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谈谈你学习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收获。(要求:至少列举两 种原理体现的方法或思维方式加以论述
通过学习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认识到我们国家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Ⅱ 概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概述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体系的学科,其体系复杂而庞大。概述西方经济学很有必要把它产生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区分好宏观经济跟微观经济的差别,研究西方经济学有那些科学研究方法,便也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西方经济学家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取用物品”与“经济物品”。前者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而且在人类生活中后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这种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活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的,再多的物品与资源也是不足的,是相对的。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社会,所以它又是绝对的。
同一种物品活资源都有不同的用途,人类的欲望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因此,在用有限的物品与资源去满足人类的不同欲望时就必须做出选择,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更多的“经济物品”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欲望。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分类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按研究的对象来划分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后者主要是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中期。从那是直至十九世纪中期,经济学家在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同时,也研究了商品的价值决定,收入分配等问题,提出了各种价值理论,探讨了价格机制的作用,这些都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萌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效用理论的提出为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集各家庸俗经济学之大成创立了均衡价格理论,从而确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美国经济学家E,张伯仑在均衡价格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微观经济学最终形成。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它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二)宏观经济学
早在十七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国民财富增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等问题都涉及到经济的总量问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严重促进了经济学家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经济波动、物价水平等问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体系的建立则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前提。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理论的建立,以后宏观经济学不断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它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被冠称为“社会科学之王”,其体系复杂而庞大,因此它的研究方法体系就显得尤其的重要。结合本学期老师所讲跟课本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知识能力范围内容,主要介绍如下4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
所谓规范经济学,是首先确立一个伦理价值判断标准,然后据此评价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否符合标准,研究经济活动怎样才能达到所确立的标准,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简言之,也就是回答“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问题。如以经济增长问题为例,若用规范经济学来分析,就是:首先确立一些理想的经济增长标准,如经济增长应该“稳定”、“可持续”、“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等,然后再看现实经济增长是不是符合这些标准,如果不符合,再考虑应该怎样进行调整,等等。
所谓实证经济学,是试图摒弃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现象各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和规律,分析、预测各种经济行为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据此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它要回答的是“是什么,不是什么”的问题。如仍以经济增长为例,按实证经济学方法,就是首先搜集一些历史统计资料,然后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经济增长是怎样实现的?哪些因素促进了经济增长?等等,至于这种经济增长是好还是坏,则置之不理。
目前,西方经济学家一般倾向于实证经济学方法,但并不完全排除规范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他们拥护资本主义制度。
2、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假定经济变量的运动总是趋向于均衡状态,据此研究经济现象如何达到均衡。如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就是假定商品价格总有成为均衡价格的趋势,然后用“价格调节供求,供求影响价格”这一市场机制来阐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变量并不一定趋向于均衡,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经常的。据此研究非均衡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运动规律。其基本分析方法被概括为“短边法则”:即经济变量的数值取决于最短缺的因素。仍以商品价格为例,按非均衡分析方法,并不一定会成为均衡价格,在多数情况下,商品不是供过于求,就是供不应求,只有偶尔情况下,才会实现供求均衡,达到均衡价格。当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其价格由需求来决定,即所谓“买方市场”;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由供给决定,即所谓“卖方市场”。
目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如微观部分的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均衡、厂商均衡,宏观部分的国民收入均衡,都贯穿了均衡分析思路。作为一个系统,社会经济内部诸因素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均衡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学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是很自然的。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是相当松散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动中,包括各因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都在不停地变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视。
3、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是19世纪后期奥国学派的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等人开创的,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普遍应用的基本方法,其要点是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函数关系,研究“自变量的增量”所引起的“函数的增量”的变化,其目的是要确定一个最佳的自变量值和函数值。例如,在小麦地里施用化肥,施肥量少了,产量上不去,施肥量多了,同样也可能使麦苗致病,甚至可能将麦苗“烧死”,导致产量下降。那么,施多少化肥才合适呢?这就需要进行试验研究。一般的做法是,将一块试验田分成若干试验小区,各试验小区其它条件保持一致,只是施肥量分别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然后观察比较各试验小区间小麦产量的变化,看一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的增加呈什么规律,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的施肥量和最佳的小麦产量,这就是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方法是贯穿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如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概念,宏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等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边际”原理,都体现了边际分析方法。
4、随机概率分析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依据一定的概率发生的随机过程,这就是“随机概率原理”。从理论上来讲,事物都是无限可分的,也就是都具有“粒子性”,其中每一组成元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宏观总体上整个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但同时,事物内部组成元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即具有“波动性”,从而又使整个事物的运动具有某种规律性。两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事物的运动具有随机概率性。具体到现实经济生活来说,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消费者、厂商以及各国政府,他们的经济行为,无论从单个来看,还是从宏观总体来看,都是某种随机概率过程。全部经济学概念和原理都只能理解为某种经济现象或过程发生的概率,这是正确理解经济学规律的关键之一。
一般来讲,目前在经济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还是传统机械论思维方式。传统机械论思维方式,除了孤立地看待各种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精确”地、“僵死”地看待事物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状态,结果只能在随机变化的现实面前四处碰壁。如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认为,当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就确定了商品的均衡价格。但实际上,商品价格的形成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消费者参与的随机过程,始终在不停地波动,并不存在一个确定不变的均衡价格。
除了上述几种研究方法外,观察与实验、理论模型、数学方法、历史分析、事实验证、环境分析、比较鉴别、系统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个人探索与文献研究、复杂形式逻辑等都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Ⅲ 我想学习经济学,了解经济理论,目前啥也不懂,就是想一些浅显的经济问题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不至于别人说
我是学经济学的,让我来告诉你吧首先要学《经济学原理》曼昆的,很易懂,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牛奶可乐经济学》弗兰克的,里面是对生活的一些琐碎事用经济学的理论进行解释阐述,也很不错。当你看完这两本后,然后就看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这本书,难度要略高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经济学教材。它的案例不多,但文字和论述非常严谨,它也是国外累计销量最高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当你看完后,再看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作者斯蒂格利茨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我们都知道,美国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是美国经济罕见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时期,而斯蒂格利茨正是克林顿经济智囊团的重要人物。本书与萨缪尔森版《经济学》不同的是,本书重视不完全竞争和信息经济学,且加入了一般教科书中没有的“博弈论”一章。斯蒂格利茨非常重视中国,他特地在该书开头为中国读者写了一封信。斯蒂格利茨说:“《经济学》(第三版)更系统、更科学地为读者提供了这些原理,使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阶段的问题,还可以了解中国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该书的很多章节都特别有趣。比如在讲到垄断市场的概念时,引用的是我们熟悉的微软反垄断案为案例。毫无疑问,这些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案例,对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该书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Ⅳ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当今中国的经济状况
首先我们从GDP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购买+政府购买+投资+出口-进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两项来拉动GDP的增长,其中出口站的比重较大。近年来,中国频频对大型工程进行投资和建设主要在于再通过政府购买作为又一发展动力,由于国内的产业结构的畸形与偏向,国民购买一直以来并没有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推动力。中国是世界上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国家(对外依存度既国际贸易逆差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教科书上说占70%(个人认为最多应该只在40%),比第二高的俄罗斯高出了近两倍之多,因此由于过高的对外依存度,中国制造的市场主体并不在国内,造成了国家产业链的畸形。(大部分出口的钉子,钢铁总不能鼓励大众买回家吧,又不能吃。。。)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政府一直在号召扩大内需,因为逐年的贸易逆差使中国囤积了过多的外汇(别以为外汇多了有用。。。老百姓不能用美元在国内日常生活中购物,所以这钱最后只能国家用国库的钱来换)加上国外对中国“倾销”的诉讼和贸易壁垒的产生,对外依存度过大的软肋已经开始伤害中国的经济。经济的转型并不容易,首先你必须要把过剩的生产合理利用起来,这时候,最有用的房地产出现了,一个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拉动30多个产业的投资目标出现了,加上土地的开发和拍卖也成为了很大一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国家大力扶持(出现了很多强拆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过热也牵扯进了金融的不稳定,房产已经不是人们的必需品而是投机投资品的时候它终究会有一天变成单纯的混凝土而不是稳定的还款能力(无论是建房还是买房,大部分的商家及个人都是通过贷款或者按揭),中国的“次贷”危机就开始爆发了。事实上,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说,中国房地产没有使中国经济现在就崩盘可能算得上是个神奇的事情,但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缓慢的削弱房地产发展确实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就业率的提升,人们开心的看到了我们的GDP以每年10%+的高速发展,欢欣鼓舞的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我们遇到了令人头疼的三个问题。
一、中国俨然成为了世界债主,曾经20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中国国库里的美元现金比美国还多,当他的经济出问题的时候,必将会向中国伸手,借,他会还,不过是直接从印钞机下来的新鲜钞票。那么新鲜钞票和旧钞票有什么不同呢,不同就在于它贬值了,购买力急剧下降。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他们原来有100头牛,发行了100万美元,中国口袋里装了10万,这时候1万美元就是一头牛;后来美国和中国借走了这10万,还的时候他又印了10万美元还给中国,但那时候1.1万美元才能买到一头牛,所以,他们骗了我们的钱。。。那我们不借好了,你中国亏得更悲惨,我美元兑你人民币没掉一块钱你就损失20000亿人民币,你输得起吗?所以中国不得不帮他。按这么说中国应该很被动,但是去年我们的领导人漂亮的开始用美元大量的吸入黄金,把那一堆堆的废纸变成了可爱的,绚丽的,金灿灿的金子,虽然现在我们摆脱了固定汇率制,但是黄金价值的稳定性远远高于纸币,因此,同志们,趁着我们的美元还没花完前快弄点黄金(不免花完美元就掉价的说法。。。至少我的黄金让我小赚了一下)。
二、过快的经济发展和较高的就业率带来的是飙高的通过膨胀率和CPI,工作的人多了,都有稳定的收入,而且收入逐渐增加,物价的上涨避免不了,还记得上初中那会我家傍边一个打完的面条才卖3.5块,这次回国居然和我要6块,神啊。。。相比起汇率的上升,大家都来留学吧,出国旅游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于此之下,如何控制好无价的上涨和通货膨胀的稳定是下一步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并且这样的环境也促使我们开始准备向外投资(咱们也可以到外国当当外企啊),当然并不是一定要欧美强国,而是相对落后但资源丰富的小国,例如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咱暂时不考虑政治因素)等东南亚国家,他们经济的状况和资源的使用率和我国80、90年代很相近,不少也在鼓励外资投入。我们伟大的祖国看到了这样的机遇,因此大力发展西南(这个和第三个问题相关),建立桥头堡,铺设泛亚铁路等等,并且初见成效,例如云南和泰国的蔬菜换成品油,中国泰国免果蔬关税等等(其实我只知道泰国。。。因为我在这。。。)。
三、贫富差距过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利用不合理等等
快速的发展使一部分人更富一部分人可能更穷。一定程度上我们没良心的可以说叫弱肉强食但也可以很有良心的说很多富人为富不仁。这个看似和经济无关,但是他却息息相关,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强势,假如这两点没了,我们能考虑的就是逃出这个国家或者倒卖军火发国难财了。最先富起来的应该是做进出口的(包括合法及不合法的),然后到了挖矿的,最近是做房地产的,这里我们要看下时代和他们富起来的条件。进出口,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无论是外国人对中国制造价格的低廉也好还是国人对外国商品的好奇也好,这一部分人利用中间的差价几乎成为了那个年代最先富起来的人,他们富起来有个条件,有地方给你做进出口,对于大宗的物流来说,火车不能直达,飞机太贵,只能走海运,海运,必须有海才可以运么。。。沿海的笑了(以至于到现在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除了沿海,内陆大部分地区还穷困潦倒,我丈母娘应该算一个。。。),后来老外发现还是你们的矿比较好,好吧找到矿的笑了,一夜间他们从农民变成了矿老板,一部分无法适应这样的差距,让矿老板变成了今天的贬义词。。。对于他们财富和他们的文化素质也许真的不能成为正比,才导致了一部分很猖狂的富二代XX。矿老板矿老板说到底了你要找到自己的矿,不然和矿沾边你很有可能是矿工。。。所以,还是要矿带有地域性。最后到了房地产,终于有点均衡了,至少没有地域性,但你依然要拥有“资源”。虽然他们一部分黑心的人还是为富不仁,但是从我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我要向他们致敬,因为经济就是合理的使用一切资源的最大化,他们不但使用了手头的资金、技术、人力还有“人脉”资源,最后还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金融走向(央行的减息加息不多半是为了他们。。。)。拥有资源的是少数人,他们也并不是把资源都分给了大家使用,因此贫富差距渐渐加大,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样的问题国外也有,但是多数国外经济健全的国家人民大多有信仰,知道积德行善,在泰国,富人每月都会捐钱给寺庙,买东西给寺庙,再由寺庙分发给穷人和困难的人,而且寺庙积极的建设学校,真正的做到义务教育(我还在寺庙学校当过老师。。。),希望我们国家的富人也能做到。扯远了,这不是经济学,是社会学,但还是嘴痒痒的说一句,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因为毛爷爷的打土豪分田地,小心他老人家转世。。。
中国国力日益强盛,经济的强大也为我们人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虽然经济体制还是有很多弊端(比如买债卷,最后别说获利,连本金都没了。。。这什么世道啊,居然还是XX担保的),但是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只会日益的强盛(前提不要成为历史上第二个宋朝,找到时机揍那群天天说我们中国人是小眼睛的菲律宾)。天佑中华!
小子才疏学浅,斗胆谈谈中国经济,若有不对之处请网友斧正、交流,如若楼主采用我的问题,感激不尽
Ⅳ 鉴于中国目前现状 我想学习下经济学 了解经济现状与现象,知道我们的社会处于一个什么样阶段,详细请看补充
我读过邹至庄教授的《中国经济转型》。
美国密歇根大学曾经模仿NBA明星卡制作出一套经济学家名人卡,邹至庄教授是其中唯一的华人。至庄1951年到1955年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随后又在麻省理工、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多所名校任教,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更是美国经济学会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主席。
在这本《中国经济转型》中,邹至庄成功地利用其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了解,以及在现代计量经济方法方面的专业知识,将之融合为对自从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进步的评估,并且融于这个新世纪。
这本书真的令我获益匪浅,邹至庄运用其从20年的教学、周游、与中国政府官员和学者一起共事,以及与中国普通公民的交流所获得的洞察力,阐述了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性质。并且通过综合运用历史-体制与理论-定量的方法有助于这种转化过程的诸因素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
这是我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到你
Ⅵ 试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分析艾宾浩斯的学习效应原理
艾宾浩斯所说的“过度学习”,不是毫无限度的“超度学习”。一般认为在一定专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须属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就是很不经济的,因为过度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应也最大。超过150%,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报酬递减”现象,学习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出现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
(6)中国经济概况学习通经济学原理扩展阅读:
过度学习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提出的,主要含义是一个人要掌握所学的知识,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得到巩固。
艾宾浩斯对这一效应作了最早的实验研究。他为测量超过记诵学习所需的过度学习的量,曾以不同的次数读过几组16个无意义的音节,结果发现,过度学习材料比刚能回忆的材料保持效果较好,而且其保持效果和原学习的分量大致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