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澄清对马恩经典的一个误解
——多年流行的“三个组成部分”之说游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
郭大俊
自从1913年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发表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前苏联版及其影响下的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例如,在我国学术界影响较大的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宗明义地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学说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事实果真如此吗?否。
“三个组成部分”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思想的误解
有一种观点认为,“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并非始于列宁,而是始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反杜林论》分为三编,即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和社会主义编。“三个组成部分”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形态。
这种观点表面看来似乎有其合理性。因为《反杜林论》在形式上确实分为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社会主义编三个部分。但是这种观点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反杜林论》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的目的不是为了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是为了批判杜林的思想体系。杜林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攻击。因此,恩格斯就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批判。这就是说,《反杜林论》之所以分为三编是根据杜林思想体系的内容来设置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版序言中所交待的:“这书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4页。)。然而后来的研究者们却忽略了恩格斯这一交待,误把《反杜林论》这部论战性的著作当成了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所以,如果以《反杜林论》为依据,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便是对恩格斯原著思想的极大误解。
那么,马克思恩格斯的其它著作是否有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呢?也没有。
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揭露了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幻想,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暂时性。《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它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不可避免性,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途径。概括起来说,这两部著作主要是讲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可见,在这两部著作中没有“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
按照现在流行说法,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全面地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当然,唯物史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而是探讨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但不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某门学科的论述及其观点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它们都是为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服务的,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某一方面的运用和表现。可见,在这两部著作中也没有“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
同样,马克思恩格斯的其它著作,如《神圣家族》、《资本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都不存在“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所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根本就没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形态。
“三个组成部分”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
恩格斯晚年在总结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马克思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发现唯物史观,一个是发现剩余价值。也可以说,这两大贡献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思想宝库的主要贡献,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两个学说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发展前途的学说,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一句话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
剩余价值理论,表面看来是在研究经济问题,其实是在研究人,研究经济关系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其实质上是关于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这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目的并非为了创立一个历史学派,也非仅仅为了合理地解释历史,而重要的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为了变革现实,为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因此,唯物史观的落脚点在于,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剩余价值学说,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内容。
如果把唯物史观当作“三个组成部分”体系中的哲学,剩余价值理论列入政治经济学,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又讲什么内容?正因为这样的划分不科学,所以现行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显得十分空洞,没有多少说服力。而且,“三个组成部分”作为三门学科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复,如社会基本矛盾、阶级、国家、革命这些范畴,哲学讲,政治经济学讲,科学社会主义也讲。由于“三个组成部分”不科学的划分,造成很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各自的领域内学有专长,对其他的学科却知之不多,各门学科也得到了片面的发展。这样一来,把本来具有有机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极大地损伤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从而游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
应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著作,来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涉及到诸多领域,但其实质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二版序言里作过一个说明,他说:“只有一章,我允许自己作些解释性的增补,这就是第三编第二章:《理论》。这里所涉及的仅仅是我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表述。”(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8页。)《理论》这一章是集中论述社会主义观点的。1880年,拉法格向恩格斯提出请求,希望他将《反杜林论》的精华部分介绍给法国读者,恩格斯便将《引论》的第一章及第三编的第一、二章编成独立的小册子,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书名在巴黎出版。而这几章的内容都是集中论述社会主义理论的。这就说明,在恩格斯看来,他和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的总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一百多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各种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如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各种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点都是寻求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式。
当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政权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心任务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国情相结合,提出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如邓小平在谈到什么叫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1页。)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离开了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其本来意义。(作者为湖北大学法学院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2004年9月13日)
2. 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恩格斯
(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杜林(1833~1912)出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他是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反杜林论
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关于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款项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资本。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杜林攻击马克思是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个“助产婆”的帮助,才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恩格斯引用马克思的原话,揭穿了杜林的谎言,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恩格斯还阐明了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和主要区别。他指出,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杜林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正是他的先验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他歪曲政治暴力和经济的关系,夸大暴力的作用,否定经济的决定作用;他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意在为普鲁士地主资产阶级效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反杜林论
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 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1)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 (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 (4)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第六、七、八、九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杜林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个用货币来表现,一个不用货币来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杜林认为,任何劳动时间都是等价的,企图否定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学说。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度。 反杜林论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杜林硬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这是明目张胆的歪曲。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编共有五章,第一、二章已经收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第三、四、五章中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杜林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更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产物,并从他的唯心史观出发,歪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把它归之于“群众消费水平低”,或个别资本家的急躁和个人考虑不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消费水平低并不是什么新情况,“群众消费水平低,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从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使这种情况达到危机的地步。”杜林否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从而否定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性,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进他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杜林的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 在分工问题上,杜林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抗,“按事物的本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选择职业上,“只要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自然状况和个人能力”就行了。为了深入批判杜林在这方面散布的谬论,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 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 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 反杜林论
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恩格斯批判了“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谬论,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领取他的全部劳动价值,这正是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翻版。恩格斯还论述了价值和货币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不是商品就无所谓价值。商品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所以商品必须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当商品被社会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他商品来表现的。货币成为商品的价值尺度。 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取迂迥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家庭观和教育观 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杜林认为,“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在未来的国家中仍有旧的分工,而且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等,即普鲁士国家仍然存在着。这就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家庭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他企图把资产阶级的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宣扬资产阶级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反杜林论
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观,论述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杜林对未来的社会教育发展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但他规定的课程表,只能适用于稍为“高贵一些的普鲁士中等学校”。他虽然也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但他对这个原则并不准备实行,因为他所设计的未来社会里还存在旧的分工,一些人还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达不到全面发展的程度。这和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完全不同的。
3. 反杜林论的介绍
《反杜林论》是1876年9月~1878年6月期间出版的图书,作者恩格斯。作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内命家恩格容斯,最初用德文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陆续发表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中译文约24万字,全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0卷,其中第2编《政治经济学》的第2部分暴力论、第3部分暴力论(续)、第4部分暴力论(续完)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
4. 急需一篇《反杜林论》的总论的文章或是有关的资料!!!谢谢!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全书。
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内容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关于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款项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资本。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杜林攻击马克思是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个“助产婆”的帮助,才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恩格斯引用马克思的原话,揭穿了杜林的谎言,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恩格斯还阐明了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和主要区别。他指出,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杜林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正是他的先验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他歪曲政治暴力和经济的关系,夸大暴力的作用,否定经济的决定作用;他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意在为普鲁士地主资产阶级效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
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1)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
(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
(4)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第六、七、八、九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杜林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个用货币来表现,一个不用货币来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杜林认为,任何劳动时间都是等价的,企图否定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学说。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度。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杜林硬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这是明目张胆的歪曲。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编共有五章,第一、二章已经收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第三、四、五章中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杜林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更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产物,并从他的唯心史观出发,歪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把它归之于“群众消费水平低”,或个别资本家的急躁和个人考虑不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消费水平低并不是什么新情况,“群众消费水平低,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从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使这种情况达到危机的地步。”杜林否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从而否定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性,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进他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杜林的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
在分工问题上,杜林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抗,“按事物的本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选择职业上,“只要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自然状况和个人能力”就行了。为了深入批判杜林在这方面散布的谬论,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
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
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
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恩格斯批判了“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谬论,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领取他的全部劳动价值,这正是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翻版。恩格斯还论述了价值和货币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不是商品就无所谓价值。商品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所以商品必须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当商品被社会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他商品来表现的。货币成为商品的价值尺度。
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取迂迥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家庭观和教育观
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杜林认为,“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在未来的国家中仍有旧的分工,而且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等,即普鲁士国家仍然存在着。这就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家庭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他企图把资产阶级的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宣扬资产阶级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观,论述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杜林对未来的社会教育发展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但他规定的课程表,只能适用于稍为“高贵一些的普鲁士中等学校”。他虽然也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但他对这个原则并不准备实行,因为他所设计的未来社会里还存在旧的分工,一些人还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达不到全面发展的程度。这和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完全不同的。
5. 政治经济学十大经典著作最新推荐
1,马克思《资本论》
2,恩格斯《反杜林论》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5,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6,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
7,曼德尔 《晚期资本主义》
8,布雷弗曼 《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
9,李达《经济学大纲》
10,许光伟《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6. 请问牛人关于恩格斯《反杜林论》的相关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186页,第二段,第二行。
反杜林论,第二编 政治经济学,内第三章 暴力论续容
以下是全集第一版的说明:
1953年1月29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同意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有计划地系统翻译和整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1]和《斯大林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是按照俄文第2版翻译出版的。从1956年到1974年陆续出版,共39卷(41册)。1979年至1985年,又翻译出版了俄文版补卷11卷(12册),即第40至50卷。实际到1983年,中文版《全集》50卷(53册)全部出版,约3200万字,被称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与此同时,编译局100来位同志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在1958年就完成了《斯大林全集》的翻译出版,共13卷,约300万字。1959年将《列宁全集》38卷全部译成中文出版,约1600万字,“向国庆十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