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内有哪些比较厉害的新,旧制度经济学家
1,一般的西方经济学复认为,人是理性的制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但事实上资本带有盲目性的特点;换句话说,人或许是理性的,但人的行为并不一定是理性的,如作为资本家总渴望工人工资低一点而不是高一点;资本家在乎的利润的多少,而不在乎自己企业的行为污染了社区环境;等等。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假设进行纠正,补充了传统的经济学缺陷,提出了解决法。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出现了新的特征,如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人的关系产生了新的社会特点,这些是一般经济学所忽视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组织、社会之间的行为关系和规则,也就是新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制度问题。
『贰』 《中国的经济制度-经济学家张五常剖析经济改革》txt全集下载
中国的经济制度-经济学家张五常剖析经济改革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叁』 国内哪些人可以称得上经济学家
国际上,经济学家是指拥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与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经济学人。有没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与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是衡量一个经济学人是否经济学家的唯一标准。而国内,大多数“经济学家”是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也就是说名不副实。
按这两个标准为标志,张五常(有经济学“实用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之一)、杨小凯(研究劳动分工——超边际经济学的开创者)、林毅夫(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假说)、吴敬琏(最早在国内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厉以宁(在比较中外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张维迎(中国产业经济学“第一人”)等,是较为符合的。
『肆』 中国权威的经济学家有哪些
张五常教授1935年生于香港,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跟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学习,1963年―1967年攻读博士学位,1967年到芝加哥大学跟从科斯做博士后研究,1969年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1982年起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张五常教授的理论主张往往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主要著作有《佃农理论》(英文1969)、《社会成本的神话》(英文1978)、《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吗?》(英文1982)、《卖橘者言》(1984)等等。一方面,张五常教授在理论上下过苦功,“由浅入深、由深转复杂,再由复杂转深、再转浅,来来回回好几次”,已把价格理论咀嚼透烂。另一方面,张五常注重案例研究,大量时间用于现实问题的实践调查,多年砺炼,使他的学术素养和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浑然一体。 钱颖一(Yingyi Qian)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钱颖一教授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4篇论文,仅仅2006年,钱教授就有3篇学术文章发表,说明钱教授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钱颖一教授在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先后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1982年)、耶鲁大学运筹和管理科学硕士(198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1990年)。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 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组织和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中国未来所面临的经济改革中出现的重多机遇与挑战,钱教授反对单一渐近式说法, 坚持渐进与激进并行的观点。 郎咸平(HP Lang, Larry)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郎咸平在国内的知名度极高,堪称林毅夫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林毅夫教授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林教授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权威的经济学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他一直主张市场取向的改革,认为只有实行市场经济,理顺市场价格体系,形成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信息指标体系,才能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邹恒甫(Zou Heng fu)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社会影响力★(?) 邹恒甫教授说过喜欢做两件事:一是教书,和学生在一起;第二就是很痛快地读书,主要是历史和哲学。1962年,邹恒甫出生于湖南。1977年进武汉大学。1983年到哈佛经济学系攻读博士,堪称中国新一代经济学人中的元老。1992年,邹恒甫博士一手创办了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开办了国际数理金融和数理经济系两个班,开始了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试验。这两个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心向全球一流大学经济系输出很多中国经济学博士生,邹教授的行动赢得了经济学同行之间的佩服和尊重。邹恒甫对于教育所做的贡献,首先不愧于他作为一个学者的本职。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本经济学英文期刊《经济学与金融年刊》,该刊成为国际经济学主流刊物之一。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六十篇学术论文。他是华人中最著名的宏观经济学家之一。他基本上不为社会所知,所以,他的社会影响力为一星,真可谓最低调的经济学大师。 吴敬琏(Wu Jing Lian)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吴敬琏教授给人感觉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学、为民请命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是一个睿智和良知兼备的中国学者,他也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贵品格。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景气部分归罪于他。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吴敬琏教授并没有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但是他仍然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和经济与社会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适时转变到整体改革战略,规划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路径,论证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张维迎(Zhang Wei Ying)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张维迎教授可能是挨骂最多的经济学家,什么“资本家的乏走狗”,什么“屁股决定脑袋”,一时间学术争论和人身攻击的界限被彻底地模糊了,但是那些骂张维迎教授的人,至少有90%没有完整地读过张维迎的一篇文章。从1984年至今的20多年里,张教授张从事产权和企业理论的研究是一贯的,长期的。张教授还应该算作是将“博弈论”(Game Theory)引入中国的开山之人,做了大量有关博弈论“传道授业”的工作。随着海龟进入中国学术界,他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小。 李稻葵(Li, David D)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除了经济学业内人士, 知道李稻葵教授的人很少。“一个经济学者在公众空间,要以一种理性的形象出现,要用理性的话语讨论问题,这是一个严肃经济学者的风范。”李教授发表评论的同时也定义了自己。李教授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先后担任安娜堡密西根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陈志武(Chen Zhi Wu)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陈志武教授是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华尔街对冲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资经理,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奖励。陈教授是金融经济学、财务学理论、证券定价、新兴资本市场方面的专家。最近几年,陈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什么制度机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是陈博士研究关注的问题。 田国强(Tian Guo Qiang)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田国强教授无论是在国际经济学界还是在中国经济学界均名声远扬。然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早期赴美留学的孜孜学子,田国强的求学道路异常坎坷。田教授1980年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得该校数学硕士学位, 1987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得全美斯隆博士论文奖。他提出了一个在“非规范性”的经济环境中,即有限经济自由和不完全市场体系环境下的企业产权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经济制度环境得到适当的改变,社会才能有效地变换产权的所有制安排形式。田教授为德州A&M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fr=ala0
『伍』 请问中国有经济学家吗
有! 张五常(Steven N.S. Cheung)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张五常教授1935年生于香港,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跟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学习,1963年—1967年攻读博士学位,1967年到芝加哥大学跟从科斯做博士后研究,1969年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1982年起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张五常教授的理论主张往往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主要著作有《佃农理论》(英文1969)、《社会成本的神话》(英文1978)、《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吗?》(英文1982)、《卖橘者言》(1984)等等。一方面,张五常教授在理论上下过苦功,“由浅入深、由深转复杂,再由复杂转深、再转浅,来来回回好几次”,已把价格理论咀嚼透烂。另一方面,张五常注重案例研究,大量时间用于现实问题的实践调查,多年砺炼,使他的学术素养和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浑然一体。
钱颖一(Yingyi Qian)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钱颖一教授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4篇论文,仅仅2006年,钱教授就有3篇学术文章发表,说明钱教授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钱颖一教授在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先后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1982年)、耶鲁大学运筹和管理科学硕士(198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1990年)。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 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马里兰大学。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组织和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中国未来所面临的经济改革中出现的重多机遇与挑战,钱教授反对单一渐近式说法, 坚持渐进与激进并行的观点。
郎咸平(HP Lang, Larry)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郎咸平在国内的知名度极高,堪称世界级的公司金融与公司治理专家,学术成就斐然。因在发表多篇批评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而成为媒体焦点。他的观点引发中国大陆学术界、企业界和民间的不同反响,一些人将其称为“郎监管”、“中小股民利益的保护者”,但也有人批评其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状况缺乏了解,甚至批评他借题炒作出风头。出生台湾的朗咸平教授于1986年获得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金融学博士学位,曾经执教于多家知名的商学院,其中包括沃顿商学院、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郎博士曾担任世界银行公司治理顾问,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深交所公司治理顾问、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项目顾问。
林毅夫(Lin Yi Fu)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林毅夫教授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林教授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权威的经济学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他一直主张市场取向的改革,认为只有实行市场经济,理顺市场价格体系,形成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信息指标体系,才能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邹恒甫(Zou Heng fu)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邹恒甫教授说过喜欢做两件事:一是教书,和学生在一起;第二就是很痛快地读书,主要是历史和哲学。1994年,邹恒甫博士一手创办了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开办了国际数理金融和数理经济系两个班,开始了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试验。这两个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心向全球一流大学经济系输出很多中国经济学博士生,邹教授的行动赢得了经济学同行之间的佩服和尊重。邹恒甫对于教育所做的贡献,首先不愧于他作为一个学者的本职。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本经济学英文期刊《经济学与金融年刊》,该刊成为国际经济学主流刊物之一。
吴敬琏(Wu Jing Lian)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吴敬琏教授给人感觉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学、为民请命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是一个睿智和良知兼备的中国学者,他也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贵品格。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景气部分归罪于他。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吴敬琏教授并没有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但是他仍然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对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和经济与社会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适时转变到整体改革战略,规划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路径,论证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张维迎(Zhang Wei Ying)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张维迎教授可能是挨骂最多的经济学家,什么“资本家的乏走狗”,什么“屁股决定脑袋”,一时间学术争论和人身攻击的界限被彻底地模糊了,但是那些骂张维迎教授的人,至少有90%没有完整地读过张维迎的一篇文章。从1984年至今的20多年里,张教授张从事产权和企业理论的研究是一贯的,长期的。张教授还应该算作是将“博弈论”(Game Theory)引入中国的开山之人,做了大量有关博弈论“传道授业”的工作。
李稻葵(Li, David D)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除了经济学业内人士, 知道李稻葵教授的人很少。“一个经济学者在公众空间,要以一种理性的形象出现,要用理性的话语讨论问题,这是一个严肃经济学者的风范。”李教授发表评论的同时也定义了自己。李教授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先后担任安娜堡密西根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陈志武(Chen Zhi Wu)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陈志武教授是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华尔街对冲基金公司的首席投资经理,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奖励。陈教授是金融经济学、财务学理论、证券定价、新兴资本市场方面的专家。最近几年,陈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什么制度机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是陈博士研究关注的问题。
田国强(Tian Guo Qiang)
华尔街电讯评测:学术影响力★★★★ 经济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田国强教授无论是在国际经济学界还是在中国经济学界均名声远扬。然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早期赴美留学的孜孜学子,田国强的求学道路异常坎坷。田教授1980年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得该校数学硕士学位, 1987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得全美斯隆博士论文奖。他提出了一个在“非规范性”的经济环境中,即有限经济自由和不完全市场体系环境下的企业产权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经济制度环境得到适当的改变,社会才能有效地变换产权的所有制安排形式。田教授为德州A&M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陆』 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叫什么名字
准确的说不止一个,而且年代也不同
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诺奖得主科斯
凯恩斯
『柒』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有哪些,分别著作和贡献有什么,经济学高手来
如果你想学习经济学,我这样回答你,1,经济学微观最强的是张五常,他是价格理论大师,如果你想学经济学,你跟着他学微观很好,且很难找到第二个微观派大师达到他这个境界,我细心的学习了他的理论,楼主可以网络一下张五常,相当厉害。2,郎咸平也不错,他是公司治理金融股票类的高手,对中国经济跟进好几年了,国企改革 中国货币制度等等他的言论很不错 通俗易懂。3,何新,也不错,他能够接触到决策层,且姜还是老的辣,何新的经济理论也可以。楼主要是想学经济学,读读上述很好 且张五常的一定要读,可是张教授的知识高深系统 需耐心。 4,萧灼基也不错, 至于贡献和著作 这个楼主自己搜吧
『捌』 中国伟大的经济学家 及其成就
中国没有伟大的经济学家。只有“伟大”的“伟人”。
高水平的大师级经济学家回,我所知道的有答张培刚,林毅夫。张老是发展经济学开山祖师,哈佛博士,对于农业国如何实现工业化有精辟论文。林先生对比较优势,制度发展等等方面见解独到精辟。这些对于当今中国都十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玖』 中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丁学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
2005年10月26日15:09
2005年无疑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多事之秋。民众和网络不绝于耳的批评和指责,使一向风光无限的主流经济学家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对中国经济学现状的认识和评价,可能将成为我们对改革路径的反思和探讨的由头。日前,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进行了专访。
《中华工商时报》: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中国思想界的舞台上几乎只有经济学家在长袖善舞,经济学家因对政府决策独特的影响力而成为社会科学界最为耀眼的明星。与此同时,我们几乎听不到来自其它学科的任何声音,你怎样看这种现象?
丁学良:我想这是因为在过去长达25年的时间里,我们没有把一个社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更高目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我们改革的制度和政策。我们总是在一段时间里,让一个目标压倒一切目标,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的改革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一些利益集团已经建立起来,等我们要纠偏的时候才发现要付出的代价已经很高。
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的思想界几乎听不到其它学科发出的声音,而老是经济学家在唱独角戏,就是因为在这些年里,很多人误认为发展经济就是经济学的事情。其实不是,在任何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里,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法律、社会学、政治学包括经济学本身还有不同的学科,他们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在某一个具体政策上。不同学科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大,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像社会学重视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公正,法学重视的是程序的公正,而政治学最重视的是政府的效率和成本。不可以剥夺其它学科只让某一学科讲话,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重点,这就是为什么在英文里,社会科学是复数而不是单数。只有让不同学科的人在一种正常的、常规的方式下,互相对话、互相辩论,然后才能让决策层汲取不同学科的合理经验,使之变成一个综合工程中的合理元素。
《中华工商时报》:在您看来,中国的经济学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上?
丁学良:在西方经济学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学并不是一个公共的学科,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问题。经济学怎么可能变成一个很Pub lic(通俗的)的学科呢?
中国的经济学太热闹了,什么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个经济学家,什么问题他们都敢谈,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来,经济学在中国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严肃的学科一般不可能是闹哄哄的。
《中华工商时报》:您怎样看由经济学家倡导并参与制定的政策所造成的失误,如教育改革?
丁学良:在过去很多年里,中国很多所谓的经济学问题其实都不是经济学问题,在国际上,这些问题属于其它学科研究的领域,就是因为不让其它学科讲话,才出现了搞经济研究的人什么都可以谈的情况。再加上在中国,经济学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所以很多不是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和讨论方式,最后都以经济学的名义在说话。这样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不出问题才怪。
《中华工商时报》:为什么最近一、两年民众和网络对主流经济家有那么多的批评和指责?
丁学良:民众和网络对主流经济学家的批评,原因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你能找到为不同产业代言的人,在西方也能找到,但很少。西方从事经济科学研究中最优秀的人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只能受银行、投行的雇佣,从事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国绝大部分所谓的经济学家所做的事情和西方国家银行里的经济分析师比较像,他们是为一个产业说话,只是水平还不如他们。国外最好的经济学家都是在全世界最好的经济系当教授、做研究。
《中华工商时报》:您觉得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丁学良: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有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对经济科学做什么样的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
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做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如果那样的话,是不可能在经济学领域做出独立的研究来的。在西方,也有经济学家当大官,但他们是在经济学领域做出非常独立的、优秀的研究后,才短期进入政府或大银行等部门,然后他们会很快就回到经济科学的研究中,而并不是研究做的不怎么样就开始想着赚钱和当官。(记者曲力秋)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