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城市经济学城市增长

城市经济学城市增长

发布时间:2021-02-11 14:11:12

⑴ 城市经济学中怎样定义城市规模的

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区分城市规模大小,各国的具体分级标准不尽一致。我国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城市规模包括两个内容:城市总规模和单个城市规模。

总规模
城市总规模是指一个国家城市的数量,城市人口总量及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单个城市规模
单个城市规模是指每个城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和社会经济实力。
密切关系
城市总规模与单个城市规模之间的密切关系可用以下函数表示:城市总规模=城市数量×单个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但因用地规模随人口规模而变,故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人口总数)来表示。关于制约城市发展规模的因素,松巴特(W.Som- bort)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进程时,运用递进分析方法研究了决定城市发展规模的因素为:①取决于生活资料供给区域产品数量和剩余产品数量;②若生活资料供给区域大小和总产品数量一定,则取决于剩余产品所占的比率;③若生活资料供应区域大小和剩余产品比率一定,则受土地肥沃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制约;④若剩余产品比率和土地条件一定,则受生活资料供给区域广度的制约;⑤生活资料供给区域的广度受交通技术条件制约。该理论的核心是:农村区域所能提供剩余农产品的数量,是城市人口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农村能养活多少非农业人口,城市就可能发展到多大规模。在现代生产水平下,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人类的食品结构更加复杂,食品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再完全依赖于农村所能提供的农产品数量。即使世界上某个城市发生粮食短缺,现代市场信息和运输手段也会很快从其它地区运来进行调剂。故松巴特的理论失去了现实意义。以后又有人用“门槛”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规模。近年西方和苏联一些学者从经济效益和人均劳动生产率出发,认为城市规模越大,效果愈佳,主张发展大城市,从根本上否定城市合理规模的存在。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合理规模是客观存在的,是指有利于发挥城市职能作用,便于安排生产、生活及各项设施,并能收到最佳效果的城市人口规模。从技术经济角度(如城市市政设施基建投资或建设造价与经营费用)以及行为心理和社会学因素考虑,人口为5~7万和10~20万是中小城市两个最佳规模。世界各国提出的城市合理规模的人口指标为:5~7万人到20~30万人(苏联),25~35万人(美国),15~30万人(日本),25万人左右(英国),30~50万人(法国)。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中国学术界也有所反映。但从中国具体情况看,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控制(或限制)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基本国策。
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区分城市规模大小,各国的具体分级标准不尽一致。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

下限,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这种分类反映了部分国家的惯例。中国在城市统计中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如下: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⑵ 历史上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有哪些经济学的解释

根据随机游走理论,如果一个城市受到了短期的冲击,那么其影响将是永久性的。冲击内前后的增长速度容将不存在相关关系。如果城市的发展是由地点基础禀赋决定的,那么经历过轰炸破坏之后的地区,由于基础禀赋并未改变,因此受的破坏越严重,则恢复时的速度越快,换言之,历史冲击与随后增长速度是负向关系。

⑶ 如何利用城市经济学五个原理做城市布局

1.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平衡
一般来说,通过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环境下获得相同的效果水平,并在各自满意的和不满意的区位居住。土地价格的调整可以使厂商间达到区位均衡。

2.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后果(城市集聚效应)
自我强化效应是指出示易经发生变化的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产生额外变化的过程。
所以可以利用自我强化效应,生成CBD等。

3.外部性导致非效率
消费者想从产品的消费中获取收益,如果交易参与者之外的人承接了一部分交易成本或利润,产生了外部性。即这部分人承担了交易的外部性。城市内部存在多类的外部成本和收益,政府通常采取征税或给予补贴的方式来时外部性内部化。

4.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
当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二产出上升时,便产生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主要有两个方面引起,一是投入要素的不可分割性;二是专业化的因素。如果没有规模经济,城市就不会存在,规模经济在城市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
如果厂商进入市场不受限制,我们预期会有更多的厂商进入市场,知道市场的经济利润为零。在城市经济学中,竞争有一个空间维度。伴随着空间竞争的展开,每个厂商在自己公司的周围都会形成区位垄断性,但是市场的非壁垒性使厂商保持了竞争的状态,而其他厂商直至经济利润下降为零时才停止进入市场。

以上。

⑷ 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1城市经济的作用及其运行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的共识。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局的发展。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城市经济的作用①城市经济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②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支柱。③城市经济的发展,加深了社会分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④城市经济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①空间上的集聚性与规模性。空间集聚性是城市的本质特征,也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②系统上的综合性与网络性。现代城市经济系统通常都包括工业、建筑、房地产、金融保险以及信息等系统。城市经济系统是这些系统的综合。这些系统之间、各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都存在种种经济关系,他们相互关联与交融,使城市经济又具有网络性的特点。③运行商的开放性与外部性。④绩效上的高效性与裂变性。城市的人均投资低于农村,而投资取得的效益却比农村高。城市经济的高效性,使得城市经济以较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和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呈现裂变性的特征。

城市经济运行的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的问题。②城市空间规模增长管控问题。③城市经济空间与城市经济空间的合理配置问题。④城市空间范围内产业结构问题。⑤城市空间范围内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问题。

对上述城市经济运行问题的分析探讨,是城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经济、城市空间规模经济与增长管控城市空间的合理配置、城市空间内的产业结构、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城市土地经济、人口经济财政金融经济、管理经济、住宅经济、福利经济、基础设施经济、交通经济、物流经济、环境经济以及城市与区域经济等。

2城市经济学学科的发展

城市经济学是随着现代城市及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多数学者认为,1965年美国人威尔帕·汤普森编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的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的诞生。西方城市经济学发展非常迅速。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形势的需要,城市经济学才被介绍到我国,并且发展迅速,很快确立了它的学科地位,成立了研究城市经济学的学会及系所,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城市经济学科理论与实际人才。我国城市经济领域的权威性学术团体——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宗旨包括:开展城市经济理论前瞻性理论研究,总结城市发展经济经验,传播城市现代化建设理论信息,推动全国学术研究成果交流,繁荣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发展。

我国城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新形势:(1)学科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强。(2)城市经济学研究将会更加注重实践性并将直面重大问题。当今城市社会的城市化规律与方针政策问题城市经济增长中经济组织结构、社会政治制度结构的作用及其对策、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城市竞争力问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实践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难题,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3)研究方式、手段以及方法将有大的变革。①个性化研究开始出现,“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②计算机应用更加频繁和突出。建立城市经济学数量经济模型,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③由专门化研究走向综合研究趋势明显。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将成为必然选择。(4)城市经济比较研究也将成为一个趋势。城市经济研究将逐步摆脱对单一城市的研究,开始注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不同城市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研究。

⑸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城市经济学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其研究重点为探讨城市重要经济活动的状况,彼此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与其它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关系等。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各国,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城市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住宅、交通、环境、公共设施不足等,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为了探索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方法,开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于是产生了城市经济学。
其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衰退、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②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③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④城市人力资源经济。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⑤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⑥城市发展政策。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各国、日本、前苏联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这与社会各界对城市经济学这一学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城市经济学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揭开城市经济学的庐山真面目。
http://ke..com/view/24514.htm

⑹ 历史上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有哪些经济学的解释

城市的产生,两种理论:
1. Classical Location Theory (古典选址理论)
最简单的模型:假设厂商的生产函数长期稳定(即个投入要素的比例不变),劳动力平均分布,生产要素集中度高,运输成本很高,运输单位生产要素和单位产成品的成本相同,都和运输的距离成正比。举个例子:生产1t 钢需要 铁矿石 + 煤炭,铁矿石只有从地点A可得,煤炭只有从地点B可得,钢材的市场在地点M, 那这个钢材生产厂商的选址应该在三角形ABM的重心G,才能使运输成本最小化。假如所有钢材生产厂商都选址在G,G就成了一个炼钢城市。这个模型很简单,也可以假如运输线路、要素替代率等等因素,但这个模型无法同时解释所有人的行为,因此不能分析一般均衡,也不能在一般意义上解释聚集经济。
2. Theori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聚集经济理论)
按照聚集区域的大小,分为厂商内部规模经济,行业地域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 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区域聚集经济
这其中形成城市的因素主要是三个优势(Marshallian Factors)
1) 人的聚集(Proximity to People),有三种优势
第一,Labour Market Pooling
从劳动者的角度讲,因为每个厂商的周期是不同的,如果你在一个有很多厂商的大城市,你的失业可能性遥远小于只有一个厂商的小城市,这叫保险动机(Insurance Motive)。另外,多家厂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会提高你的工资水平。
从厂商的角度而言,在自己面临搞市场需求,需要很大的劳动力投入时,在一个有很多劳动力的大城市,你可以按照市场工资水平雇用到足够的工人,这种优势大于在由你独自控制的小城市通过调整工资水平所获的的优势。详见Krugman(1991)。
第二,专业化。这是一个动态过程,专业分工效率越高的地方工资水平高,引效率高的专业劳动力,这又吸引了专业化的厂商……
第三,人的学习因素。大城市居民有更多机会和其他人接触,有更多机会获得经验,利于学习提高劳动力质量。
2)商品和要素的专业化。简单来说,在大城市消费者有更多消费品的选择,厂商有更多专业化要素投入的选择(比如零部件),也有更大的市场。
3)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s)Jaffe et al (1993)用美国专利引用的地区分布数据说明了Knowledge Spillovers在小范围地区才有显著性(highly localized)。这种信息的正外部性不仅存在于行业内部,更来源于其它行业,其带来的技术创新促使城市形成。
关于这三个优势的实证,见Rothensal and Strange (2001),在不同区域范围内支持了全部理论。另有Ciccone and Hall(1996), 结论是如果城市人口密度加倍,城市单位劳动力生产效率提高6%,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4%。

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城市的动态增长(growth),有三种理论:
1. Marshall-Arrow-Romer 或 MAR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说一个行业的在一个城市专业化、垄断化有利于这个行业/城市增长。认为垄断能使创新的正外部性内部化,从而鼓励创新促进增长。
2. Porter理论。同意专业化对增长的贡献,但不同意垄断的贡献。认为一个行业中的厂商在某城市的激烈竞争会使不创新的厂商破产,因此鞭策厂商不断创新,促进增长。
3. Jacob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行业多样化(diversity)有利于城市增长。一个是因为很多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其他行业,另一个因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收入,从而扩大本行业在这个城市的市场需求。
关于这三种理论的实证,Glaeser et al(1992)和Henderson et al(1995)提出了相反的结论。Glaeser et al支持Jacob的行业多样化理论和Porter的竞争理论,反对了MAR。但是这篇文章的实证方法有些问题,比如只考虑了每个城市六个最大的行业,没有区分成熟、新兴行业,没有加入某些控制变量等等。Henderson et al对这个问题再次进行了研究,认为成熟行业MAR理论成立,Jacob理论不成立,而新兴行业两种理论都部分成立,即:一个城市的多样化有利于吸引新兴行业的入驻,但对这个行业在这个城市的发展没有显著作用(起作用的是专业化)。

⑺ 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各国、日本、前苏联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这与社会各界对城市经济学这一学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城市经济学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揭开城市经济学的庐山真面目。 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城市经济整体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规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来探索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区域,是通过对城市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剖析,寻求城市与区域共同发展的机制,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方法、途径,这对于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过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之间关系的梳理,实施有效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是有意义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是为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⑻ 城市经济学中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城市发展必定受到资源因素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社会资源也是有限度的。人多粥少时,必然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当然会制约城市的发展。

⑼ 城市经济学的的发展要求论文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版其规律的经权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我国目前把城市经济学作为二级学科区域经济学下面的三级学科。
涵盖方面
1、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
2、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
城市经济学相关书籍
3、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
4、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
5、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研究内容
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
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衰退、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
城市内部结构
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

阅读全文

与城市经济学城市增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