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张永生的介绍
中国常见人名,较为出名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张永生、北京专晨报社会部记者张永生、属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张永生、青岛乳腺病医院院长张永生,著名书法家、画家张永生、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张永生、山东东营市纪委纪检监察一室主任张永生等。

Ⅱ 张永生的人物生平
张永生,1940年11月2日出身于湖南沅陵县,祖籍安徽含山县。1960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版美术学院)版画权系,1967年始先后任浙江美术学院主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员,浙江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四届全国人代表,浙江省委常委等职。
早在60年代初,张永生创作画作品《贫协委员》、《学习焦裕禄》、《围海涂造良田》等在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农村青年、少儿画报等刊物发表。其中《贫协委员》、《试试爷爷的枪》等被荣宝斋、天津博物馆、大同文化馆等单位收藏。并选入中国版画优秀作品,曾在日本大阪、神户巡回展出。
张永生潜心于学习探究中国画、书法、篆刻,继承弘扬传统,重于创新。默默无闻地砚耕墨耘几十年,特别在书法方面通篇连书四体字和五体字组合,吸收篆刻残缺,使用断笔法,新创独家一体隶书。

Ⅲ 张永生的人物简介
姓名:张永生 主要经历及介绍: 2006年6月于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

Ⅳ 张永生的历史遗事
1965年夏,李讷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解放军报》当一名普通编辑。“文化大革命”爆发时,李讷也卷入了这个政治漩涡,她在军报带头“造反”。
不久,军报全面改组,才27岁的李讷当上了军报总编辑。江青想为李讷物色一位理想的对象,可是因为毛泽东有言在先:希望子女不要找高干子弟做对象。江青反复物色以后,终于把目光投向了张永生。
张永生红极一时
张永生何许人也?浙江美术学院的学生。“文革”初期,他是浙江美术学院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夺权的过程中,又成为浙江省最大的“造反”组织“省联总”的负责人;夺权以后,当上了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小伙子20多岁年纪,出身很好。
“文革”初期,“中央文革”把浙江的两派头头召到北京开会,张永生代表“省联总”出席会议,当着江青的面侃侃而谈,给江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张永生就自然地进入了江青择婿的视野。
在钓鱼台受宠若惊
1968年,张永生在北京汇报情况时,被接到钓鱼台江青的客厅里,但是没有马上见到江青。原来,经过江青的精心安排.
在接见之前,先让李讷出来很自然地和张永生见了面,两人作了初次交谈。两个年轻人会面以后,江青再出来单独接见张永生,垂询再三,其中的特殊含义,不言自明。
张永生感到受宠若惊。过了几个月,在上海的张春桥接到江青亲自打来的一个电话,要他把张永生召到上海当面详谈一次,把张永生的近况了解清楚,直接向她汇报。
张永生来到上海后,张春桥绝口不提把张永生请来的真实意图,只是声称中央很关心浙江的形势,所以委托他直接了解一下情况。
提到浙江的形势,张永生的话就像打开了闸门的水一样,滔滔不绝。原来,由于他处处“惟我独革”,排斥他人,自行其是,与各方面的关系都很紧张。
张春桥清楚地意识到:张永生恐怕连浙江的造反领袖都当不下去,还想当江青的女婿吗?张永生走了以后,张春桥连夜整理了和张永生的谈话材料,密报江青。
此后一段时期,浙江的形势一直不很稳定,张永生的错误也暴露得越来越严重(“文革”以后张永生被捕,判处无期徒刑),江青也不再把择婿的目光投向张永生了。

(4)张永生经济学扩展阅读:
人物生平
张永生,1940年11月2日出身于湖南沅陵县,祖籍安徽含山县。1960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1967年始先后任浙江美术学院主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员,浙江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四届全国人代表,浙江省委常委等职。
早在60年代初,张永生创作画作品《贫协委员》、《学习焦裕禄》、《围海涂造良田》等在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农村青年、少儿画报等刊物发表。其中《贫协委员》、《试试爷爷的枪》等被荣宝斋、天津博物馆、大同文化馆等单位收藏。并选入中国版画优秀作品,曾在日本大阪、神户巡回展出。
张永生潜心于学习探究中国画、书法、篆刻,继承弘扬传统,重于创新。默默无闻地砚耕墨耘几十年,特别在书法方面通篇连书四体字和五体字组合,吸收篆刻残缺,使用断笔法,新创独家一体隶书。
Ⅳ 张永生的简历
男,研究员,博来士生导师源,1985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1988年、1995年分别获中国地质科学院理学硕士(矿床学)和博士(沉积学)学位,1997年从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出站。1997-2003年期间,一直坚持在西藏高原腹地扎布耶盐湖第一线(海拔4421米),先后6次累计40个月赴扎布耶长观扩试基地现场负责科学实验工作。九五以来作为主要成员之一,
先后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项,国家西部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1项,地调课题1项。是西藏扎布耶盐湖提锂研究中多级冷冻日晒分离制卤新工艺及复膜温棚集热沉锂思路的主要提出者和实施者之一;是太阳池集热沉锂新工艺的主要实施者之一;是扎布耶盐湖卤水提锂产业化示范项目的主要立项和实施者之一。

Ⅵ 张永生的人物介绍
张永生,1970年生,经济学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研究员内。先后毕业于武容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曾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作过访问研究员。2000年被破格评为副研究员。2005年被评为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Ⅶ 张永生的学术成就
主要来从事发展经济学、分工与源专业化理论、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代表性学术论文见于《经济行为与组织期刊》、《分工与交易费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经济学》、《经济学季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新华文摘》等中、英文刊物。代表性学术著作有《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与杨小凯合著)、《厂商规模无关论》。译著有《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
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同世界银行合作课题“2030年的中国”绿色发展专题中方负责人和中方主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础领域“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的学术负责人。

Ⅷ 张永生唯一授权官方网站。张永生的书画价格几何
搜了一下,抄暂时看到了两位同名的先生。
张永生,1940年11月2日出身于湖南沅陵县,祖籍安徽含山县。1960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1967年始先后任浙江美术学院主任,中共浙江省委委员,浙江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四届全国人代表,浙江省委常委等职。
张永生,男,满族正黄旗人, 1958年生于辽宁阜新,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国脉大写意书画家
不知道您说的是哪一位呢?
Ⅸ 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革命
分析框架 第一,它扬弃了新古典规模经济的概念,而用专业化经济来表征生产条件。
第二,它没有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而新古典框架则是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绝然两分。
第三,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初次接触新兴古典经济学,则恐怕难以理解这种新的分析框架之于经济学的含义,从而也就难以切身感受其魅力。让我们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新的分析框架?答案很简单,新古典分析框架的一些缺陷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如果我们空泛地讨论新古典分析框架的缺陷,恐怕难以令人信服。1977)、克鲁格曼(Krugman,1979)以及福济塔-克鲁格曼(FujitaandKrugman,1995)等人的模型为例,看看新古典分析框架究竟缺陷何在,以及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又如何克服这些缺陷。 尽管如此,他们的理论却面临如下困境。
第一,他们关于经济增长等现象“当且仅当”厂商平均规模扩大时才能发生的预见与现实不符。
在他们看来,厂商规模之所以扩大,是因为存在无止境的规模经济,而厂商规模决不可能变小,因为这意味着规模不经济。但是,OECD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以及中国的经验证据(参见张永生,2000:《厂商规模无关论:理论与经验证据》)却显示,厂商平均规模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无疑,递增报酬现象是经济增长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情节,但正如阿伦·杨格在他著名论文(1928)中指出,递增报酬的实现机制是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是对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一个错误描述。
第二,在他们的模型中,企业只是一个“黑箱”,企业为什么出现以及企业制度本身的经济含义则不能被解释,对现代商业社会中种种有趣的“新发展现象”,如企业规模变小、生产外包、合约出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特许连锁经营、贴牌(OEM)生产、电子商务等等,则更是无从解释。他们的框架无法将企业制度内生,如果要内生企业制度,则他们所有的结论都会随之改变;而如果没有先天就存在的企业,他们模型中所有的故事又都不会发生。
第三,交易费用在他们模型中没有实质性的含义,企业规模扩大等现象皆不存在交易成本。而经济学之所以在1970年代后解释力有了质的提高,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将交易费用引入经济分析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那么,能不能在不改变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这些理论进行修正,从而走出上述困境?琼斯、达斯格普特等人和国家研究委员会(参见C。Jones,1995a,b,1996;Dasgupta,1995;NationalResearchCouncil,1986)的做法或许对我们有一些启发。他们在发现否定R&D等新内生增长模型的经验证据后,提出了在原有框架内进行改进的方案。琼斯(C。Jones,1995),杨(AlwynYoung,1998)和西格斯托姆(Segerstrom,1998)建议了几种方法来避免R&D模型中的第V类(研究与开发投入)规模效应。但是,琼斯自己也承认,“这种改进后的模型也是不完善的,因为它又产生了人口(第I类)规模效应”。而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中如果缺少了规模效应,则内生增长就不会再出现。这些经验研究表明,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并没有对经济增长背后的驱动机制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Jones,1995a,pp。508-509)。新古典增长理论将递增报酬归于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的来源对它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如果仔细读过斯密的《国富论》、杨格1928年发表在TheEconomicJournal上的“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以及斯蒂格勒1951年发表的“市场容量限制分工”等经典文献,我们就能理解为何斯密-杨格定理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定理。经济增长中的递增报酬并非来源于规模经济,而是来自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专业化经济是一个比规模经济恰当得多的概念。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人模型的缺陷在于分析框架,只有在分析框架上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其局限。不幸地是,规模经济的概念由于更接近人们的直观,而且符合人们力图改造世界的决心,以致于误导了很多经济学家。如果用专业化经济替代规模经济,我们就不需再求助漏洞百出的规模经济概念来产生递增报酬。 可见,以斯密分工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思想更能解释我们周围的经济现实。但是,仅有分工理论还不够,斯密的分工理论中没有企业理论。如果我们不幸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之中,那如何才能演进到一个以企业制度为特征的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呢?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科斯就出现了。他说,分工不足以产生企业,因为市场的功能就是组织分工;对风险的厌恶也不足以产生企业,因为保险市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节省交易费用。张五常(1983)则进一步指出,企业的出现是因为劳动力交易费用低于产品交易费用的结果。但是,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中却没有直接的经济增长含义。而贯通斯密、杨格、科斯和张五常等人理论的,则正是杨小凯等人。他们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费用,同时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从而彻底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上述缺陷。他们的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企业理论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这样,一个新的理论通途就开辟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