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急急!!!求关于微观经济学外部性的具体例子、资料
微观经济学外部性的具体例子
现实中,正外部性的活动有很多,例如新技术研究,因为它创造了其他人可以运用的知识;修复历史建筑,因为那些在这种建筑物附近散步的人会享受到这些建筑的美丽,并感受到这种建筑的历史沧桑。负外部性的活动就更多,最典型的就是河流污染,上游的工厂污染了河水,使下游的企业和居民必须付出额外的费用来获取清洁水源。但是,上游污染水源的人并不因此向下游的企业和居民付费。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做呢?因为一些人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此外,如建筑工地施工造成的噪声影响居民休息也是负外部性;汽车废气有负外部性,因为它产生了其他人不得不呼吸的烟雾;狂吠的狗引起负外部性,因为邻居受到噪声的干扰;还有公共场所乱扔垃圾,森林植被受到破坏等等。
这就引出了这样一种现象,即“公共鱼塘”现象。核心是:公共鱼塘的鱼是具有竞争性,而没有排它性的共有资源。之所以有竞争性,就是当一个人捕到鱼时,留给其他人捕的鱼就少了。因为既然鱼塘是公共的,那么这些鱼就并不是排他性物品,谁都可以去捕捞。可见,当鱼塘是共有资源时,会造成过度捕鱼现象。这对每个利益最大化的自利个人来说是好的,但对整体却可能产生危害。利润最大化的捕鱼有过分捕捞的趋势,可能会摧毁有商业价值的鱼塘生物。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危害?为什么要过分捕鱼呢?外部性是某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公共鱼塘过分捕捞是负外部性。当捕鱼者在鱼塘捕捞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鱼塘资源的享用。由于当事人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去决定自己捕捞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是过度的捕捞会摧毁有商业价值的鱼塘生物。当外部性——一些行为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缺口巨大的时候,个人有做以别人为代价而使其自身变得更好的事情的动力。
外部性引起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当不存在外部性时,生产者为了利润最大化进行生产,消费者为了效用最大化进行消费。当价格调节使供求相等时,生产者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也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即整个社会就实现了经济福利最大化。但当存在外部性时,情况就不大一样了。当某项经济活动相关的双方都实现了最大化时,却给第三方旁观者带来了成本或收益。外部性使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发生扭曲,使生产者的私人成本偏离社会成本,这对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不利的。因为在有正外部性的情况下,私人生产成本高于社会生产成本,生产者按照私人生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的产量必然低于社会最优产量,因为外部经济造成的额外收益虽然并不由制造者获得,但从社会角度讲也是收益。同样,在有负外部性的情况下,私人生产成本低于社会生产成本(它造成的河水污染要由别人花钱消除,而这笔费用本应记在污染者的头上,使其私人成本提高),私人的最优产量也就高于社会最优产量。这两种情况都是没有使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或资源配置最优化。价格的自发调节没有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就是经济学家所学的市场失灵。换句话说,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价格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正如有磁铁影响时,指南针无法指出正确的方向一样。
如何解决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呢?一是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大多数人不乱扔垃圾,是因为这样做是错误的;绝大多数渔民遵守长江禁渔期的规定,是因为这样做是有价值的。二是市场办法。当使用同一鱼塘的渔民聚到一起进行市场谈判,做出互利的限制性规则时,可可能阻止过度捕捞问题。三是政府的管制或政策。由于通过市场化谈判解决外部性的困难,政府可以通过规定或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❷ 大一微观经济学关于生活举例
比如供给理论
价格越高供给越多
供给越多又导致价格下降
“蒜你狠”现象就是这一原因
前一年供给少了,大蒜价格疯涨
导致第二年大蒜供给增加
使得价格又大幅度下降
❸ 微观经济学案例
由于我时间比较紧张,简单叙述下我的观点。由于三星和现代电子都计划下周暂专停生产内存芯片,并属且其市场占有率是世界的30%,这意味着芯片的供给将会减少,如果市场需求不变的话由供求原理会导致芯片的价格升高。这个可以用微观的供求曲线来分析,供给曲线向左移动,需求曲线不变,则价格上升。这样据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安排生产,对于是否扩大规模需要看厂商如果扩大规模后其增加的成本(包括工人工资和原材料价格)能否带来更大的利润。萨姆和人事主任估计就是主要讨论扩招工人的成本问题了吧,预测下市场的销售情况,进而预测厂商利润,计算最优工人数量,再决定是否扩招。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补充,可能我前面有些急,,没说清楚,前面是针对芯片是原材料回答的。后面说过是工人工资和原材料的构成的成本增加。呵呵~
❹ 生活中有哪些案例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可行的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说不可行
这样的先例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说些可行的 从宏观说是不熟是不行的 这个他可以从一个水的解释
❺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有哪些
案例综述
华旗资讯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自创立以来逐步形成以华旗资讯为主体,研发与品牌推广为核心的集团型IT企业,业务涉及广泛。华旗资讯营业额连续十年每年保持60%的稳定增长,并取得多个“第一”的成绩,华旗资讯已发展成为中国IT业的核心企业。
创立之初,华旗代理知名电脑外设产品品牌“小太阳”,在市场上颇受欢迎。经过两年的努力,“小太阳”键盘月销售量达到3万只,在中国北方市场占有了70%的份额。进入1995年,华旗资讯开始销售显示器。在显示器项目上,华旗取得了两项中关村的第一。华旗的显示器销量一直稳定在日销量60-120台,华旗资讯的核心业务——键盘、机箱、显示器3个产品在互相拉动下销售迅速增长,“小太阳”形成了产品系列。1996年,华旗的销售额突破了6000万元。“小太阳”的市场影响力很快招致中关村到处都是小太阳的仿冒品。为了脱离无序的低档电脑配件竞争,冯军放弃“小太阳”品牌,注册了“爱国者”品牌。
“爱国者”这个品牌诞生之初就遇到了挑战。虽然“爱国者”键盘占了70%的华北市场,但是,利润却很低,“爱国者”的机箱只能艰难地从市场中夺取份额。“爱国者”显示器的销售也不是很理想。1997年,爱国者的产品销售只能在市场边缘处求生存。经过调研,华旗将“爱国者”定位成中高端产品,“爱国者”的品牌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站稳了脚跟,迅速追上了国内外的大品牌。
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华旗与金山公司合作,组织了活动“爱国者龙行世纪”。这次活动使得爱国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开始了高速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99年年底,华旗在国内开了六家分公司,“爱国者”的月销售量迅速达到了2万套,而在建立渠道之前,每月的销售量只有四五千套左右。
1999年,“爱国者”开始致力于移动存储产品的研究,不到2年的时间,公司就销售了40万片的闪存盘和移动硬盘,占国内市场总销量的22%强,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2002年8月,华期资讯公司推出了“爱国者”经典MP3V系列,销量当年即超过众多的国际品牌,成为中国数码市场的中间力量。2003年初,“爱国者”已成为国内移动存储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移动存储产品。从小太阳到爱国者,华旗走的是品牌营销的道路。
2002年8月,华旗开始其国际化战略。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华旗成立了14家分公司;在国内拥有26家平台机构;在全国三十个省市的200多个城市有400多家专卖店和3000余家经销商。华旗广泛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华旗采用复合式渠道模式,以实现在目标市场的无缝覆盖和密集分销产品。
华旗的企业文化体现于华旗的六赢理念、金字塔发展定律、1+1=11的合作原则等。华旗在2002年8月确定了“集研发、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目标。
在技术创新方面,爱国者承担了许多国家的重大研发、创新项目,如航天飞行录音及存储任务。爱国者数字水印技术也独树一帜。
❻ 帮忙解释一下《微观经济学》关于机会成本的一个例子
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通常包括两部分:
1、使用他人资源的机会成本,即付给资源拥有者的货币代价被称作显性成本。
2、因为使用自有资源而放弃其他可能性中得到的最大回报的那个代价,也被称为隐性成本。
店主若保存产品,则没有150万元用于购买新货物;所以不购买150元的货物时机会成本。
另150万购入新的货物,收益会大于150万,不会以原价卖出的。
❼ 北大微观经济学案例
1,是一种价格抄歧视的企业策略!袭既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的相同服务收取不同的价格!是一种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是有效率的!!因为旅游旺季时,根据羊群效应,人们对去公园的需求曲线相对缺乏弹性!可以使用价格歧视!
2,由于旅游季节旅游人数的增加使需求曲线右移,而公园数量是一定的,所以供给曲线没有变化!那么出现的新的均衡点相比以前的均衡点,数量和价格都伸高!
\因本人水平有限,如有错误,请大家不吝指教!希望能帮到你!
❽ 说几个属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事例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μικρο”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