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经济问题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不大好回答。不妨这样理解。西方经济学基础就是微观回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答
可以认为是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
其中,微观经济学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的增长与稳定。
两者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个框架,所有经济学问题基本围绕以上的问题来进行。
2.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经济规律。因为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
3. 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1、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2、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
3、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4.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个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等)的经济行为(如决策,选择,目的)及其相互影响
5.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经济规律。因为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5)经济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扩展阅读:
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经济学家看来,所谓经济,就是创造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功利活动,所谓经济学就是教人创造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经世致用的学问。
但随着后来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出现、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出商品经济,发展出市场经济,提升为知识市场经济,衍生出虚拟经济;经过西方古典-新古典-新兴古典经济学家与时俱进线性抽象的一路折腾一路演化,价值逐步异化为价格,异化为金钱,经济活动逐步异化为赚钱,经济学也就逐步异化为教人怎样赚钱,包括怎样投机赚钱。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
色诺芬的《经济论》,论述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职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重农学派都有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现代经济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经济学
6.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
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断增加,即用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衡量,其公式为:
GNPt = GNPb(1 + r)o式中,GNPt代表期末的国民生产总值;n代表基期至期终的年数;r代表平均增长率(亦称增长速度)。为了避免物价变动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采用不变价格计算。一般地,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生产总值经价格变化调整后的年增长率来衡量;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以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经过指数化后计算其年增长率来衡量的。
经济增长受以下几方面的制约:
(1)资源约束。包括自然条件、劳动力素质、资本数额等方面。
(2)技术约束。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生产效率。
(3)体制约束。体制规定了人们的劳动方式、劳动组织、物质和商品流通、收入分配等内容,规定了人们经济行为的边界。
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两类:一类纯粹考虑经济增长一般,建立所谓一般增长模式;另一类引入制度因素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前一类以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为主要代表,后一类以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增长论为主要代表
7.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主要讲的是以价格为中心的个体的厂商与消费者的供求关系(无形的手)
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总体国家的经济运行态势及调控(有形的手)
8.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的两个问题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9. 经济学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所谓社会科学就是研究人的行为与群我关系的学科,或以行为科学称之。而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个人与社会的经济行为。所谓的经济行为就是选择的行为。
经济学研究物品或劳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这一过程中有限资源的消耗和使用。
起源及沿革
亚当·斯密
英国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公认的“经济学之父”,于1776年著《国富论》一书(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即市场自动调节资源的分配。同时主张政府无作为,不干涉经济发展。
在《国富论》的指导思想下,早期资产阶级国家政府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空间。近代资本主义借由新兴工业革命的技术和航海术的进步,从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卡尔·马克思
《国富论》之后的100年,自由主义经济繁荣的背后渐渐显露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和社会财富分布不均、贫富悬殊的弊端。德国人卡尔·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的代表是其劳动力,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为了达到此目的,资本家极度地苛刻工人以降低生产成本。马克思在其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剩余价值”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他预言资产阶级将会被无产阶级取代,国家的概念将会消失,社会各层面革新和资源重新分配,最终出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约翰·凯恩斯
进入20世纪,亚当·斯密所主张的自由资本主义已呈现出种种的病态和危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导致商品的生产过剩,破坏了经济的供需平衡关系。垄断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保持利润从而大幅度地削减工资,甚至裁员。这一举措施直接导致工人、同时也是消费者的收入下降,对商品的需求更为紧缩,最终导致供需关系的崩溃。20世纪初的美国大萧条就是典型的例子。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主张国家应在宏观上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用调节利率,税率以及增加政府开支等方法平衡供需的结构。凯恩斯主义打破了“看不见的手”的教条,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而凯恩斯本人也被誉为“战后繁荣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