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保险经济学的我国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在国内保险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中,很少有人专门研究保险经济学。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虽然有以保险经济学(或经济学的某个专题,如保险需求等)命题的著作和文章,由于多数作者是保险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多从其实际工作经验出发,使得这类保险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大多是关于保险的理论与实务的解释,很少有人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阐述,这就很难界定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谈不上科学意义上的保险经济学。即便是学界的研究,也存在诸多问题。譬如,许多著作者尽管经济理论功底较为扎实,但往往是保险理论基础薄弱,大多仅仅从“局外”的观点对保险经济问题进行审视,未能深入保险的实质问题,显得这些研究对保险实际问题的立论不足,难以系统利用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来阐释保险实务的诸多问题。这种研究处于对保险经济研究的初始阶段,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保险经济理论体系,更谈不上形成了完备的保险经济学学科体系。作为一门完整系统的保险经济学,仍需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努力来创建。下面我们即对国内学者对保险经济学的研究文献作.一个简要回顾,以便对我们提及的问题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汤鹰(1991)《保险经济学》一书从保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保险的性质和特征、职能和作用、保险基金及其运动、保险的组织形式、再保险、保险的经营原则和经营决策、保险的需求和供给、保险的运行机制等诸方面对保险的经济形态和职能进行了论述。从这个框架来看,依然没有脱离保险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与我们开设的《保险学(原理)》课程并无实质区别,仅仅是添加了对“保险的需求和供给”的简要分析。在一学者对此书的序言中提及倒也中肯,保险经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保险经济理论需在保险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陈凤玺,1991)。此书在诸多问题上更需探讨和改进。陈兴堤等(1992)在《保险经济分析》一书中述及保险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时,仅就其意义、内容、种类、组织和步骤做了简要的定性说明,且“内容”也仅仅是从保险业务活动、财务成果、保险资金运用等三个方面的陈述,并无进一步的定量研究。
魏迎宁、杨家发(1994)《保险企业经济活动分折》一书,仅仅在“市场分析”一章中分析了保险市场需求的一般特征和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其他各章节则完全从实务方面阐述了保险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实用方法技术。
杜金琦、李曦辉(1995)《保险经济新论》一书,对保险的经济环境、经营管理、保险市场和保险的运作规则以及保险经济的发展趋势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述。
任若恩等(2000.02)从现代经济理论出发,系统地阐述了保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主要包括:保险经济学的一般问题,保险和效用理论,保险和竞争均衡,人寿保险,商业保险,家庭保险,不可保风险,风险理论和政府监督问题等内容。系统地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在现代金融市场环境中保险行业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
刘茂山教授(2000.07)《保险经济学》(修订本)保持以保险商品为理论基础,以保险经济关系为导线,以保险经济原理、保险经济市场、保险经济运行、保险经济效益和保险经济管理为框架的总体结构。书中对各种保险经济关系的分析较为深入,亦较为系统。但该书主要是借助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尽管借助必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工具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有必要提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广泛使用。但这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保险经济学的体系框架相去甚远,而且这种分析工具在保险这种“舶来品”的应用方面是否本身就应该更多借助西方经济理论值得关注。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无疑为我们目前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的改进注人了新的活力,有必要借鉴和提倡,理论是相通的,况且我们早已步入“保险是商品”的时代——市场经济,西方保险经济学理论研究似乎有更多可资借鉴之处。
张庆洪(2004)认为,保险经济学的确涉及广泛的知识,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一般经济学的知识是阅读本书必备的基础;常用的经济分析工具,如微积分、概率论等也是保险经济学需要的分析工具。此外,近年来在经济学中作为分析工具的期望效用理论、博弈论也是阅读本书需要了解(最好是掌握)的知识;部分内容还用到了最优控制理论。
以上主要是关于保险经济学的论著和教材的情况,我们对现存的其他文献进行一个简要回顾,研究亦并不多见,我们在此仅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章。譬如,对保险需求研究较早的有“保险业发展研究”课题组(1990)、楚军红(1998)、黄寿山和李开斌(1999)、卓志(2001)、闫建军和王治超(2002)等,他们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吴九红和郑垂勇(2004)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对我国的监管进行了评价。孙祁祥、郑伟(2004)通过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保险监管的演进。魏华林、蔡秋杰(2005)论证了,保险费率监管的“公众利益理论”与费率监管实践是相吻合的,费率监管目的在于通过保险监管来纠正恶性价格竞争这一市场失灵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保险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保险经济理论的研究必然会步步深入。相信通过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努力,必将有利于深入探讨并开发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保险经济理论,创立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保险经济学学科体系。
② 人寿保险的种类
这是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材的核心课程孙祁祥教授编写的《保险学》,其中有关人寿保险的种类是这样分的。
分为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
③ 保险和保险精算有什么区别有哪些不同的专业课
保险和保险精算的区别:
一、专业分类不同
1、保险专业培养适应保险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具有保险学、保险业务与管理、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能够从事商业性保险业务的营销、经营管理、社会保险基金运作与管理、保险监管等实际工作以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保险人才。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事保险经营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宽厚扎实的现代经济、金融、保险及精算理论基础。
2、保险精算是依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对各种保险经济活动未来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性、估价和管理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如研究保险事故的出险规律、保险事故损失额的分布规律、保险人承担风险的平均损失及其分布规律、保险费率和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等保险具体问题。
二、专业课程不同
1、保险专业课程
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保险精算、财产保险原理与实务、人寿保险原理与实务、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保险营销学、公司金融、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民法、国际商法、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再保险、责任和信用保险、社会保险、保险投资、保险会计、保险学原理和保险理论与实务专题、运筹学、利息理论、精算数学、生命表构造与设计、寿险精算实务、资产负债管理、损失分布、风险理论、人口理论、社会保险等。
2、保险精算课程
除保险类课程外,还要主学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西方宏观经济学、西方微观经济学等。
④ 经济学和保险哪个好
本人保险学硕士毕业。对这里头的问题比较明白。
你这个问题太宽泛,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回答。因为很多学校都开设有经济学和保险学专业,但他们的强项和侧重点并不相同。
具体来说,文科类院校开设保险学的,更倾向于理论研究,楼上所说的保险精算师,不管是北美的还是国内的,都非常难考,需要极强的数理分析、统计学基础,更多的考精算师的人都是统计学或数学本科出身,然后才可能去考。这类学校的保险学专业竞争力较差,考精算基本无望。当然如果是比较著名的好学校例如人大、央财等的保险专业,你又是其中比较优秀的学生,还是有机会去银行总行和大保险公司总部的。如果是普通文科类院校,保险学出来就很危险了。搞到某某保险公司某某分公司某某营业部,就算不沦为卖保险的,也是做一些相当不爽的工作。
貌似南开有专攻保险精算的保险专业,这个离精算师更近一些。不过千万不要低估考精算的难度,据我所知就是读了那个专业的,最后能拿下北美精算的也寥寥无几。
说完保险学,再说说经济学。
经济学非常宽泛,理论、应用、产业,什么方向都有,也没大所谓。只要记住一点,如果选择经济学专业的话,一定要保证学的好、学的精。本科的话,经济学更多的是给你提供了一个知识背景,在此背景之下,你可以相对容易的去考一些有含金量的证书,CPA、CFA之类的,这些考试都是应用性较强的知识,拿下这些证书,可以作为你找工作很好的敲门砖。
⑤ 经济学考研,急~~~~~~~~~~~~~~~~~~~~~~~~~~~~~~~~~~~~~~~~~~~~~~~~~~~~
经济学是个大类吧。
不过考数三那是肯定的了。天津财经大学自然是很不专错的了。属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
你的问题是应该先确定学校,然后确定专业,不怕麻烦问句,你现在学的专业是?本专业和跨专业考还是很有区别的。
确定专业后再去按照学校的招生简章找专业课的书。
⑥ 买中国人寿保险有什么好处
寿险是学姐好感度最高的一种保险,它的保险责任非常简单纯粹,目的就在于“留爱版不留债”,是对家权庭爱与责任的最好诠释。
学姐建议,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成家的人,都要考虑它。
寿险分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配置寿险的目的,是防止家庭经济支柱身故后,在世家人的经济状况不足以应对房贷、老人赡养、儿童抚养等支出项目,引发家庭破碎的危机。
考虑到一般人到60岁后,一是进入退休阶段,赚钱能力不如以往,二是子女已成年,能承担起部分家庭经济责任,所以花甲之后家庭经济压力会相对小很多。
从经济学意义来看,这个时候即使万一身故,对家庭也不至于造成致命打击。
所以大多数人的寿险,保到60岁就完成“保险”的使命了。
如果60岁后对寿险仍有需求的,可以选择终身寿险。
但是,终身寿险的保障作用并不高,售价也高,更多的是将自身资产用保险的形式传承给后代。
因此,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定期寿险才是最能满足他们风险需求的保险产品。
⑦ 经济学类包括保险专业吗
经济学类包括保险专业,保险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在2012年修订的《版普通高等学校本权科专业目录》中,保险学属于经济学门类中金融学类下设的一个专业,标准学制4年,毕业后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7)人寿保险经济学扩展阅读
保险专业培养适应我国保险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具有保险学、保险业务与管理、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能够从事商业性保险业务的营销、经营管理、社会保险基金运作与管理、保险监管等实际工作以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保险人才。
通过理论教学,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保险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保险业务技能,获得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保险综合业务能力以及证券、投资基本技能。
⑧ 保险经济学的相关书籍
[美]G·迪翁、S·E·哈林顿编《保险经济学》
[英]S.R.戴康著《保险经济学》
[挪威]卡尔·H.博尔奇《保险经济学》
[美]侯百纳(Huebner,S.S.)著《人寿保险经济学》
孙祁祥、孙立明“保险经济学研究述评”
卡尔·博尔奇著《保险经济学》
张庆洪编著《保险经济学导论》
魏迎宁、杨家发《保险企业经济活动分折》
陈兴堤、江文清、刘昌贵《保险经济分折》
杜金琦、李曦辉《保险经济新论》
余修斌、周弋、马杰编著《保险经济学》
汤鹰《保险经济学》
卓志《人寿保险的经济分析引论》
陈兴堤、江文清、刘吕贵著《保险经济分析》
刘茂山编著《保险经济学(修订本)》
任若恩等编著《保险经济学》
孙蓉《商业保险资源配置论——机制设计与政策分析》
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
张先治“财务分析学科地位及体系构建”
杨淑娥、王爱芳“论财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体系构建”
曾康霖“试论当代金融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