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豆瓣电影的评分规则是什么
豆瓣的注册用户看完一部电影,心情好的话会来打个一到五星的分(有时候心情不好也会来)。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但同时,阿北也说到,豆瓣也是有“非正常打分”规避机制的。作为一个拥有一亿多用户的“大众评审团”,每个用户都是“一人一票”制,而且随着打分人数的增加,单人评分对整体评分走向的影响其实是在不断被稀释。因此,评分计算方法很简单,但“刷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那42万用户里可能包括资深电影评论家,可能包括你、你的亲戚、你的小学同学、早晨卖你油条的那个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个人。但每个人都是一票。这个是“大众评审团”应该的含义:不是说团里的人全都大众,而是说和大众一样一人一票。
『贰』 在经济学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是什么
所谓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分支,是学术界对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对经济学的一种划分。
追朔西方经济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这种划分并不是一个新的论调,只是在我国的影响范围的扩大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的八九十年代比较流行的是规范经济学,而现在占主流地位的是实证经济学。两者在中国的争论还没有达到在西方的激烈程度。
『叁』 学好经济学需要那些素质呢
要看你学习的是什么经济系的什么专业了,学好经济和学好经济学是非常不一样的:前者务实,而后者务虚!因为经济学归根结底一门哲学,本质上人们对周围经济现象形成规律的探讨和总结,你真正学起来会接触到一些比学量子力学和宇宙论中可能认识到的更加玄乎的概念,因为它们看不到也摸不着,比如均衡,效率,边际,效用等等,他们遍布了几乎每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使得整个经济学殿堂犹如云间城堡,真正掌握它们且能熟练使用需要很高的功力,我一会儿来谈。
如果只是学的应用经济学科,如金融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世界经济等等,那就只用学好所谓的经济就可以了:首先是要不断地积累对经济运作规则的认识,这些规则大多都是人们为了维持经济系统的运转而规定的,所以要实际容易理解得多,其次是要掌握在既定市场运作规则下的数理规律,因为只有用数学公式描述出的表达才最没有歧义,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习应用经济学科的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三是要熟练掌握这套规则下的各种术语,每个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概念堆积的产物,经济学科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学生对现实经济中的各种名词熟练掌握,做到信口撵来,否则怎么体现你专业?当然中文英文都要行。
如果你学习的是所谓的理论经济学而并非面向市场服务的应用经济学,那可能就要有点难度了,不仅需要天份还需要耐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大致说说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相信自己。要坚持只有自己能说服自己。自己想通了的,可以信;自己想不通的或者还没有想通的,尽可以存疑,经济学学习中直觉是最重要的。第二,要学会问问题。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第三,要与高人过招;没有条件,也要看高人过招。第四,要依对象而选择学习方法。对象不同,学习的方法是不应该一样的。语言、文学、艺术的学习是不同于科学的学习的。学科学需要理解。学数学、学物理、学化学,那是需要理解的。不理解这一步,就不能理解下一步。不理解,生生地背下来是没有用的,也是不可能生生地背下来的。经济学是科学,所以也必须一点一滴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好,因为只有这样,学习经济学才是轻松愉快的
『肆』 一个关于经济学理论的问题
1. 谁也不打。.因为最有利于保全自己。如果成龙第一枪命中了,那么剩下的一个人肯定内要朝自己开枪,容而另外两个人的枪法都要比自己好。如果成龙先不打,而且第二个又是李连杰开枪的话,李连杰肯定向李小龙开枪而不是成龙,如果换了李小龙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成龙先不开枪的话,其余两个人都不会先拿他当靶子。这样成龙可以最后开枪保全自己。
2.博弈论
3.田忌赛马
『伍』 请问经济学指什么
在尊重规则的情况下,研究如何以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陆』 经济学上有哪些定律
奥卡姆剃刀定律
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 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奥卡姆剃刀:如无发要,勿增实体。
12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胁,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然而,这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原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奥卡姆剃刀定律在企业管理中可进一步深化为简单与复杂定律: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作者: 沃尔顿家族 2007-5-22 13:48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经济定律汇总
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实际,而对一个组织而言,一般地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刚开始的时候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过生命中的这一段,从中尽可能吸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作者: 沃尔顿家族 2007-5-22 13:49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经济定律汇总
水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
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而“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它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它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就不得不有所动作。
如果你在一个组织中,你应该:
1、确保你不是最薄弱的部分;
2、避免或减少这一薄弱环节对你成功的影响;
3、如果不幸,你正处在这一环节中,你还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改进,或者转职去谋另一份工作。
作者: 沃尔顿家族 2007-5-22 13:50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经济定律汇总
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人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作者: 沃尔顿家族 2007-5-22 13:50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经济定律汇总
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于我们“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 ,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就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因为人不是静止的动物,而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我们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对合作研究得并不多,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数管理制度和行业都是致力于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利用组织提高人的效能。换言之,不妨说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每个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内耗过多。2 1世纪将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真诚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学习合作。
邦尼人力定律: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个人一秒种却挖不了一个洞。
合作是一个问题,如何合作也是一个问题。
作者: 沃尔顿家族 2007-5-22 13:50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经济定律汇总
零和游戏原理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 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 (-1)=0。
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但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作者: 沃尔顿家族 2007-5-22 13:51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经济定律汇总
彼得原理
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作者: 沃尔顿家族 2007-5-22 13:51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经济定律汇总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1、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总结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作者: 沃尔顿家族 2007-5-22 13:52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经济定律汇总
什么是"南风"法则
"南风"法则也称"温暖"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领导者在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尽力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激发出工作的积极性。
作者: 沃尔顿家族 2007-5-22 13:52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经济定律汇总
什么是马蝇效应
林肯少年时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里犁玉米地,林肯吆马,他兄弟扶犁,而那匹马很懒,慢慢腾腾,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时间马走得飞快。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头,他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马身上,他就把马蝇打落了。看到马蝇被打落了,他兄弟就抱怨说:"哎呀,你为什么要打掉它,正是那家伙使马跑起来的嘛!"
没有马蝇叮咬,马慢慢腾腾,走走停停;有马蝇叮咬,马不敢怠慢,跑得飞快。这就是马蝇效应。马蝇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只有被叮着咬着,他才不敢松懈,才会努力拼搏,不断进步。
作者: 沃尔顿家族 2007-5-22 13:53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经济定律汇总
苛希纳定律
著名经济定律之苛希纳定律:
西方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四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三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三倍,工作成本就要多六倍。
苛希纳定律告诉我们,在管理上并不是人多力量大,管理人员越多,工作效率未必就会越高。苛希纳定律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并找到一个最佳人数,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
作者: 沃尔顿家族 2007-5-22 13:53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经济定律汇总
帕金森定律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作者: 沃尔顿家族 2007-5-22 13:54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经济定律汇总
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还有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作者: 沃尔顿家族 2007-5-22 13:54 回复此发言
『柒』 经济学要求的能力有什么
学习主要是了解各学派的经济理论及模型(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也是必要的),并通过课堂实例讨论加深对各种经济现象如失业率、商品库存等及经济手段如利率、税收等的理解和认识,最终达到能够预测分析经济发展趋势,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稳定发展的目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
培养的能力有:
一是观察能力
很自然地,这是指经济学家要有能力在现实中观察出重大
问题,以及规律性与决定性的问题。这既包括现在正在发生的问题,也包括历
史问题。人们是否能够发现和解释历史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是否有能力解释现
在。如果没能力解释历史,往往也没能力解释现在。现实问题总是非常复杂的。
从学术上来说,如何找出现实或历史中最重要的问题,提出一个解释,这是很
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学者与非学者是如何区分的?什么是经济学者心
里特别重要的东西?我想,区别他们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他们心里有没有一个
理论的基准(benchmark)。好的经济学家要能在观察现实的时候发现问题,提
出疑问。也就是说有洞察力。好的社会科学家一定要有能力找到问题。提出一
个好的问题相当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所谓的问题,即是疑问。他所产生的疑
问、看到的现象,有没有什么规律,能不能解释。如果没有什么规律,那就谈
不上是经济学问题;如果这个规律能够被已有的理论所解释,也谈不上是问题。
观察到现象,且能发现里面有什么问题,这非常取决于学者心里存在的理论基
准。一个学者能抓到什么样的问题,就基本上决定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经济学
家。重要的经济学家抓到的是重要的问题。有理论素养的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
家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理论基准。
经济学教育中大量的内容是机械的,问题在于,怎么培养人的观察能力。
这是教育中的重要问题。观察能力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培养的,有一部分是不
能培养的。从经济学教育的角度,我们现在只讨论可以培养的部分。要培养出
观察能力,其核心就是要透彻理解经济学理论基准。当一个好的学者对经济学
理论中提供的基准吃透了,这个基准就能帮助他判断什么地方是有疑问的,什
么地方并不是疑问。为了讲得更通俗,可以比喻为结晶。基准就相当于一种结
晶的基本结构。它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理想的、简化的结构。有这样一个结晶在
脑子里,在观察现实的时候,就能依据它来判断什么问题是原有的基准解释得
了的,什么是解释不了的。解释不了的问题,就可能成为好的问题。这就是好
的经济学家所要做的事情。
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例子是人们很熟悉的科斯定理,这是科斯暑期在美国打
工时发现的。他观察到一个重要现象,认为已有的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他在
伦敦经济学院念本科的时候,学到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形成了他头脑中的
基准。经济学告诉他,市场在理想竞争状态下是最有效率的。在理想竞争状态
下,企业应该是无限小的,经济行为是由市场价格来协调的。可是,科斯观察
到,在通用汽车公司,大量的交易不在市场上完成的,不靠市场价格机制来协
调和运转,而是在企业内部协调的,是上下级调动的关系。什么是企业的边
界?是什么决定了什么应当在市场上交易,什么不能在市场上交易?当时学到
的经济学不可能给他好的结论。科斯虽然只是本科生,但他脑子里有这样一个
经济学理论的结晶,这就是相当于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里的厂商理
论的基准。没有这个基准,就没有后来的发展。头脑里没有好的基准,就很难
发现问题,可以说有好的基准对观察能力很重要。
一个好的基准一定是抽象的、简单的。所以,当我们讨论经济学的限制和
经济学的指导能力时,绝不应该只由于某个理论有“不符合实际”的什么假设,
就断言它是不真实的,不适用的。实际上,往往正因为好的理论做了好的重要
的假设,才给了我们重要的分析力量。
二是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理论的—其中包括数
学类型的分析能力和使用自然语言的分析能力。二是实证的—其中包括案例
(收集材料)分析和数学统计分析。经济学大部分使用数学统计类型分析工具,
虽然用非数学工具分析并非不可。为什么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数学
工具呢?其原因是,当人们不用数学工具时,推理、分析的能力会受到很大的
限制。只有当问题相对简单,或者人有用自然语言进行分析的天才时,才有可
能不用数学进行分析。当然并不一定数学的分析永远是最高超的。科斯数学上
一窍不通,高中数学考不过。但他有超凡的能力使用自然语言进行分析。为什
么今天的经济学主要使用数学分析能力,那是因为语言的能力非常难以具备,
使得只有少数天才方能达到深入。科斯是天才,马克思亦然。这样的人,不使
用数学工具,用哲学性方法思索还能把问题想透。但是,只有天才而且碰到的
问题相对简单,才有可能不用数学工具。如果要求学生都有科斯这样的分析能
力,可能一千个学生最多只能出一个经济学家。
在讨论到经济学家的培养的问题时,运用数学工具的分析能力是可以培养
的。如果是实证工作,除收集数据、案例之外,往往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数据处
理,所以要有数学能力。这些因素加在一起,经济学需要有数学的帮助,需要
进行微观、宏观、数理、计量等一系列基本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的手
段。这些是当今成为经济学家的基本条件。但是,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要两者
并重,必须同时强调观察能力,而不能只强调数学,两者是互补的。
三是创造能力。
将创造能力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中独立分离开并没有很
好的道理,我这样表述只是为了更强调创造力。前两者都要创造力,之所以要
分开,是想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是因为只有具有创造能力,才能成为好的经
济学家。创造力指有创造性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的分析能力。创造性的观察力
是提出疑问,找到现有经济学中不能解释的主要规律。首先,有没有创造能力
去进行观察,能否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发现基本的挑战。其次,是有没有能力
创造性地进行分析,要有能力处理现有的分析工具没能处理的问题。德布鲁和
纳什其实是数学家,对经济问题并不十分熟悉,但对经济学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经济学毕竟是一个巨大的学科,有众多的分工。他们二人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分
析上,帮助经济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有创造能力的经济学家可以
运用他们的分析工具,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推动经济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创造能力是最难培养的,因为这往往是不能训练的。可以训练
的一般是规则的、机械的。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中大量的训练是数学性的,以
及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可以训练,但创造力是没有系统的方法可教授的。
一般来说,创造力不能训练,只能培养。而培养大部分靠着环境的熏陶,没有
机械的办法。
『捌』 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注意什么
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理论、方法和工具
先谈第一个。 如果你要问我在过去50年当中对政策层面最有影响的一篇宏观文章是什么?我认为是Kydland and Prescott关于时间不一致性的研究。他们这一开创性的研究以及后续的关于政府遵循规则还是相继抉择的讨论对各国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的影响非常之深远。政府意识到遵循规则的重要性,二十多个国家最终采纳了通胀目标体制,其中包括重要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2008年危机发生之前,全球经济以高增长、低通胀为特征。宏观经济学家们纷纷认为宏观经济学进入黄金时代,进入科学的时代。但是,一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了。危机发生以后大家对宏观经济学家一片质疑,包括克鲁格曼对我们的批评。从危机之后的后续政策来看,各国不可能再沿着遵循规则的思路。事实上,各国的政策已完全突破原有的规则。QE的出现以及现在的负利率等等,之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为什么在我们过去的研究得出政府应当遵循规则而不是相机抉择?我认为是我们在模型设定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相机抉择的必要性以及相机抉择在什么情况下有优势。我觉得需要在模型中加入不可预料的风险,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风险。比如说雷曼倒闭,在灾难之前从来没有人想到雷曼会倒闭。如何将这样的风险加入到现有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模型当中去?这个问题是很难的,但也许这将推翻现有文献的结论。这一个课题大家可以考虑。
下面谈第二个课题。在过去30年里,关于决策理论,关于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这些方面的研究有长足的进步。这些内容在宏观文献里面的体现还不充分。我和苗建军教授作过一些尝试,将货币幻觉概念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研究货币幻觉如何影响消费-储蓄决策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率。我认为货币幻觉、Prospect Theory、Loss Aversion等行为经济学概念均可移植到现在流行的DSGE模型当中,讨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我会带着我的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谈第三个课题之前,我想简单回顾一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史。宏观经济学分两个分支,一是经济增长,另一为关于经济周期的研究。经济周期的研究中最有影响的工作是凯恩斯1936年的《通论》,启动所谓凯恩斯革命。经济增长的论述可以回溯到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第一章,后人称之为斯密定理: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现代关于增长的论述有Solow的外生增长理论以及Paul Romer、Lucas、Grossman and Helpman、 Aghion and Howitt等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从这些理论的表述形式来看,亚当斯密的时代是文字性的,Solow用的是Reced Form(储蓄函数),而内生增长理论用的是动态优化。我们对经济增长的理解也随着这些理论的表述形式和分析框架的严谨化而进一步加深。同样的严谨化也发生在经济周期方面的研究。凯恩斯的书主要也是文字加上一些Reced Form Analysis(比如消费函数,backward looking)。其后,弗里德曼将Permanent Income概念引进消费函数 (forward looking)。再到Lucas、Sargent、Prescott、Bernanke/Gertler/Gilchrist、Mankiw、Jordi Gali等人所用的动态优化。Prescott等关注的是技术冲击如何影响经济周期,而Bernanke等研究的是金融加速器在经济周期中扮演的角色,Mankiw、Gali等人将各种信息粘性和价格粘性引入动态优化模型,形成新凯恩斯模型。是否这些动态优化模型就是我们的宏观经济学顶峰了呢?我感觉还不是。不论是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还是关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其动态优化模型还是相对比较简单,比较抽象的。简单抽象表现在什么地方?他们基本上用的是对代表人的行为的刻划:消费者代表、厂商代表、投资者代表,甚至政府的代表。在这类模型当中,就无法刻画比如Herding Behavior。目前有一些模型里面允许了一定程度上的异质性,但是这些异质性的刻划仍然非常简单。
宏观经济学将来会如何发展?在座的年轻人将来可以做什么?我认为,随着计算速度的不断提高,随着人工智能方面的进展,我们可以实现Lucas在1988表述的理想:“I prefer to use the term 'theory' in a very narrow sense, to refer to an explicit dynamic system, something that can be put on a computer and run。The construction of a mechanical, artificial world, populated by the interacting robots that economics typically studies, that is capable of exhibiting behavior the gross features of which resemble those of the actual world that I have just described”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只是Robot 1.0(代表人)或2.0(具有异质性的代表人),我们研究的是这些代表人怎样应对政府的政策或者改革。这个思路是对的, 但这些远远不够,因为Robot 1.0和 2.0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人们在做思考和决策的过程还相差太远。我们需要的是Robot Alpha。我从AlphaGo打败柯洁当中看到一些希望:具有人类思考直觉的Robot。我们可以将这些Robot Alpha赋予差异化的思考类型、计算能力、风险偏好、甚至努力程度,将他们的决策过程和行为纳入模型来得出这样的一个群体如何对宏观政策作出反应从而研究政策的可能效果。这些不是不可能的。我建议在座的尤其是年轻的学生关注科技进步。如果你周边有研究人工智能问题的人,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以便将来的合作。跨学科的合作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突破。
『玖』 经济学“70规则”什么意思
让我们来先来看一个有关阿瑞和阿杰的小故事吧。阿瑞和阿杰同时大学毕业,阿瑞在内地家乡找了份工作,而阿杰则南下深圳求发展。两人找到的工作薪水一样高,都是年收入3万元。
阿瑞的家乡每年经济发展速度是1%,而阿杰所在的深圳则是3%,让我们来看看40年后,都发生了些什么?40年后,阿瑞、阿杰都已62岁了,这时,阿瑞的年收入变成了4.5万元,而阿杰的收入变成了每年9.8万元,整整比阿瑞多了2倍多。
原因究竟在哪儿呢?为什么40年的光阴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其实根本原因就在那2%的增长率差异和40年的时光荏苒上。
在讲70规则之前,得先给你介绍一下什么叫复利?复利是个和单利相对应的经济概念,单利的计算不用把利息计入本金计算;而复利恰恰相反,它的利息要并入本金中重复计息。
比如你现在往银行存入100元钱,年利率是10%,那么一年后无论您用单利还是复利计算利息,本息合计是一样的,全是110元;
但到了第二年差别就出来了,如果用单利计算利息,第二年的计息基础仍是100元,利息也就仍是10元,本息合计就是120元。
可复利就不一样了,第二年的计息基础是110元(注意!!!),一年下来利息就变成了11元,本息合计就成了211元,已比单利计算的多了1元钱,如果本金再大一点,年限再长一些,差距之大可想而知。厉害吧!(它的计算公式是本金*(1+年利率)n,其中n等于你的计息期数)
好了,现在再向你介绍一个被称为70规则的古老规律,或许它能帮你更清楚的了解增长率和复利的巨大威力。按照70规则,如果某个经济变量每年按X%增长,在将近70/X年以后这个变量就会翻一番。
阿瑞身处经济发展速度为1%的内地,要翻一番需要70年的时间,而在阿杰所处的深圳,收入按3%增长,因此,收入翻一番只需要70/3年左右,或23年。这下,你该明白为什么阿杰老来显得比阿瑞阔绰的多了吧。
『拾』 豆瓣评分应该怎么评有什么规则么
豆瓣评分机抄制将用户袭打的一到五星转化为0-10的分值,以得分总和除以参与评分的用户人数得出豆瓣评分,由于这一过程来自程序计算,且每个用户手中只有一票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分的客观性。
无论是电影院排片还是观众选择电影,参考购票平台和评分网站的评价实属正常,但却不应该太过依赖某一平台的评分,在了解不同平台评分机制和主要人群的基础上,通过对身边已经观看过的亲人朋友了解,再自身爱好和需求进行排片和电影的选择,如此才能让评分发挥出应有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