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经济学中mfc,f是什么意思
最近在复习经济学,简单从网上截取的:
P:价格 Q:数量 D:需求 S:供给 E:均衡(或期望)e:弹性 ed:需求的价格弹性 es:供给的价格弹性 exy: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U:效用 TU:总效用 MU:边际效用 CS:消费者剩余
MRS: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L:劳动力 K:资本 TP:总产量 AP:平均产量 MP:边际产量 MRTS:边际技术替代率 C:成本 STC:短期总成本
TFC:总不变成本 TVC:总可变成本 TC:总成本 AFC:平均不变成本 AVC:平均可变成本
AC:平均总成本 MC:边际成本 LTC:长期总成本 LAC:长期平均成本 SAC:短期平均成本
LMC:长期边际成本 SMC:短期边际成本 TR:总收益 AR:平均收益 MR:边际收益 PS:生产者剩余 MP:边际产品 VMP:边际产品价值 W:劳动价格 MRP:边际收益产品 MFC:边际要素成本 r:利率 PEP:价格扩展线
微观所有的公式只有两个,那就是效用论的d(U)/d(X)=0
和生产论的dπ/dl=0(求k的时候就是dk),所有一切的共识全都是从这两个式子加上不同的条件推导出来的
这下不用再问这几个字母啥意思了吧
u效用,x产品(x1,x2.。。。。。xn),π利润,l劳动,k资本
D--需求,S--供给,Q--产量,P--价格,E--均衡,U--效用,M--边际,R--替代,A--平均,T--总的
TFC:固定总成本
TVC:可变总成本TC:总成本
AC:平均成本
AFC:平均固定成本
AVC:平均可变成本
MC:边际成本TP:总产量
AP:平均产量
MP:边际产量
MR:边际收益
AR:平均收益TR:总收益
AC:平均成本TC:总成本
Ⅱ 微观经济学中MC和AC怎么求
MR=MC=AR=A
AR:平均收益、MC:边际成本、MR:边际收益、AC:平均成本。
盈亏平衡的短期均衡AR=AC,厂家获正常利润;当供求平衡时,MC与MR的焦点也正好是与AC的焦点,即MR=MC=AR=A。
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单位产量售价)高于边际成本时,是划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必然会出现亏损;只要增加一个产量的收入能高于边际成本,即使高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
因此计算边际成本对制订产品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指出,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为企业获得其最大利润的产量。
(2)微观经济学中mfc怎么算扩展阅读:
边际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变化规律,配合边际收入,计算边际利润。
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0时,方案可行。
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0时,方案不可行。
边际成本的变化规律:
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与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相似,也先随产量增加而降低,达到一定规模后开始增加。只不过它达到最低时的产量比平均总成本及平均变动成本的较小,在平均总成本与平均变动成本达到最低点时,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是由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决定的。当产量增加时,平均固定成本迅速下降,加之平均可变成本也在下降,因此短期平均成本迅速下降。
随着平均固定成本越来越小,它在平均成本中也越来越不重要,这时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又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表明随着产量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动规律。
Ⅲ 微观经济中,MC,ATC怎么求
MR=MC=AR=A
AR:平均收益、MC:边际成本、MR:边际收益、AC:平均成本。
盈亏平衡的短期均衡AR=AC,厂家获正常利润;当供求平衡时,MC与MR的焦点也正好是与AC的焦点,即MR=MC=AR=A。
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单位产量售价)高于边际成本时,是划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必然会出现亏损。
只要增加一个产量的收入能高于边际成本,即使高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因此计算边际成本对制订产品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指出,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为企业获得其最大利润的产量。
(3)微观经济学中mfc怎么算扩展阅读:
边际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变化规律,配合边际收入,计算边际利润。
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0时,方案可行。
当边际收入-边际成本=边际利润<0时,方案不可行。
短期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是由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决定的。当产量增加时,平均固定成本迅速下降,加之平均可变成本也在下降,因此短期平均成本迅速下降。
以后,随着平均固定成本越来越小,它在平均成本中也越来越不重要,这时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又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表明随着产量增加先下降而后上升的变动规律。
Ⅳ 微观经济学中MC•Q=VC嘛
MC = dC/dQ = dVC/dQ
由MC*Q = VC可得
dVC/dQ*Q = VC
设Q=1时,VC(1) = VC1,则
上述微分方程的解为
VC = VC1*Q
故:版权
当VC且仅当VC = VC1*Q时,有
MC•Q=VC
否则:
MC•Q≠VC
Ⅳ 求助:微观经济学中MR*MP=MFC MC*MP=MFC是怎么推出来的
这个是对生产要素求导得出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我们知道,反需求函数为回P=f(Q),那么收答益就为R=PQ=Qf(Q),而Q又为生产要素的函数,即Q=f(K,L) ,因此我们求利润最大化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中边际收益就为先对收益R中的Q求导乘以对Q中的要素求导,即为MR*MP。同理边际成本也为要素的边际成本即MFC ,而MFC=MC*MP(与上求边际收益一样)。因此MR*MP=MFC MC*MP=MFC。
Ⅵ 微观经济学 请问表里的STC SVC VC SAC SMC怎么算帮我再帮我完整的填下表格 求帮
STC表示短期总成本
FC表示固定成本
VC表示可变成本
SAC表示短内期平均容成本
SMC表示短期边际成本
AR表示平均收益
TR表示总收益
MR表示边际收益
其中总收益 TR=P×Q AR=TR/Q
而完全竞争市场有一个很奇怪的特征 那就是 AR=MR=P 因为处于这种市场情况下 产量的增减不会影响到价格的变化 所以才有这个特征
这个表里一开始Q=0时STC是14 说明固定成本就是14 那固定成本这一列你可以都写14了 总成本=可变成本+固定成本 边际成本是Q的总成本减去Q-1时的总成本 平均成本就是总成本除以Q
这下子你会算了吧
Ⅶ 微观经济学mc公式
在短期内,边际成本等于变化的投入要素的价格,即w,除以其边际产品.投入要素内可以指固定的工资率容
可变成本VC=w·L,在这个等式中,如果w指代固定的工资率,那么L就是指劳动量,可以是劳动者的人数,或者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FYI.
Ⅷ 西方经济学中厂商要素的使用选择一种是w=vmp=mp*p,还有一种是mfc=mr*mp,怎么...
MFC定义是边际要素成本
W是劳动的价格 完全竞争市场下 W=MFC
和MR=MC的道理一样,厂商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会使最后增加使用的那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收益等于为使用他所支付的成本,既MRP=MFC
其实通过数学方法可以推导出W=VMP=MFC=MRP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他们与需求曲线重合 是一条线
Ⅸ 微观经济学中MPL怎么算的
MP=总产量的增加量Q/劳动的增加量 L
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在短期中可以把生产要素分为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当固定生产要素不变而可变生产要素增加时,产量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
起初随着可变生产要素增加,由于固定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边际产量(即增加的产量)递增,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随着固定生产要素接近于充分利用,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增加仍可以是正数,但增长率递减,这时总产量仍在增加,但速度是递减的。
(9)微观经济学中mfc怎么算扩展阅读: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不仅对农业重要,对其他部门也同样重要。企业富余人员存在,机关人浮于事,都是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表现形式。“减人增效”是这一规律的运用。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生产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和固定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才正确。在长期中,如果生产技术进步或固定生产要素增加(或者说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就不起作用了,代之而起的是其他经济规律。所以,我们也不能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绝对化。
Ⅹ 宏微观经济学的所有计算公式及详解
留个邮箱,我发高鸿业的西经给你,宏微观题目答案都有。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C(Y-T)+I(r)+G,其中消费函数也可表示成
C=a+b(Y-T);投资函数也可表示成I=c-dr,其中c为自生性投资,d为投资的利率弹性(也就是投资曲线的斜率)。G为政府购买。
这样,可得Y=800+0.63Y + 7500-20000r + 7500,
即0.37Y=15800-20000r……………………………… ①
货币需求等于供给:0.1625Y-10000r=货币名义供给/价格水平=6000/1
可得0.1625Y=6000+10000r……………………………… ②
解方程组①②,得Y=40000,r=0.05,
即GDP=40000亿美元。
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书上29页有的公式:
Y=C+I+G+NX,Y即为GDP,NX为净出口。
补充,重点是最下面的两个链接:
(1)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数量 X 物价水平)/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到其支付总额-延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2)率
剩余价值率:衡量资本剥削劳动的程度 揭示资本家的剥削
m’= m/v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率:衡量资本增值程度 掩盖资本家的剥削 p’= m/(c+v)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利润率与c/v(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利润率与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成正比
年剩余价值率:衡量一年中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M’=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m’v n/v=m’n
年利润率:衡量一年中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p’=M/(c+v)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衡量借贷资本的增值程度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自有资本 衡量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增值程度
平均利润率:取决于各部门利润率 社会预付资本在各部门中所占比例
(3)剩余价值形式公式:
超额剩余价值 = 商品社会价值 - 商品个别价值
超额利润 = 商品社会价格 - 商品个别价格
生产价格 = 生产成本 + 平均利润
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率 土地价格 = 地租 / 利率
(4)地租
级差地租 = 劣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 - 优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
绝对地租 = 农产品价值 - 社会生产价格
(5)资本理论
资本周转次数n = 1年 / 周转一次花费时间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 使用年限 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预付资本总周转(平均周转)= (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总价值+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的总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6)社会资本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m) = II c
具体实现条件: I(c + v + m) = I c + II c
II(c + v + m) = II(v + m) + I(v + m)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首先追加生产资料 I(v + m)>II c I(c + v + m)>I c + II c
追加消费资料 II(c + m – m / x)>I(v + m / x)
II(c + v + m)>II(v + m / x) + I(v + m / x)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v + m / x) = II(c + c)
具体实现条件:I(c + v + m) = I(c + c) + II(c + c)
基本原则:
a.总量不变,II(c + v + m) = I(v + v + m / x) + I(v + v + m / x)
b. m m / x
c. 遇到c加 c; 遇到v加 v。
总结:
实现条件都是“=”,前提条件都是“〉”。
经济学上的公式
e^n =1+n/1!+n^2/2!+,,,,,,+n^i/i!+,,,,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代表变化量,这个符号只出现在求弧弹性运算里.算法是后项减前项,比如从a点到b点的△Q=Qb-Qa。
在点弹性运算中,△Q趋进于无穷小(例b点无限趋进于a点),此时用dQ,dP表示,即对于需求函数,Ed=-(dQ/dP)*(P/Q)。其中dQ/dP是指Q对P求导或偏导。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C(Y-T)+I(r)+G,其中消费函数也可表示成
C=a+b(Y-T);投资函数也可表示成I=c-dr,其中c为自生性投资,d为投资的利率弹性(也就是投资曲线的斜率)。G为政府购买。
这样,可得Y=800+0.63Y + 7500-20000r + 7500,
即0.37Y=15800-20000r……………………………… ①
货币需求等于供给:0.1625Y-10000r=货币名义供给/价格水平=6000/1
可得0.1625Y=6000+10000r……………………………… ②
解方程组①②,得Y=40000,r=0.05,
即GDP=40000亿美元。
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书上29页有的公式:
Y=C+I+G+NX,Y即为GDP,NX为净出口。题中没出现净出口,就不要了。。。。。。。这个其实很简单啊,IS-LM模型就这些个东东:)
宏观有重复 微观---
,西方经济学最难的不是公式和算式,其实只要你知道了一些规律,其实记住几个重要公式就什么都可以解决了.最点是它的一些理论的解释和分析,还有它所包含的图形的分析,包括它的变化趋势等等,要想学好这门,不看书是不可能的,还有你要每个字的看,理解是关键,有的时候要是你理解了,甚至都不需要再背了.对于文科生也不是难的,加油~
西方经济学:就是从外国引进的的,主要是西方经济思想
微观经济学:讨论的主要是微观层面经济学,立场一般是企业或者叫厂商
宏观经济学:讨论的是宏观层面问题,一般是针对国家层面
目前的书通常都是这样的公式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事实上也并不完全是这样,比如社会主经济学也是既有宏观也有微观
够不够清楚呀?如果不懂你再问吧
巧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公式
(1)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数量 X 物价水平)/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到其支付总额-延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2)率
剩余价值率:衡量资本剥削劳动的程度 揭示资本家的剥削
m’= m/v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率:衡量资本增值程度 掩盖资本家的剥削 p’= m/(c+v)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利润率与c/v(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利润率与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成正比
年剩余价值率:衡量一年中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M’=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m’v n/v=m’n
年利润率:衡量一年中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p’=M/(c+v)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衡量借贷资本的增值程度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自有资本 衡量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增值程度
平均利润率:取决于各部门利润率 社会预付资本在各部门中所占比例
(3)剩余价值形式公式:
超额剩余价值 = 商品社会价值 - 商品个别价值
超额利润 = 商品社会价格 - 商品个别价格
生产价格 = 生产成本 + 平均利润
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率 土地价格 = 地租 / 利率
(4)地租
级差地租 = 劣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 - 优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
绝对地租 = 农产品价值 - 社会生产价格
(5)资本理论
资本周转次数n = 1年 / 周转一次花费时间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 使用年限 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预付资本总周转(平均周转)= (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总价值+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的总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6)社会资本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m) = II c
具体实现条件: I(c + v + m) = I c + II c
II(c + v + m) = II(v + m) + I(v + m)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首先追加生产资料 I(v + m)>II c I(c + v + m)>I c + II c
追加消费资料 II(c + m – m / x)>I(v + m / x)
II(c + v + m)>II(v + m / x) + I(v + m / x)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v + m / x) = II(c + c)
具体实现条件:I(c + v + m) = I(c + c) + II(c + c)
基本原则:
a.总量不变,II(c + v + m) = I(v + v + m / x) + I(v + v + m / x)
b. m m / x
c. 遇到c加 c; 遇到v加 v。
总结:
实现条件都是“=”,前提条件都是“〉”。
巧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公式:课本第284页的一大堆公式有规律可寻,凡是有三角符号的都是指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大于号)是指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例:2004年7月《马政》的其中一题多项选择题:
3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包括( )
A.Ⅰ(v+m)=Ⅱc
B.Ⅰ(v+△v+ )=Ⅱ(c+△c)
C.Ⅰ(c+v+m)= Ⅰc+Ⅱc
D.Ⅰ(c+v+m)= Ⅰ(c+△c)+Ⅱ(c+△c)
E. Ⅱ(c+v+m)= Ⅰ(v+△v+ )+Ⅱ(v+△v+ )
经济学上的公式
e^n =1+n/1!+n^2/2!+,,,,,,+n^i/i!+,,,,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代表变化量,这个符号只出现在求弧弹性运算里.算法是后项减前项,比如从a点到b点的△Q=Qb-Qa。
在点弹性运算中,△Q趋进于无穷小(例b点无限趋进于a点),此时用dQ,dP表示,即对于需求函数,Ed=-(dQ/dP)*(P/Q)。其中dQ/dP是指Q对P求导或偏导。
例题讲解:
先求均衡点:Qd=Qs,此时Q=48,P=6
再求需求点弹性:Ed=-(dQ/dP)*(P/Q)=2*(6/48)=0.25
最后求供给点弹性:Es=(dQ/dP)*(P/Q)=3*(6/48)=0.375
补充:对于正常品,求需求点弹性时公式里有负号,弧弹性也有。而供给弹性公式中没有。这是为了保证弹性为正。但对于劣质品与吉芬物品就不一样了,反正求完之后发现是负的就在公式里加个负号以求正就行了……衡量弹性以1为界而不是0。
“例如已知Q的数值,那么△Q怎么计算?”如上所说,求△Q,必须先知道两点(如a点和b点),然后Qa-Qb=△Q。如果求点弹性,就先说明这个Q是对于需求曲线而言还是对于供给曲线而言,然后针对不同曲线求出相应的P,利用上面给出的公式求弹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