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经济学理论来分析谷贱伤农的道理
1、从价格弹性分析“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经济学原理”是指粮食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农民从中获益,反而还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
设D表示农产品的需求曲线,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 1。
农民种粮的利润受到粮食供求关系的影响,而粮食需求缺乏弹性。当农民丰收时,供给曲线从 S1 的位置移动到 S2 的位置,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从 P1降低到 P2,在丰产前农民的收入是图中的矩形 P1 A Q1 O 的面积,丰产后农民的收入是图中的矩形 P2 B Q2 0 的面积。
由于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丰产后价格降低的幅度 P1、P2 大于市场对农产品需求量上升的幅度 Q1、Q2,从而矩形 P1 A Q1 0 的面积大于矩形 P2 B Q2 0 的面积,即农民的收入减少了,总收入的减少量为矩形 P1 A Ql O 与矩形 P2 B Q2 0 的面积差。
由上分析可知需求价格弹性小是导致 “谷贱伤农”现象的主要因素。
3、从恩格尔曲线分析“谷贱伤农”:
粮食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这就决定了粮食的可替代性非常差。同时,一般人们会先留出购买粮食的钱再做其他消费规划。即使粮价降低,也不太可能刺激消费,同样,粮价上涨也很难削减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支出在商品,粮价的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不大。所以当粮食价格下降、需求量又没有相应增加时,以卖粮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就会面临收入降低的问题。
而且,由于粮食的生产周期比较长,农民很难通过减少种植来及时控制供给,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抬高粮食价格,这时就会产生“谷贱伤农”的问题。
“谷贱伤农”解决参考措施:
1、制定农业保护政策
除了继续实施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政策外,可制定各种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即支持价格。
2、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
农产品期货市场上买卖的是未来的农产品,要想使这种对未来的农产品买卖中获利,就必须对农产品在未来的价格作出准确预测。
3、调整结构,创新增值点,增加农民收入
农产品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却不能同步提高,这是经济学的悖论。实践证明,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4、引导农业生产,广开农产品销售渠道
各地商贸部门应充分发挥自己市场信息灵的特点,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生产品种结构,增强市场的适应性。
⑵ 结合需求的价格弹性分析“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理。急!
“谷贱伤农”是指粮食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农民从中获益,反而还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回导致答收入降低。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
"谷贱"指在丰收年份,产量增加,然而需求量不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伤农”是指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足以弥补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收益减少,结果是农民的总收益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下降,即弹性小增产不增收。通俗来讲,就是收益=价格X销量,此时,价格减少,销量不变,所以收益也减少,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目前我国对于谷贱伤农所采取的政策:价格调控和三农政策等。(就是给农民补贴,规定价格等)
⑶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这一特性后,就不难理解下面的现象: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由于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绝大多数国家重视本国粮食生产,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国家,采取了各种为保证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的干预粮食市场的支农政策。美国就是这样,但总的说来,效果并不理想。一是费用很高,要维持粮价,政府就要按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上卖不掉的粮食,为此纳税人要支付相当大的粮食库存费用。二是由于对农民的补贴是按产量来进行的,结果大农场主得到的补贴最多,但他们并不是农村中的穷人,而真正需要补贴的小农场主因产量低反而得到的补贴少。最严重的是,减缓了农业生产的调整,使得投入到农业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及时按价格信号转移到其他部门。
⑷ 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谷贱伤农这一经济现象并制定相应的对应政策
谷贱伤农,因为粮食属于正常品中的必需品,无论它的价格如何变动,它的需求量是一定的,所以它的价格弹性小。当粮食丰收,粮食的价格会下降,但相应的粮食的需求量变化不大,所以农民的收入反而少了。谷贱伤农经济学原理 “谷贱伤农”是指粮食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农民从中获益,反而还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
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在丰收年份,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足以弥补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收益减少,结果是农民的总收益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下降,即增产不增收。
国家可以在国内设置最低限价,帮助农民获得应有的利益;收购多余的谷物再出口到有需要的国家,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
⑸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的道理,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粮食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特性后,就不难理解下面的现象: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⑹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理
在丰收的年份,农产品的供给增加,则农产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若此时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状况不发生变化,那么将导致均衡价格的下降.由于一般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此时农民的总收入将随着均衡价格的下降而减少.所以"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理就在于此.
⑺ 结合市场均衡理论和弹性理论,作图分析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理。 急急急急 谢谢大家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
1.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
2.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
3.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
4.如图所示,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斜率陡峭),当粮食丰收时,供给曲线从S下移到S`,价格从p1降到p2,总收入从OP1E1Q1减少到OP2E2Q2.农民就赔了。
5.政府措施:
第一,政府保护价收购或者支持价格。政府设定农产品收购保护价,这就保证了农民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农产品,国家收购存入粮库,从而减少供给。
第二,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政府可以采取直接补贴的形式,对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财政补贴,实质上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现在我国取消农业税、给予种植补贴。
第三,休耕政策:轮流休耕或者比例休耕,减少供给、提高质量,保护收入。供参考。
⑻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理图文并茂
1.“谷贱伤农”及粮食丰收反而会带来农民收入下降,是风调雨顺是,农民收获的粮食数量加,但卖粮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其经济学逻辑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粮食丰收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并且粮食价格下降程度大于粮食产量增加程度。
2.“谷贱伤农”经济学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需求弹性的商品,以下图来说明。
图中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位子向右平移到S',缺乏需求弹性的需求曲线作用下,农产品德均衡价格大幅度地有p1下降为p2。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增加幅度,最后导致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矩形OP1E1Q1和OP2E2Q2面积之差。
(8)谷贱伤农经济学原理曲线扩展阅读
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
政府对粮食收购提供支持价格,粮食的丰收反而会降低农民的收入,这会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所以在丰收是,为了避免价格大幅度下降,政府设定粮食收购保护价。这就保证了农民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粮食,从而使得粮食丰收的农民获得较高的收入,保证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政府可以采取直接补贴的形式,对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财政补贴,这种补贴实质上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农民不会因为粮食丰收反而收入减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未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