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
找了一些……不知道对不对……都复制上来了
党中央提出以“五个统筹”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统筹和协调”就是要解决矛盾,化解冲突。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都牵扯到资源、环境、生态及发展方面的许多矛盾,这些问题错综复杂。每个方面矛盾的统筹和协调都需要科学工作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有据的判断以及可*的知识。本文就西北干旱区资源环境管理和生态建设工作对学术研究的需求,分析其中有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一、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演化问题
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广阔,但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资源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西北地区水资源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既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又对规划当地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施雅风对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水资源变化进行了很多研究。他认为西北干旱区在20世纪处于气候干旱化、水资源萎缩过程中(施雅风,1995;2001),而乌梢岭、日月山以西的西北西部地区于80年代末出现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现象(施雅风等,2002)。2005年6月在兰州“科学与中国”报告会上,他进一步明确了如下观点:“未来降水量增加趋势实现,结合冰川融水增加,则西北和青藏高原径流量或地表水资源量也存在增加趋势,西北东部与黄河源区已持续多年的干旱现象将会转入多雨的丰水期,但还不能确切预估转向湿润的具体年份”(宋华龙,2005)。
西北地区西部降水从80年代末呈增加趋势已得到气象和水文资料的证实(刘春蓁,2000;任国玉等,2000;周陈超等,2005)。但关于温度升高后蒸发的变化趋势则有不同的认识。一些研究认为陆面蒸发量会增加,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蒸发会下降(任国玉,2005)。特别是对气候暖湿(或暖干)转变导致的内陆河流域两个水源地——冰雪带与森林带径流变化对山区总径流变化的综合效应,仍需深入探讨。
目前,回答这一问题最大的障碍之一是没有满足研究(模型模拟)所需要的山区不同地带的综合观测。今后,在加强冰雪带与森林带径流变化观测的基础上,应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西北地区气候暖干与暖湿转型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2)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地区蒸发将如何变化?(3)气候变化对山区冰雪带和森林带径流变化的总体效应。
二、生态用水与生产生活用水的协调问题
流域生态需水量是指维持流域正常的生态和环境功能所必需蓄存和消耗的水资源量(刘昌明,2004)。长期以来,由于对生态需水的重视不够,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生态需水被大量挤占,生态和环境质量恶化问题非常严重。如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其河流下游水资源量锐减、河道断流、湖泊沼泽萎缩(台特玛湖、居延海、青土湖等已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胡杨、红柳等)枯死、生物栖息地破碎、消失等生态和环境退化现象。
在西北干旱地区,由于降水稀少,使水成为维系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只有在降雨较多的山区和平原的河流两岸才有较好的植被分布。西北地区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矛盾非常突出。要解决这一矛盾,合理配置两者的用水量,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生态需水的定量估算。
生态需水估算的常用方法包括:(1)传统的水文流量计算方法(标准流量法);(2)基于水力学基础的水力学方法;(3)基于生物学基础的生物栖息地方法。然而,对于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需水量的估算,传统方法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如何确定下游适宜的生态水位?它与沿岸植被生长的关系如何?与河水水位和流量的关系如何?尾闾湖泊要保护到什么程度?需水量如何确定?天然绿洲的变化与河流水量是什么关系?与洪水流量和淹没范围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问题,现有方法都很难确定。缺乏足够的观测数据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今后重点科研工作包括:(1)加强生态水文学的研究,特别是水与生态系统变化关系的规律性研究;(2)将生态用水、生产生活用水的配置与流域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结合起来,开展研究;(3)综合研究不同水资源配置下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
三、草地退化问题
据北方地区实测的样方资料,目前西北五省区草地总面积11975万ha,因各种因素造成的退化草地总面积为6960万ha,占草地总面积的58%。其中轻度退化面积3020.9万ha,占退化总面积的43.4%;中度退化2650.7万ha,占退化总面积的38%;重度退化面积1289万ha,占退化总面积的18.5%。与80年代和90年代的调查结果比较,草地退化有加剧的趋势(洪绂增,待出版)。
关于如何控制西北干旱区草地的退化、走可持续草原畜牧业经营之路,争论的焦点是:在我国西北生态这样脆弱的地区,应该粗放还是集约?是较大尺度的自然轮牧还是定居(李向林,2002)?支持集约的观点认为:(1)集约化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是现代草业发展的方向;(2)人工草地建设是解决饲养家畜饲草料稳定来源的有效途径;(3)人工草地的建设有利于草场的管理;(4)可以减轻天然草地压力;(5)有利于社区建设和草原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支持粗放的观点认为:(1)游牧和季节性迁移生产方式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牧业地区(包括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牧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符合北方地区草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季节性差异大的特点。而定居高强度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在北方和西北的干旱地区更容易造成草地的退化;(2)在澳大利亚等国家类似我国西北的内陆干旱地区也实行粗放的经营方式,并不提倡集约化的生产;(3)大规模的人工草地建设,由于耗费土壤水分,造成土壤干化(魏永胜等,2004)。
实际上,因地制宜,在空间上合理配置集约化和粗放化经营,才是正确的选择。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尚有许多科学问题有待探讨:(1)在气候的季节和年际波动都很大的我国西北地区,如何合理确定放牧“压力”,合理计算草地承载力?特别是如何根据草地承载力的时空变化选择合理的经营方式?(2)如何综合考虑草地退化的状况与牧民生计,合理确定经营性草地和保护性草地面积的比例?
四、沙尘暴灾害与荒漠化问题
2000年及随后几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灾害的加剧,引起各界对我国生态状况的广泛关注,也是政府增加生态建设工程投入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然而,近几年沙尘暴的加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说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与荒漠化有关?又在多大程度上说与气候波动有关?学者们的观点莫衷一是。
争论的焦点是沙尘来源和沙尘暴的发展趋势。关于沙尘的来源,人类活动成因说认为:沙漠中的沙尘含量百分率低,流沙的风沙流中,只有5%的粉砂和粘土。从而推论说沙尘天气的物质来源为沙漠边缘的沙漠化土地。气候波动说则认为,流沙中沙尘含量低并不能否定沙尘天气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沙漠,况且沙漠景观中并不都是流沙,存在大量的细物质。沙漠和戈壁在不断产生细物质,其机理并未搞清楚。
关于建国后沙尘天气的发展趋势,人类活动成因说主要依据媒体报道的强度沙尘天气在50-90年代间有增加的趋势;而持气候波动说的学者则认为这一统计不够全面。根据北方681个气象站的记录,45年(1954-1998)间,三种沙尘天气(沙尘暴、扬沙、浮尘)都呈现减弱趋势,只有朱日和、海兴两站例外(周自江,2001)。
对于沙尘来源和沙尘暴形成机制的认识,决定到底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和措施,来应对这一自然灾害。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包括:(1)沙漠中细物质产生的机理;(2)粉尘来源的定量监测;(3)统一标准的沙漠化土地变化定期制图。
五、生态建设中需统筹和协调的深层次问题
大自然是各种要素密切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各方利益不同。统筹和协调产业之间、城乡之间、上下游之间、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之间以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需统筹和协调的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禁牧、退耕政策与农牧民生计的统筹问题。西北地区的农牧区群众生活一般都比较贫困,农牧业以外的从业机会较少,其生计主要来源于农牧业,即对于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利用。这注定了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干旱年份,生产性用地难以维持农牧民的生计,部分地区实施“禁牧”,难度很大。
(2)生态建设措施实施中“一刀切”的问题。西北地区环境复杂,区域差异较大,生态建设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然而这在管理上存在难度。许多地区在植树造林、人工草地的牧草引种、人工草地的栽培方式以及草地的恢复等方面,违反地带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出现“一刀切”的现象,违反自然生态规律,给农林牧业发展带来损害。
(3)各地区尤其是上下游之间利益的统筹问题。流域是一个上中下游功能互补、相互联系的整体。然而,在资源尤其是西北地区紧缺的水资源的利用上,在产业发展的环境效应上,流域上下游之间往往存在着利益冲突。没有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共同努力,西北地区生态质量的整体提高是不可能的。
(4)涉及生态建设各部门(农、林、水、土、环境)工作的协调问题。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任何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然而政府对自然环境、资源和生态的管理只能分部门进行。各部门都希望为生态建设多做贡献,多做工作。有时,自然的综合性特点与分部门管理之间会出现冲突。例如,对于有些地区,有些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可能是最佳途径。只有农、林、水、土、环境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才能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鉴于以上问题,应加强资源环境科学与经济学和法学的学科交*,加强人地关系的综合研究。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积极探索冲突的根源和关键环节,而自然科学工作者应瞄准其中的关键自然科学问题,提供准确的评估信息。只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协作,才能找到生态建设有效可行的策略。
个人简历:
孙鸿烈,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1932年生于北京,原藉河南濮阳。1954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毕业,1960年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副主席,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副主席,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中方首席专家。现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规划组长等职。长期从事农业自然资源及区域综合开发研究,并主持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为国内外关注的成果,倡导并领导建立了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把资源环境的研究推向深入阶段。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
2. 返回远古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返回远古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返回远古 出猎内
那是一个明朗的晚上,天上容闪烁着满天的繁星。但是身处女酋长的洞室中刘春的是不能看见那些繁星,只能看着面前那位风韵犹存的女酋长,特别是她胸口前那条深深的乳沟。对了,现在不应该叫女酋长了,她的名字叫炀。
炀没有因为那晚和刘春有过亲昵的动作而不安,刘春喜欢这样的性格,向着炀笑了笑。不知道是为了下一代更好的品质还是怎么的,炀老是想要和刘春欢爱一场,她见刘春和他笑了笑,立刻走到刘春的面前,一双手充满柔情的动了起来,当摸到刘春有反应的下身时咯咯的笑了起来。
刘春不想这么随便,他克制住自己对着炀笑了笑,告诉了炀自己想和蛮子去打猎的事情。见炀没有听懂,刘春才想起了又把“炼”叫做“蛮子”了。他重复了一遍,炀停下了撩拨的刘春下面“擎天一柱”的手,放在嘴里舔了舔。接着点头同意了刘春,看到炀又要靠上来的身躯,刘春飞也似的逃,他四处找着妹喜。
见到正在教一位大妈缝着衣服的妹喜,刘春拉着妹喜就往自家洞里跑。……
3. 云南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作为一个法学专业在读的学生,对其他专业不太熟悉,我只能跟你推荐一些法学专业的老师了,可能不全是教授,但是我觉得讲课讲得好坏是与职称无关的,很多讲师的课堂也是气氛非常融洽,讲述的知识点丰富,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说是很棒了。
第一个要说的是负责讲授法理课的两位老师,杜建荣和王鑫,我们大学的第一门课就是法理,这两位老师可以说是我们法学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课感觉风格很像,都是非常喜欢向学生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开放性问题,在与学生的不断探讨中引导我们学习到一些东西,不一定是具体的知识点,也可能是看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些对于一个人的法律思维,甚至超出法律之外的思维能力,都是由极大帮助,对这两位老师,我虽然也会开些玩笑,但他们毫无疑问是值得尊敬的。

嗯法学院还有很多其他老师,比如其他回答提到的王启梁教授,杨莉红老师,李斌老师,李娜老师等等,本来法学课程就是一个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内容,很多老师都有着极强的教学能力,他们的课都值得去听。
4. 刘春的主要科研项目
基于压缩感知的机载激光扫描数据完好性检验及特征级融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1-2017.12,课题负责人滑坡多源传感器网络立体观测研究,国家973计划,2013.1-2017.12,课题负责人极地冰盖变化不稳定性及其对全球海平面的影响机制研究,国家973计划,2012.1-2016.12,子课题负责人 面向主动交通安全的城市车辆在线位置服务技术,国家863计划,2013.1-2015.12,总体专家组成员地下和太空环境下基于影像和IMU的组合精密导航定位技术与应用,国家863计划,2009.1-2010.12,副组长多尺度环境下GIS属性数据不确定性度量与空间可视化表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1-2008.12,负责人影像辅助的空基和地基激光扫描数据集成及缺失补偿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2014,第二完成人融合LiDAR和高光谱遥感数据的地物空间特征分析,上海市教委重点创新项目,2009.1-2011.12,负责人Shao广域差分和完好性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2006.1-2008.12,第二完成人杭州市智能交通信息平台一期工程GIS-T分系统,杭州市政府,2009.6-2010.2,负责人深圳市城市交通仿真系统-FCD数据处理子项目,深圳市政府,2006.1-2007.12,负责人

5. 有哪些因素会引起生态退化,人类在其中有何作用
退化就是进化,适应环境的变化就是进化,人类不过是自然界里面的一个变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