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消费的外部性定义是什么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外部不经济”,指生产或消费给其他人造成损失,专而其他人却不属能得到补偿。例如,钢铁企业排放的烟雾及含硫气体损害当地人的财产和健康,但受害者并不能得到补偿,这种污染就是一种“外部不经济”。
如果有可能以某种方式降低活动的水平能使至少一方受益而不使另一方受损失的话,那么,这种外部不经济就是帕累托相关的。外部不经济还可进一步分为两种具体形式,一是生产上的外部不经济,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污染农田使农场主受损;二是消费上的外部不经济,如吸烟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等。
另一类称为外部经济性,在这种情况下,受影响的一方因为活动而得到好处,因此愿意行动一方增加活动的水平。当有可能以某种方式提高活动水平,使得至少一方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任何人受到损失,这时就存在着帕累托相关外部经济性。同样外部经济性也可进一步分为两种具体形式,一是生产上的外部经济性,如你种树别人乘凉;二是消费上的外部经济性,如你放烟花别人观赏等。
Ⅱ 经济学中对消费的分类中,除了自给性消费还有什么
商品性分类
Ⅲ 消费者均衡的经济含义是什么西方经济学
楼上说的比较官方,我就说的简单点
比如
你吃一包子花费2元,假设得到效用为10
你吃一顿饭花费20元,假设得到的效用90
那么你就会感觉吃饭90/20=4.5小于包子10/2=5你会感觉吃饭划不来,
也许你就会增加吃包子的次数而减少吃饭的次数,当你吃包子次数多了,就不想吃了,就是效用递减规律,这时你感觉包子带给你的效应就减为8,这时包子8/2=4那你就感觉吃饭划得来,当你吃多了,吃饭效用也会下降,那是感觉包子划得来!
就是说消费者均衡就是MU1/P1=MU2/P2两件事让你感觉最一块钱给你带来效用相等时就是消费者均衡了!
就是这样了打字打累了!
Ⅳ 求一本经济学的入门教科书,比如对经济,消费,商品,市场,金融等这些基本的经济概念都作出解释的。
经济学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s)
作者 David Begg
Stanley Fischer
Rudiger Dornbusch
Ⅳ 什么是消费水平(定义)
消费水平
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消费水平就是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用于生活消费和服务的规模和水平;从微观的角度考察,消费水平就是单个消费者一定时期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所达到的规模与水平。
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指人们在消费中,消费了一些什么样的消费资料,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价值形式指以货币表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各项生活支出。
信贷消费
消费者凭信用先取得商品使用权,然后按期归还货款以购买商品的消费行为。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Ⅵ 经济学可定义为
第二个 选 A
Ⅶ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如消费力问题,涉及管理学、人口学、社会学、商品学等多种学科;消费行为问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市场学等许多学科但从本质上说,消费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以劳动者的生活消费作为研究主体,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与市场信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消费的实践与经验作为研究的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统计学方法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
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通过以下一些基本渠道和环节,阐明消费机能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①在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内在联系中,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消费性质、特点,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地位与作用;
②从消费关系和消费力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探讨消费者与消费资料、消费服务的矛盾运动和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
③从消费内部的不同侧面即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探讨消费的运动形态和效果评价标准;
④从消费需求、消费行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相互关联中,探讨国家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计划、法令对消费的制约和指导作用;
⑤从中国与外国的消费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比较中,评价国内外消费经济学的观点、方法,探讨消费运动的一般形态和一般规律,等等。此外,还可以单独对微观的消费活动及其规律进行考察,研究与分析单个消费者、单个消费者家庭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及其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Ⅷ 三个经济学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用科学方法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新常态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新常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我国经济学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
我国的政治经济学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部分.其研究对象为生产关系及其规律。
资本主义部分以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为基本内容,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部分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带有资本主义部分模拟、政策汇编的痕迹。
生产力
我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对象应放在研究生产力上。经济学家熊映悟教授在(生产力经济学>中认为.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劳动阶级有两大特征:一是政治上无权;二是经济上贫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做了国家的主人,已经解决了政治上无权问题,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上的贫困和落后,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发展生产力。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生产力及其规律。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混合
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孤立的,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力也必须联系生产关系,不过在经济学的不同部分,其侧重点不同。资本主义部分侧重于研究生产关系,社会主义部分侧重于研究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在我国陆续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书。这些书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原因、途径、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市场规律等。
中西结合
这是一种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溶为一体的对象理论。该观点认为,所谓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分是不敢恭维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于西方,没有西方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便不会产生;另一方面,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人类社会共创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有吸收当代优秀的经济理论.才能丰富和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的经济学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概括当今人类优秀的经济理论成果,综合出一门新的基础理论经济学来。
分类介绍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从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看: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从经济的主体来看:政府经济(又称公共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非政府经济(包括企业经济等)。
从经济的研究对象来看: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
Ⅸ 消费经济学的学科定义
消费经济学 economics of consumption
Ⅹ 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的定义是什么
经济学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每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可以分为单个需求和市场需求。
单个需求:指单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
市场需求:指消费者全体对某种商品需求的总和。
(10)消费的定义经济学扩展阅读: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需求规律的含义:当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下降而增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规律。只有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才符合需求定理。而吉芬商品与需求定理在逻辑上是不能并存的。
1、商品本身价格。(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反是。)
2、替代品的价格。当所谓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互相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比如煤气和电力等。一般来说,相互替代商品之间某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消费者就会把其需求转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从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减少,反之亦然。
3、互补品的价格。所谓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比如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等。在互补商品之间,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降低,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随之降低。
4、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反是,劣等品除外。
5、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6、消费者的预期(对未来商品的价格以及对自己未来收入的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社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反之,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预期需求量。同样的,当消费者预期未来的收入将上升时,将增加对商品的现期需求,反之则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
7、消费者规模。 当消费者的数量增加时,需求随之增加,反之则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