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经济学与心理学有什么关系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关系:
学科间互涉的日益加强是近年来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而心理学与经济学本就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近年来的学科际互动更是日益频繁深入,采取跨学科的视角,围绕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关系,从如下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1)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历史渊源:二者共同发轫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随后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分离到再度结合的过程。
(2)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相互“越界”: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自身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张,从而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日益增多的交叠,而心理学的发展也使得心理学家逐渐关注经济学领域的课题。
(3)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跨领域应用:心理学中的实验方法给经济学带来了重大的方法论革命,功能性脑成像技术的成熟也促成了神经经济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经济学中的博弈实验范式对于心理学家有着高度的借鉴意义,经济学家对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改造也值得引起心理学家的注意。
(4)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共享:认知心理学的进步为经济学带来了作为“有限理性的图谱”的行为经济学和优秀的建模工具——人工神经网络,而经济博弈论作为一种针对人类交互决策行为的优秀分析框架,于心理学家对人际冲突与合作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大有裨益。
(5)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积极意义:二门学科互涉的意义表现为,推进二门学科的协同发展、促进二者理论定位、思维方式的差异互补、有助于深化对特定主题的探讨。
(6)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前景展望:近年来,心理学和经济学表现出共同的“后现代”转向、“文化”转向和“快乐”转向,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理论共识,也出现了制度研究、复杂系统研究等二者皆大有可为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更进一步地,二者有望在以生物学为理论基础、以博弈论为建模平台、以理性行为者模型为通用工具的背景下达到整合,并进一步汇入行为科学学科群整合的洪流。
② 读研是选经济学还是心理学
我也不知道,正在纠结中,但是心理学更加有兴趣有意义,经济学也很难,
③ 心理经济学的实际运用
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可以给我们以很多有益的启示。一项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沟通只有7%是通过语言实现的;37%在于话语中的强调口气;56%完全与言辞无关。所以,领导的魅力一半以上其实是“无言的结局”。
美国的研究者伯恩斯认为:“许多理论没有充分认识到非常关键的价值观的作用”,“基本潜意识状态的东西能变成有意识的东西”,他还说:“毛泽东真正的天赋是理解别人的感情”。
另一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泽尔兹尼克说:“领导者能够搅动员工的情感世界”。
还有一位心理学家戴维·迈克兰德在《权力:内在的经验》里说,在面对有魅力的领导时,员工会变得“精神振奋和意志坚强起来,他们感觉自己更强大了”。
中国股权激励专家薛中行认为,作为领导者,要有胸怀。领导者的胸怀有多大,员工就有多为你卖力。
中国谚语有云,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笑一颦虽然转瞬即逝,但是对生意的影响却极大。市场专家丹·希尔在《真实的身体》中说:“我们的感觉先于思考,95%的思想都是潜意识的”。根据希尔的研究,眉毛内侧和上眼睑向上抬的表情是显示惊喜和期待;嘴角望上提,嘴部肌肉处于假笑的位置是显示正准备展现高兴的表情。
希尔在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成立了一家“感官逻辑”公司,用摄影机和面部传感器追踪人们的眨眼和微笑,以此来测试目标顾客是否对某产品、广告或包装有良好的印象。
我认为,要知道一个广告是否成功,只要观察观看者的表情就可以确定。好的广告可以让人会心一笑,差的广告让人皱眉头。 你进入一个房间,所有的人会向你行注目礼,这时对双方来说都是在找第一感觉。因此,在你开口说话之前,你的整体气质的表露至关重要。如果你的肢体语言表现出缺乏自信,你的信誉和专业精神都将受到质疑。
人际交流专家、女性总裁组织的总裁马莎·费尔斯通博士说:“一个特定的信息可以由多种非语言的行为来传递。如果在一次特定的交流中,持续出现一种表达积极信号的非语言的行为,那么这次交流肯定是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如果你不停第摆弄手脚,这就是胆怯、不安、害怕的信号,你是想逃离现场。 沟通是管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职能和内容之一。由于非语言交流的重要,必须在沟通中也非常重视非语言交流的作用。在非语言交流中,眼神可能是最关键的武器。你的眼神有两个作用,对自己是信心的表露;对他人是尊重的体现。在倾听他人的讲话时,一定要把目光关注在对方,使他觉得你是非常重视他的意见。如果你在这个时候东张西望,会使说话的人感到不悦。
同样,在自己讲话时,也不能目光游移,因为这是没有信心的典型表现。
如果与人说话时,对方不直视你的眼睛,那无疑是轻视的信号。 心理活动、思维、联想、点子是一个关系链。爱因斯坦认为,思维最重要的是想象力。爱因斯坦的智商只有130多,但是他的联想能力强,他的相对论是从例子的联想产生的。联想可以分为横联、直联和幻联。联想的结果可以产生点子。美国明尼苏达洲的一家电子商务公司(Digital River)每周五上午都召开顾问班子会议,由45名成员开展头脑风暴,公司每季度评选一次最佳创意奖,奖金为2500美元。事实表明,头脑风暴的成果比企业家原先想象的要大得多。
当然,好的点子需要相应的企业文化的支持,正象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罗宁所说:“你可以获得点子,但是,如果你没有支撑它的企业文化,那还有什么意义”,这正是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心理和经济有关,心理也与经营效益有关。
④ 丹尼尔·卡尼曼把心理学分析方法与经济学研究融合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卡尼曼因卓有成效来地把心理学分源析方法与经济学研究融合在一起,而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研究成果是,他发现了人类决策的不确定性,即发现人类决策常常与根据标准经济理论假设所做出的预测大相径庭。他与阿莫斯·特维尔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种能够更好地说明人类行为的期望理论。
⑤ 1、 简述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经济行为的必要性 2、 简述经济心里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从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关系,试从如下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1)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历史渊源:二者共同发轫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随后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分离到再度结合的过程。
(2)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相互“越界”: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自身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张,从而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日益增多的交叠,而心理学的发展也使得心理学家逐渐关注经济学领域的课题。
(3)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跨领域应用:心理学中的实验方法给经济学带来了重大的方法论革命,功能性脑成像技术的成熟也促成了神经经济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经济学中的博弈实验范式对于心理学家有着高度的借鉴意义,经济学家对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改造也值得引起心理学家的注意。
(4)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共享:认知心理学的进步为经济学带来了作为“有限理性的图谱”的行为经济学和优秀的建模工具——人工神经网络,而经济博弈论作为一种针对人类交互决策行为的优秀分析框架,于心理学家对人际冲突与合作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大有裨益。
(5)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积极意义:二门学科互涉的意义表现为,推进二门学科的协同发展、促进二者理论定位、思维方式的差异互补、有助于深化对特定主题的探讨。
(6)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前景展望:近年来,心理学和经济学表现出共同的“后现代”转向、“文化”转向和“快乐”转向,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理论共识,也出现了制度研究、复杂系统研究等二者皆大有可为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更进一步地,二者有望在以生物学为理论基础、以博弈论为建模、以理性行为者模型为通用工具的背景下达到整合,并进一步汇入行为科学学科群整合的洪流。以上供参考。
⑥ 心理经济学怎么样
在亚洲,经历了“失去的十年”日本始终是一个奇怪存在:最西化又最东方,最富足又最停滞,最发达也最为困顿。对此,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前研一也曾困惑不已,何以那么多不符合世界经济常识的现象,却纷纷存在于当今的日本经济? 一方面,虽然日本近些年来强调走出往昔萧条泥淖,经济复苏日渐抬头,据说甚至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周期最长的“伊奘诺景气”,统计数据也节节向上,与此同时,日本个人所得却在持续减少,经济成长的好处并没有为民众所分享;进一步看,即使日本个人收入在减少,不过个人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却在不断增加,金额甚至达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高达1500万亿日元;更令人惊奇的是,虽然日本一向以低利率政策著称,但是日本人仍旧一如既往地偏好存钱——所以,这“1500亿日元”中的绝大部分还是老老实实“躺在银行或邮政储蓄账户里睡大觉”。 在大前研一看来,日本诸多“怪现象”的症结在于“日本人固有的心理”在作祟:如果不能消除日本人的不安心理,那么无论政府采取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无法产生理想的效果。他认为,上面提到高达1500亿的个人金融资产堪比一个大水缸,一旦爆发,其力量不容小觑,也许除了日本之外,只有美国,但是美国的人口比日本多了两倍。 一味把钱存在银行,等于水缸中的水固定不动,那么逐渐水也失去活力,也会变成死水、变质、发臭——如果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就必须必须让水流动起来,需要有人去摇晃这个沉闷无比、按部就班的“大水缸”。因此,大前研一在《心理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些心理层面的结局知道,按照自己的说法,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甚至这一理念可以被称为“心理经济的革命”。 从管理大师走向公共事业的大前研一,近些年对于日本社会的集体心理不遗余力,本书其实也是他对于《低智商社会》、《再见吧,美国》等书的延续思考与老调重弹,关注所谓“心理经济学”,也就从重整心理入手,来为日本人进行“解冻”,改变民众固有心理,进而计划改革欠缺效率的封闭社会体系,达到构建日本生活消费大国体系的目的。其中,大前研一还开出了药方,即使所谓“心理经济学主张的七大复苏政策”:第一,提高利率;第二,调整遗产继承、赠与等相关税制,使老年人的财产能提早交给年青一代;第三,奖励住宅改建;第四,创建老年人活动社区;第五,拟定生活规划建议书,让老年人了解年老后生活所需的实际资金额度;第六,鼓励老人用资金作投资;第七,让资产运作成为国家政策。 归根结底,大前研一所谓“心理经济学”动力,仍旧是从攒钱到消费的引导,还是希望能够引用投资、分配等不同手段,使得日渐老龄化的日本不再安于今日的纸上富贵,每每裹足不前。醒悟之后,奋起直追,汲取其中商机,使得日本真正成为未来的生活消费大国,甚至搅动全球经济。 固然,“日本特殊论”一向不缺乏市场,就像影响日本甚深的梅棹忠夫就直接表示日本是与欧洲平行的文明体,日本文明和其他文明相比而言,就像是鱼类中的海豚,可谓一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就像在本书中,大前研一也多次在书中表示西方的经济学方式与政策不适合与日本——其实其间的错配,更多并非理论本身错误,而是语境的不同导致。饶是如此,在对货币贬值、经济改革、银行系统、社会老龄化等问题上,我们还是看到了日本与中国惊人的相识之处,大前研一的振聋发聩之语,对于中国来说,同样值得反思:心理经济学中不愿改变固有心理的心态,不仅日本人有,中国人也不例外,或许某些方面更甚。 ps:大前尤其是数据说明,升值与萧条干系不大。 就经济而言,中国与日本本是同根生却又境遇迥异, 原因或许在于中国内地市场之广阔,行政控制之强腕
⑦ 心理经济学的中外差异
中国心理经济学与国外心理经济学,以其研究对象的共同性而相互联系和补充,又以其所关注具体问题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而有所区别。
之所以将心理经济学作“中国”与“国外”的区分,除因中国心理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晚于国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指向是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心理问题。
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教授因对心理经济学的贡献,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心理经济学也由此得到社会的关注。 逻辑起点相同
中外心理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都是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人的心理因素和主观因素——心理变量。在理论上,心理变量贯穿整个经济心理学研究的始终,并以中心地位紧密联系着学科研究的大部分课题,也涵盖了该学科应该涉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实践上,心理变量在所有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中都留下了足迹,不仅发挥着特定作用,而且成为实际研究工作的起点。
理论背景相同
当西方非主流经济学思潮强烈冲击经典经济学赖以建立的“理性经济人”和最大化利益原则之时,开始有一批国内外的心理经济学家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关注心理变量在经济运行中的影响。他们发现,人的行为会不断受无意识、不合逻辑的因素的影响而经常性地犯错误。卡尼曼进而开创的“简捷启发式”也使得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所隐含的“无限理性观”大为逊色。
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相同
作为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学科,中国心理经济学和国外心理经济学目前均未建立起完善的学科体系,对于一些方向性的基本 理论也未达成共识。但是,它们都有了基本一致的理论框架。其中,理论部分都涉及“学科性质”、“学科指导思想方法”、“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学科概念、理论和体系”、“经济行为模型”等方面和历史经验研究;应用部分都涉及“经济热点问题的研究”、“经济行为的实证性分析”、“经济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 律认识”等方面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共同面对方法论的挑战
长期以来,经济学是排斥和忽略经济主体的主观变量的,心理学又只承认控制条件下的观察,任何理论主张都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并按照实验数据去否定或修正理论。无论是中国的心理经济学,还是国外的心理经济学,似乎都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在运用数理统计、建立数学模型和心理学实验之间找到自己的研究依据? 起源背景与发展宗旨的差异
国外心理经济学兴起于传统经济学的困境,特别是对基本理论的质疑。从建立之初,其学科研究更多地指向理论,其发展 宗旨是为了适应心理经济学学科本身的需要。而中国心理经济学的研究,起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对国内经济生活中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关于物价改革所引发的抢购风潮及其通货膨胀成因的阐释,为中国心理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最初的研究成果。因而,中国心理经济学的发展宗旨是服务于中国的改革,并且主要是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
研究主体的差异
研究主体的文化底蕴、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研究兴趣的差异,都会给学科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心理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人物是美国密西根大学具有经济学教授和心理学教授双重学术角色的GeorgeKa-tona,他的《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一书被誉为“心理经济学的开山经典”。国外 心理经济学的研究主体主要分布在西欧和北美地区,比较有影响的有凡纳伊、迪西特、塔尔德、艾尔、阿尔布、麦克法德恩等人。其中,70%为经济学家,20% 为心理学家,10%为心理经济学家。
⑧ 丹尼尔·卡尼曼把心理学研究引入了经济学的意义是怎样的
丹尼尔·卡尼曼把心理学研究引入了经济学,因此奠定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基础,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过程,他认为人类决策可能与标准经济理论的预测有系统性差别,他和1996年病逝的阿莫斯·特维尔斯基一起提出了探查理论,这一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人类的观察行为。卡尼曼还发现人类对快速试探的判断过程与基本概率原理有系统性偏差,他的研究启发了新一代经济学和金融界研究人员,通过采用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动机,从而丰富了经济理论。
⑨ 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研究对于项目有什么联系
这一研究项目从两个重要方面背离了传统的理性行为者模型。首先,涉及显性知识。因为人类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经常以不同于那些在理性行为者模型中被假定的方式来评估不同选择。“拇指判断法则”或我们所依赖的直觉在许多背景下都发挥良好,因而增加了从理性行为者模型中预测到的系统性背离。许多人感觉有激励促使他们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比如说,一方面传统的理性行为者模型预测决策者应忽略沉淀成本,但大多数人实际上受到沉定成本的影响。其次汇集了对人类动机更为丰富的说明。理性行为者模型以其最广泛的应用形式,假定个人仅仅由狭隘的自我关注所驱动。此类人被预测为与我们通常所观察到的行为大相径庭的方式行事。比如说典型的“经济人”不会参加诸如总统选举的投票,在饭店用餐之后也不给服务小费。然而成百上千万人定期投票,大多数人在饭店用餐后给服务小费。我们把上述源于不同动机背景的事例称为“貌似非理性但无遗憾的行为”。1979年,卡尼曼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共同提出了“期望理论”。该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基础,能更好地说明人的经济行为。他们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并非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回避风险的。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票溢价之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