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问题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它往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1、神话是人类早期在不能实际地支配自然力的条件下,“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愿望的表现。“人靠自然界生活”6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7然而,“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8
“在原始人看来自然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9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不能在物质实践领域实际地支配自然、利用自然,但是人类的生存本性又要求支配自然、利用自然。这种生存本性在主体人方面就表现为“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愿望,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把自然力人格化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创造了神和神的传说。因此说,神话是以生产人自身为目的的。这是神话的基本性质。恩格斯还曾强调了这种人格化欲望的普遍性,由此也说明了这一基本性质在古代神话中的普遍性。
2、神话是人类早期对“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的幻想性的反映。神话作为先民意识的表现,有着后来人无法解释、不可理解的一面。“
因 为 我 们 看 待 神 话 , 与 那 些 在 神 话 中 反 映 了 自 己 的 思 维 的 人 们 是
不 一 样 的 。我 们 在 这 些 神 话 中 看 见 了 他 们 所 没 有 看 见 的 东 西 , 看 见
了 他 们 所 想 像 的 而 我 们 已 经 体 会 不 到 的 东 西 。”
10但是从精神生产的普遍规律来说,神话的生产也有着同后来人的精神生产基本一致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说,“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11神话作为原始意识的混合体,无疑也是人生产的。这种生产,就其形式来看,是幻想的,是“神们的行事”(茅盾语),就其内容来看,却是现实的,是“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功能主义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英国的马林诺斯基通过对新几内亚东南方的特罗布里安德诸岛的实地调查,于1926年提出了一个学说:所谓神话是对于现存诸制度及诸社会关系给予一种根据的宪章。”12列
维-布留 尔 说 :“ 神 话 则 是 原 始 民 族 的 圣 经 故 事 。”“ 对 原 始 人 的 思 维
来 说 , 神 话 既 是 社 会 集 体 与 它 现 在 和 过 去 的 自 身 和 与 它 周 围 存 在
物 体 的 结 为 一 体 的 表 现 , 同 时 又 是 保 持 和 唤 醒 这 种 一 体 感 的 手 段
。”
13现存制度的宪章的说法也好,原始民族的圣经的说法也好,都证明了神话内容不过是原始社会现实状况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幻想的反映,用毛泽东的话说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14换言之,也就是现实矛盾在幻想中的解决,所以它有如“宪章”,有如“圣经”。
3、神话是把早期人类尚不能完全理解的抽象“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为什么会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意思,原始人不仅不能在实际上征服自然、支配自然,而且在意识中也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自然界的风雨雷电、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诸如此类的现象,人类都不能理解。比如,有人对文明时代的某些原始人生活考察发现:他们以为人的生命本身是另一种力量给予的,他不会病,也不会死,因此从不看病用药;如果一旦病了或死了,他本人和其他人都认为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指令你病或死去,因此是不可抗拒,也是不必抗拒的。所以,他们在自身的生存活动中,面临危险,包括生病、致残、死亡等,依然故我,照行不误。与此相类似的这种早期人类看不见的力量,在现代人看来就是所谓的客观必然性,也就马克思所指的在原始人眼中的抽象自然力。前述人格化的方法、幻想的方式,也就是把这种抽象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形象化的结果便是超现实力量的神的形象的产生。马克思还说过:“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15这里所说想象,是一种特定原始人的想象,其中包含着把抽象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幻想。
4、神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生产的产物,而是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产物。马克思认为,在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如原始社会阶段、有了社会分工后的文明社会阶段和未来共产主义历史阶段,人类的精神生产表现为不同的历史类型。苏联美学家卡冈据此把人类的艺术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即原始集体的文化、社会分工后产生的文化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新文化。按马克思的思想,由社会分工而产生的艺术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生产,而原始社会阶段的艺术文化,是艺术生产还没有“作为艺术生产出现”时的产物,亦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产物。这种艺术文化,包括神话在内,当然都是集体创作,但它的根本特点却不在这里。它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产物。卡冈正确而深刻地指出,这种艺术本身是“社会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因此,它“不被看作某种与实践活动对立的东西,不是被看作特殊的‘艺术世界’,美的世界,休息、娱乐、梦幻的世界;它是现实的生活过程的一个方面,是为它的所有别的方面――劳动、祭祀、战争和道德教育活动等等所必需的。”16马克思在谈到共产主义社会时说道,在那里消除了分工的局限,“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17其意就是人类将“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艺术作为自身生命活动的重要形式。当然,它的前提是艺术即包括神话在内的原始艺术曾经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形式,只不过是一种素朴的初级形式。
㈡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容节选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着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我用德文写的关于《雇佣劳动》一书,汇集了我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讲演,这本书的印刷由于二月革命和我因此被迫离开比利时而中断。
1848年和1849年《新莱茵报》的出版以及随后发生的一些事变,打断了我的经济学研究工作,到1850年我在伦敦才能重新进行这一工作。不列颠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最后,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资产阶级社会看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切决定我再从头开始,批判地仔细钻研新的材料。这些研究一部分自然要涉及到似乎完全属于本题之外的学科,在这方面不得不多少费些时间。但是使我所能够支配的时间特别受到限制的,是谋生的迫切需要。八年来,我一直为第一流英文的美国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作真正的报纸通讯在我只是例外),这使我的研究工作必然时时间断。然而,由于评论英国和大陆突出经济事件的论文在我的投稿中占着很大部分,我不得不去熟悉政治经济科学本身范围以外的实际的细节。
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㈢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有哪些主要内容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5-ZHHZ200501007.htm
㈣ 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内涵
第一部分是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从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的三个要素(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制度)着手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
(2)简单介绍写作政治经济学的计划,着重介绍第一分册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是叙述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该部分指明了“最初动因”,并且也是正确批判“法兰西思潮”的需要。
第
三部分是经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包括5个方面,
分别是:
(1)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展示
了社会系统的复杂结构;
(2)概括和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划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标准;
(3)论证了人类社会发
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揭示了社会革命的客观根源;
(4)指出了社会变革的种类和条件;
(5)概括了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
规律性,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四部分是回顾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具体过程。
(1)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莱茵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写了第一部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从客观的物质条件出发论证了法的本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萌芽。
(2)1843年,马克思到巴黎后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下了篇幅宏大的《巴黎笔记》并准备出版两卷集的经济学著作《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3)移居布鲁塞尔后,马克思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下了《布鲁塞尔笔记》并写作和整理《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于1846年夏,与恩格斯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
态》。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4)1847年,为批判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普鲁东而写了《哲学的贫困》。这部著作是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第一次科学的表述。
(5)1850年,在不列颠博物馆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1859年,完成对政治经济学纲要上的批判,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在该书的序言中,以正面论述的形式,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实质,做出了经典式的论证。
㈤ 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序言有什么关系
序言共由5段组成,整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从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的三个要素(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制度)着手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2)简单介绍写作政治经济学的计划,着重介绍第一分册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叙述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该部分指明了“最初动因”,并且也是正确批判“法兰西思潮”的需要。第三部分是经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1)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展示了社会系统的复杂结构;(2)概括和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划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标准;(3)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揭示了社会革命的客观根源;(4)指出了社会变革的种类和条件;(5)概括了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性,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四部分是回顾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具体过程。(1)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莱茵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写了第一部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从客观的物质条件出发论证了法的本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萌芽。(2)1843年,马克思到巴黎后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下了篇幅宏大的《巴黎笔记》并准备出版两卷集的经济学著作《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3)移居布鲁塞尔后,马克思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下了《布鲁塞尔笔记》并写作和整理《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于1846年夏,与恩格斯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4)1847年,为批判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普鲁东而写了《哲学的贫困》。这部著作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第一次科学的表述。(5)1850年,在不列颠博物馆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1859年,完成对政治经济学纲要上的批判,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在该书的序言中,以正面论述的形式,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实质,做出了经典式的论证。
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只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把握这些基础
理论和一般原理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前提。应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关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二是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三是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主要知识点: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
第二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要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分配以及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了解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和实质,包括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主要知识点: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商品;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工资;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集中;利润和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垄断和竞争;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实质和作用。
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
主要内容:
本章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应了解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运行的内容,包括个别资本运行和社会资本运行的理论,主要是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了解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运行的内容;了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问题。
主要知识点:
资本循环的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分析社会资本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资本输出;跨国公司。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基本经济制度。应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基本特征;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主要知识点: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及其客观必然性;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与按劳分配;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可以从两 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容,主要有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主要特点等;二是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有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保障体系。
主要知识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企业;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市场体系;要素市场;市场秩序;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主要内容:
主要了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主要知识点: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包含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一国国内市场与经济运行方式的国民经济学,二是研究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运行方式的世界经济学。《资本论》所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我们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通常是就这一部分而言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世界经济学部分是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的,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论称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不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来看,或者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来看,新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都应该包括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研究世界市场经济的世界经济学部分。 一、马克思计划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理论体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把用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成果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而这一部分又往往被当作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延伸和发展。 编写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首先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在马克思眼中,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整体系是什么,二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当代经济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对于马克思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其实许多人是清楚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资本论》开始写作之前,马克思对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写作有一个“六册计划”。 《资本论》第一卷是1867年出版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40年代初,而到了50年代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了。1857年8月,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第3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计划,即“五篇计划”。 他写道:“显然,应当这样来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信用)。(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国移民。(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5)世界市场和危机。”①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他完整的研究和写作计划。显然,第四篇“生产的国际关系”和第五篇“世界市场和危机”明确地表明了马克思将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纳入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计划。“五篇”计划虽然前后三次进行了细节的修改,但是,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作为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一点始终不变。 1858年2月,马克思在写给拉萨尔的信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他的政治经济学写作的“六册计划”:“全部著作分为六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②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第一次向公众正式地宣布了他的“六册计划”。他写道:“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③ 很显然,“六册计划”是以严密的逻辑联结而成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体系中,马克思是以“资本”这一最为抽象也是最为本质的经济范畴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并且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从简单上升到复杂的分析方法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考察。必须注意到,马克思用分号将这六册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册“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考察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即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阶级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赖以存在的经济范畴,后三册“国家、对外贸易与世界市场”考察的重点则是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因此,马克思始终都把对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考察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前三册与后三册之间的逻辑关系。马克思“六册计划”中的后三册分别是《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四册《国家》研究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内的总和,或称为“生产者国家”。④在这里,前三册所研究的三大阶级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国家”概括起来。同时,第四册《国家》又是研究第五册《对外贸易》和第六册《世界市场》的逻辑起点。在《对外贸易》中,逻辑的发展上升了一个层次,研究作为各个行为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生产者国家”跨出一国国界所发生的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资本输入与输出、汇率等内容。接着,在《世界市场》中,逻辑进一步发展,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联结成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在世界市场上,各国国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展成为“生产者国家的关系”。⑤因此,在后三册中,马克思也是根据逻辑与历史的发展行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及其通过对外贸易而实现的在世界市场上的总体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世界市场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必须看到,马克思对于这六册前后两大部分的篇幅安排是有差别的,他在1858年3月11日给拉萨尔的信中写道:“整个著作将分为六册,不过我并不准备每一册都探讨得同样详尽;相反,在最后三册中,我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而前三册专门阐述基本经济原理,有时可能不免要作详细的解释。”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认为“资本”、“土地所有制”和“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以存在的基础和本质特征,这些经济范畴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必须详细地论述。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最本质、最抽象的经济范畴,才能在此基础上去研究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等其他经济范畴。此外,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的世界市场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还未最终形成,内在的各种矛盾尚未充分展开,因此,马克思本人“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但是,他认为,这样“别人就容易在已经打好的基础上去探讨了。”⑦ 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以及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二、三卷,从总体上看只是“六册计划”中的第一册第一篇《资本一般》三章的内容演变而来的,但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和论述了“六册计划”中其他各册的内容。 马克思始终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把它作为《资本论》的一个“可能的续篇”。⑧他认为“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场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⑩遗憾的是,马克思本人来不及完成其宏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写作计划,无法亲自建立其所设想的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二、国际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 在马克思的“六册计划”中,前三册是以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而后三册则突破国家界限来考察各国在世界市场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以研究一国经济运行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学,二是以研究世界市场为主要内容的世界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这里所说的国民经济学不仅仅指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学,也应该包括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 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其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因此,我们把劳动价值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基石。 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的世界经济学,它的基石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理论,应该是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国际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运用与发展,是分析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和国际利益分配等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的本性,当国内狭小的市场限制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欲望时,资本就会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增殖空间。他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⑾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只有市场发展为世界市场,才使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抽象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抽象财富、价值、货币、从而抽象劳动的发展程度怎样,要看具体劳动发展为包括世界市场的各种不同劳动方式的总体的程度怎样。”⑿因此,在世界市场上,生产以及它的每一个要素都表现为总体,才能获得自身性质的充分发展。这里隐藏着一个深层的含义,即只有在“世界总体”或世界市场这一更普遍、更高层次的商品社会中,商品才真正地表现为人类无差异的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的概念才得到最纯粹的表现并具有普遍意义,国际价值是价值实体运行的最高层次。也就是说,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在一国相对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和一国相对有限的产品系列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展开,只有到了世界市场这一层次,商品内含的抽象劳动才真正表现为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这种人类抽象劳动就构成了国际价值的实体。 与国际价值这一概念隐含的内容相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所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社会价值可以称之为国民价值。与国民价值相比,国际价值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它不仅抽象掉了生产者个体之间的劳动差异,而且还进一步抽象掉国家之间的差异,从而使价值真正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一般的、无差异的抽象劳动。各国生产者的个别劳动在世界范围内经过再抽象,就转化为世界劳动。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抽象劳动构成国际价值的实体。诚然,与国民价值的实现相比,商品的国际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如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壁垒、国际金融制度、各国的法律政策等等。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否定商品的国际价值的存在,只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响国际价值的实现。国际价值仍然是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所具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价值”从个别价值,经过国民价值,最终到国际价值的逻辑演绎过程,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中的简单入手,再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和叙述方法。因此,以世界市场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自然就应该建立在世界市场层次上的“价值”即国际价值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国际价值论在本质上属于劳动价值论在最高层次上的概括,它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来不及写作完成的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后三册”,即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理论大厦,应该也只能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 三、关于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问题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是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一直是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中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都在致力于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改革,出现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教材体系,例如将原来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合并,把侧重点放在探讨市场经济一般,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征来探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律等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使理论更加接近于现实。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同时考虑到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要求,我们将发现对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这种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完全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也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和理论本质。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当代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的理论成果,建立包括国民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按照我们的理解,新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和体系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共性到个性的逻辑过程,研究一国国内的生产方式、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国民经济分析”部分可分为三篇: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平均利润和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第二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发展与结果,探讨一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研究一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商品流通方式与收入分配方式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分析)。世界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国际价值理论为基础,研究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充分发展”及其运动方式,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等具体内容,从而揭示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 “世界经济分析”部分可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世界市场经济一般。主要研究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的变化、商品的国际价值、决定商品国际价值的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等世界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主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金融等等理论。 第三篇,世界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在对经济全球化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包括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和世界市场运行中产生的国际经济矛盾及其协调机制等内容。 四、国际价值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的国际价值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问题,二是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 第一,关于商品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中说明劳动强度对工资国民差异产生的影响时较明确地谈到了国际价值的量的规定问题。马克思写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种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⒀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商品的国际价值的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商品的国民价值是由一国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⒁但是,具体地说,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又是如何平均而来的呢?是各国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算术平均,抑或是加权平均?如果是加权平均,如何确定各国的权数?尤其考虑到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蓬勃发展,区域集团内是否存在商品区域性的国际价值,它会对世界范围的国际价值产生何种影响?最后,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战略要求将一个商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分布于各个国家,然后将各个零部件进行组装,那么,这种全球一体化生产格局又会如何影响商品的国际价值?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到马克思的本意,同时要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对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察。 第二,关于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马克思在谈到国际价值的作用时,曾经写道:“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⒂在这里,马克思强调,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上,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仅如此,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表现出新的特征。这种“更大的变化”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把它主要归结为“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国内市场上,市场供求状况和市场结构是使得市场价格背离价值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世界市场上,除了供求关系和市场结构之外,国家利益的独立性与各国主权的神圣性也是影响国际价值规律自发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分配。从全球福利增进的角度看,应致力于消除限制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因素,促进全球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从各国的角度看,任凭国际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对于本国却未必有利,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因此,国际价值量的规定性与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既是国际价值论两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探讨包括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利益分配的内在机制及其相互联系,建立能够正确反映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 注: ①④⑤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7、391页。 ②③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1、553~554、53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36页。 ⑧《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页。 ⑨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 ⑩⒀⒂《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1、613- 614页。 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