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反垄断的经济学基础

反垄断的经济学基础

发布时间:2021-02-03 12:55:39

Ⅰ 反垄断法属于经济学体系,中的哪一部分

《反垄断法》属于经济学体系中的哪一部分?不好意思,这个我不太清楚,再问一下别人。

Ⅱ 分析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与《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垄断”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中所研究垄断的侧重点与反垄断法上研究垄断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经济学论内述的垄断容主要是侧重于判断市场的状态,而反垄断法上侧重于在这种状态下经济主体的市场交换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造成的过度垄断的消极后果,即反垄断法中所规范的对象———垄断行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是指只有一个卖者的市场,这是一种纯粹垄断。如果从技术上来说,只有一家企业才具有完全的规模经济时,则称为自然垄断。属于与完全竞争相对的不完全竞争形式,是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生产或市场实施的一种排他性的控制,从而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行为或状态。客观上,垄断既表现为对生产或市场事实上的垄断状态,同时也表现为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而我国《反垄断法》第三条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
这是我考前我参阅了多篇论文整理出来的~~

Ⅲ 经济学反垄断中立法为什么不属于公共管制

公共管制,管制的价格和产量等因素,通过管制这些要素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内关系。而且这个是属于容行政权的管辖范围吧。
法律手段涉及到司法权和立法权的管辖范围,在权力系统上是不一样的。所谓,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要使用法律手段在流程上就要比行政手段来的麻烦,先要立法通过,才能开始执行司法程序。

Ⅳ 微观经济学 1什么是垄断 2 什么原因会导致垄断3为什么反垄断4垄断为什么不好5怎么样反垄断

1:垄断 (英语:Monopoly) (或者称卖者垄断;台湾通常译独占),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与买者垄断 (Monopsony) 刚刚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不能同时调节)。

2: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垄断。当垄断代替自由竞争而在经济生活中占了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就发展到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一般认为,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也就是说,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它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入障碍的产生垄断的原因有三个: 资源垄断: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 政府创造垄断: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 自然垄断:生产成本是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
3与4:价格垄断拉高整个社会成本 垄断性行业所从事的一般都是与决大多数人、行业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例如电信、邮政、自来水、电力、煤气、铁路、航空等等。因为这些行业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这些行业的服务价格的高低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成本。这些行业的整体效率直接关系到其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垄断行业的成本又是最难估算的,电信部门说市话亏损,邮政部门说普通信件业务亏损,自来水公司也说自己亏损。但是许多消费者都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亏损、搞不清亏损是怎么形成的,因为没有一个独立的会计或审计部门告诉我们垄断行业的成本到底是如何构成的。 经济学家认为通过行政性、强制性手段维持高于合理水平的价格,人为压抑公众的消费需求是垄断的必然。垄断的利润是极其可观的,有消费者指出现在随处可见IP电话卡以6至8折“挥泪”甩卖,电信部门却仍可泰然处之。不知其中的利润到底有多大。而由独家垄断造成的社会成本是极其巨大的。 有专家分析,计划经济时代电信、铁路等部门过去都属于国家行政部门,而这些部门进入市场的时候,本身却仍具有垄断地位,一旦在市场中开始追求利润,就会通过垄断定价把大量消费者利益转移到手中,使特权部门、特权公司拿到远远高于竞争市场价格的利润。结果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竞争成本。 行业垄断导致有效投资不足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经过审批的私营速递公司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有几十家,但地下“黑市”速递公司的数量则在1000家以上。虽然按照国家《邮政法》的规定,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寄递业务由国有邮政企业专营,但是许多速递公司也在以各种形式参与这项服务,据统计,EMS目前最低的资费是23.3元,而私营速递公司的最低资费不过10元左右。超额的利润必然引来资金,哪怕公司的身份不太合法。据统计,从1995年起,EMS营业额的年增长率也有2%,但其市场份额却在以每年4%的速度衰退。同一时期,四大国际速递巨头在中国的营业额增长却保持在20%以上。尽管现时EMS在国内速递市场仍是“老大哥”,但是它的市场份额已经由最高峰时的近97%,跌到目前的40%左右。 这种现象在垄断行业是常见的,一方面,垄断企业能通过垄断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妨碍了效率的提高,妨碍了其扩大业务规模的积极性。另外通过行业垄断阻止社会资金进入该行业,虽然总有资金为利润引诱通过各种方式“违规”进入,但规模总是有限的。 投资不足、就业下降,消费相对疲软是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之中的主要问题。有专家指出,造成中国现阶段投资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点就是很多高利润的行业都是市场禁入的垄断行业,这些行业中,垄断导致低效,造成了这部分利润反映不出真实的利润状况,成为极大的浪费,同时这也极大的挫伤了资本的投资热情,这样就造成所谓的“资本罢工”,强化了投资市场低迷。

5:各国的反垄断法错了。法定垄断该反,但是一切形式的其它垄断都是不该反的。

错误的垄断经济学理论当然是反垄断法的理论基础了,但是反垄断更是政治决策的结果。反垄断是经济问题,但更是政治问题。“一将功成万骨枯”,竞争失败者从来都是多数,竞争胜利者没有办法贿赂失败者,而这决策更多的又是政治决策过程,有那么多的反非法定垄断的法案被通过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没有办法去判断一个企业规模是不是过大了,到底是推动了还是抑制了竞争。例如,假如市场是指信息工业,那么微软仅占1%;将市场的范围缩小为软件工业,微软占4%,还比不上IBM;仅当特指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时,微软的份额才上升到80%以上。我们评价企业垄断程度的做法难道不是相当地具有随意性吗?

“现实的市场形态是复杂多变的。保护产权的垄断,可能扩大而转变成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特有资源、创新和成[25.84 -2.60%]本递减的垄断,也可能派生出形形色色的强制性排他独占的要求。唯因为实际情况复杂,才需要简单明了的准则。政府在反垄断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应该坚守如下原则:普遍保护产权,反对市场禁入。反垄断的要害是消除市场禁入:消除市场准入的强制性障碍,以此为界,不越雷池一步。”

Ⅳ 名词解释“自然垄断” 经济学基础

又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Ⅵ 经济学基础垄断总结

1、垄断市场的概念

垄断或称为完全垄断正好是完全竞争的反面。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许多厂商生产一种同质产品,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可以完全替代,而垄断的定义则是某种产品只有唯一的一家生产者,而且这种产品没有良好的替代品,这一厂商被称为垄断者。所以说垄断厂商的产量就是行业的产量,而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


2、垄断市场的条件

(1)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
(2)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例:电厂在照明能源上具有垄断地位,因为蜡烛或煤油灯虽然是电灯的替代品,但不是相近的替代品。

(3)其它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在这样的市场中,排除了任何的竞争因素,独家垄断厂商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市场的销售,所以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3、形成垄断的原因

(1)规模经济(自然垄断)
某些产品的生产具有十分显著的规模经济性,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可以一直持续到很高的产量,以至于一家厂商来供应整个市场的成本要比几家厂商瓜分市场的生产成本低得多。例如:电力供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就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

(2)专利
专利是政府和法律容许的一种垄断形式,因为专利禁止了其他人生产某种产品或使用某项技术,除非经专利持有人的同意。专利是对发明和创新的保护,鼓励人们投资于研究开发,因为进行研究开发和发明创造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例:美国微软公司,为研制“视窗2000”电脑操作系统软件耗时4年,投入了10亿多美元的费用,但是,一旦新产品发明出来,仿制的成本要低得多,如果没有专利制度,那么谁愿意投资研究开发新产品呢?不过,专利带来的垄断地位是暂时的,因为专利有法律时效,在我国,专利有效期为15年,美国是17年。

(3)对资源的控制
即一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产品所必需的资源,那么它往往就称为该产品市场的垄断者。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战之前的美国制铝公司,该公司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一直控制着全美铝矾土矿的开采,从而成为美国制铝行业的垄断者。南非的“德比尔”公司拥有并控制了地球上钻石矿的五分之四,成为世界钻石市场上的垄断者。再如,全部铬矿都集中在南非,并被少数生产者控制,这也形成了自然垄断。

(4)特许权
政府通过颁发执照的方式限制进入某一行业的人数,使其成为某种产品的唯一供给者。如:铁路运输部门、邮电部门等,这些厂商往往受到政府对其产量、定价等方面的管理与控制。


对垄断市场的评论:
第一、生产资源的浪费。因为完全垄断与完全竞争相比,平均成本与价格高,而产量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AC=MC,即厂商是在最低的成本情况下,保持生产均衡,因而生产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但在完全垄断条件下的长期均衡,由MR曲线与MC(包括SMC与LMC)曲线的交点确定均衡产量。由于生产是在生产成本高于最低平均成本处保持均衡,因此资源未能得到最优配置。
第二、社会福利损失。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即价格差别,消费者所付的价格高,就是消费者剩余减少。这种减少是社会福利的损失。
第三、垄断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平。垄断企业可以长期维持超额利润,而这一利润并非与投入相关。
第四、垄断也容易引起腐败。由于部分垄断与政府有关,垄断企业将会通过“寻租”行为来维持垄断地位。
第五、垄断妨碍社会进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垄断会扼杀竞争。

Ⅶ 经济学基础的目 录

第一章经济学概述1
第一节什么是经济学2
一、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前提2
二、经济学的定义
三、经济体制4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7
一、微观经济学7
二、宏观经济学8
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9
第三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10
一、均衡分析法10
二、边际分析法10
三、经济模型分析法10
第四节学习经济学的意义11
一、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11
二、怎样学习经济学13
本章小结13
练习题14
扩展阅读指南16
第二章供求与价格理论17
第一节需求理论18
一、需求、需求表与需求曲线18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18
三、需求定理21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21
第二节供给理论22
一、供给、供给表与供给曲线22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22
三、供给定理24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24
第三节均衡价格理论25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25
二、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
影响26
三、政府限价与征税的影响27
第四节弹性理论30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30
二、需求的收入与交叉弹性34
三、供给的价格弹性35
第五节运用供求与价格理论进行预测37
一、商品需求量预测37
二、商品价格变动趋势预测37
本章小结39
练习题40
扩展阅读指南42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43
第一节基数效用论44
一、效用的衡量44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45
三、消费者均衡46
四、消费者剩余47
五、边际效用理论的运用48
第二节序数效用论49
一、无差异曲线50
二、预算线51
三、消费者均衡53
四、新产品设计与无差异曲线53
第三节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55
一、消费结构55
二、恩格尔系数55
第四节消费政策56
一、消费者权益及消费者基本权利56
二、保护消费者政策57
三、消费外在化的干预政策58
本章小结59
练习题59
扩展阅读指南61
第四章生产理论62
第一节厂商概述63
一、厂商的主要组织形式63
二、企业的本质64
三、厂商的目标65
四、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65
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67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67
二、边际产量递减规律69
三、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69
四、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70
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70
一、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71
二、规模报酬与适度规模75
本章小结76
练习题77
扩展阅读指南78
第五章成本与收益理论79
第一节成本概述80
一、几组重要的成本概念80
二、成本函数81
第二节短期成本函数81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81
二、各种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
相互关系82
第三节长期成本函数85
一、长期成本的分类85
二、规模经济与学习效应88
第四节收益与利润90
一、收益91
二、利润91
本章小结93
练习题93
扩展阅读指南95
第六章市场结构理论96
第一节市场结构概述97
一、划分市场结构的依据97
二、市场结构的类型及特征99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100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100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和
收益曲线101
三、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短期均衡
分析101
四、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
分析103
五、完全竞争市场评价103
第三节完全垄断市场104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104
二、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和
收益曲线104
三、完全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
分析105
四、垄断厂商的定价策略106
五、完全垄断市场评价108
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109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109
二、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条件110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竞争策略110
四、垄断竞争市场评价112
第五节寡头垄断市场112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112
二、寡头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113
三、寡头垄断厂商的竞争策略114
四、寡头垄断市场评价116
本章小结117
练习题117
扩展阅读指南119
第七章收入分配理论120
第一节生产要素市场121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121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122
三、生产要素收入形式122
第二节要素收入的决定122
一、工资的决定122
二、利率的决定125
三、地租的决定126
四、利润理论127
第三节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衡量与
控制128
一、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衡量128
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129
三、收入分配平等化政策131
本章小结132
练习题133
扩展阅读指南134
第八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135
第一节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概述135
一、什么是市场失灵136
二、什么是政府干预137
第二节垄断与反垄断138
一、垄断造成的损失138
二、反垄断措施138
第三节外部性140
一、什么是外部性140
二、外部性的治理141
第四节公共物品145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145
二、公共物品的供给146
第五节信息不对称148
一、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148
二、信息不对称的应对思路151
本章小结151
练习题152
扩展阅读指南153
第九章国民收入的衡量与决定理论154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154
一、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155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156
三、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
生产总值159
四、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160
第二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61
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161
二、乘数理论164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65
四、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166
本章小结167
练习题168
扩展阅读指南169
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170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述171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71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172
第二节财政政策173
一、财政政策工具173
二、财政政策的运用176
三、自动稳定器177
四、财政政策的特点178
第三节货币政策179
一、货币政策基础知识179
二、货币政策工具181
三、货币政策的运用185
四、货币政策的特点186
第四节相机抉择186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186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
运用187
本章小结188
练习题188
扩展阅读指南190
第十一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191
第一节失业理论192
一、失业的界定与衡量192
二、失业的分类与成因193
三、失业的影响196
四、失业的治理对策197
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198
一、通货膨胀的界定与衡量198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与成因200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203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205
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206
一、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
不同结论206
二、痛苦指数与不受欢迎指数209
本章小结209
练习题210
扩展阅读指南211
第十二章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发展
理论212
第一节经济周期理论213
一、什么是经济周期213
二、经济周期的成因214
第二节经济增长理论218
一、什么是经济增长218
二、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219
三、经济增长模型221
四、经济增长的代价223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理论224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224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225
三、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228
本章小结231
练习题231
扩展阅读指南232
主要参考文献234
配套资料索取说明236

Ⅷ 经济学人为什么反对《反垄断法》求答案

读者朋友,您知道垄断的真面目了吗?知道哪些垄断值得反、必须反吗?知道哪些垄断是必然的、合理的吗?知道反垄断是否必须立法吗?知道反垄断立法是否有危害吗?我们衷心希望,您能在这个专题中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垄断经济学“垄断”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一个贬义词,而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准确地剖析其多种含义,拨开所有修辞色彩,对垄断现象作出平实的解释。[详细]·反垄断只要一招
既然是反对行业入口的行政障碍,就根本不需要设立复杂的反垄断法,也不需要主管部门连同各路经济学家张罗“分拆”或“价格管制”事宜(尽管这些工作看起来蛮有使命感)。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一纸文件,上面写着“任何企业都可以经营某某业务”,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详细]·垄断三罪传统之见,是垄断对社会经济有三项罪行。(一)垄断生产的售价高於边际成本。价格是社会的边际利益,如果这边际利益高於边际成本,增产对社会有利。但垄断者为了私利,不增产,於是出现了无效率的情况。[详细]■一个案例:微软的官司·微软官司的启示
上诉法院7位法官参与了辩论
由于缺乏远见、或者交流的障碍、技术的公有性质以及其他的缺陷,确实有可能使极度分散的市场误入歧途
出台反垄断法就够糟糕的了,而居然不涉及行政垄断,这就不仅仅是糟糕了,简直是胡来。遗憾的是,大多数公众以及企业家似乎并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所在,大家似乎是在放任这样的法律施行。可以预料的是,许多人将在以后品尝到这部法律酿成的苦果。[详细]是的,答案可以很简单。那就是垄断其实无处不在,而真正值得反对——也是必须反对——的垄断,就是由政府用法律、法规、部门权力维持着的行政垄断。而《反垄断法》对这些行政垄断是无能为力的,相反,反垄断法只会成为政府、司法部门干扰企业自由、正常经营的工具。

Ⅸ 如何理解垄断与创新(经济学基础)

垄断抑制了创新,创新打破垄断。

Ⅹ 反垄断法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反垄断法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致富之道的学问,其任务就是如何合理地配置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要合理地安排并使用各种资源,就必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率的含义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即使社会有限的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可以说,经济学就是要解决如何配置资源、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问题。
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或者说最常见的手段有两种,即计划和市场,前者是通过国家有意识、自觉地对资源进行配置,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而后者是由市场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当然,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计划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
以市场手段来调节资源配置,其实就是利用市场的三大机制即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来引导生产者、经营者调整和安排生产活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不过这也是有条件的,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必须具备一系列的前提条件,比如说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比如说市场要及时、灵活、准确地反映价格的涨落、供求的变化,要保证充分的竞争。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如果市场价格信号的传递和供求信息的传递不是及时、准确的,而是失真、扭曲的,如果市场不是充分竞争的,那么市场对资源配置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调节作用,导致市场调节的无效率。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必须为市场作用的发挥创造一系列条件,比如说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垄断,解决行政权力滥用等诸多问题。就垄断来看,由于单一的或者少数的垄断厂商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商品的供给,影响其价格,它们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减低产量的办法获取超额利润,同时,由于垄断,它们借助垄断地位来限制和阻碍竞争对手的进入,其他厂商不能进入市场或者存在较高的进入限制,另外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企业缺乏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缺乏效率。所以说,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必然阻碍市场作用有效性的发挥,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实某些垄断与行政权力的滥用有关,一些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与企业串通一气,人为垄断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特别是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些现象,比如实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外地产品的流入,保护本地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甚至是保护落后的企业。
政府应当为市场创造条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针对垄断行为,政府要采取多种手段打破垄断。比如为制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有“经济宪法”之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阅读全文

与反垄断的经济学基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