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高培勇公共经济学

高培勇公共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2-03 13:04:40

『壹』 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培勇编著的《公共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去答案网搜,各种答案都有!可以先注册。

『贰』 求公共经济学经典文献推荐

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阅读和浏览了一些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深入的对每个细节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所以本阶段阅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理论框架体系,考察公共经济学学科所涵盖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以及比较各种类型公共经济学方面教材或著作的异同之处,目的是对公共经济学这一理论学科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期对以后深入研究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对公共经济学一般性框架的理解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与私人经济相对应的,政府机构、非营利部门等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行为及其绩效的学科。通过阅读众多教材和专著,我试图寻找一条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线索。虽然众多教材都各自有自己的体系和侧重(尤其是国外教材),但我感觉还是有一个一般性的理论线索可以把握。即:市场万能(亚当·斯密的思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以及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增加(凯恩斯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规制)→政府失灵(对第二定理的怀疑、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强预决算管理、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市场边界技术划定问题。其中公共经济学学科诞生于政府大幅干预经济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时期,并且现代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是公共经济学诞生、发展前提基础。
此外,在公共产品范围界定问题上还引出了对政府间财政分权和财政关系的探讨;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否定,引出了对公共经济效率问题的关注,因此公共经济主要方面的效率也进行了深入地展开研究:在公共支出方面引出了对各种支出项目的深入研究和预决算体制管理的研究;在公共收入方面引出了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优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公共规制方面引入了基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问题的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公共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框架可描述为:先以市场效率(帕雷托效率)和福利经济学基础入手;再分析市场失灵问题,包括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随后重点分析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提供的局部和一般均衡模型等各种公共产品提供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直接民主:各种投票理论和规则、间接民主:利益集团和寻租问题);随后针对公共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各具体项目的考察以及支出成本收益和支出政策的研究)、公共收入(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有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和公共规制等问题进行展开分析;最后涉及公债、财政分权、预决算管理等问题。这是我理解的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由于公共经济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学科内容还很难清楚地界定,因此以上框架只能基本涵盖主要或主流公共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而对某些深入具体的公共经济问题可能有所疏漏。
二、对各类型公共经济学教材或专著的比较和认识
现在中国出现的公共经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两大类、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国外编著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其中又分为有中译本的和英文原版的两种类型。一般而言,有中译本的国外教材或专著是比较经典的、主流的、名家所著的或国外普遍流行的教材或专著,如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加雷斯·迈尔斯的《公共经济学》、布朗和杰克逊的《公共部门经济学》等;而我国发行的英文原版的教材或专著则一般是以作为辅助性或扩展性的阅读材料来使用的,如约翰·利奇的《公共经济学教程》等。
第二类是国内编著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其中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国外主流教材的逻辑体系框架为基础,将经典理论以中国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重点在于对西方主流思想的引进,较少的涉及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公共经济实践,较注重一般理论的介绍,如大多数国内编著的公共经济教材;另一类是立足于中国实践和具体国情,结合国外的经典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公共经济的现状和发展问题,在体系和内容上都与国外教材有很大不同,有很大的原创性,如吕炜教授所著的《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和王延杰所著的《中国公共经济理论与实践》等。
下面分别以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约翰·利奇的《公共经济学教程》、杨志勇、张馨的《公共经济学》和吕炜教授的《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为例来介绍四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
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是一本较正统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教材,遵循了一般性的分析体系框架,对大多数公共经济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述。同样从福利经济学入手,引出市场失灵和公共经济存在的必要;然后着重对公共收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用了很多章节对许多具体的支出和收入项目进行了展开分析,使这一部分成为了全书的重点;最后以深层次问题为名对财政联邦制、财政分权和赤字财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没有对公共规制方面的内容加以分析论述。在分析的体制背景上,本书完全以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民主体制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是一部市场化和民主化背景下的公共经济学著作。在分析方法上,本书也是深入浅出,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专栏案例等方式对问题进行了阐述,较少的运用数理推导的方式。因此本书体系完整、内容翔实全面、通俗易懂,是一本很好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教材。
约翰·利奇的《公共经济学教程》在体系框架和内容侧重上与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有一定的差别,侧重于由福利经济学两条定理的局限出发来分析公共经济问题,用较多篇幅分析了市场交换和市场失灵问题,如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等问题都以整篇多章的形式来展开论述。同时对税收和再分配问题也有较多论述,也涉及了公共规制问题,但基本没有系统的论述公共支出问题。在分析方法上较多的运用了数理分析和代数的方法,但难度相对较低,不需要许多数理知识就能看懂。这本书在内容和体系框架上与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有很大的互补性,对某些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中没有涉及或较少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是一本深入扩展和辅助阅读的好教材。
杨志勇、张馨的《公共经济学》基本以国外正统公共经济学框架为基础,体系较完备、内容几乎涵盖了现阶段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所有领域,内容多是介绍性的,比较通俗易懂,但某些问题过于简单,没能深入展开把问题讲清楚。分析方法上,多以论述为主,数理推导证明较少,或有一些也不规范、严谨,看起来比较费劲。在所关注的实践对象上,多以中国实践为例,使读者能更易理解,但所关注的只是从西方理论框架下中国相应问题的一些方面,没有系统深入地分析中国公共经济问题的现状和发展问题,没有过多地考虑中国体制上的特点和差异。总体上看,更像是一本西方公共经济理论的理论综述。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一本不错的入门教材,对许多公共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了简单介绍。
吕炜教授的《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是一本以全新视角研究和探讨中国公共财政和中国公共经济问题的著作。本书取名虽为公共财政,但所涉及的内容与众多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几无差异。这本书以西方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立足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宏观背景,在探讨了不同体制、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情况下的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在内容和体系框架上以一种循序展开的分析框架论述了中国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问题的定位、结合公共财政发展的一般规律考察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转轨国家,以及中国的公共财政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并且紧扣中国经济转轨实践探讨了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与财政体制公共化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问题,最终以大量的实践数据比较分析了国际间的公共财政实践问题。在分析方法上,运用了大量的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公共经济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
我认为西方著名学者的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学教材和著作多是以西方政治社会经济体制为背景来研究公共经济问题,其对公共经济问题研究的框架体系主要是涉及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经济问题,而较少的涉及不同体制、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情况下的公共经济问题。因此,西方学者对于公共经济问题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可以借鉴,但在具体的内容和所应关注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更加以中国经济转轨的宏观背景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而当前大多中国学者所编著的关于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方面的著作多是直接以西方学者研究分析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简单的以案例或小结的形式涉及一些中国的类似问题,但没有真正立足中国经济转轨实践,从中国背景去研究考察中国的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上述各种类型的公共经济方面著作的代表的特点作出以下的一些判断:
特点
著作
难度
体制背景
分析方法
内容、体系
著作性质

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
较易、较少数理证明 成熟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社会 规范分析,多图表和专栏,较少数理推导 正统,侧重公共收支的分析
主教材

约翰·利奇:《公共经济学教程》 有数理推导、但不需太多数理知识 成熟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社会 规范分析,多数理、代数和图形 与主流互补,侧重对市场失灵问题的分析
辅助教材

杨志勇、张馨:《公共经济学》 通俗易懂、但部分章节介绍过于简单,难以理解 成熟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社会,但引入一些中国案例 规范分析,多引用国外数理推导,多专栏、图表 较为全面、按主流框架展开,但没有深入分析
入门教材

吕炜教授:《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
有学术论文性质,需认真体会 以不同体制为背景,着重强调了中国的转轨体制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较多数据与图表 不同于一般体系,侧重不同体制比较分析,立足中国实践
学术专著
扩展阅读
对其他教材特点的一些看法:
加雷斯·迈尔斯的《公共经济学》:较多数理证明和推倒,属于中级难度,涉及内容和问题较深,需较强的数理和微观经济学基础。
布朗和杰克逊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内容介于中级与初级之间,需一定的数理和微观经济学基础,涉及内容较为正统,但偏重于税收问题。
拉本德拉·贾的《现代公共经济学》:属于中级教程,有较多的数理推导和证明,内容正统和主流。
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的《公共经济学》:属于中级教程,版本较老,内容主要关注了税收问题而忽视了公共支出问题。
但上述四部教材都不涉及公共规制问题。

『叁』 想考地大 公共管理专业

我今年刚考取地大公管,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回(学硕)参考书目

一、初试科目答参考书目
1、923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
2、644政治学基础: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二版
二、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1、高培勇,《公共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2、樊勇明、杜莉等编著《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9
月版。

『肆』 高培勇的著作

代表性著述为:《国债运行机制研究》(独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上、下册)》(合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财政运行机制》(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国: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公共经济学》(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国税费改革问题研究》(主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简明税收词典》(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论举借国债的经济作用机制》(论文),《经济研究》1996年9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税收与税制》(论文),《人民日报》1997年5月10日;《论更新税收观念》(论文),《税务研究》1999年2期;《通货紧缩下的税收政策选择——关于当前减税主张的讨论》(论文),《经济研究》2000年1期;《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框架》(论文),载《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人民出版社,2000年;《“量入为出”与“以支定收”——关于当前财政收入增长态势的讨论》(论文),《财贸经济》2001年3期;《规范政府行为: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财贸经济》2002年1期;《税收的宏观视野——关于当前若干重大税收问题的分析》(论文),《税务研究》2002年2-3期;“The Scale of Public Debt in China”(论文),China & World Economy 2003 No.2;《积极财政政策:在思路和举措两个层面寻求突破》(论文),《财贸经济》2003年7期;《由积极转向中性:财政政策经历艰难抉择》(论文),《财贸经济》2004年8期;《破冰而出的稳健财政政策》(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5期;《财税形势?财税政策?财税改革——面向“十一五”得若干重大财税问题盘点》,《财贸经济》2006年1-2期。

『伍』 山西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大纲说考试科目为公共管理(含公共经济)+行政管理(含行政法学)是什么意思

考过的给你解释一下:
2013年之前(不含2013年)专业课初试考试科目是: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
参考书目共四本,分别为: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陈振明主编
《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澳]欧文·E·休斯著 张成福王学栋等译
行政管理学——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策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著 张成福等译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夏书章主编,王乐夫陈瑞莲副主编
2013年(含)之后至今,专业课初试考试科目是:《公共管理学》(含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含行政法学)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 夏书章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策和法律的途径》 [美] 戴维•H•罗森布鲁姆 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等著,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二版) 应松年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 [澳]欧文•E•休斯著,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公共经济学》(第三版) 高培勇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所以,大纲的意思是初试参考书目多了@这两本,你需要准备~

『陆』 公共财政 ,公共经济学 ,宏观经济三者关系

1、学科有来交叉。

2、公共财政:是自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
3、政府经济学也被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所谓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公共部门的行为,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政府的行为。虽然政府与企业、家庭一起共同参与国民经济,但其行为方式和目的却是不同的。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4、宏观经济学,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柒』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考研用什么资料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武大、北大、清华、浙大、厦大、南开、南大、中山、复旦、上海交大、上海财经、华东师范、华东政法、东南、中南财政、华中科大、川大、西南财经、西南政法、北京交通、北京理工、北师大、中国政法、吉大、辽大、天大、山大。你多能想到的好学校都有这个专业的研究生,甚至部分二本院校都有。考研科目各个学校不一样,你确定好学校之后可到各个学校研究生院网站查询。除了浙大都不考数学,专业课社会保障理论是必考的,占150分。专业基础有考管理学的、公共管理的、社会学的、还有经济学的,各个学校不一样。其中人大和武大最好,去年复试线人大372,武大360,其中英语都是60分,录取线会更高一些,竞争压力很大。其他学校专业实力排名没有意义,主要看学校综合实力、地方影响力和个人偏好。
一下是部分院校参考书目: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2010年研究生入学专业目录
研究方向: 01 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与政策
02 社会保障经济与金融
03 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
04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05 社会保障与公共财政
06 保险与保障
07 风险管理
08 企业年金
09 农村社会保障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
③630公共管理学
④862社会保障
复试备注: 复试笔试科目:
西方经济学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①劳动经济学②保险经营与管理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保障2010年研究生入学基本情况
招生人数: 无 报考人数: 无
最低录取分数: 无 录取比例: 无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保障2010年研究生入学专业目录
研究方向: _ 01社会保障理论
_ 02社会保险
_ 03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5德语③729社会学理论或731社会政策原理④872社会保障学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保障2010年研究生入学参考书目
《社会保障概论》 孙光德、董克用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 彭华民、杨心恒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修订本侯钧生 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保障2008年研究生入学基本情况
招生人数: 12 报考人数: 无
最低录取分数: 无 录取比例: 无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保障2008年研究生入学专业目录
研究方向: 01社会保障政策
02社会保障理论
02社会保障制度
01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经济学
02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202俄语203日语
③625社会保障概论
④871宏观经济学872公共管理学(201、202、203选一)(871、872选一)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保障2008年研究生入学参考书目
04.625社会保障概论 丁建定主编
《社会保障概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05.625社会保障概论 吴中宇著
《社会保障学》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07.871宏观经济学 高鸿业主编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宏观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08.872公共管理学 王德高主编
《公共管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保障2010年研究生入学基本情况
招生人数: 4 报考人数: 无
最低录取分数: 无 录取比例: 无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保障2010年研究生入学专业目录
研究方向: 01 -- 社会保障
02 -- 社会政策
初试科目: 101 -- 思想政治理论
(多选一科目) -- 201-英语一 或 202-俄语 、 203-日语
641 -- 社会保障概论
806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复试备注: 同等学力加试:1.社会统计学 2.行政管理学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保障2010年研究生入学参考书目
初试
641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概论》(第2版),孙光德、董克用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现代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版),吴鹏森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06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版),林聚任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三版),风笑天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北京大学社会

『捌』 请问大伙,公共经济学是谁写的,有劳吼

林德尔·G·霍尔库姆
著 译 者:高培勇

『玖』 我要上一门公共部门经济学,用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好学好懂吗

斯蒂格利茨的,我个人觉得不是很简单。

『拾』 有这么一个考研题哈,说分析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要求从以下六个方面具体分析,麻烦哪位老师帮我分析下吧

按照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有着较强的以,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减少,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减少社会总需经济分析意义。下面进行简要分析。求,而导致社会生产萎缩,形成经济萎缩的局面。(三)对分配领域的影响。购买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一)对流通领域的影响。政府的购买性支出,首先要影响到商品1.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只是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和劳务的销售市场。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必须通过市场结构上发生了变动,这时,与此相联系的有关企业分别从财政购买性销售以后才能进入消费,市场上必须有足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销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就会由此而发生变动,这些企业对各种生产要售才能实现。素的报酬也会有增有减。如果政府决定增加某种商品或劳务的购置,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是由个人与经济组织的消同时减少另一种商品或劳务的购置,那么,后者的企业从政府购买性费需求、个人与经济组织的投资需求和政府的消费性需求所构成的,支出中所获得的利润及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报酬,就会随之减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显然对于社会总需求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社少。被减少的这部分利润将转入为政府提供所增商品或劳务的企业,会总需求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个人的消费需求,其中包括了国家行政并使这些企业有可能对其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支付较高的报酬,其机关的公务人员、政府兴办的各项事业的工作人员、军队官兵及其家结果是各有关企业从政府购买性支出中获得的利润在比例上会发生变庭的消费需求,而这些显然也是必须通过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才能形成动,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将会因政府购的。个人或企业的投资需求主要是对资本品的投资,他们只有在市场买性支出结构的变动而受到相应的影响。情况对他们有利的情况下才会进行这种投资,而只有在政府大量订货2.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在总额上发生改变,或者增加或者减少,的刺激诱导下,市场情况才能满足其追求最大利润的欲望,因此,如而在结构上仍然保持着原来的状况,这时,为政府提供所需商品或劳果没有相应的财政购买性支出,企业的生产投资必然不能达到这样的务的各个企业从政府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也会随之增加或者规模。至于政府部门本身的消费性需求,更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减少。当购买性支出普遍增加时,由于促进了社会生产增长,尤其是它的增减变动会直接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为政府提供所需商品或劳务的企业的生产大幅增长,资本的利润率和所以,可以说,财政的购买性支出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劳动力的工资率也都会有所提高,国民收入就会随之增加;相反,当品和劳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购买性支出普遍减少时,由于社会生产因此而萎缩,特别是为政府提(二)对生产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购买性支出既然能够影响流通,供所需商品或劳务的企业的生产萎缩,资本的利润率和劳动力的工资自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可以从购买性支出的增加和减少两率也都会有所下降,国民收入就会随之减少。个方面进行分析:1.当购买性支出增加时,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长,这会导二、转移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致市场价格水平上升,生产企业利润率提高,企业就会因为利润率提(一)对流通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主要是由财政补贴、高而扩大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的增多,又有可能推动生产资料企业债务利息、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构成的。这些支出的结扩大生产,所需劳动力的增多,就会引起就业人数的增多,从而引起果,是政府的一部分资金无偿地注入到非政府部门之中。如果转移性支消费品的社会需求增加,生产消费品企业的生产规模同样会扩大。在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这些支出会直接转化为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各个企业相互刺激和相互推动的情况下,购买性支出的增加会在全社入,从而以这些个人或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而形成私人消费需会范围内导致一系列的企业的生产有较为普遍的增长。随着社会生产求。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这些支出会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可支的增长,对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出现下列情况:在资配收入。其中一部分有可能形成企业的投资需求,另一部分则通过增加本市场方面,由于投资的利润率有所提高,原来不愿投资的市场游资资本和劳动力的报酬的途径而转化为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进会转向生产,或者个人将储蓄资金的一部分用于投资生产;在劳动力一步形成社会消费需求。所以,可以说,政府的转移性支出的相应部分市场方面,失业的劳动者和新生的劳动力会增加就业的机会。资本和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社会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支出,从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均为继续扩大社会生产提供了所需的物质条件。而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因此,政府的转移性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所以,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条件下各种商品或劳务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求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的膨胀,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二)对生产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对生产的影响,因转2.当购买性支出减少时,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政府对商品或移性支出的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劳务的需求减少,市场价格下降,利润率下降,企业紧缩生产,所需庭,如居民生活补贴,那么,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这是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减少。这样,在各个部门企业之间出现连锁反应。受补贴的居民大都属于低收入阶层,他们所购买的一般都是大众消费一方面出现游离的闲散(置)资本,另一方面出现失业的劳动力,由此品或劳务,其购买量对这类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有相当大的影响。当享而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减少,这些都会导致社会生产的继续萎缩。所受补贴的居民领到补贴金时,就形成了一定的货币购买力,这样就会87现代经济信息增加对大众消费品的需求,也就导致这类商品或劳务的产量相应增如居民生活补贴,它是在国民收入已经完成了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加,也就是说,随着居民生活补贴规模的变动,大众消费品或劳务的的再分配。一方面,转移性支出的资金来源于各个纳税人在国民收入产量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动。再进一步看,生产大众消费品所需原材料初次分配中所得的各种收入,如工资、利息、股息、利润等;另一方的生产企业,也可能受到居民生活补贴增减的影响而使其生产规模随面,转移性支出的对象一般仅限于那些收入低于维持通常生活标准应之扩张或收缩;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如企业亏损补贴,那有水平的居民。所以,通过转移性支出这一渠道,国民收入的分配格么,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向企业发放补贴的目的,就是要保局会发生变化,变化的结果,将会使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障其所得的利润不低于应有的水平,鼓励企业对利润较低或风险较大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手中。以企业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如企业生产补的行业进行投资,或者使有亏损的企业得以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继贴,其资金来源于各种税收。税收是政府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续经营。因此,企业生产补贴通过对一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配中取得的收入,通过征税和转移性支出的过程,国民收入中的一部的企业给予支持,帮助其克服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困难,可以在促进生分就会从纳税人的手中,转移到享受补贴的企业中,从而形成国民收产发展或遏制生产规模萎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入在纳税企业与居民和获得补贴的企业之间的转移。这样,这种转移(三)对分配领域的影响。财政的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就更有利于国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上接第73页)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外,社会资本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各种稀缺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既要加强与纵向部门(如销售(一)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商和供应商)的联系,也要加强与横向部门(例如竞争对手、科研院所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有利于推动企业员工等)的联系,以提高企业外部的社会资本。间信任与合作,促进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增强企业内部1.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涉取参与竞争所需的各种资源。凝集力的人际关系网络。企业——主体,成员——客体,利益——基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在于其能使企业获得更多更好础,协调和信任——关键,这四个因素就构成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的资源——包括现实的资源和潜在的资源——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无主要内涵。因此,企业内部应塑造一种团结、协调和合作的企业文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上都有失灵或效率低下之化,从而构建基于信任合作之上的内部社会资本。处,而社会资本对此有明显的改进效果。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的前沿1.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有利于提升个人的人力资本。人们之间的合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把企业视为投入(资源)的寻求者。企业资源作能力取决于其价值观和各种规范的共享程度,而共同的价值观是建包括企业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的性质、信息、知识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由于个人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各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由企业控制,用于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具体种互动合作,产生了社会资本。对于人力资本而言,除了知识和技能战略,提高企业的绩效。企业资源成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基之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们合作的能力,而人们合作的能力有取决础。而这些资源的获得。必须依靠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即企业的纵于价值观和各种规范的共享程度,人们从这些共享的规范和价值观中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产生了信任,人们之间的信任则可以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2.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现代证据也表明,大多数人通过人际关系找到的工作,比从正规渠道找到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创新运用为基础培育出来的知识的工作工资要高、待遇更令人满意,服务的时间也更长。密集型的新型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与精神内核。创新是2.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企业在市场一个知识、经济与社会有机结合的复杂动态过程,知识的获得需要通交易过程中产生交易费用,这些费用包括搜寻信息、讨价还价、订立过学习,因此,学习是创新的基础。企业只有不断向外部环境学习,契约和监督执行等费用。国外有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在减获得新知识和新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外部环境的接触,心与心少组织交易成本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的关系网络作为非市场的制的沟通和交流,可以获得难以表述、传播、转移的隐性知识,从而为度安排,不仅扩大了单个企业的资源利用空间,也拓展了企业的信息提高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由于社会资本具有可传递性这一特性,从渠道,这将节约企业的信息搜寻费用,减少或避免盲目性。在其他因而提高了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知识的交流和沟通的素不变的条件下员工越稳定、员工之间的合作程度愈高,则企业的管速度得以大大提高,企业通过与外部知识源和信息源(如大学和科研理费用愈低,而企业管理费用的降低无疑会增加企业的利润。所以,机构等)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而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企业交易费用、管理费用的节约和企业收益水平的提高与企业良好的社会资本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阅读全文

与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