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经济“新动能”是什么成长状况如何
从国家统计局公开披露的资料来看,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的服务模式都属于“新动能”。
从新产业的发展来看,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发展明显快于传统产业。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11.8%,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
2. 中国经济保持成长具体有哪些主要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一国保持经济成长的长期性因素有三个:就业人口的增长、资本积累的增长和技术进步。
下面分别讨论这三个因素在中国的情况。
1、就业人口的增长:中国的劳动力即使在经过了30年的发展后,仍然有很多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了一种隐性失业,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随着二、三产业的进一步扩张,这些隐性失业人口有可能转化为就业人口,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资本积累的增长:中国是高储蓄国家,国民储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这个趋势还会延续;同时外国资本流入的速度可能会有所减缓,但仍会维持正数,资本积累的增长意味者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成长。
3、技术进步:虽然国内的原创技术进步不是很快,但是从外国引进的技术进步是非常快的,这是不发达国家的一个后发优势,技术进步意味者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成长。
上面讨论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但是长期因素不会自动形成经济增长,必须分析经济增长的短期因素。中国在经过长达30年的经济增长后,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供给推动型转变为需求推动型。而中国的国内需求长期落后于经济增长,导致越来越依赖外部市场。在目前外部市场越来越收缩的情况下,如果中国不能根治国内需求不振的毛病,那么长期的经济增长将是一句空话。
以上是个提示性的大纲,可以据此展开分析。
3. 中国的经济成长还能维持多久
比如,消费【有提升空间大】,制造业,农业等
4. 经济学方面的科研人员的成长道路有哪些
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应该较系统地掌握:*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专基本理论*应用经济学(金融属学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分析各种现实经济问题的基本技能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概况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背景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胜任金融和工商企业的管理和战略企划分析工作胜任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政策研究工作具备从事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的初步素质适应变化着的市场就业形势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主修的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共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博弈论、数理经济学、世界经济、制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公司金融、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分析等你是高中生?大学生?大学的课程不象高中同样的课程,不同的大学选用的教材是不一样的。别人如何能说明教材具体的作者和出版社。有些课程老师不指定教材叫主要教材书大学的学习不全是为了考试
5.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创办了一些船坞和工厂 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经济成分。
2.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2)表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3)实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3.洋务运动(官僚资本的产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①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培养人才—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实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评价:积极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说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
1.晚清民族工业的兴起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②概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①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倡导实业救国论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的短暂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一战的影响。②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③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①1927—1936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的经济和政治措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 (沦陷区日军的吞并、挤压;国统区的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等因素影响)③抗战胜利后走向萎缩;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美国商品排挤、官僚资本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因素)④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3.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民族资本主义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多重压迫。(2)国内政局和国际环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资本主义自身因素:民族资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等。
4.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近代经济发展方向,有利于经济的近代化。(2)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倡导的立宪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等主张,既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挤压,始终未获得独立发展,没能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主导成分。
6. 中国经济学的中国经济学方法论探索
基于中国应用视角的理论经济学方法论探索:既然《资本论》的逻辑与方法论规定是“发生学”——唯物主义发生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那么,应进而体会到“回到马克思” 的口号其实是伪的,因为,与马克思交会的真实性途径乃是通过历史和实践,绝不是文本本身。其指向于研究与言说“历史” ,旨在弘扬与推进对历史学发动“哥白尼革命” 意蕴之经济学建构道路,使范畴落实在批判原则之上,贯彻于历史规定性之中。但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对这种道路和理论实践行动进行了“逆转”,推行庸俗化的解释学与非批判的科学主义主张, 旨在相反将经济学沦落为特殊门类的自然科学。其理论工作特征是进行世界-社会认识预设构图全面玩弄解释学语言实践谋求自然科学主义最高形式和规范是数学主义规划。由于存在种种问题,——就中国而言,主要集中在思维与语言工作体式出现“错位” 之上,马克思之后的研究努力未能有效实现“反逆转”。真正的出路即在于实现“重构政治经济学” 意蕴的经济学建构。在此基础上,可提出历史和实践化构造的工作原则与主张, 以免除中国经济学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中国化重新锁入“解释学困境” 危局之可能。首先, 应继续坚持历史科学基础上的实践建构之路。其次,需要确实为此而防止研究中以“科学化” 之名, 行“去历史化” 理论实质之企图。归根结底,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实践构造活动之路,归根结底,旨在冲破资产阶级科学主义思维束缚之牢笼,而又始终能够在于最终解除解释学语言束缚之牢笼。
要点是根据中国经济变革和现代化的需要,建构规定中国经济矛盾的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其中,方法论的探讨是基本和关键。这里介绍的研究是作者二十多年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的继续,在明确中国政治经济学主体、主义、主题、主张的基础上,进一步专注方法论的探讨,规定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并尝试建构其体系。 《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永恒生命力不仅在于它是可发展的,而且在于它首先是完全通过内部结构调整——作为科学范式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向实践、历史开放的发展体系。马克思主义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范式构建,也就由于它实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最新发展,而应该被科学规定为:广义政治经济学与狭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机统一,并且,它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实践的深入发展,获得更加丰富的理论的具体实现形式。
可见,经济学方法论非在民族工作内涵之外,而在其内成长;没有民族的,也就没有世界的。同样,这里面也要有历史深度。盖言方法论,就是对象→研究对象的方法、逻辑和认识。因而,它从民族起步,而又历史和阶级,而又世界和科学。就中国人的见地而言,学科和科学不仅不相同,而且后者仅是列在前者当中的一个构件。只此而论,与中国意义的唯物主义一同成长的规定是学科(即研究规定),而不是直接的科学。我们可以识别出三种研究活动的基本类型:自然学科、社会学科、道德学科,分表求“对”和“错”、求“真”和“假”、求“美”和“丑”。前一学科活动的科学性最强,余者次之,阶级性和道德性则增强;中者的阶级性最为显著;后一学科活动针对于“自然”及“社会”的实现,道德性最为显著(我们用“道德”一词表达“道”和“德”结合关系的实现)。隔开诸类型学科规定的是对象的属性。故我们只能以物质工艺和智识的活动来达到对“对”和“错”的探求——所谓的自然科学,以价值判断和逻辑的活动来达到对“真”和“假”的探求——所谓的社会科学,而以艺术感受和人文的活动来对待“美”和“丑”的问题——所谓的道德、艺术、伦理的活动等等。要之,对真假问题的探索与求对错问题的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即在于:求真;这其实是价值判断过程。西方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作为前提假设和工作出发点,固然是“假”(对商人圈层或市民社会的初级发展状况而言是真实,对人类历史一般而论则实属伪命题),却一味地如此宣称,盖言价值判断也;与此同时,马克思经济学以阶级性作为立场,所鲜明化者,亦不过是人类史前时期发展的“真问题”而已。唯物主义串联三个不同的学科,可谓相生相克、彼此制约,作为实现自身的道路。但没有固定路线可供遵循,它们在发展上的且依存且对立,乃是常态。故此,科学、阶级、道德不能说在学科活动之外各自孤设,而宁可说全部落在学科活动之内,以至于它们的结合既是学科活动的内容,也必然是统一表现形式本身。
这告诉我们,经济学方法论归根结底是说明研究工作的思想根据的,就这一点而言,它并非“中性”的。因此,人们对于马克思的误解在这里就成为一个认识缩影。“我相信这是一个错误,是对马克思的科学能力的一种不公正的看法。他在一生中保持着早年的爱好。他喜欢某种形式的类推法,这可以在他和黑格尔的争辩中找到。他喜欢证明自己是个黑格尔主义者并引用黑格尔的语句。但仅此而已。他从未将实证科学引入形而上学的歧途。”熊彼特正确说明了马克思的工作性质以及“经济学方法论”的性质和宏旨:“马克思作为社会学家,为完成他的使命运用了一个武器,这就是掌握和支配广泛的有关历史和现实的资料。”
7. 04和05年中国经济成长率
中国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六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日说,经济普查后,我国2004年GDP总量从世界第七位上升到世界第六位。
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位成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记者的第一个问题。
李德水回答说,我国GDP换算成美元,早在2000年到2002年就超过了意大利,位居世界第六;从2003年到2004年,只是由于欧元升值,意大利又超过了中国。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调整后,我国GDP总量又超过意大利。
以当年汇率计算,我国2004年GDP总量从普查前的7亿美元,调整为19317亿美元。我国占全球当年GDP总量的比重,由3.8%提高到4.4%。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04年意大利GDP为16801亿美元,法国为20463亿美元,英国为21330亿美元,德国为27547亿美元,日本为46712亿美元,美国为117343亿美元。
1990年,我国GDP总量在世界排第11位。
在我国GDP总量调整后,人均水平世界位次变化不大。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算法,我国人均GDP从世界第112位上升到107位;按照世界银行算法,从第132位上升到129位。无论哪种算法,调整后的我国人均GDP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8. 经济学毕业学生,如何进行个人职业发展
目前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领域十分广泛,但主要以管理类职业为版主,服务行业的从业人权员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而真正从事经济分析类领域的就不多了。如果从职业规划方面考虑,要与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工作类型相匹配。如果是经济分析类,国内的一些经济学者或者学家就是自己人生规划的目标,比如以厉以宁为标杆,厉以宁的成长经历,学识构成就要全面的掌握相关信息。职业规划要分阶段,分步骤来做。首先确立自己的目标,目标是可以调整的,但不能随意调整。其次,根据自己的目标搭建目标平台,每一个平台都要有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成长。比如,咨询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