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计量经济学如何解释因果关系
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
⑵ 这几个因果关系看不懂啊,熟悉经济学的进来啊 货币供应量增加 → 债券价格上升 → 利息率下降
我是这么来理解的啊。正确的关系源是不是应该为:利息率下降-货币供应量增加,-现金流就增加,-现金入债券增加-价格上升?
你去中证网、和讯网、东方财富网看看吧。
你这关系貌似没有因果关系啊。债券价格上升推不出利息率下降啊。
⑶ 因果”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名词,有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格兰杰因果检验简要介绍
格兰杰(Granger)因果性检验目前在计量经济学中应用比较多,不过我们当初学习计量并没有学这个检验方法,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会学到吧。上次谭英平师姐给我们讲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课时曾经给我们介绍过,不过也只是很肤浅地说了说原理(这种教学有一定的危险性啊)。
要探讨因果关系,首先当然要定义什么是因果关系。这里不再谈伽利略抑或休谟等人在哲学意义上所说的因果关系,只从统计意义上介绍其定义。从统计的角度,因果关系是通过概率或者分布函数的角度体现出来的:在宇宙中所有其它事件的发生情况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事件A的发生与不发生对于另一个事件B的发生的概率(如果通过事件定义了随机变量那么也可以说分布函数)有影响,并且这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又先后顺序(A前B后),那么我们便可以说A是B的原因。
早期因果性是简单通过概率来定义的,即如果P(B|A)P(B)那么A就是B的原因(Suppes,1970);然而这种定义有两大缺陷:一、没有考虑时间先后顺序;二、从P(B|A)P(B)由条件概率公式马上可以推出P(A|B)P(A),显然上面的定义就自相矛盾了(并且定义中的“”毫无道理,换成“<”照样讲得通,后来通过改进,把定义中的“”改为了不等号“≠”,其实按照同样的推理,这样定义一样站不住脚)。
事实上,以上定义还有更大的缺陷,就是信息集的问题。严格讲来,要真正确定因果关系,必须考虑到完整的信息集,也就是说,要得出“A是B的原因”这样的结论,必须全面考虑宇宙中所有的事件,否则往往就会发生误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若另有一个事件C,它是A和B的共同原因,考虑一个极端情况:若P(A|C)=1,P(B|C)=1,那么显然有P(B|AC)=P(B|C),此时可以看出A事件是否发生与B事件已经没有关系了。
因此,Granger(1980)提出了因果关系的定义,他的定义是建立在完整信息集以及发生时间先后顺序基础上的。至于判断准则,也在逐步发展变化:
⑷ 计量经济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定义解释...名词解释...
【因果关系】
是指抄两袭个或两个以上变量在行为机制上的依赖性, 作为结果的变量是由作为原 因的变量所决定的, 原因变量的变化引起结果变量的变化。
因果关系有单向因果关系和互为因果关系之分。
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一定具有数学上的相关关系。 而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并不 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⑸ 这几个因果关系看不懂啊,熟悉经济学的进来啊
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增加债券需求,在债券量不变的情况下债券价格会增加
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增加市场中货币的供应量,利率会降低
利率降低主要是供应量增加引起的
⑹ 这几个因果关系看不懂啊,熟悉经济学的进来啊货币供应量增加 → 债券价格上升 → 利息率下降
凯恩斯将货币来当作一种资产源,其收益率为0,风险为0,流动性无限大。在均衡时,人们持有一部分货币,一部分债券。平均收益率、平均风险、平均流动性介于两者之间。
当货币供应增加时,人们持有比均衡时更多的货币,为了使平均收益率、平均风险、平均流动性保持不变,必定要将多出来的货币购买一部分债券,这要债券的价格就上涨了。债券价格上涨,导致债券的收益率下降,也就是市场利率下降。
⑺ 求大神说说经济学中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及研究成果及其理论内容
经济学家开拓了一种可以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的办法,即格兰杰因内果关系检验。该检容验方法为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夫·格兰杰(Clive W. J. Granger)所开创,用于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他给因果关系的定义为“依赖于使用过去某些时点上所有信息的最佳最小二乘预测的方差。”
在时间序列情形下,两个经济变量X、Y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定义为:若在包含了变量X、Y的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变量Y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进行的预测效果,即变量X有助于解释变量Y的将来变化,则认为变量X是引致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
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时间序列必须具有平稳性,否则可能会出现虚假回归问题。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首先应对各指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常用增广的迪基—富勒检验(ADF检验)来分别对各指标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
⑻ 西方经济学 这句话的因果关系何在 为什么有这样的因果关系
首先来那个MPk是指在L不变时,提高一单源位K能够增加多少产出。MPL也是一样的意思。那么具体要怎么求呢 就是 对Q=LK两边微分。
当求MPK的时候把 L看成固定的数,那么Q=LK微分的结果是MPK=L.
MPL也一样。
⑼ 经济上的因果关系
我们很多人都相信“因果报应”,有因必有果,这个道理在经济学上面一点都不假。
比如,需求增加,价格一定会上涨;价格上涨,供给量就会增加,然后价格回落;随着价格回落,商家没利可图,供应量减少。总之,消费者和商家的行为,都会影响到价格的变化;而价格的变化,同时也会影响消费者和商家的行为。
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影响,都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都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打个比方,你往河里扔一块石头,水里马上就会溅起水花,碧波荡漾,这是我们立刻看得见的效果。但是,我们单个人来说,对于价格变化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但是,对于一个群体,对价格就会有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就拿房价来说吧,各位是不是觉得现在的房价非常高?很多人都会抱怨说,房价太高了,为什么不能降点价呢?其实,从经济学来说,想要房价上涨或者下降,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说了算。如果问,现在的房价合不合理?看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明白,房价的这个均价,并不是那个人拍脑袋定出来的,而是经过消费者和商家多次博弈的结果。
比如说,现在绍兴的房价,大概是15000元每平米,这个均价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绍兴的房价不能去到3万?如果达到这个价位,可能追上杭州了,很多上班一族都会选择去杭州买房了,那在绍兴这个价位还能卖得出吗?那么,能不能低到5000一平米?
如果真的讲到这个价位,很多本来只愿意花1万以下的人,都可以纷纷来买房了,但实际上没有这么多的房源提供。看到有利可图,有人愿意花更高的价格,为什么不涨价,能多赚钱,不去赚,是傻吗?
这个价位都是经过多次的博弈和试错,最终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价位,这个价位买卖双方都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