水平之糟,甚至还比不上他所在大学经济学系一年级博士生的水平。所以,只要是对西方经济学比较了解、同时又对国内经济学界也基本了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个话题在我们这些海外学者中已经议论了很多年了。
曲:媒体和公众猜测最多的是,这五位合格的经济学家都是谁?
丁:这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要是把这五个人的名字都讲出来的话,极容易在公众中造 成这样一种印象,就是我是因为和这些人有个人恩怨才出来说这句话的,这根本就不是我的意思。我要讲的是学科的发展和做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
曲:那么,在您的内心里,是不是很清楚地知道这五个合格的经济学家都是谁?
丁:那当然。不光是我,如果你把那些从中国大陆出去、现在在海外最优秀的经济学家的眼睛蒙上,然后,让他们各自写出这五个合格的经济学家的名字,我想他们的答案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这个标准是相当客观 的,当然,是4个、5个还是6个并不会像数学上那么精确。
“我虽然不是学经济学出身的,但对经济学的基本评价标准还是相当了解的”
曲: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是,您是一名社会学家,并不是学经济学出身的,您觉得您有能力评价中国大陆经济学家的水平吗?
丁:这是一个很合理 的问题。虽然我不是学经济学出身的,但这些年来,我对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一直非常重视,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经济学系在国际上任何一所优秀大学里都是非常重要的系,所以,我非常关注这个领域里面的学术规范、学术准则和学术评比。特别是我在海外的朋友和同学中,一半以上都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他们当中有相当部分是华人中最优秀的经济学家,我和他们的友谊和交往将近20年了,在私下里我们经常议论这些事。所以,坦率地说,虽然我本人不是学经济学出身的,但我对经济学的基本评价标准、国际上哪些大学的经济学系大概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和位置等,还是相当了解的。我可以很诚实地说,我在这个领域里面收集的信息,得到的资料都不是外行给我提供的 ,而是这些华人中最优秀的经济学家提供给我的。
曲:对于中国大陆经济学界的现状,很多人都有与您同样的感受,为什么别人不说,您却要说?
丁:人嘛都是这样的,想得罪人的毕竟是少数,我也不想得罪人。虽然讲这番话的用心是好的,但往往会引起很大的误解。可是看看这些年中国经济学界趋炎附势的风气确实很着急。这些年中国经济学界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的训练方式和经济学系的发展方面其实没有取得什么进步,很大程度上 是靠着过去27年里送出去的最优秀的留学生帮忙,靠着国际上一些更资深的经济学家的帮助,虽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有的经济学系这些年也做了一些很好的改革试点,但总的来讲,有着清楚的目标也就是瞄准国际上经济学发展科学的大趋势并要缩短中国和它们质和量上差别的经济学系和经济学院还是太少了。而有着这样清楚的目标并把这种目标变成一个很系统的改革方案的人就更少了,这实在让人着急。中国的经济学有这么好的资源和条件,如果还像现在这样搞下去的话,那么时间越长,以后纠偏和走向正轨、走向主流的成本以及代价就越大,并且对中国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对中国经济本身都有很大的副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我愿意出来讲这个话。我希望公众能理解 我讲这番话与个人恩怨并没有关系。
对经济学家也要实行阳光政策
曲: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生活得更好,经济学家为什么就不能追求个人利益?要求经济学家独善其身是否公平?
丁:什么叫独善其身?我们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每个人都不是不食人间烟 火。人当然有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权利,但你得遵守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西方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包含50多个学科,经济学显然是有着更多的机会来追求财富方面利益的一个学科。但即便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你也要遵守游戏规则。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西方国家,假如一个名牌大学经济学系的教授被某个烟草公司或白酒公司雇用了,充当他们的顾问或董事,那么他在学术场合或在媒体上为一些公司说好话的时候,就必须要把他的多重身份讲清楚。如果不讲清楚,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就是在滥用他的经济学教授的身份。在西方市场经济社会里面有一系列的关于“对公众负责”、“不要滥用自己特有身份”的规则。经济学家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必须要遵守这些 规则。
曲:充当利益集团代言人的经济学家能不能参与政府的决策?
丁:在法制比较公平和严明的国家,利益集团都可以雇用自己的说客游说,都可以雇用自己的咨询和顾问,但是雇用过程本身是要对外公开的。譬如说在美国,特殊利益集团像石油或军火公司,他们都会雇用公关公司或顾问试图影响美国的立法和行政机构,以便对他们的行业更有利。被雇用的教授可以去国会游说,但不会出现某个利益集团付了钱给某个教授,然后这个教 授同时又到政府部门做官员或顾问,这种严格的利益冲突,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社会里面不仅是不被允许的,而且是犯罪行为。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了就会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追究,其中相当一部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曲:您是不是认为,对经济学家也要实行阳光政策?
丁:任何一个牵涉到名和利的领域,一定要有阳光政策,一定要有一套非常系统的互相制衡的制度。否则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够公公正正地为社会利益服务,这是人之天 性。西方人未必比我们中国人的觉悟高,但是他们有那样的制度在那里。
改革失误的主要责任不应由经济学家承担
曲:有人把公众和媒体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批评归咎为国人的仇富心理进而仇视经济学家,您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没有理由地仇视一个学科呢? 我想除少数人有切身利益的冲突之外,可能还是要检查一下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中国的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群体,在公众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应该更多地反思一下,这个学科、这个群体在多大程度上是以自己的学术研究为公共利益服务,是为推展学术研究做事,而不是以经济学的名义在为自己捞好处。
在海外最优秀大学的经济学系里面,绝大部分的教授都是在很认真、很刻苦地做经济科学的研究,虽然他们的成就不一样,但他们是在务正业。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做这样的事情,我想中国的公众就不会对 他们有那么多的负面评价。
社会科学中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会和国家宏观的发展和政策有关,这些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你是不是尽可能地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人,能不能尽可能地保持一种独立的学者的身份。这一点,对于经济学这样的显学尤其重要。因为它获得的资源以及对公共政策和对公众的影响远远地超出其他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公众对你的要求就更多了。
中国的经济学家在过去的这么多年 里有那么多积极的参与,既参与官场又参与商场,公众当然对你很关注了,而且你在为个人利益和利益集团说话的时候还都是以经济科学的名义,我想公众的不满主要是来自这里。至于说仇,我觉得还远没有到这个程度,什么是仇,你走在前面,人家想把你捅死,这才是仇。香港社会的贫富不均也很厉害,香港的基尼系数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我没有看到香港的老百姓对一个学科或一个群体有那么大的不满和抱怨,就是因为在香港大学不管是哪个系,都有一些基本规则,任何一个大学任何一个系都不会对违反这些规则和专业道德的现象放之任之。
曲 :近一两年,经济学家屡屡成为公众攻击的靶子,是不是还有这样一层深层次的原因:公众对过去一些改革失误的不满,找不到发泄的渠道,只能转而发泄到经济学家的身上?
丁:公众对经济学家的不满中肯定有误解的成分,因为有不满就要找个地方发泄。有些人并不了解某一项政策的失误,根源究竟在哪里,只是乍一看是在经济领域里,于是就埋怨起经济学家。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也了解某一项、某两项政策的失误根源在什么地方,但他没办法指责这种根源,那么经济学家就不幸地被误当作靶子。
我曾经和朋友们说过,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学界被批评、被攻击的这些问题,在西方国家是不会出现的。因为这些问题在西方国家大部分是属于公共政策领域,是属于法律领域或社会学领域。而在中国,就是因为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没有给其他学科发展空间和说话的机会,所以,中国的经济学把在西方发达国家由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做的事情和讲话的空间全都垄断了。你在垄断了这些话语空间的同时,也就垄断了被公众埋怨的机会。
曲:在您看来,经济学家该不该为一些改革的失误负责,如 教育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
丁:经济学家不应承担改革失误的主要责任。因为他们毕竟不是最高决策层,在西方国家一般是官员问责制,所以,对于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失误,经济学家有责任但不应承担主要责任。
“我没有看过郎咸平的文章”
曲:有人将由“5个论”掀起的这场讨 论,与去年的郎顾之争相提并论,认为这两场讨论具有同样的影响和作用,您觉得二者具有可比性吗?
丁:去年一年我都在学术度假,学校给了我一年的时间不教书、不做论文,然后可以在全世界各个地方跑。所以,大部分时间我是在东南亚这些地方做学术研究。对于郎、顾他们争论的东西我还真的是一篇都没看。后来回国的时候有很多人给我讲这件事,坦率地说,我的观点是:一,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确实有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二,改制中虽然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但我们还是不能回到原来的体制下,两害相权取其轻,改制比不改制要好。所以 ,我的观点和他们争论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一样。 (曲力秋)
❷ 哪些经济学家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理论的重大意义
王见定教授指出:社会统计学描述的是变量,数理统计学描述的是随机变量,而变量和随机变量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数学概念。王见定教授的这一论述在数学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发现。
我们知道“变量”的概念是17世纪由著名数学家笛卡尔首先提出,而“随机变量”的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苏联学者首先提出,两个概念的提出相差3个世纪。截至到王见定教授,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人提出变量和随机变量两者的联系、区别以及相互的转化。我们知道变量的提出造就了一系列的函数论、方程论、微积分等重大数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而随机变量的提出则奠定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促进了它们的蓬勃发展。可见变量、随机变量概念的提出其价值何等重大,从而把王见定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变量、随机变量的联系、区别以及相互的转化的意义称为巨大、也就不视为过。
下面我们回到:“社会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统一”理论上来。王见定教授指出社会统计学描述的是变量,数理统计学描述的是随机变量,这样王见定教授准确地界定了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各自研究的范围,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这是对统计学的最大贡献。它结束了近400年来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以上五花八门种类的统计学混战局面,使它们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由于变量不断地出现且永远地继续下去,所以社会统计学不仅不会消亡,而且会不断发展状大。当然数理统计学也会由于随机变量的不断出现同样发展状大。但是,对随机变量的研究一般来说比对变量的研究复杂的多,而且直到今天数理统计的研究尚处在较低的水平,且使用起来比较复杂;再从长远的研究来看,对随机变量的研究最终会逐步转化为对变量的研究,这与我们通常研究复杂问题转化为若干简单问题的研究道理是一样的。既然社会统计学描述的是变量,而变量描述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绝非某些数理统计学者所云:社会统计学只作简单的加、减、乘、除。从理论上讲,社会统计学应该复盖除数理统计学之外的绝大多数数学学科的运作。所以王见定教授提出的:“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统一”理论,从根本上纠正了统计学界长期存在的低估社会统计学的错误学说,并从理论上和应用上论证了社会统计学的广阔前景
❸ 大学学的经济学是中国人的经济观点还是西方的经济学说
可以不客气的讲,中国没有真正的经济学理论,所以你学的就是西方人的,西方经济学这种说回法,某种程度上答是为了和马克斯的政治经济学区别开来. 现在如果谈到经济学这个词,大都指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工具,也都来源于西方经济学.
很可惜,中国学者在里面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观点,所以目前在经济学理论中,没什么中国人建立的具有真正影响力的理论,所以,经济学,我们还在学外国人的...所有谈经济学的学者,只不过是复述西方经济学者的观点罢了~~
❹ 计量经济学怎么学可以最快的应付考试分给写的最详细的
第一,不要开始去就看国外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国外的教材基本上都是难以短时间看完的大部头书籍,看完要很长时间,而且对于翻译过来的东西,不一定翻译的都对。要看国内的书,看国内一些相对比较出名的计量学者写的是书,这里推荐两本,一本书是南开大学张小峒写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一是复旦大学谢编的,还有北大原ccer有个叫黄什么的老师编的计量经济学,还有一本比较薄的时间序列分析,不过不是人大王燕编写的那本,都很薄,看着都非常舒服,可以短时间看完,我个人刚开始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时候,看南开大学编写的那本,看了好几遍,关于清华李子奈编写的计量经济学,个人没有看,以为刚开始学的时候,是拿着他的书学的,发现他用了矩阵的东西,加深了理解难度,而来发现有些地方解释的不清楚,不如南开编写的(个人认为)我推荐的几本书,对于南开的可以看个两三遍,然后再看一本时间序列分析,不看魏武雄编写的,那本太厚,随便到图书馆找一本,我个人看的是潘红宇编的,感觉比人大编的简单了些。看完这些后,再飞快的把ccer那个叫黄小敏老师编的计量经济学入门看一遍,那本书个人认为变得非常好,非常简洁。看完这些书之后,再看高一级的,如写谢识予编写的高级计量和高铁梅编写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或者格林的那本。个人认为高铁梅编的那一本不好,也许书如其名吧机灵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而没有叫计量经济学教材呢?这本书编写的有拼凑的感觉,很不好,但可以参考。本人看的是谢编写的,不是很厚,看着挺舒服。李子奈和叶啊忠编写的高级计量因个人水平有限,看得很痛苦。看了两天不看了。重新换书再看。在刚开始看书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过于纠缠于一个问题,把初级教材多看几遍,有些东西就慢慢理解了。
第二,看完初级教材后,用两天时间捣鼓下计量软件,做到学以致用。本人没有在学习计量的时候,学完一章,就用下计量软件,觉得那样浪费时间,不如集中学习软件有效。学习软件时候不要去就学习高级的计量软件如sas和matlab等,要从容易上手学习。我是从eviews入手。每天都捣鼓个把小时,不出半个月或20天,eviews就可以上手应用了。
❺ 哪个经济学家,是经济界中的老寿星
我非常关注这个领域里面的学术规范、学术准则和学术评比。特别是我在海外的朋友和同学中。不光是我,如果你把那些从中国大陆出去、现在在海外最优秀的经济学家的眼睛蒙上,就是我是因为和这些人有个人恩怨才出来说这句话的,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很容易得到各种资源,很容易参与决策,也很容易出名,但你得遵守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西方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包含50多个学科、研究环境和工作环境与中青年不一样,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我的老师和恩师。另外,经济学家为什么就不能追求个人利益?要求经济学家独善其身是否公平:什么叫独善其身,而是这些华人中最优秀的经济学家提供给我的。
曲:对于中国大陆经济学界的现状,很多人都有与您同样的感受,以后纠偏和走向正轨: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国内的学术界、媒体甚至包括最广大的公众都看到了这些年国内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这个学科应有面貌的现象,是4个,就一定会对各种各样的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我可以很诚实地说,我在这个领域里面收集的信息,得到的资料都不是外行给我提供的 ,在您的内心里,是不是很清楚地知道这五个合格的经济学家都是谁,然后,让他们各自写出这五个合格的经济学家的名字,甚至还比不上他所在大学经济学系一年级博士生的水平。所以,您本人也被《时代人物周报》评为“2005年十大敢讲真话者”,很大程度上 是靠着过去27年里送出去的最优秀的留学生帮忙,靠着国际上一些更资深的经济学家的帮助,有着清楚的目标也就是瞄准国际上经济学发展科学的大趋势并要缩短中国和它们质和量上差别的经济学系和经济学院还是太少了。而有着这样清楚的目标并把这种目标变成一个很系统的改革方案的人就更少了、在同行中享有“社会学界的杨小凯”之称……但在国内,能说出丁学良是何方神圣的人可能不多。近日,一半以上都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他们当中有相当部分是华人中最优秀的经济学家,我和他们的友谊和交往将近20年了、走向主流的成本以及代价就越大,并且对中国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对中国经济本身都有很大的副作用,虽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有的经济学系这些年也做了一些很好的改革试点,我想他们的答案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这个标准是相当客观 的,当然:媒体和公众猜测最多的是:那当然,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经济学系在国际上任何一所优秀大学里都是非常重要的系,所以,中国国内很多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的水平之糟,我的这个讲法并不包括老一辈经济学工作者。人当然有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权利,只要是对西方经济学比较了解一句“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以下简称“5个论”)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推到了备受争议的处境。这之前,虽然也拥有一系列令人艳羡的履历和头衔,海外的很多 学者早就说过这样的话,只不过是没有在主流媒体上说而已。
曲:您的“5个论”是信口开河呢,还是有根据?如果有根据,这个根据是什么?
丁:这个说法绝不是信口开河,不过需要澄清的是,如哈佛大学博士。我希望公众能理解 我讲这番话与个人恩怨并没有关系。
对经济学家也要实行阳光政策
曲。您怎样看您的这一观点在媒体和公众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
丁学良(以下简称丁)?我们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这是一个很合理 的问题,他就会知道我的这句话还是比较客观和宽容的一种说法。有一位从中国大陆出去,这根本就不是我的意思。我要讲的是学科的发展和做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
曲:那么,这个话题在我们这些海外学者中已经议论了很多年了,还是相当了解的,您觉得您有能力评价中国大陆经济学家的水平吗,所以,很多人都跑到经济学研究领域,都想成为经济学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同时又对国内经济学界也基本了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看法、思想大师丹尼斯·贝尔(此人曾于1980年被美国评为健在的、对美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十大知识分子之首)的关门弟子。中国的经济学有这么好的资源和条件,如果还像现在这样搞下去的话,那么时间越长。这就是为什么我愿意出来讲这个话:有人将您的“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这句话称为是2005年最为经典的语句之一,在私下里我们经常议论这些事,这个讲法也不包括现在在海外最好的或比较好的大学经济系里任教,每个人都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生活得更好,这实在让人着急、目前暂时回到国内兼职的教 授。
至于我所说的合格与不合格依据的是什么标准,虽然我本人不是学经济学出身的,但我对经济学的基本评价标准、国际上哪些大学的经济学系大概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和位置等,您却要说?
丁:人嘛都是这样的,想得罪人的毕竟是少数,在过去的10年或15年的时间里、现在是华人中做计量经济学研究做得最好 的一位学者,曾经很感慨地说过,我想,虽然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困难很多: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并且都以经济学家和经济科学的名义讲话、做事和捞钱。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家都感到无法忍受,我不过是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出来了而已。其实。
“我虽然不是学经济学出身的,他就是在滥用他的经济学教授的身份。在西方市场经济社会里面有一系列的关于“对公众负责”、“不要滥用自己特有身份”的规则。经济学家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必须要遵守这些 规则。
曲:充当利益集团代言人的经济学家能不能参与政府的决策?
丁:在法制比较公平和严明的国家,利益集团都可以雇用自己的说客游说,都可以雇用自己的咨询和顾问,但是雇用过程本身是要对外公开的。譬如说在美国,特殊利益集团像石油或军火公司,他们都会雇用公关公司或顾问试图影响美国的立法和行政机构,以便对他们的行业更有利。被雇用的教授可以去国会游说,但不会出现某个利益集团付了钱给某个教授,然后这个教 授同时又到政府部门做官员或顾问,这种严格的利益冲突,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社会里面不仅是不被允许的,而且是犯罪行为。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了就会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追究,其中相当一部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曲:您是不是认为,对经济学家也要实行阳光政策?
丁:任何一个牵涉到名和利的领域,一定要有阳光政策,一定要有一套非常系统的互相制衡的制度。否则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够公公正正地为社会利益服务,这是人之天 性。西方人未必比我们中国人的觉悟高,但是他们有那样的制度在那里。
改革失误的主要责任不应由经济学家承担
曲:有人把公众和媒体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批评归咎为国人的仇富心理进而仇视经济学家,您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没有理由地仇视一个学科呢? 我想除少数人有切身利益的冲突之外,可能还是要检查一下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中国的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群体,在公众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应该更多地反思一下,这个学科、这个群体在多大程度上是以自己的学术研究为公共利益服务,是为推展学术研究做事,而不是以经济学的名义在为自己捞好处。
在海外最优秀大学的经济学系里面,绝大部分的教授都是在很认真、很刻苦地做经济科学的研究,虽然他们的成就不一样,但他们是在务正业。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做这样的事情,我想中国的公众就不会对 他们有那么多的负面评价。
社会科学中的任何一门学科,都会和国家宏观的发展和政策有关,这些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你是不是尽可能地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位置,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人,能不能尽可能地保持一种独立的学者的身份。这一点,对于经济学这样的显学尤其重要。因为它获得的资源以及对公共政策和对公众的影响远远地超出其他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公众对你的要求就更多了。
中国的经济学家在过去的这么多年 里有那么多积极的参与,既参与官场又参与商场,公众当然对你很关注了,而且你在为个人利益和利益集团说话的时候还都是以经济科学的名义,我想公众的不满主要是来自这里。至于说仇,我觉得还远没有到这个程度,什么是仇,你走在前面,人家想把你捅死,这才是仇。香港社会的贫富不均也很厉害,香港的基尼系数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我没有看到香港的老百姓对一个学科或一个群体有那么大的不满和抱怨,就是因为在香港大学不管是哪个系,都有一些基本规则,任何一个大学任何一个系都不会对违反这些规则和专业道德的现象放之任之。
曲 :近一两年,经济学家屡屡成为公众攻击的靶子,是不是还有这样一层深层次的原因:公众对过去一些改革失误的不满,找不到发泄的渠道,只能转而发泄到经济学家的身上?
丁:公众对经济学家的不满中肯定有误解的成分,因为有不满就要找个地方发泄。有些人并不了解某一项政策的失误,根源究竟在哪里,只是乍一看是在经济领域里,于是就埋怨起经济学家。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也了解某一项、某两项政策的失误根源在什么地方,但他没办法指责这种根源,那么经济学家就不幸地被误当作靶子。
我曾经和朋友们说过,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学界被批评、被攻击的这些问题,在西方国家是不会出现的。因为这些问题在西方国家大部分是属于公共政策领域,是属于法律领域或社会学领域。而在中国,就是因为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没有给其他学科发展空间和说话的机会,所以,中国的经济学把在西方发达国家由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做的事情和讲话的空间全都垄断了。你在垄断了这些话语空间的同时,也就垄断了被公众埋怨的机会。
曲:在您看来,经济学家该不该为一些改革的失误负责,如 教育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
丁:经济学家不应承担改革失误的主要责任。因为他们毕竟不是最高决策层,在西方国家一般是官员问责制,所以,对于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失误,经济学家有责任但不应承担主要责任。
“我没有看过郎咸平的文章”
曲:有人将由“5个论”掀起的这场讨 论,与去年的郎顾之争相提并论,认为这两场讨论具有同样的影响和作用,您觉得二者具有可比性吗?
丁:去年一年我都在学术度假,学校给了我一年的时间不教书、不做论文,然后可以在全世界各个地方跑。所以,大部分时间我是在东南亚这些地方做学术研究。对于郎、顾他们争论的东西我还真的是一篇都没看。后来回国的时候有很多人给我讲这件事,坦率地说,我的观点是:一,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确实有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二,改制中虽然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但我们还是不能回到原来的体制下,两害相权取其轻,改制比不改制要好。所以 ,我的观点和他们争论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一样。 (曲力秋),您是一名社会学家,并不是学经济学出身的?
丁,比社会科学中对其他学科专家评价的争议要少很多。稍微懂一些专业的人,只要他去看一看国际上经济学界那些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一个基本的情况是,中国的经济学在过去的27年里是显学,资源很多,但对经济学的基本评价标准还是相当了解的”
曲、5个还是6个并不会像数学上那么精确,充当他们的顾问或董事,那么他在学术场合或在媒体上为一些公司说好话的时候。虽然我不是学经济学出身的,但这些年来,我对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一直非常重视,但在社会科学中间,经济学的发展还是比较规范的。从国际上看,怎样评价一个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和他的贡献,为什么别人不说,这五位合格的经济学家都是谁:这并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要是把这五个人的名字都讲出来的话,极容易在公众中造 成这样一种印象。所以,坦率地说?
丁。但即便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你也要遵守游戏规则。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西方国家,假如一个名牌大学经济学系的教授被某个烟草公司或白酒公司雇用了、发财和做官?
丁,就必须要把他的多重身份讲清楚。如果不讲清楚,每个人都不是不食人间烟 火。
曲,我也不想得罪人。任何一个学科,只要有这样优越的条件,但总的来讲,经济学显然是有着更多的机会来追求财富方面利益的一个学科: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是,因为他们的学习环境?
丁,有多少文章是来自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本报特邀“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一文作者曲力秋对丁学良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这是继10月26日“5个论”发表后,丁学良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不超过5个”是比较客观和宽容的说法
曲力秋(以下简称曲)。虽然讲这番话的用心是好的,但往往会引起很大的误解。可是看看这些年中国经济学界趋炎附势的风气确实很着急。这些年中国经济学界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的训练方式和经济学系的发展方面其实没有取得什么进步
❻ 求华人经济学家排名
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他们分别是:
石寿永(ShiShouyong),全球排名第48位,在所有华人经济学家中位居第一。目前 任教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石寿永1965年出生,1984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现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系管理学院物资管理工程专业,后到加拿大多伦多学习,1998年 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1993年任加拿大文森大学 助理教授,1994?1997年任加拿大皇后大学主力教授,1998?1999年在美国芝加哥联 邦储备银行任访问学者;1997?2000年任加拿大皇后大学副教授,现为美国印第安纳 州立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国际经济理论、货币 理论与政策。他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一套能够修正原有货币理论不足的新的货币基础 理论。
钱颖一(QianYingyi),全球排名第71位,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第二。目前任教于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198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之后到美国耶鲁大学获得管理 科学与运筹学硕士学位。他同时取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 得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1999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 ,1999?2001年任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钱颖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比较 经济学、转型经济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他是著名华人经济学家中在国内发表 中文文章最多的一位。曾经兼职于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
李其(LiQi),排名第149位,目前任教于美国德州奥斯汀大学经济系。他1982年毕 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专业,1985年获得南开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 国德州奥斯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后在古尔夫大学任教6年,印第安纳州立大学 任教一年,1999年到德州奥斯汀大学任教,现为该校终身教授。李其教授目前已经有 60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其中1994?1998年多达28篇。
李龙飞(LeeLongfei),排名第160位,现任教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他1971年毕 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数学硕士学位 ,1974年获得该校哲学硕士学位;1976年和1977年李龙飞教授分别获得纽约罗彻思特 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0?1984年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副教授,随后 分别以教授身份任职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他的专业领域是微观 计量经济学和理论计量经济学。
白聚山(BaiJushan),排名第184位,美国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他1982年毕业于南 开大学数学系,198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加州 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1998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1998年进入波士顿大 学,1999年成为终身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数量经济学。
陈志武(ChenZhiwu),排名第202位,现任职于美国耶鲁大学。他1983年毕业于中南 工业大学,1986年获得长沙工学院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0?1995年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任教,1995?1999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 学任教,1997年晋升为金融学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金融学教授,现任教于耶鲁大学 。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最近关注的领域是资产定 价,包括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具体涉及股票和期权定价。
艾春荣(AiChunrong),排名第279位,任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他1982年毕业于 原华中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后于198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990 年获得博士学位。艾春荣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计量经济学(半参数计量经济学方法 )。他在这—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对如何确定半参数估计值的上界这一问题给出 了初步的解;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找到一个半参数估计值这一问题提供了全面和满 意的答案。其研究成果推进了半参数研究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研究的系统性与一致性 。
王江(WangJiang),排名第305位,现任教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学教授。他1981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 获得该校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金融学 系任教至今。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证券市场模型、资产定价理论和国际金融等。
张俊森(ZhangJunsen),排名第357位,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他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 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在南开大学获得MBA学位后,到加拿大迈马大学,1990 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应用计量经济学。
田国强(TianGuoqiang),排名第421位,美国德州奥斯汀教授,1980年毕业于原华 中理工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得该校数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 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得全美斯隆博士论文奖。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机制设 计理论、动态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他提出了一个在“非规范性”的经济环境中, 即有限经济自由和不完全市场体系环境下的企业产权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经济制 度环境得到适当的改变,社会才能有效地变换产权的所有制安排形式。(现任上海财 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邹恒甫(ZouHeng-fu),排名第526位,1982年获得武汉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之后 分别于1986年和1989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世界银行研究部 资深研究员和国内高校教授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共财政和宏观经济学。1998年 他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奖。
吴仰如(WuYangru),排名第548位,现任职于美国卢格斯大学。1982年毕业于湛江 渔业学院,198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 学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进人卢格斯大学前,曾在香港大学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助 理教授,主讲《金融理论》、《公司财务》和《投资学》。其研究的是国际金融资产 定价理论。 文—(WenYi),排名第736位,美国的尔大学经济系教授。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研 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理论和应用时间数列。目前关注重点是商业周期和货币政策。
邹至庄(GregoryChow),排名第743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台湾中华研 究院研究员。到目前为止,他共出版了10多本著作,并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60 多篇。他1951年美国的尔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5年在当时经济学重镇芝加哥大学获 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研究领域包括:经济计量学、动态经济学和中国经济理论的定 量研究(张五常将其经济学定义为统计学)。邹至庄在国际学界名声很高,其发现的 “邹检验Choutest)”闻名于世,目前该检验方法在经济计量学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 用。
❼ 计量经济学好不好学哦
在经济各个学科里面,由于牵涉的数学知识比较多,应该算是比较回难的~~不过,答要是学习初级的计量经济学,只需要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即可,学起来也容易,初级计量注意掌握其大体构架,以及讨论的主要问题,这样的话,以后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的时候,就会做得心中有数~至于高级计量,就要有线性代数知识了,如果比较熟悉矩阵论,那就更好了,因为矩阵是表述计量理论的一种有力而且简洁的手段。
❽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2018中国年会开幕了吗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2018中国年会15日在复旦大学开幕。
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海内外经济学者参会,共同交流和研讨世界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最前沿研究成果。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等著名经济学家出席会议。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拉尔斯・彼得・汉森发言。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上,来自耶鲁大学教授法布里齐奥・齐立波蒂(Fabrizio Zilibotti),堪萨斯大学教授威廉・巴内特(William Barnett),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范剑青,哈佛大学教授德怀特・帕金斯(Dwight Perkins),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恩里克・门多萨(Enrique Mendoza),芝加哥大学教授何治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丁・乌里韦(Martin Uribe)等将发表主旨演讲。艾春荣、蔡宗武等多位知名华人经济学家以特邀报告或圆桌讨论的形式参会。此外,400余位学者将在22个平行会场进行论文宣讲。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在中国定期召开“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中国年会”,以促进海峡两岸三地学者与西方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与世界在经济学特别是计量经济学领域更广泛和密切的交流。前几届年会分别由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承办。本次大会为第五届年会,由复旦大学承办。
❾ 中级计量经济学怎么学习啊
中级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基础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一种新的数学形式,学习中要十分注意其基本概念和方法思路的理解和把握,要充分认识其方法与其它数学方法的根本不同之处。
一,如何学好计量经济学;
1,多看教材和各类书籍,注意要看国内的。国外的教材基本上都是难以短时间看完的大部头书籍,看完要很长时间,无论拿着还是看在眼里都是压力。而且对于翻译过来的东西,不一定翻译的都对。要看国内的书,看国内一些相对比较出名的计量学者写的是书。
2,看完书籍,理解别人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计量,理解数据的构造。有的时候由于数据的制约,无法进行完美的建模,就要增补各种新的计量方法。比如工具变量的使用。
3,基础打好以后广泛涉猎,以统计学为例,究竟是由统计到计量还是由计量到统计。还要有一定的软件基础。知道了用什么方法但总不能手算数据。
二,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
三,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计量经济学的两大研究对象: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和时间序列数据(Time-series Data)。前者旨在归纳不同经济行为者是否具有相似的行为关联性,以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显现相关性;后者重点在分析同一经济行为者不同时间的资料,以展现研究对象的动态行为。
❿ 怎样理解计量经济学的重要作用
线性假设是线性模型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假设。而之前我们也有提及所谓的简单线性回归也就是指模型仅包含两个变量X和Y。这里的X,Y和观测值并没有关系,只是根据线性模型刻画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Y可以被看作成是一个关于X的单元函数 (比如说小树苗的高度,可以看成是受到施肥量的一个单元函数)。
这一讲比较重要,会涉及一些模型识别的本质,和计量经济的基础概念,可能会讲得比较长一些。我决定把识别估计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识别,第二部分主要讲估计,今天模型识别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一下几块:
识别的基本概念;
如何理解识别;
存在性;
唯一性;
识别估计篇(一)
识别的概念:
线性假设给模型提供了识别的基础,这里不可避免地我们就要来讲一下识别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概念。识别这个词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识别这个词许多学过统计的人都有接触过,但是真的问到识别究竟是什么许多人也很难说出一个所以然来,甚至可能许多人会混淆模型“识别”的概念,最常见的两种混淆是:
“模型识别与“模型估计”混淆;
“模型识别”与实证中我们常说的“因果识别”混淆;
“模型识别”究竟是什么?在数理统计中,一旦我们对所观测到的现象建立了概率参数模型,参数模型一旦确定,我们就可以判断模型是否“可识别”。而这里所谓的“可识别”,指的就是不可能存在两组不同的参数使得在两组不同的参数下,我们观察到“等价”的观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