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古代经济学

古代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0-11-25 18:27:01

1. 推荐几本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经济学的书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血酬定律》,吴思著。给你推荐几个作者,我认为他们的著作还算比较公正客观,还没被某些组织收买利用:秦晖,张鸣。

2. 古代经济学家都有哪些

大卫·休谟传世的经济学著作不多,仅有少数讨论货币和利息的文章。他提出了原始的货币数量论,解释了货币数量和物价之间的关系。在其他的经济学问题上,休谟未有深入探讨。
亚当·斯密被主流经济学界奉为的“经济学之父”。因为他曾旅居法国,并和当地学者讨论过很多学术问题,所以他受重农主义影响很深。亚当·斯密熟悉法律,并在大学任教道德哲学,这门课包含了斯密的经济学,经济学成为英国高等学府的独立科目则是大约50年后的事,尽管如此,斯密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经济学家,紧接着的法国人扎伊尔以传播斯密的经济理论为己任,李嘉图和李斯特等英德经济学家莫不引用国富论章节评论和扩展它的理论。亚当·斯密既不属于英国的重商主义,也不属于法国的重农主义,虽然他颇受后者的思想影响,也认同重农主义的部分观点,因此他不属于任何当时的学术派系,而是作为新兴经济思想的人物独树一格。有关基本的价值理论上,亚当·斯密却拥护英国人威廉·配第主张的劳动价值理论。即使从国富论的内容看,可得知亚当·斯密自相矛盾:他也相信不同的生产要素都对生产有所贡献。另外,亚当·斯密亦发展了公共财政的理论,亦即税收的四大原则。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影响了后来的李嘉图派经济学家,有助于建立自利的经济人假设。除此之外,边沁对经济学贡献不大。
扎伊尔以亚当·斯密学说的继承人自居,一生致力补充、修正和整理斯密的学说,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写作风格和范围模仿《国富论》,发展斯密经济学理论的同时,扎伊尔把斯密和同时代英国经济学家的著作翻译成法文,使这些著作得以被欧洲大陆的学者阅读。扎伊尔信奉较多斯密的观点,主要是有关自由贸易的部分,扎伊尔这种信念影响了后来法国的经济学家。

3. 中国古代有哪些经济学说

中国经济学是中国人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创立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在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实践功能方面同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有本质的不同;既反映人类一般经济规律、又反映中国经济特殊规律,能有效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理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学应是西方经济学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对后者的相容和超越;中国经济学代替西方经济学成为人类经济学的主流,是通过空间交替展示时间之矢的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经济学是东方经济学的代表,也是东方经济学的典型形态。中国经济学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对称、非线性、复杂系统论是中国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学范式就是对称经济学范式。

4. 我国古代有什么经济学著作没有

在秦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帝国前的战国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的局面。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他们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的封建经济思想以至中国封建经济本身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经济思想,主要如下:
“道法自然”的思想 这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所说的“道”不单指自然界的道,同时也指人类社会的道。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这种经济思想在汉代司马迁的著作《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得到阐发。司马迁反对当时桑弘羊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主张封建官府垄断盐铁等重要工商业的经营,主张农工商各业应任其自然发展。道家这种经济思想后来传到西欧,对17~18世纪在西欧盛行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有一定影响。
义利思想 即关于人们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利”主要指物质利益,“义”是指人们行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义利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争辩的一个问题。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人皆有,因而不反对求利,但是他们把义放在首位,认为求利活动应受义的制约,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这就是说,要把合乎封建等级利益的规范,作为求利的前提。尽管当时(如法家)和以后也有重利轻义或义利结合的主张,但是儒家贵义贱利的理论,却占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教条,妨碍了人们对求利、求富问题的探讨和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富国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富强,提出了各种见解或政策。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孔门有若(公元前 518~?)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这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商鞅和以后的韩非,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又是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因此,富国必须“重本”。同时,他们认为工商业是末业,易于牟利,如不加限制,就会使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因而主张“禁末”。不仅如此,他们还主张“强国”就须“弱民”,即采取刑赏的手段,使生产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产所需之外的生产品,上交国君,私人不得保有多量财富。《管子》的富国思想,在“重本”一点上和商鞅、韩非相同,但对“末”有不同理解,认为要限制的只是“刻镂”、“文章”的工事。它把商、工与农、士同列为四民,四民同列,重点是在分工。此外,《管子》主张富国必须富民,认为“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以后,荀况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各家的富国思想,著有《富国》专篇,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富国理论。他“重本”,但也肯定工商各业在社会经济中起作用,只是说对商贾的数量要有所限制;并明确提出富国必须以富民为基础,主张“上下俱富”。富国之策,受到汉以后历代思想家的重视。到宋代,李觏著有《富国策》十篇。富国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一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赋税思想 对土地课征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产品的主要分配形式,是中国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主要问题之一。自西周的“公田”制消亡后,对农业生产改为按所有田亩课征赋税。因此,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管仲相齐时,提出“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征收制度,即按土地好坏差别征以不同的税额,体现了使纳税者负担公平的原则。儒家在赋税问题上主张“薄税敛”,即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但荀况不是象孔丘、孟轲那样主张恢复“藉田以力”的“公田”制来达到这个目的,而是追随管仲的思想,认为“相地而衰征”是“王者之法”,因而主张“等赋”,即按田地优劣制定赋税的等差。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朴素的级差地租观点。
平价思想 即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这方面的论述。如《周礼》一书很注意对市场、物价进行管理的问题,提到当时官职中有司市、贾师掌握“平市”、“均市”、“成价”、“恒价”等事。战国时代,李悝、范蠡鉴于谷价大起大落对农民和工商业者都不利,提出国家在丰年购进粮食,在歉年出售粮食的“平籴”、“平粜”政策,使粮价只在一定范围内涨落。《管子》的《轻重》篇,则从货币流通量影响物价的角度,提出国家可利用收缩或投放货币的政策来平抑物价和积蓄重要物资,同时也可用来作为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活动的手段。汉武帝时,桑弘羊实行的平准、均输政策,主要目的也在于平抑谷价。这一平价思想也被用于国家储备粮食的常平仓制度和救济贫民的义仓制度。
奢俭思想 古代王公贵族生活的奢侈或节俭,关系到财用的匮乏或富足,税敛的苛繁和薄简,因此,对待消费应提倡“俭”还是“奢”,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常论述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时期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先秦儒家,把“礼”作为区别奢俭的标准,反对各个等级的人有超礼制标准的消费,超过即被指责为奢,其目的是维护消费方面的等级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张黜奢崇俭,只是区别奢俭的标准不同于儒家。墨家主张不分等级,以维持生命健康需要为消费标准;道家则以原始时代简陋的生活条件作为理想。秦汉以后,黜奢崇俭成为对待消费问题的封建正统教条。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出现过一些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一书的《侈靡》篇,就论述过富有者衣食、宫室、墓葬等方面的侈靡性开支,可以使女工、木工、瓦工、农夫有工作可做,即有利于贫民得到就业和生活的门路,也可使商业活跃起来。这在当时确是一个颇不寻常的观点。它从经济活动各方面的相互联系来考察消费问题,提出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卓越见解。对这一思想,北宋范仲淹(989~ 1052)和明代陆楫都有所阐发。陆楫明确反对禁奢,认为扩大消费是增加贫民生计的重要途径;俭只能使一人一家免于贫,而奢则能“均天下而富之”。这种学说是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的反映。
除上述几种主要经济思想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其他方面的经济观点,如欲求思想、功利思想、理财思想、田制思想、富民思想、人口思想,以及地尽其利、民尽其力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5. 中国古代有哪些经济方面的著作

中国古代经济方面的著作:

战国:

《考工记》(主要讲述齐国官营手工业)
《商君书》
《富国策》
《管子》

汉代:
《盐铁贵粟论》(探讨国家专卖盐铁物资)

宋代;
《梦溪笔谈》

元代:
《农书》

明代:
《天工开物》
《便民图纂》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太平天国时期:
《天朝田亩制》
《资政新篇》

6. 中国古代有没有经济学家

古代是农业经济,和现代最大区别是,那时的硬通货是粮食。以粮为纲,粮食就是一切。粮食不够、粮食物流不畅、或粮食分配不均,则会有人造反政权倒台。所以大多数经济政策都围绕怎么稳定的生产粮食、有效的输送粮食、公平的分配粮食。
于是战国时一个牛逼闪闪的经济学家出现了,李悝。他在魏国变法时候提出了平籴法。

7. 中国古代有没有专业的经济学家

中国古代还没有经济学的概念。因此,不可能有专业的经济学家一说。
不过,范专蠡曾三次专门经商属,三次巨富,三散家财,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曾提出"农末俱利"的思想,为平抑物价提出“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包括“务完物、无息币”,“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经济思想至今对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堪称经济学家。
而司马迁虽然不是专业从事经济实践和研究的,但在2000多年前,就较系统的论述了古典自由市场经济的主要原理,也实属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8. 中国古代关于经济类的书籍

古代关于经济类的书籍很少
《管子·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盐铁论》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9. 古代有没有“经济”一词

v(一)古代汉语中的“经济”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本来意思都是“经世济民”、“经国济物”,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之意。
(二)中文“经济”的语源是日译西文
西方经济学19世纪晚期传入中国,最初,“economics”被直接译为“富国策”、“生计”、“理财学”等词。首先用汉字“经济学”翻译“economics”的是日本人,后来中国人把这个西文日译的词“译”回了中国,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经济”一词的另一来源。

10. 古代治国跟经济学家

既能治国又懂经济
第一个是春秋齐国——管仲
第二个是战国魏国——李悝
第三个是秦国——商鞭
第四个是秦国——吕不韦

第五个是汉朝——桑弘羊
第六个是唐朝——杨炎
第七个是明朝——张居正

阅读全文

与古代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