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简要解释凯恩斯对宏观经济学所作的贡献
凯恩斯对经济学由非常多的贡献。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
。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
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
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
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
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
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
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
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
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
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
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
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
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
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
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
济的主张。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
,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
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
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② 谁能帮我论述下凯恩斯得宏观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凯恩斯最根本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经济学的证明,这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任何经济学都根本做不到的。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水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币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币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
绕IS一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历史地位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历史地位应该是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请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后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后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后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凯恩斯经济思想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意义
凯恩斯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没落应运而生的,它的理论主张和政策思想立足于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分析,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20世纪70年代后,凯恩斯的理论主张和政策思想虽然受到了货币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制度学派的抨击,但他的弟子们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新凯恩斯主义仍然占据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应该指出,凯恩斯主义虽然从本质上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它首先是属于市场经济的宏观理论,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珍珠,因此,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特别是宏观经济调控有着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③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简述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凯恩斯革命是指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宏版观经济学的古权典学派进行了带有革命性质的批判,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其标志是1936 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凯恩斯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稀缺资源最优配置转移到怎样克服资源闲置问题上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运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中;政府应采取积极干预经济政策,促使充分就业的实现。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有效需求理论。 从20 世纪40—50 年代以来,凯恩斯的理论得到后人的进一步拓展,便之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从而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这些拓展主要体现在希克斯和汉森同时创建的“IS-LM1 模型”、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说”、托宾对投资理论的发展、索罗等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以及克莱因等人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在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下,日趋完善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
④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txt全集下载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如果注意观察宏观经济学有关联邦预算、税收政策或社会保障等关键问题的争论,你就会发现,除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之外,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存有争议。一些经济学家建议减少政府债务,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主张降低税收以刺激长期经济增长。一些经济学家希望政府更积极地管理经济,而另一些则坚信政府规模越小和干预越少越好。难怪在本章开头萧伯纳曾经那样地打趣我们的经济学家们。
然而,透过这些争论,你会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问题,据此我们可以将经济学家分成不同的学派。一个问题是关于总需求如何决定;另一个问题涉及价格弹性的作用;还有一个问题则是围绕着人类如何形成预期和如何做出决策的问题而展开。
本书原则上综合考虑所有重要的流派。我们重视作为现代主流的凯恩斯主义学说,因为它能最好地解释市场经济的商业周期。但在理解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时,我们认为最好还是采用新古典模型。为丰富这些基本分析工具,我们曾在第13章和第14章中用以讨论过开放经……
以上
⑤ 凯恩斯的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内济学家之一容。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学金融的人都知道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主义指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抛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政府必须运用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确保足够水平的有效需求。凯恩斯最根本的理论创新就在于从经济学理论上证明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这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任何经济学都根本做不到的。
⑥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是怎样调四大政策目标的
姐妹,我也在找可是没找到哦。。。去找小杰子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⑦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 >>初学者用的入门讲解书
比较通俗易懂的推荐抄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包括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两册
是自学者很好的教本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原理》相对严谨
但对初学者难以理解
还有李翀的《宏观经济学》是我们现在用的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以及凯恩斯学派都有很好的讲解
这三本都是我们的教材
你可以看看三本书再做选择
⑧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是如何发展完善的
凯恩斯生活在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到私人垄断过渡的英国。20世纪以后,作为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的英国,开始染上了今天被人们称作的“英国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由于**开支剧增,被迫中止了实行了多年的金本位制,随之通货出现迅速的膨胀。战后,英国作为一个殖民大国、工业大国慢慢的衰落下来,并且在20年代初期,由于统治者的错误决策,英国本不景气的经济更显萧条:国内投资需求不振,失业人数急剧增加。面对庞大的失业人口问题,各种不同的 观点也都纷纷涌现,其中主要包括以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和以新古典学派为基调的反对用公共工程增加就业。20年代的“英国病”使凯恩斯比较早的考虑失业问题;而后金本位制恢复导致的后果又使其考虑通货紧缩与失业增加的关系;公共工程问题使凯恩斯考虑了财政政策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这些虽然凯恩斯主义产生的直接社会原因,但还是为以后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之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经济萧条中,西方国家称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来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在大萧条期间,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大约倒退到1908—1909年的水平,倒退了大约20年,并在各国造成了多达四五千万人的失业者。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否认危机和失业的 可能性的传统经济学,而是希望出现一种新经济学,这种经济学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治危机和失业,而不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要提出防治危机和失业的办法,而不要只是空泛议论;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允许任何转向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存在和蔓延。凯恩斯经济学正是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心经济学,它不仅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而且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在《通论》中凯恩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施的经济干预政策进行了系统论证,从理论、方法和政策三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革命,并取而代之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学派,对西方经济学界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问世在大危机之后惊魂未定的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它推翻了传统的经济教义,自己形成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此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宏观总量分析和有效需求的重要性,还指出工资在向下调整方面有刚性,并且主张以国家干预政策代替新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政策。《通论》的
出版可以看作是凯恩斯主义产生的重要标志。当然,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凯恩斯的短期静态思想导致他夸大了长期经济停滞的趋势,他低估了技术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可能激发的新的资本投资;在空间和时间方面,凯恩斯都是极度狭隘的;凯恩斯过于乐意接受浪费性的**开支,而且他对私人浪费性开支与公共浪费一样持赞同态度。当然,在经济思想史中,凯恩斯并不是唯一的为说服听众和读者而夸大其思想的人。而他确实说服了他的听众和读者,他的思想体系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逐渐成为正统的宏观经济思想。
新古典综合派就是战后经济发展变化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新古典综合派是在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经济学家的努力下,逐渐形成的宏观经济学。一系列在凯恩斯基本理论基础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被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宏观经济学”。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则被冠以“微观经济学”的名称。新古典综合派是所谓的“凯恩斯革命”之后起初最有影响力的凯恩斯学派,又先后自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由于西方世界出现的“滞帐”的存在使得“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
政策建议无法执行,它提出的补偿性财政政策在失业与通胀并存时,会产生自相矛盾的后果,而这些也造成了该学派在原有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对新学派的观点和理论加以综合,形成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解和继承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该派提出了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在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基础上,重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根据,探讨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以改变资本主义现存在分配制度来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
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致力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多种并发症所采用的五种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人力政策以及社会政策。其中新古典综合派强调前四种政策,而新剑桥学派则强调人力政策和社会政策,但这些只能称作是“第二代凯恩斯主义”。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世界出现了严重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由于不能解释滞胀现象和解决滞胀问题,而受到了与其对立的主张自由经济的学派的批评,凯恩斯主义无力应对现实和理论的挑战而陷入困境,从正统经济学宝座上跌落下来。20世纪80年代,一个主张**干预经济的新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崭露头角,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凯恩斯主义,并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些缺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因袭,而是对它进行批评、继承和发展。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在三个命题上保持一致:第一,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超额劳动供给;第二,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第三,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年份是重要的。简言之,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然而,在具体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观点上,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主要体现在新凯恩斯主义在分析中引入了
原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假设,在经济理论观点上主要体现在非市场出清假设上。新凯恩斯主义以工资和价格粘性取代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刚性假设,并添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设:①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②理性预期假设。新凯恩斯主义阐明了,在经济中出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粘性使市场不能出清,经济会处在非均衡状态,即使有理性预期的存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将起到积极作用,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
新凯恩斯主义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因袭,而是对它进行批评、继承和发展。而新凯恩斯主义对原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大市场理论”上,包括价格粘性论: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名义价格粘性论;而是实际价格粘性论。这为价格理论提供了微观经济学基础;劳动市场论: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两类:一是名义工资粘性论;而是实际工资粘性论;信贷配给论: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从信贷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出发,论述了利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信贷市场会失灵,**干预有积极作用。从而拓展了信贷市场理论的研究领域,丰富发展了金融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通过对原凯恩斯主义的批评、继承和发展,对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可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充实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第二,新凯恩斯主义能够在经济研究中运用不同学派的分析方法,丰富了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方法论;第三,新凯恩斯主义通过政策主张的调整,使宏观经济中政策面向实际,注重经验检验。
凯恩斯主义从产生开始,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变革,最终形成的经济思想和理论对现代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理论也将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决策,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