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当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愿低价出售
符合经济规律,不符合人性,从人性角度来说是非常险恶的。
B. 为什么发生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廉价卖给穷人喝”
我个人认为资本家倾倒牛奶和房地产开放商的商品房空置不是一回事。
资本家倾倒牛奶是因为供给严重大于需求,而普通穷人的购买力非常低,如果按你说的办法,廉价出售确实可以收回一部分成本,但是这是有条件的,即价格要降至相当低的程度才可以实现市场出清。如果这样的话,所有的在售牛奶只能以这样的价格出售,将会遭受重大亏损。另一方面,还可以考虑预期因素。如果资本家廉价出售牛奶,则会形成降价预期,会对他以后的牛奶销售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而如果资本家倾倒部分牛奶,减少供给,将会使均衡产量减少而均衡价格上升,这样来说,虽然已经倾倒的牛奶是完全亏损的,但是尚未倾倒的牛奶仍可以以较好的价格出售,获得较好的收益。
因为牛奶属于非耐用消费品,有一定的保质期,完全从需求的角度解释显然是不全面的。
而建造商品房在经济学中是投资范畴而不是消费品范畴。
1.中国由于投资渠道较为狭窄,金融市场不发达,所以房地产投资是普通居民的重要投资渠道。但是因为商品房投资的特殊性(单价高、按套出售),所以居民的购买决策将更为谨慎。如果开发商大幅降价,商品房将失去其保值增值的功能,将导致投资需求大幅萎缩,甚至导致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进一步下降。
2.购买商品房不是买白菜冬瓜,今天买了明天还可以买。如果房地产开发商廉价销售的话,他以后开发出的房子就没人买了。但是如果他不愿意按照现价销售,即使他现金流紧张,只要国家不收紧银根,他就可以通过房产抵押获得贷款。公众的住房需求特别是刚性需求(如婚房需求)是客观存在并且较为紧迫的,你可以推迟一年两年却不可能一拖再拖,所以开发商却可以捂着房子等到你出手。
3.同样,开发商的廉价销售商品房又将导致预期的改变。个人认为商品房的需求曲线类似于股票,价格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正相关,无论在股票市场还是在房地产市场都存在追涨杀跌的现象。2008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下跌并没有导致成交量的提高;而2009年房价飞涨却出现了一波波的疯狂购买行情。
4.由于开发商开发成本特别是土地成本的刚性约束(一般认为土地成本约占4成左右),即使房地产开放商降价也只可能是适度浮动而不可能是大规模降价。
C. (经济学达人进!)大萧条时期,资本家为什么将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而不是降价以求抵消一定的成本
1,生产牛奶属于长期成本,生产周期长,供给弹性小,对市场感应不灵敏。
2,因为牛奶的需求弹性非常小,降价增加的销售收益弥补不了降价的损失。
3,用我们学过的弹性理论分析,无论是美国还是我们现在的中国,牛奶是生活必需品,弹性小,降价增加的销售收益,弥补不了降价的损失。因为养奶牛毕竟不是做服装,生产周期长,供给弹性小,对市场感应并不灵敏。3年前,成都地区乳业发展看好,所以很多企业(在政府的鼓励下)纷纷从事乳业生产,这样奶源偏紧,曾经出现鲜奶短缺。牛奶价格上升,由于需求弹性小,提高价格增加了奶牛养殖量和华西乳业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因此,市场调节(加上政府鼓励)的结果是,使奶牛养殖量的增大,大大小小奶牛饲养户加起来,1天的产奶量便达1000吨。其中,80吨鲜奶潮水般涌进了四川乳业三强之一的华西乳业有限公司。3年后的今天,在大大小小各家乳业公司的参与下,市场这个蛋糕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已经被挖到极至,换句话说,市场供给量增加而消费者的需求根本就没有消化这么多牛奶的能力。反映在华西乳业公司,只能按照每天处理60吨鲜奶的规模运作,过剩了整整20吨。这20吨怎么处理,和奶农定的合同是长期合同,不能随便毁约,否则就会丧失奶源,无论是降价收购还是拒绝收购都会断掉未来的业务联系。在如今乳业诸强以规模优势争夺市场和资源的时候,如此做法,就是把自己的货源拱手下滑,最后的损失不是倒掉这些牛奶能比拟的。即便目前倒了部分牛奶,市场也有了反映,300毫升的华西奶售价已从春节前的2.20元骤降至1.50元;每件华西奶也由50多元降至39元,比可乐、中档纯净水还要便宜。由于牛奶缺乏弹性降价的结果是减少收入和利润。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中国人也开始逐步能对这样的事情不太怎么吃惊了,不会像过去一样问出“弱势群体还买不起牛奶,你们却把它倒掉,怎么可以?”这样对市场经济完全陌生的问题了。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时把牛奶倒到河里是由于缺乏政府宏观调控,无政府经营的恶果,那么中国造成倾倒牛奶这一现象则是什么原因?这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D. 为什么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喝
从经济学角度讲,牛奶的储存、运输需要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即便是白送也要花钱,资本家从成本上考虑,倒掉比其他任何方式都划算。
E. 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喝,是因为坏吗
从08年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我们在思考市场机制失衡问题时,即便不是左派人士也很自然会联想到马克思学派在批判自由市场经济时提到的一个故事情节:那就是,危机暴发时一边是贫民的孩子忍受着饥饿没有足够的食物供给,另一边是大量的牛奶生产出来后却销售不了而被倒掉!
在这个故事模型里,左派学者看到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润至上的弊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给穷人喝!
当然,尽管Lz本人以前也是这样认为。但这里确实有一个误解必须提出来!也是为支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右派人士平个反!并且也有助于大家认识事物本质,对思考解决现实问题做点贡献!
"资本家倒牛奶"对于我们可能有点遥远了,这很难理解!那么我们来找找身边的事例,用最近山东的菜农来说明问题!
最近山东的大白菜迎来了丰产,可农民丰产却不丰收,大白菜价格一路暴跌,最低批发价才五分钱一斤!而且还出现了很多白菜直接被扔掉的现象、而城市市民在市场上买菜仍然要每斤一元以上!这种现象虽没有“倒牛奶"那么极端,但现象的本质却是一样的!一边产品"过剩";另一边产品“不足“!这是典型的市场失灵!有人说此时市场机制不灵了,需要政府进行干预调控!暂且不说政府该不该调控,因为承认了政府调控就意味着承认了市场的无效,也就相当于承认了马克思学派对自由市场的定义!这都是后话!
我们今天只探讨为什么要"扔白菜"的问题!如果可能,当然是能找到一个办法不让农民扔白菜那自然更好!
这里需要提示一下,农民扔白菜的现象虽是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但和书本中“万恶"的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有所不同,至少“可恶性"要少很多!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倒牛奶的现象也不是资本本身想要的结果,在这里,资本家和贫民一样都是无辜的!
现在说山东农民,山东农民种了很多白菜!去年白菜价格高,今年白菜价格低!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去年价高可白菜都销完了,今年价格低到每斤五分钱,可白菜却依然滞销!这是为什么呢?学过市场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价格引导市场进入供求均衡的理论!按照这套理论,当白菜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时,其需求应该会接近甚至超过供给!这样就不会出现白菜被扔掉等市场浪费现象!当然有人会提出,供给量过大,已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这也正是社会的主流认识,然而这种说法是相当无知的!因为中国有十三亿人口,而且中国人的消费满足率并不高!也就是说,在现阶段不管中国农民种多少蔬菜养多少生猪,对于中国人的实际消费需求还远远不够!所以说供给大于需求是不合理的!
另外,如果供给真大于需求了,那么市场零售价格也应该会大幅下降!而事实是,城市市场零售价依然较高,市民实际消费量并没有增加!而农村农民批发价即便低致五分钱一斤,甚至是白送人都没人要!这里明显可以感受到市场分割的存在,也就是一个市场被某种力量硬生生的分割成了二个市场!在零售市场上白菜实现了局部的市场价格下的供求均衡!而在农村收购市场供给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即便价格为零,其市场需求也难以增长。此时便出现了白菜被扔也没人要!我们在想,为什么农民不把菜送到城里去卖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白菜从菜地到消费市场中间物流必须支付的所谓固定成本!
因为物流成本基本是固定不变的,当零售市场的零售价格低于或略等于物流成本时!该商品就失去了交易意义!即便是市场真实需求依然巨大,但供给商供给商品的动力也会消失!此时,便会出现一边商品过剩成为垃圾,另一边人民需求仍然被压抑!这与资本家的良心无关!而是属于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后果!
然而,在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因为交易成本的难以下降,所以当零售价格低于该商品的交易成本时,该商品就会丧失交易意义!
而避免市场分割造成浪费的方法,要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要么防止价格下跌至交易成本以下!
F. 当年资本家倒掉牛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要理清楚一点,咱们出门在外奔波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养家,在这一点上资本家和劳工的想法是一样的,司马迁早在2000多年前就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不能总是让别人为你做贡献,这不实际。
1929年至1933年之间,以美国为中心 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首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起因是多样性的,简单总结一下,由于此前的一战大大刺激了美国国内的生产,给美国带来了一波繁荣。
(美国农场主倒牛奶)
对此有人批评美国资本家没人性,宁可把牛奶倒了也不给老百姓免费喝。
至于为什么不把牛奶送给穷人喝?这个想法太天真了。
首先,农场主倒掉牛奶本身就是因为牛奶价格跌破成本价,农场主希望通过减少牛奶供应量来提高牛奶价格,一旦送给别人免费喝,就更不会有人去买牛奶了。
再者,把牛奶送出去也需要花钱,奶牛场一般都是建在郊外,要把牛奶送到城里需要运输费用,本身牛奶的不挣钱了,还要再赔钱运输,这买卖谁会干?
那如果让市民自己过来取呢?这些想法也不现实,当时汽车没有普及,市民跑到农场取牛奶也很艰难,况且人太多了会出乱子,万一把农场抢了呢?所以说就地销毁农产品是最省钱的办法。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被销毁了,农场只是主销毁部分粮食、牛奶等产品,目的是减少社会供给,保证价格,都销毁了他不赔死了。
美国经济大萧条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对经济管控的态度,在罗斯福上台后,美国政府彻底放弃了对经济的不干预政策,开始利用行政手段介入经济危机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事实上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人类贪欲与现实生财富之间的矛盾,现有的社会总财富是固定的,但大家都疯狂的渴望赚钱,于是就出现盲目投资,过度投资,自然会出问题。
G. 资本家为什么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喝
因为公平性。
H. 金融危机时,为什么资本家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便宜卖给人们
因为在经济危机的时候,生产过剩,资本家,东西卖不出去,如果把东西给别人的话,资本家既没赚钱,又赔了东西,这样的话他们有钱也不会买了,资本家为了不让产品降价,不得已把产品卖掉。
I. 资本家为什么会把牛奶倒掉,而不分发给穷人
课本里所谓的“资本家”大多都是独立的奶农。
根据供求规律,当需求一定的时候,商品供给的增加会降低产品的价格。
市场经济中参与者,总是会遵从一个简单的规律,那么就是在进行市场活动时,其获得的收益必须要大于付出的成本。对于大萧条时期的农民来说,随着牛奶价格的降低,他们逐渐发现似乎没有在进行牛奶交易的必要了。
在市场中,想要完成一笔交易的所花费的成本不仅仅是商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还需要付出运输、搜寻信息、时间等成本,在经济学中,我们把这些为了达成交易所花费的成本称之为交易费用。我们将用这个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
诚然,牛奶已经产出,而且不易储存,如果卖不出去的话就会坏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奶农可以接受牛奶的任何价格。因为,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交易费用。具体到牛奶的交易当中,牛奶的运输费用、奶农找收购商花费的时间等都可以计入到完成牛奶交易的成本中去,而且这个成本并不是固定的或者说一劳永逸的,而是每进行一次交易都需要花费的。
所以,当奶农发现把牛奶全卖了所获取的收入都比运输牛奶花的费用少的时候,奶农理所当然地失去了交易的动力。另外,奶牛也不是想产奶就产奶,想停止泌乳就停止泌乳的,到点儿了奶农就得给奶牛挤奶,否则对奶牛身体还有伤害。而且牛奶储存又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所以这时候奶农除了倾倒牛奶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当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低于商品的物流成本时,对生产者来说,该商品就失去了交易的意义。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才会导致一面是穷人喝不起牛奶,而奶农还会同时把牛奶给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