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解释:库兹涅茨倒U假设理论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围绕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演变趋势的关系,经济学界进行了广泛研究和热烈争论。他们的研究和争论主要围绕库兹涅茨的“倒 u 假说”而展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 1955 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的论文中,提出了收入差距的“倒 u 假说”。他根据经济增长早期阶段的普鲁士(1854-1857 年),处于经济发展后期阶段的美国、英国和德国萨克森地区(1880-1950 年)收入差距的统计资料,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在库兹涅茨看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库兹涅茨在解释倒u 假说时,认为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逐步恶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储蓄和积累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而储蓄和积累又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因而在经济增长中必然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而城市的居民收入比农村更加不平等,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收入分配的恶化。他认为现实中有一些因素能够抵消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从而使收入不平等的状况由恶化向逐步缓和转变。这些因素是:(1)法律干预和政治决策,如遗产税、累进所得税制和救济法的实施;(2)人口中富人的比重由于其比穷人更倾向于控制生育而下降,导致若干年后固定比重的最富裕阶层中有收入相对较低的人口进入,从而使这一阶层的相对收入份额下降;(3)技术进步和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不可避免地导致来源于旧行业的财产和收入的比重在总收入中逐步减少。
由于库兹涅茨占有资料和国别案例的不充分,他所提出的“倒 u假说”是否有普遍性,一直在经济学界备受争议。有些经济学家赞同这一理论,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在他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得出了与库兹涅茨一致的看法。刘易斯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两种收入差距将不断扩大:一是资本家阶级同劳动阶级之间收入相对份额的差距扩大,而且越来越大;二是在劳动阶级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即现代工业部门工人的工资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农民的收入。随着经济继续发展,现代部门吸收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工人的工资将逐步上升,劳动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收入差距将可能缩小或不变,社会总收入差距可能停止上升,处于稳定时期。当经济发展进入较高级阶段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逐步消失,劳动从无限供给变为稀缺要素,而资本要素则处于相对充裕的状态,这时,工资上升,劳动阶级的收益上升,而资本家阶级的收益则下降,整个社会总收入差距将下降。
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分析中发现了许多倒 u 假说的反例。最典型的例子是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过程。在工业化初期,它们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都有所改进而不是恶化,其中台湾省的情况特别突出。从 20世纪 50-70 年代,台湾的经济迅速增长,人均GDP从1964" 年的 500美元上升到1974年的 1000多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6%,而收入不平等现象却在不断改善,基尼系数从1953 年的0.57下降到1972年的0.92。另外,日、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也没有象“倒 u假说”所说的那样逐渐缩小,相反却出现了扩大趋势。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对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具有随着经济增长先逐渐增大、后逐渐缩小的规律。如果以收入差异为纵坐标,以人均收入为横坐标,则两者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该曲线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KC)。粗略地观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也同样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格鲁斯曼(GeneGrossman)和克鲁格(AlanKrueger)在对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12年(空气污染物:1979~1990;水污染物:1977~1988)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中发现,大多数污染物质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形关系,即污染程度随人均收入增长先增加,后下降。污染程的峰值大约位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据此,他们在1995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假说。
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广泛热烈的讨论,赞成者为多数,亦有反对者,还有不少研究对EKC进行了新的探讨,并提出了修正意见。赞成者从以下几方面证实EKC:第一,EKC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从清洁的农业经济,到污染严重的工业经济,再到较为清洁的服务经济;第二,污染涉及外部性问题,而要使外部性内部化需要先进的制度条件,只有发达的经济条件才能提供这种可能;第三,环境的改善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技术因素、需求因素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限制因素会逐步得到缓解,从而使环境得到改善。许多学者运用具体资料进一步验证了EKC,如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帕纳约托在验证EKC的基础上,进一步列出了低收入期、转折期和高收入期的环境质量特征值。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对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时间段的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比较一致的倒U形曲线。一些批评意见对EKC提出质疑。如:某些环境退化事实上是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只能减缓或终止这类环境退化,却很难使之得到改善;某些工业化国家污染程度的减轻,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将自己的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结果,而以此为代价的环境改善途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仿效,因为它们已无处输出污染。还有的研究强调,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但并不能自动使环境得到改善,自觉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才是环境改善的关键,否则,环境污染会一直随收入的提高而上升。
② 倒U字形假说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倒U曲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
③ 什么是倒U形假说
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时,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了;相应地,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之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诀之一即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防止过度兴奋,而保持半兴奋状态。所以有人亦将“倒U形假说”称为“贝克尔境界”。
④ 曼昆经济学原理,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倒u,边际产量值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为什么。后者不也应该倒u嘛
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来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自MC=MR,在这里VMP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MR,是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W也是一种特殊的边际成本,是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所以对应的必须在VMP=W的时候厂商利润最大化。MR=MC的原因知道的话,和这个是一个道理。所以在这一点之前不会有利润最大化
⑤ 谁来讲讲经济学上倒u型理论的后半段为何会发生
您所说的倒U形假说来源
倒U形假说是美国学者威廉逊(.G.Williamson)提出的。该假说认为,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将不可避免地扩大;而当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扩大趋势就会停止,并转变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个变化过程就好像倒写的U字,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倒U字假说,也有人把它叫做铃形假说。
您所说的后半段是指当发展水平较高时,区域之间经济差异趋于缩小的情况。
这是因为,发展水平较高时,经济已经接近充分的利用了各种资源,基本达到了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所限的最佳情况。而通过市场竞争,各区域的情况当然应该逐渐向最优配置靠拢。所以他们就趋于相同了。例如发达国家美、日、欧之间经济差异较小。
当然,理论只是理论,现实则复杂得多。例如资源禀赋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还是有着强大的力量。就算是美国,好地方和烂地方也有天壤之别。
适用于其他领域。
“倒U形假说”亦称“贝克尔境界”,指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时,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了;相应地,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
其实也就是老话说的“过犹不及”、“凡事要有度”等。
⑥ 库兹涅茨倒U曲线
B
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又称倒U曲线(inverted U curve)、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
库兹涅茨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呈颠倒过来的U的形状。Y轴表示是基尼系数或分配状况,X轴是时间或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