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观经济学是分析哪些经济主体的行为的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个体的行为,但所谓经济个体是相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内而言的,不是容狭义上的经济个体。从微观经济主体来讲,主要分为消费者和生产者。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采纳^_^
『贰』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一般内容: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版模型。
1)宏观经济理论权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发经济理论。
2)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3)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二、具体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
『叁』 微观经济学研究什么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学 ——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进行的供给和收入分配。
『肆』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研究主体是个体经济。这句话对吗
不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是希腊文“ μικρο ”的意译,原意是“小")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伍』 宏观经济学中有三个主体都是干什么的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宏观经济学分两部门、三部门和商品市场货币市场。
重要的是,这些假设的存在,是要干嘛
也就是说要明白他们的区别联系,首先得回答这些假设是在怎样的假设背景下,为分析什么目标而提出的。以下依这个思路做出回答。
1.为什么区分两部门三部门
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对象我理解为抽象出来的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泛泛地说,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就是在控制宏观变量其中的一组---参与经济的主体。这组变量的区分在收入-支出模型中和另外两个假设(1.物价水平给定。2.市场利率给定)是独立的。这个模型模拟的是商品市场在短期,且产能过剩(物价水平不变),流动性偏好对利率不敏感或者简单理解为投资是外生变量(利率给定),经济类似于1929年大萧条状态。讨论的目标是短期商品市场均衡,或者说如何解决大萧条下的失业问题。
区分两部门三部门是一组对照,用两部门分析均衡或者失业的原因,用三部门给出解决方案,现实背景是当时的小政府大市场的主流思想。两部门收支均衡展示了均衡变动中需求的决定作用,具体不细说,结论是在这一模型下扩大需求(意愿的支出:消费和投资)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三部门给出扩大需求的办法:当需求意愿不足时,扩大政府支出即可实现充分就业。注意这个结论的假定是在短期,中期会关注其它的变量,所以这个结论限制在短期。
区分两部门三部门既然是独立的假设,当然可以脱离收入支出模型。放在别的假设下有没有用要看具体是怎样的模型假设,模型的目标是什么。
2.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区分这两者是因为他们流通的内容不同,供需规律不同,但都影响到国民收入---也就是影响到收入支出产出就业等等这些宏观变量。
通常人们对持有资产的流动性偏好不会总是对利率不敏感,利率变动显然影响到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投资的收益。对于货币市场,给定r则货币的需求量就会由收入唯一决定,现在讨论区分讨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就要放宽收入支出模型关于流动性偏好的假定。
分析这两个市场的短期均衡模型为is-lm模型,研究短期下市场利率r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该模型只假定价格水品不变,即供给充足,产能过剩。这一模型的假定现实意义依然是大萧条,但是允许流动性偏好在经济中发挥作用,目标是实现短期下的商品和货币市场均衡同时实现充分就业。方法依然是在两部门情形下讨论均衡条件,三部门情形下给出解决办法。
简单说一下两部门的分析过程:
商品需求包括消费投资,供给来自产品和储蓄,均衡条件为储蓄=投资,投资由市场利率决定,储蓄由收入决定;货币需求包括交易、谨慎和投机需求,投机需求即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成本由市场利率决定,货币供给由货币发行方决定。
综上,给定货币供给量,整个经济的独立变量只有利率和国民收入。商品市场上均衡要求储蓄等于投资,给出利率和收入的一组一一对应关系;货币市场上给定供给量,需求量由收入决定的部分L1和流动性偏好决定的部分L2组成,L1+L2=货币供应量又给出利率和收入的一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整个经济的情况就完全清楚了。
同时的均衡出现在这样一个利率水品上,这个利率下的投资和储蓄相等,且使得给定货币供给下,去掉投机需求的货币剩下的用于交易需求的货币,正好满足商品市场产出决定的消费需要。
于是三部门的情况下,只需要考虑政府采购,税收,转移支付在两部门经济中发生的作用就可以得出解决失业的办法。结论依然是需求决定。以上供参考。
『陆』 微观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
微观经济学(英语:microeconomics),又译微观经济学,有时称为价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经济体系中最基本单元(个体、企业)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重视需求与供给,如何影响个人,达成交易,并形成市场中的均衡价格。另外,自从爱德华·张伯伦和琼·罗宾逊发展的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厂商的生产决策、进行消费决策的消费者行为等亦跟传统的供给需求理论,综合成微观经济学的核心课题。微观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决定和行为影响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谁负责决定价格、或者反过来,价格怎样决定物品和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微观经济学可以说是相对于宏观经济学,后者关注经济活动的总体,研究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微观经济学也探讨政府政策造成对整体社会经济层面的影响(例如税收水平)[3]。特别是卢卡斯批判的兴起之下,大部分宏观经济理论建立起本身的“微观基础”——即是一些根据微观经济理论而作出的基本假设。
(6)观经济学的研究主体包扩展阅读:
区别宏观
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市场经济通过“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柒』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经济学的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与规律。
社会经济发展是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因此主体创造、转化、实现价值过程中主客体的对称关系,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规律,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规律。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
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7)观经济学的研究主体包扩展阅读:
理论经济学:
由经济学基本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组成的理论体系,包括一般的理论经济学与特殊的理论经济学。
人类经济学、科学经济学是一般的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特殊的理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为分支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
科学的理论经济学是反映人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理论,由经济学公理、定理与定理体系组成。科学的理论经济学不但有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有经济学基本原理。
政治经济学只有经济学基础理论,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科学的理论经济学是整体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统一。
一般学者会把研究范围归纳入“微观”或“宏观”层面。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或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经济物品的消费、生产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投入、资源的分配、分配机制上的选择等等。
“宏观经济学”则以地区、国家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常见的分析包括收入与生产、货币、物价、就业、国际贸易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
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
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
日常中经济问题主要分为两点:
1、研究人预期在不同的选择下“将会怎样”;
2、探讨人在选择下“该要怎样”。
前者称为“实证经济学”,后者称为“规范经济学”,而日常在学校教授的经济学课程属于“实证经济学”。
『捌』 宏观经济学研究什么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理性经济人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微观决策,宏观经济学研究也为决策提供依据,只不过这个决策主体变成了政府,而不是理性经济人个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反对政府干预经济,都认为依靠“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个人行为就可以客观地达到良好的宏观经济目标,而且强调“人们在公平地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客观地为社会做了贡献”。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给自由主义经济观敲响了警钟,经济似乎无法实现自我均衡。供过于求和失业困扰着政府和人民,凯恩斯率先解释引致大危机的经济机制,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二战后,美国政府担负稳定经济的责任,1946年制定《就业法》明确了政府在促进生产、就业和维持价格稳定方面的作用。此后数十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直占据经济学的主流地位,直到最新一轮技术革命开始后,主张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新古典经济学地位开始上升。宏观经济学是除微观经济学外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单个经济主体(如单个消费者、厂商)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上是单个市场和一般市场的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也可以本质的概括为:微观经济学就是价格决定理论,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它的理论发展总是跟国家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紧密结合。从一国经济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把“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这个核心问题分解成以下问题: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由什么决定的?是什么引起一国经济的短期波动?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全球经济体系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有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改善一国的经济运行情况吗?简单地说,宏观经济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学问。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始终要保持一种整体和总量的思维,以区别微观经济学的个体和个量思想。宏观经济学从总量视角研究经济增长与波动,从而研究如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微观经济学从个量视角研究利益最大化问题。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把整个市场分为三块: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是所有的金融资产、政府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和资产交易的场所,我们着重分析货币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简称产品市场,它是所有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交易的场所;要素市场则是企业和家庭之间进行生产要素交易的场所,我们着重分析劳动力市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并不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很小的、很“窄”的。只是经济学宏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能说明许多问题,而只能说明经济生活中特定的一类或一组问题;更严格地说,它只是对复杂的、立体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解析。不要把一些围观经济学的问题“宏观化”。例如企业效率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等本来都属于微观领域的问题,但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事、结构的事都由中央政府管,因此似乎是“宏观”的事。但从理论分工的角度看,并非如此。现代宏观经济学虽然也从家庭、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行为入手分析宏观现象,但它实际上研究的是个体所面对的一类特定问题,如消费和储蓄行为、投资行为、就业行为等动态效率问题,而不是“成本量最小化”的企业自身问题,或“结构瓶颈”之类的产业结构问题。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短期理论”,它研究的是“短期波动”问题,而不是“长期增长”问题。不要把一些制度经济学的问题与宏观经济学混淆了。我们知道,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最基础的地位,它决定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决定着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稳定。但是长期以来,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在内的研究,一般都把“制度”假定为既定的。制度经济学则不同,它是把“制度”因素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学分支学科,他专门研究经济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如科斯的产权理论)以及制度本身发展变迁的规律。当前研究的“经济改革”问题,很显然属于制度经济学的范围,但常常被当作宏观经济学问题来谈论。把体制转轨、制度变迁之类的“长期的、动态的”问题当作只能解决“短期的波动”问题的宏观经济学问题,显然超出了宏观经济学之所能。总之,宏观经济学是在给定的经济制度条件下,在经济长期增长的背景下,研究某一较短时期内的由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决定的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缩小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很窄的,不过是研究如何解释经济波动和如何通过宏观政策来熨平经济波动的“窄”问题。
『玖』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经济规律。因为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