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从经济学的角度,如何理解这句话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直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个人理解这句话应该是牛顿的三大定律理论为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瓦特的蒸汽机的发明则直接为英国工业革命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力是否先进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而作为英国“经济之父”的亚当斯密则为英国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指导充分发挥了自由经济发展方向,上述种种说明了英国的崛起是和牛顿的三大定律,瓦特的蒸汽机发明和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有着必要的联系的。
Ⅱ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随大流」通常是理性的吗
王安石变法的根基是皇帝的信任,而不是中下层官员和地主阶级的对他理念的支持,他高估了宋朝的执行力,在现在贪污腐败都这么严重,古代肯定更胜之.像宋朝这样积弱已久而不思变的话,灭亡只是迟早的事。其实在古代变法尤其是宋朝这种皇帝软弱,下层又腐败的朝代如果无法让统治阶级得到好处,尤其是中下层的阶级的利益更是不能被伤害。王安石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推行《市易法》。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条载:从熙宁三年(1070)陕西沿边设“市易务”,至熙宁五年在东京开封正式推行《市易法》。朝廷设立的“市易务”最后沦官府的市场垄断机构。所谓《市易法》就是国家低价收购滞销货物,让商贾贷款或赊货,国家按规定收取息金和牙钱(即交易费)。其经营过程大致是:市易务根据行户的需要收购物货,再赊贷给行户分销。行户以田宅、金银等财产为抵押,从市易务赊贷钱款或物货,半年付息一分,一年二分。另纳相当于利息10%的“市例钱”用于吏禄开支。逾期不能还本付息,每月加罚息钱2%。行户赊贷钱物的数量不得超过抵押财产的价值。拖欠市易务本息不能偿还者,其抵押产业就要被没收拍卖,一时卖不出去就先出租,以租抵欠。《市易法》还规定,市易务从事商品的“贱买贵卖”,其批零收入不归国家财政,而由市易务官吏支配。市易务为了实现多赢利,就先动用市易务本钱,从各地客商处“贱买”物货,再“贵卖”给零售商人。市易务官吏为了获取批零差价,扩大赊贷额,就强迫商户“必买于市易”,这样就使“市易务”成了官家的市场垄断机构。市易务为了获取高利润,还实行了“结保赊请”、“抵保赊请”等极不合理的法规。据有关资料:最早施行“结保赊请”的是东京果子行。从市易务赊贷的果子行人都是无产业抵押的贫穷行户,他们按照《市易法》规定,借贷官钱,承担利息,以现钱交易的形式购买客商果子。市易务对果子行户与客商的交易进行监督,每日派胥吏收受牙钱。御街乃东京繁华之地,只有从市易务赊贷的果子行人才能在这里营业。市易务牙人都是官牙,牙利同市例钱一样,作为市易务胥吏的俸禄支出,这就是王安石所说的“合纳官钱”。牙钱并不计入政府的财政收入,而由市易务支配,结果,这笔牙钱就落入官员胥吏的腰包。由于市易务以收息多寡为官吏赏罚标准,市易务为提高政绩,以多收息钱为能事,故强买强卖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引诱民户赊贷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例如,沿边州郡屯集大批紬绢,作为籴买军储粮草的本钱,后因紬绢“陈腐”,就强制赊卖给民户,百姓大受其害。市易务赊贷的物货或因质价不符,“物货损恶”;或因脱离市场需求,“滞而不售”;或因市易务官吏抬高价格,“贱买贵卖”,都会给赊买者造成损失,最终造成商户破产,赊贷本钱无法收回。在市易息钱根本不可能全额回收的情况下,市易务仍要足额上缴息钱,这样就只能将其他收入(如罚息、贱买贵卖的营运收入)充为息钱,这样,市易务除了提高卖价外,又加大了罚款的力度。市易本钱始终处于全额出贷状态,虽有流失,却仍挂在帐上。为了提高政绩,得到酬奖,那些无法追回的呆帐、死帐,帐面上并不显示。这样,上坑害国家,下坑害商户,却肥了市易务的官吏牙人。市易务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商业垄断集团,需要大批牙人、仓库管理、催欠等大大小小的管理人员。
Ⅲ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应怎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资产阶级金钱观有两个特征,一是“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版二是“金钱万能”,信奉权“有钱能使鬼推磨”。
马克思主义认为,金钱作为物质财富,是人类创造的,并为人类服务,人类应当是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
人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获取金钱,是光荣的,而那种用剥削、掠夺欺诈的手段不劳而获,则是可耻的。
金钱在促进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金钱并非万能,世界上有比金钱更重要、更宝贵的东西。
金钱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金钱并不等于幸福,因为人类不能没有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空虚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Ⅳ 一个案例,应该怎么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的话希望顺便解释下什么叫做经济学分析
就要看是注重哪一方面了,如果但从收益等数据型分析,就应该把案例中的收益啊收益率算出来直接分析好坏,或是没有具体数据,可以从外部效果和结果来分析
Ⅳ 从经济学角度我们把资源分哪几类
经济资源可分为三大类
1.自然资源
2.人力资源
3.人工制造的生产设备
Ⅵ 思考题: 1、你怎样来分析该案例 2、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面哪一种方案是合理的
利用价格-利润曲线分析,按照消费者最有消费能力取价格,即曲线的抛物线顶点。此时的利润最大。
两者都不完整。
Ⅶ 如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
1、改革开放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本阶段义务教育规模迅速普及,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并取得一定成就,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缓慢。
2、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到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并成熟,中等教育由盛转衰,高等教育大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学前教育开始兴起。
3、二十一世纪近几年。九年义务教育虽然普及,但问题重重,并有日趋严重之势;部分中等教育转向职业教育,但发展缓慢;部分中等教育通过合并等方式扩大规模,转向高等教育,但毕竟是中等教育水平;少数中等教育转向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大规模,但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教育仍占少数;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但发展之初便问题重重,就像一出生就有先天疾病的婴儿。
如果仅从教育规模和一些数据来看,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成果足以让人欢欣鼓舞,但我们着实高兴不起来,广大教育界同仁在各种成就和各种问题之间迷茫、思考、探讨,从教育理论到教学方法不断寻求改革尝试,然而问题却更多更棘手。需要举例子吗?德育缺失、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班额过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幼儿教育步应试教育后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上学无用论兴起、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如火如荼……
与此同时,很多教育界同仁,教育学者们,各级门,都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之道,然而形势并不乐观,很多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似乎我们永远追不上时代的步伐,以至于很多教育工作者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失去信心,变得得过且过,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就像本文开头讲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就得到迅速发展,出现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不应失去信心,我们只有一条路——抱着必胜的信念去追赶时代的步伐,所以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去讨论我们的教育发展,是不是真的如字面上这样成就斐然,有没有发展的必然和人为的失误。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一方面一些经济学理论是体现物性和工具性的,然而教育学更多的是研究人,本文一些地方并非把人等同于工具,仅仅是因为经济学理论的表述方式是这样的,而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这个问题再造一种表述方式或进行过多的解读;再者,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人也是工具的,因为一个社会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而实际上,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魔鬼经济学》史蒂芬·列维特)
Ⅷ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 第二,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数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规模。 第三,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第四,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 2、人口数量 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为消费者又是无条件的。 3、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大武器。 第二,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构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第四,它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 第五,它是促进文化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强有力的手段。 第六,为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础。 第七,能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使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日趋国际化。 第九,它还是一国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提供产品,但能提高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和思想素质,从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能够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素质。经过教育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越大,越来越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现代经济增长有两个趋势,一是从资本——收入比率的长期变动来看,资金相对于收入而言使用得越来越少;二是国民收入相对于国民资源(用于生产收入的土地、实际劳动量和再生产性基金的数量)而言增长得越来越快。产生这两个趋势的根源是人力资源的增长,人的能力的改进,这最终是教育的作用。 第二,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惟一途径。为加强综合国力,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发展高新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能力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