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宏观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吗
1、研究对象不同:前者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后者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2、研究方法不同:前者个量分析,后者总量分析。
⑵ 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
第一,理性人假定。
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
第二,完全信息假定。
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微观经济学基础扩展阅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1、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市场经济通过“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2、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⑶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3)微观经济学基础扩展阅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3、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或重复。
4、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宏、微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个分支学科,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但两者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近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向于宏、微观融合,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也主张寻找微观基础。
⑷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微观经济学抄的核心是“袭价格机制”。消费者选择理论解释了“需求曲线为什么向下”,厂商理论解释了“供给曲线为什么向上”,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在供求曲线的基础上,构建了“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价格管制、税收、补贴、贸易等政策对价格、交易量和福利的影响。
然而,之前完美的价格机制,会因为三方面原因失灵。第一,竞争(博弈)结构存在垄断、寡头等时,价格机制会失灵,因此要研究非完全竞争市场,以及专注于“策略性相互依存”的博弈论;第二,存在信息不对称时,价格机制会失灵,因此要研究信息经济学,诸如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问题;第三,存在外部性时,价格机制会失灵,因此要研究外部性,诸如税收与补贴的运用、科斯定理、公共品的提供等。
⑸ 微观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假设条件是
1、第一个基本前提假设是理性人假设,又称经济人假设,或最大化原则,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设。
2、第二个基本前提假设是信息完全假设。价格机制是传递供求信息的经济机制,信息完全假设具体体现在自由波动的价格上。最大化原则加上完全竞争假设才能推导出信息完全假设。
3、第三个基本前提假设是市场出清假设,它与前两个基本前提假设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是前两者的逻辑推论。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围绕着对这三个基本前提假设的反思而展开。西方经济学从以上三个基本前提假设出发,通过数学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5)微观经济学基础扩展阅读:
一、产生与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二、方法发展
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长足发展,还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变化方面。分析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
可以说,20世纪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
方法论的变化对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方法的演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⑹ 微观经济学基础
因为汽车X和汽油Y是互补品,所以X的价格上升会使X的需求量下降,因此Y得需求就会上升,简要理解就是这样,更专业的解释你可以画一个需求与供给的图就知道了
⑺ 请问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基础问题
你是说LM曲线左移吧。 你画图可以发现,对于同一个大小的经济体(相同的Y),左移后的LM曲线的利率更高。显然,这符合当货币的需求量增大时利率上升的情形。
第二个问题,货币的供应量增加,会造成价格水平升高。根据费雪效应,真实的利率会下降。这很容易理解,例如你把钱存在银行一年,如果这一年内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显然会使得你所获利息的实际收益下降。
而同样的产量下,价格水平升高,当然实际产量会减小。可以参考下GDP平减指数理解。
⑻ 微观经济学考点
立即下载 举报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导言
1、稀缺性:经济资源以及用经济资源生产的物品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欲望的事实 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经济体制问题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
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的变化: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对商品需求
数量的变化
?需求量的变化: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所
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2、供求规律: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
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均
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
?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
3、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或敏感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Ed = (?Q/Q)/(?P/P) = (?Q/?P)?(P/Q)
4、点弹性的几何意义: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点弹性系数的值,等于这一点沿着需求曲线
到横轴的距离比上其沿着需求曲线到纵轴的距离
点弹性的类型:
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位于上半段的点,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
位于下半段上的点,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
五种类型:?AC段,Ed>1,富有弹性
?CB段,Ed<1,缺乏弹性
?C点Ed=1,单位弹性
?A点Ed??,完全有弹性
?B点Ed=0,完全无弹性
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概念: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敏感程度。
?其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率的比值,
表示为:EXY=(?QX/QX)/(?PY/PY)=(?QX/?PY)?(PY/QX)
?如果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之间呈同方向运动,
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正值;如果两种商品是互补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
1/55页
的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负值;如果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任何
关系,则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作出反应,需求的交叉
弹性系数为零。
6、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收益的关系:?R/?P=Q(1-Ed)
?当Ed>1时,Q(1-Ed)<0,即?R与?P异号。说明这种富有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
价格反方向变化,即降价也可以增加收益,涨价会减少收益。厂商应薄利多销。
?当0<Ed<1时,Q(1-Ed)>0, 即?R与?P同号。说明这种缺乏弹性的商品,销售收益
与价格同方向变化,即涨价会增加收益,降价反而会减少受益。
?当Ed=1时,Q(1-Ed)=0,即?R=0,。说明单位弹性的商品,厂商无论涨价还是降价,
其销售收入始终不变。
?对于Ed??的完全有弹性的商品,其在既定价格之下收益可以随需求量无限增加。若
降价使收益减少,若涨价造成需求量减少,收益变为零。完全有弹性的商品不适合降
价也不适合涨价。
?对于Ed=0的完全无弹性的商品,由于价格任何变化都不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即在
R=P?Q公式中,P的任何变化,Q都固定不变。收益与价格同方向同比例变化。 7、价格管制:支持价格(价格下限)、限制价格(价格上限)
8、税收:
a)对生产者征税 b)对消费者征税
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保持消费者满足水平不变的前提下,1单位的商品X能够代替的商品Y的数量,这个比率叫做边际替代率。MRSXY = -?Y/?X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由于随着商品X数量的不断增加,其边际效用MUX递减;随着商品Y数量的不断减少,其边际效用MUY递增,所以这两者的比值MUX/MUY就越来越小。 ( MRSXY = MUX/MUY = -?Y/?X = PX/PY )
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即MRXY=PX/PY 3、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愿意付出的代价与其实际付出的代价的余额。 4、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动对需求数量产生的影响。
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相对价格变化对需求数量产生的影响。
价格效应:商品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改变
5、希克斯分解:
?CD是一条平行于AB′并且与无差异曲线U相切的预算线,补偿预算线CD与AB′平行,
表明X商品价格下降改变了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PX/PY,预算线变平坦了。
2/55页
补偿预算线CD与原来的无差异曲线U相切,表
明消费者仍然为维持在原来的效用水平上,这就
是希克斯定义的实际收入不变。在X商品降价后,
必须把消费者的消费收入相应调整(减少或剔除
一部分),以保持实际收入水平不变。如果用Y
轴代表货币量,表示消费者除了用于X商品之外
的剩余货币,剔除的货币收入就是CD与AB′之s=X〃-X 间的垂直距离AC.替代效应?X
?将补偿预算线CD平移到AB′,意味着保持相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对价格不变,把刚才剔除的由于价格下降而增加的货币收入再补偿上均衡点由E〃移动至 E′.X商品的需求量由X〃增加到X′,是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这就是收入效应. m?X= X′- X〃 sm?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X = X-X =(X〃-X)+(X′- X〃)=?X+?X 6、恩格尔曲线(收入——需求曲线)
有收入——消费曲线(收入扩展线)推导而来
7、一般的低档品、吉芬商品
价格效应:低档品 价格效应:吉芬商品
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但影响程度小于代替效应的情况。替代效应引起的
s对商品X需求的增加量?X=X〃-X,大于收入效应引起的对商品X需求的减少量
msm?X= X′- X〃。因此,价格效应?X=?X+?X仍然为正。(收入效应与替代效
应方向相反,其影响程度小于替代效应的影响程度)
吉芬商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其影响程度超过替代效应的情况。替代效应引起s的X商品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X〃-X,小于收入效应引起的X商品需求量的减
msm少量?X= X′- X〃,因此,价格效应?X=?X+?X最终为负。(收入效应与替
代效应方向相反,且收入效应的影响程度大于替代效应的影响程度)
第五章 生产理论
1、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用一种投入替代另一种投入的比
率。边际技术替代率反映了厂商为保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不变,增加一单位要素的使用量
与放弃另一种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MRTSLK = -?K/?L 当?L趋于0时,MRTSLK = -dK/dL
2、生产者均衡的条件: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
MRTSLK=MPL/MPK=w/r 或 MPL/w=MPK/r
3/55页
B、AB三条等成本线有相同的斜率,ABAB、A1122
与等产量线Q相切,切点E是生产者均衡点。它表0
示,在既定产量下,生产者选择E点的要素组合(L、0
K),可以实现成本最小化。AB虽然代表的成本水022
平较低,但其与既定等产量线Q既无交点也无切点,0
无法实现Q代表的产量;AB虽与Q相交,但花0110
费的成本高于AB代表的成本水平。从a、b点沿Q0
向E点移动,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产量水平并可以是成
本下降。只有在E点,,才能满足既可以实现既定产
量,又可以使成本水平降到最低。所以E点是生产者 均衡点。
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要素组合 3、边际报酬(产量)的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随着
一种可变要素的增加,其边际产量增加到定点后最终会趋于递减。(在连续等量地追加
一种可变要素到其他固定要素上去的过程中,起初该要素的边际产量是增加的,但达到
一定殿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其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4、短期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分:
?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当边
际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上方时,平均产量
曲线是上升的;当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
线相交时,平均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当边际
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下方时,平均产量曲
线是下降的。
I阶段:劳动的平均产量上升,边际产量大于
平均产量,劳动总产量增加。相对于固定投入
而言,可变投入不足,可变投入的增加可以使
固定投入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生产者增加要
素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
III阶段:边际产量变为负值,总产量开始下降。
意味着可变要素使用数量越多,总产量就越少。
生产者要减少可变要素投入量,改变总产量减
少的趋势,使生产过程过渡到II区。
II阶段:劳动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劳动
的平均产量开始递减,但边际产量依然大于0。
应将生产安排到II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在那一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点取决与厂商的目标。若追求平均产量最大,
生产将安排在平均产量最高点处;若追求产量最大,生产将安排在总产量最大处;在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下,生产的安排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5、长期规模报酬的类型:
?如果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了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生产规模报酬递增。
f(tL,tK) > tf(L,K)
?如果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相同,则规模报酬不变。 f(tL,tK)= tf(L,K) ?如果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
4/55页
f(tL,tK) < tf(L,K)
长期规模报酬类型的判定:
?对于生产函数Q=F(X, X, X,…, X), 123n
如果所有投入要素都增加α倍,产量增加β倍,即βQ=F(αX,αX,αX,…,αX) 123n
那么,若α>β,则规模报酬递增;若α=β,则规模报酬不变;若α<β,则规模报酬递减 ?对于生产函数Q=F(L,K),
n 如果λ?Q=f(λL,λK)。 其中,n为任意常数,λ为正实数,那么该生产函数为n次齐次生产函数。
那么,若n>1,则规模报酬递增;若n=1,则规模报酬不变;若n<1,则规模报酬递减 ?阿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规模报酬的判定。
αβ α β α+β αβ α+β Q=ALK A(λL)(λK)= λALK= λQ
若α+β>0,则规模报酬递增;若α+β=0,则规模报酬不变;若α+β<0,则规模报酬递减。
第六章 成本、收益理论
1、机会成本:是指把既定的稀缺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生产时,必须放弃的该资源用于其他用
途能够获得的最大收益
机会成本是一种隐性成本,沉没成本因为无法收回而不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的是现
在。会计成本是显性成本,是历史成本
2、短期成本曲线及其关系:
短期总成本:STC(Q)=VC(Q)+FC=Φ(Q)+b
可变成本:VC(Q)=Φ(Q) 机会成本
固定成本:FC=b 非机会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AFC(Q)=FC/Q=b/Q
平均可变成本:AVC(Q)=VC(Q)/Q
短期平均成本:SAC(Q)=AVC(Q)=AFC(Q)
短期边际成本:
?SMC(Q)=?STC(Q)/?Q
当?Q趋于0时,dSTC(Q)/d(Q)
?SMC(Q)=?VC(Q)/?Q
当?Q趋于0时,=dVC(Q)/d(Q)
关系:?固定成本线是一条水平线,表示其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
?可变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表明产量为0时可变成本也为0.随产量的增加,可变
成本也相应增加。可变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取决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当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上升时,产量增加的速度快于可变要素增加的速度,即产
量中的增加快于可变成本的增加,可变成本以递减的增长率上升;当可变要素的边
际产量递减时,产量增加的速度慢于可变要素增加的速度,及产量的增加慢于可变
成本的增加可变成本便以递增的增长率上升。
3、短期成本变化的原因:短期总成本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与
5/55页
⑼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论证都是建立在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即完全理性内、完全容竞争、完全信息。而这三大假设都与事实难以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