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管理经济学中的替代效应怎么理解
子看看吧,其实很好理解的:
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nominal price)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商品的需求量发生两种影响:一种是因该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称为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另一种是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因一种商品名义价格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所购商品总量的变化,称为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图-1描述了当其他商品(用y表示)价格不变,x商品降价(预算线斜率改变)后的总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当工资率上涨时,单位时间所获得的收入增加,劳动者为获得更多的收入,宁愿牺牲闲暇,增加劳动量以多获得工资收入。收入效应是指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者可以用减少的工作时间获得同样的收入,因此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者的供给反而减少。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弱就决定于劳动供给曲线的特殊形状,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提高工资率会使劳动供给量增加,供给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为正,向右上方延伸,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提高工资率反而会使劳动供给减少,所以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替代效应是当价格的变化使得消费者沿着无差异曲线移动到不同的边际替代率的某一点时所产生的消费变化
Ⅱ 经济学中opportunity cost的定义是什么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
例句: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capital should depend on market risk.
资本机会成本应取决于市场风险
资源利用率低。从经济运行的本质来看,资源利用率的数据应该来自于产品生产的实际消耗。在理论上,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决定了资源利用率的高低。然而结合实际情况,要想解决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能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等等。
例句:
Assists with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manpower budgets and schemes to avoid under-utilisation of resources.
协助规划和管理人力资源预算及安排,以避免资源的低利用率
Ⅲ 管理经济学问题
数码相机的价格将下降12%——15%
价格为400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25
C. 单位弹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衡量两个商品的替代的比率
D. 在消费者预算中的重要程度
Ⅳ 速求关于经济学的解答题名词解释:GDP CPI 完全竞争市场 实证分析与规范 分析:规模经济 替代品 低档物品
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另有,CPI清廉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电脑中的CPI(Characters Per Inch)、衡量计算机性能的CPI(cycles per instruction)、管理学中的CPI(Common Performance Indicator) 等。
完全竞争市场:英文(perfect competitive market) 定义: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在完全竞争市场,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产品同质,买卖双方拥有完全的信息。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类型中,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 进行调节,政府对市场不作任何干预,只起维护社会安定和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承担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
实证分析: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 “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其中实证分析是重要的。
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法(Normative analysis)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皮尔尼克(S. Pilnick)提出的一种方法,作为优化群体行为、形成良好组织风气的工具。是团队建设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工具。规范分析涉及已有的事物现象,对事物运行状态做出是非曲直的主观价值判断,力求回答“事物的本质应该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是实证分析法,实证,就是讲是什么,比较客观,就是我不做任何评价,只给你一个客观道理,客观描述事物现在存在的一个状态。 规范,就是做评价,有自己的主观观点,描述事物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规模经济:英文名称:economies of scale 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替代品: 对于两种物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 。 互为替代品的交叉价格弹性大于0。战略管理中的替代品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产品。如:公交车和私人轿车、洗衣粉和肥皂。
低档物品:低档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用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Ⅳ 管理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
谁最喜欢的角色很多别说什么?这什么?现在进去检查一些比较常用的右脚车队,99%。
Ⅵ 高一政治对互补品和替代品的理解
一、互补品、替代品的定义:
1、互补品:
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照相机和胶卷。胶卷的需求量与照相机的价格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照相机价格上升,胶卷的需求量下降,两者呈现反方向变化。所以,如果X 和Y 是互补品,X 的需求量就与Y 的价格成反向变化。
2、替代品:
对于两种物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互为替代品的交叉价格弹性大于0。战略管理中的替代品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产品。如:公交车和私人轿车、洗衣粉和肥皂。
二、两者的联系:
两种商品有可能既是互补品同时又是替代品。对于需求来讲,替代品是同向,互补品是反向;对于供求来讲,替代品为反向,互补品为同向。在经济学里,有替代品和互补品。比如说左鞋和右鞋是互补物品,而面包和馒头就是替代品,面包贵了,消费者对馒头的须求就上升,而左鞋贵了,消费者对右鞋的须求会随着下降。
三、两者的不同:
替代品与互补品是不同的,替代品是从使用功能角度考虑的,而互补品则是从发展角度着眼的。互补品生产对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和整个行业盈利潜力有着重大影响。一个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常常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一些产品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互为补充。如汽车与汽油即为典型的互补品,如果汽油价格上涨,必然会影响汽车的销售。
在现实中,一些产品销售不畅,也与互补品(包括配套产品或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有关,如电脑普及率低或操作要求较高等原因,使电脑软件业的发展缓慢,等等。互补品与企业的产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因此,企业要围绕顾客价值寻求企业竞争新途径,密切注视其产品与互补品的关系,使自己的行为能适应竞争各方的发展,扩展顾客的需求,增加顾客的价值,从而建立一种自觉不自觉的使用关系,共同开拓市场。否则,企业与互补品生产之间就会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损害。
Ⅶ 政治互补品和替代品的点动和线动如何区分
一、互补品、替代品的定义:
1、互补品:
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照相机和胶卷。胶卷的需求量与照相机的价格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照相机价格上升,胶卷的需求量下降,两者呈现反方向变化。所以,如果X 和Y 是互补品,X 的需求量就与Y 的价格成反向变化。
2、替代品:
对于两种物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互为替代品的交叉价格弹性大于0。战略管理中的替代品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产品。如:公交车和私人轿车、洗衣粉和肥皂。
二、两者的联系:
两种商品有可能既是互补品同时又是替代品。对于需求来讲,替代品是同向,互补品是反向;对于供求来讲,替代品为反向,互补品为同向。在经济学里,有替代品和互补品。比如说左鞋和右鞋是互补物品,而面包和馒头就是替代品,面包贵了,消费者对馒头的须求就上升,而左鞋贵了,消费者对右鞋的须求会随着下降。
三、两者的不同:
替代品与互补品是不同的,替代品是从使用功能角度考虑的,而互补品则是从发展角度着眼的。互补品生产对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和整个行业盈利潜力有着重大影响。一个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常常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一些产品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互为补充。如汽车与汽油即为典型的互补品,如果汽油价格上涨,必然会影响汽车的销售。
在现实中,一些产品销售不畅,也与互补品(包括配套产品或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有关,如电脑普及率低或操作要求较高等原因,使电脑软件业的发展缓慢,等等。互补品与企业的产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因此,企业要围绕顾客价值寻求企业竞争新途径,密切注视其产品与互补品的关系,使自己的行为能适应竞争各方的发展,扩展顾客的需求,增加顾客的价值,从而建立一种自觉不自觉的使用关系,共同开拓市场。否则,企业与互补品生产之间就会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损害。
Ⅷ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不同价格水平的产品的需求量,以及在价格、收入和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及国民经济水平发生变化时的需求改变率。它的作用是支持企业的价格决策和市场预测,帮助企业确定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包括规模经济的选择和最佳产量的选择。 均衡是指获得最大利益的资源组合和行为选择。企业的行为必然要受多种因素的约束,而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制约的。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在考虑这些制约的条件下,确定各因素的比例关系,使其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制定价格。
公式:销售收入=价格×销售量
◆ 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销售收入,价格太高,必然会降低销售量,销售收入不一定就高;同样,为了达成更多的销售量,企业必然要以较低的价位来刺激购买力,如果价位过低,也不能达到较高的销售总额。所以,企业在定价的时候,总是要面对这样一个矛盾:提高价格可能会减少销售量,扩大销售量就必然要降低价格。如何既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又能使企业获利?这就涉及到“均衡”问题。肯定有一个价格水平,能够使销售总收入达到最大。在这个价格之上或之下,都会使企业的收益减少。管理经济学就为企业提供了均衡分析的方法,帮助企业制定合适的价格。
◆ 产量(规模)决策。企业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其生产、销售及各种成本,进而影响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小规模生产的企业,可能致力于产品的质量,以较高的价格获得盈利。而大规模的企业则以较低的成本和较低的价格取胜。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规模,就要用到均衡分析的方法。
◆ 要素组合。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投入各种要素。其中有些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由于各种要素的价格不一样,组合起来的要素的成本是有差异的。选择哪一个方案,也需要利用均衡分析的方法。
均衡分析方法主要应用方向:制定价格、确定产量、确定要素组合。 在经济学上,边际是指每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出的变化。边际分析方法在管理经济学中有较多的应用。它主要分析企业在一定产量水平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对总利润产生的影响。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说明。 公式:边际值=△f(x)/△X其中,X代表投入,f(x)代表产出,表现为X的函数;△表示变量。假设基数X处在变化中,那么,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这个单位所引起的产出的增量是变化的。
边际分析方法的两个重要概念:边际成本: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引起的成本增量;边际收益: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增量。企业在判断一项经济活动对企业的利弊时,不是依据它的全部成本,而是依据它所引起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这项活动就对企业有利,反之则不利。
边际分析方法应用的主要方向:
◆ 确定规模。上文提到,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益。当一个企业要扩大规模时,它就要分析每增大一个单位的规模,所可能带来的产出的增量,这就是边际分析。科学的边际分析方法可以使企业的规模确定在一个最合理的范围内。公式:π=MR-MC 其中,π代表边际利润,MR代表边际收益,MC代表边际成本。
◆ 当π>0时,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获得的收益增量比引起的成本增量大,说明企业还没有达到能够获得最大收益的产量规模,此时,企业应该扩大产量。
◆ 当π<0时,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所引起的成本增量比所能获得的收益增量要大,说明企业应该减小产量。
◆ 当π=0时,企业达到最优的产量规模。
◆ 价格决策。每提高(或降低)一个单位的价格,对总收益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实际上也要用到边际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战略。
◆ 确定合理的要素投入。在确定生产中需要投入的各个要素的量时,我们需要分析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时,对总的收益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也是边际分析。
◆ 产品结构分析。多数企业都不只生产一个产品,各个产品生产的比例就是产品结构。确定各个产品生产多少的比例关系就可以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对各个产品的边际效益进行分析。所谓边际效益,就是对一个产品的生产增加一个单位的资金投入所引起的收益的变化量。如果把资金增量投入到各个产品,所能产生的边际效益是相等的,那么这个企业的产品结构就是合理的;否则,其中必定有某种产品值得扩大规模,以带来更多的收益。针对产品结构进行边际分析,可以明确哪些产品需要增加投入,哪些产品需要缩小生产规模。
边际分析方法主要应用方向:确定企业规模、制定价格策略、确定要素投入量、产品结构分析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计量分析的方法。数学模型就是一种计量分析工具,在管理经济学中大量应用。数学模型本质上是对复杂现实的抽象,使问题简单化和直观化,以便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数学模型在用于管理决策和经济分析时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是一个非常有限的量的关系,现实经济中有很多复杂的问题,是单纯的数学模型不能表现的,还需借助于定性的分析方法。
数学模型主要的应用方向:
◆ 需求预测。企业在确定某种产品的生产规模之前,需要对市场的发展潜力进行预测,可以创建相关的数学模型,来表现影响市场发展的各种因素在量上的变化,进而分析这些变化对需求所产生的影响的大小。
◆ 生产分析。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产品结构的确定,都可以通过创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决策。
◆ 成本决策。成本是直接影响利润的因素,是企业发展最为关注的一个焦点。当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向或者扩大规模时,在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应该确定一个什么样的成本水平,可以应用数学模型进行科学分析。
◆ 市场分析。市场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概念,在实践中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态。创建数学模型,可以分析不同性质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所可能选择的规模、价格和竞争策略。
◆ 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未来状态的预测。可以通过创建数学模型来表现在一项投资中,各种相关因素的量的大小以及量的变化所可能产生的对效益的影响。
数学模型主要的应用方向:需求预测、生产分析、成本决策、市场分析、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