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宏观经济学短期总供给曲线

宏观经济学短期总供给曲线

发布时间:2021-02-10 12:06:20

『壹』 请分析长期总供给曲线,一般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区别

总供给曲线有三个,分别是短期的总供给曲线、中期的总供给曲线和长期的内总供给曲线,其中1长期的容总供给曲线即指古典总供给曲线。

1、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因为短期意味着时间很短暂,厂商来不及调整价格,所以在维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生产任何产量的产品。

2、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这是我们最经常讨论的曲线。在中期有足够的时间使厂商在调整产量的同时调整价格,而且二者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

3、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在长期厂商有充分的时间来调整价格,但是产量已经达到了潜在的最大产量,即产量已经调整到了无法再增加的地步,此时的产量为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时的GDP和自然失业率的GDP。因为无法再增加,因此是垂直于X轴的。
关于总供给,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流派——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是没有分歧的。
PS:古典经济学所讨论的经济学问题大多是长期的。
此问题用图说明更好,但是考虑到上图被审核通过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就直接口述了,楼主可以参考一下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或者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二者都有详细的介绍。

『贰』 说明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之间有什么不同

一、总供给曲线有三个,分别是短期的总供给曲线、中期的总供给曲线和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其中1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即指古典总供给曲线。

1、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因为短期意味着时间很短暂,厂商来不及调整价格,所以在维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生产任何产量的产品。

2、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这是我们最经常讨论的曲线。在中期有足够的时间使厂商在调整产量的同时调整价格,而且二者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

3、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在长期厂商有充分的时间来调整价格,但是产量已经达到了潜在的最大产量,即产量已经调整到了无法再增加的地步,此时的产量为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时的GDP和自然失业率的GDP。因为无法再增加,因此是垂直于X轴的。

二、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摩擦,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

因此,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2)宏观经济学短期总供给曲线扩展阅读:

(1)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无关

在长期中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都不存在,工资不再有粘性,会随劳动供求而变动;价格不再有粘性,会随物品供求而变动。

这就是说,长期中价格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实现市场均衡。同时,长期中企业也会消除短期中的错觉,作出理性决策。因此,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长期总供给也就是充分就业的总供给,即充分就业GDP或潜在GDP。潜在GDP取决于制度、资源与技术进步。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因素确定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

(2)长期总供给曲线显示出这样的政策含义,即旨在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只能使价格水平变动,并不能对产量发生影响。

『叁』 经济学: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经济学上,供给增加不会引起供给曲线变动。引起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有:1、商品的自专身价格,价属格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产品的成本,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下降会增加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增加;2、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品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会提供的产量;3、相关商品的价格,在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4、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例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上涨,生产者往往会扩大生产,增加供给量。供给曲线是以几何图形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肆』 宏观经济学中长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怎样变化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在短期内,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以用粘性工资理论、粘性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点。
总需求(英语:Aggregate demand,AD)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指一个在一指定时期及物价的经济体系(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这是商品及服务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任何可能价格水平下会被消费的总量。这是当一国的库存水平是静态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它也经常被称作有效需求,尽管其他时候这个术语是区别开来的。虽然这在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单一物品是对的,但在宏观层面这想法并不正确。事实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是因为三个不同效应的结果:庇古效应、凯恩斯利率效应、蒙代尔-弗莱明汇率效应。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它取决于总的价格水平,并受到国内投资、净出口、政府开支、消费水平和货币供应等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指一般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石油的价格上升:根据需求定理。石油的价格上升,短期总供给上升(可以赚更多钱),总需求减少(东西贵了,少人买了),长期总供给不变(科技水平没有变化)
在短期,认为是其他条件不变,石油价格上升,需求减少。
当然也不一定,假如石油与粮食一样被认为是生活必需品时,需求不变。
在长期,需求一样减少,即使石油是必需品时,(随时间变化,科技必定会开发节约能源的东西)需求减少。假如科技没有进步,石油一样的必需品时,需求不变。
短期总供给,一定是增加的。
长期总供给,有两种情况,当需求减少时,出现供给过剩,供给减少。
当需求不变,供给与需求平衡。

『伍』 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曲线的问题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可以解释滞胀,如果某一冲击(如原材料价内格上涨)使总供给曲线向容左移动而总需求曲线位置不变,在新的均衡点,就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和总产量的下降,这就是滞胀现象。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解释经济萧条,如果社会总需求不足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而总供给曲线位置不变,在新的均衡点,就会带来物价水平和总产量的同时下降,这就是经济萧条现象。
你可以结合总供给-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来解答,这样就可以充实内容,主要思路就是以上论述。

『陆』 为什么宏观经济学中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每一个经济结论都是复有假设条件滴制~~
宏观经济的问题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超长期,主要是增长理论,一般来说时间都在几十年的跨度以上,当然也不绝对。二是长期,主要是新古典的理论,认为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失业率水平处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三是短期,主要是凯恩斯的理论,认为经济远没有达到充分就业,存在大量的非自愿性失业。
所以当经济萧条时,经济中存在大量闲置生产能力,此时总需求增加时,只会引起产量增加而不会使得价格上涨。此时,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柒』 总供给曲线的含义是什么短期总供给函数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

总供给曲线有三个,分别是短期的总供给曲线、中期的总供给曲线和长期的总供给曲内线,其中1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即容指古典总供给曲线。 1、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因为短期意味着时间很短暂,厂商来不及调整价格,所以在维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生产任何产量的产品。 2、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这是我们最经常讨论的曲线。在中期有足够的时间使厂商在调整产量的同时调整价格,而且二者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 3、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在长期厂商有充分的时间来调整价格,但是产量已经达到了潜在的最大产量,即产量已经调整到了无法再增加的地步,此时的产量为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时的GDP和自然失业率的GDP。因为无法再增加,因此是垂直于X轴的。 关于总供给,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流派——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是没有分歧的。 PS:古典经济学所讨论的经济学问题大多是长期的。 此问题用图说明更好,但是考虑到上图被审核通过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就直接口述了,楼主可以参考一下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或者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二者都有详细的介绍。

阅读全文

与宏观经济学短期总供给曲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