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劳伦斯克莱因在经济学上有什么贡献
劳伦斯?克莱因是美籍犹太人,1920年9月14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城。
由于对经济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爱好,克莱因对当时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保罗?萨缪尔逊推崇备至。1942年,他从伯克利加州大学毕业后,接着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在保罗?萨缪尔逊的指导下学习。194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是该院第一个经济学博士。
他参加了芝加哥大学考尔斯委员会的经济计量学班子。在那里,他接受了一个挑战性的任务,继续简?丁伯根编制经济计量模型的尝试。当时的芝加哥,云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经济学家,可谓群星璀灿。这些人中,后来奇迹般地涌现出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克莱因开始了他的传奇式的模型编制者的生涯。他试图把数学、统计学工具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融为一体,并与考尔斯委员会的同事们一起发展了统计方法与体系,这些现在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学家基本训练的一部分。他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中的第一个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1942年夏季,克莱因离开了芝加哥,接受了加拿大政府顾问的职位。在渥太华的一个暑期,他帮助加拿大政府建造的第一个经济计量模型问世。之后他和妻子去了欧洲。在1947年10月到1948年秋季,他访问了许多欧洲的经济学家,有挪威的拉格纳?弗里希、特里夫?哈夫莫,瑞典的赫尔曼?华尔德、爱立克?伦德伯格、爱立克?林达尔、拉格纳?本策尔,还有荷兰的简?丁伯根,英国的理查?斯通等,还见到了正在访问奥斯陆的玻尔?挪里加拉斯木生和约根?佩德生。这一年的生活对他以后的研究工作多有启发。
克莱因回到美国后,应阿瑟?伯恩斯的邀请加入国民经济研究局,在一笔博士基金的支持下,对生产函数作一些经济计量研究,奠定了经得起考验的研究方法。与此同时,由于那时他对财产的估价特别是流动资产以及储蓄行为的效应也颇感兴趣,所以,他还参加了密歇根大学的调查研究中心的工作。在那里,他接受了福特基金的资助,创立经济计量学研究班。这番努力的结果是,克莱因和阿瑟?戈德柏格(当时是一位研究生)结交,和他一起建立了克莱因——戈德柏格美国经济模型。这个模型基本上是他在考尔斯委员会开始的工作的延续。
四年后,1954年,在统计研究所弗兰克?波查德的提议下,克莱因出任牛津大学统计研究所研究员,根据牛津储蓄调查的数据,编制了一个英国模型。这项工作在1957年获得了威廉?巴特灵奖。在牛津的四年中,他开始对理论经济计量学进行研究,探讨了统计推断方法。
1958年后,他又回到美国,加入宾州大学的教师队伍。他此后一直在该校的沃顿学院经济系做教授,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那里,他创制了一系列模型,后来被称为沃顿模型。1959年,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章,时年39岁。
20世纪60年代初,他为了资助宾州大学的数量经济研究,决定建立一家公司,向私人和政府部门出售经济计量预测结果,所得的资金用于补助学生,以及宾州大学经济系和范围更大的研究事业。
这期间,克莱因还广泛走动,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日本、以色列和墨西哥的模型方案进行工作。他还指导了一些论文。这些论文都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模型工程的组成部分。1960年,他首次访问日本,任大阪大学的客座教授,参与他们的建造模型方案的工作,并与森岛通夫和市村真一共同创办《国际经济评论》,这是大阪大学和宾州大学联合出版的刊物。
克莱因的成果和声誉与日俱增。1959年,他应社会科学研究院的邀请去担任经济稳定委员会的主要调查员。他主要负责为美国经济建立一个短期预测模型。这个模型本来是为社会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后来被布鲁金斯研究所选中,于是成为“布鲁金斯模型”。这项工作持续了十年,其收获是得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对他以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克莱因感到建立一个整体国际经济模型的必要。在国际基金组织和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1968年,克莱因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会议上发起行动,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主要国家的模型编制者召集到一起,建立一套连续的国际方程来分析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这就是林克计划。林克计划实际是一个各国经济的国际联系模型。克莱因与斯坦福的波特?希克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鲁道夫?龙伯格和加州大学的阿龙?戈登共同负责这个计划。
克莱因在林克计划上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这套模型现在囊括了较不发达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以及经合组织国家。在克莱因看来,林克系统比以往用过的任何系统更迅速、便宜和容易。而且,全世界范围的参与研究者现在能够利用一个视听电信系统,就能在配套网络的计算机屏幕上得到充分的信息。
克莱因还与中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1979年,克莱因率领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了中国科学院。他主持了从收集数据、了解中国的经济结构,到帮助解决数据管理方面的问题等一系列有助于建立中国的经济计量模型的工作。5年后,第一个中国的经济计量模型就建立起来了。这个模型准确地显示了中国的增长轨迹,还能显示中国的收支问题、膨胀程度等。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克莱因可谓最优秀的国内、国际计量模型编制者。在把经济学引入实证主义的新时代这一过程中,他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多。他于1980年获诺贝尔奖的殊荣,也正是源于他在经济计量模型编制工作中的贡献。
克莱因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以公认的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对现实经济中实际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算,建立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并用其分析经济波动和经济政策,预测经济趋势。在包括周期研究、随机波动、动态乘数反应、方案分析以及预报等理论性经济分析和公共政策的问题上,运用各种估算系统。所研究的模式包括发展中经济、中央计划经济和工业市场经济,以及这些经济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关系。主要有“克莱因—戈德伯格模型”、“布鲁金斯模型”、“沃顿模型”和“世界模型”。
经济学的历史将把克莱因记录为最优秀的国内、国际计量模型编制者。在把经济学引入实证主义的现代纪元方面,他比任何人都做得多。从早期与柯立芝委员会到和沃顿计量经济预测中心合作,克莱因把一生都献给了经济计量模型编制和预测工作。这些努力不仅包括工业化国家,也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
他的老师萨缪尔逊评价克莱因时说:他为战后计量经济模型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可以把该时期誉为“克莱因时代”。
克莱因的学术成就,概括地说,是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宏观经济计量学。他在成名之作《凯恩斯革命》中,第一次完整地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表述为数学形式。他的另一本代表作《美国的一个经济计量模型,1929—1952》,不仅在结构、规模和先进的估算方法论方面是现代宏观模型的鼻祖,而且也是正式地用于经济波动预测的第一个经济计量模型,对以后美国和其他国家建立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有深远而普遍的影响。
在编制模型中,克莱因继续了简?丁伯根在30年代开始的经济计量宏观分析的试验,然而克莱因使用了一种不同的经济理论和不同的统计技术。他的目标也不同。克莱因偏重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在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和制定经济政策方面的实际应用,并把它推广到全世界。他在这个领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从事经济计量学的经验研究和实际应用,是从研究经济波动和建立小型的美国经济计量模型开始的。在建立克莱因—戈德伯格模型之前,他就编制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模型(1921—1941),称为“克莱因模型Ⅰ”,并为实验的目的,经常对模型进行重新估算。他用这个模型提出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流行的观点,即美国经济会重新陷入衰退的不同意见,实践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在建立克莱因—戈德伯格模型之后,克莱因与他的同事和学生合作,又编制了大规模的沃顿经济计量模型,包括用于短期预测(3年)的季度模型和长期预测(10年至25年)的年度模型。前一个模型已发展到第四代。这些模型对美国经济做了详细复杂的描述,并不断用新的资料和新的思想进行更新和修正。克莱因同时是布鲁金斯(Brookings)经济计量模型的指导者。这个模型对美国经济的结构有高度细化的说明,是30位著名经济学家合作的产物。
克莱因还帮助其他国家建立模型。包括1947年的加拿大第一个模型,1961年的日本模型,1961年的英国第一个季度模型。他关于发展中国家模型式样的建议,明显地被采纳于印度、墨西哥、苏丹等不同国家的模型中。他还与他的同事一起,致力于建立苏联的模型,对前苏联的经济计划和计划执行进行经济计量的描述。
20世纪60年代末的林克计划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经济计量模型,其中克莱因起了中心的作用,他既是创议者,又是一位积极的研究领导者。这个计划的目标之一是,协调各国的经济计量模型,用以改善分析商业波动在各国中扩散的可能性,以便利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预测。另一个目标是研究一国政治措施的经济效应,如何影响其他国家。这个方法已被用来研究一次石油涨价如何影响各国的通货膨胀、就业和贸易平衡。林克计划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Ⅱ 经济学家贡献了什么
定价:20.00 目录知识的“能”与“不能”(译者序)作者小传致谢导言:?/丹尼尔·B.克莱因经济学家工作的作用和价值 / 弗兰克·D.格雷厄姆经济学家与公共政策 / 罗纳德·H.科斯经济学家权威的衰落 / 威廉·H.赫特政策主张中的“现实主义” / 克拉伦斯·菲尔布鲁克如何兼顾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 / 戈登·塔洛克公共福利与经济学叙事 / 迪尔德丽·N.麦克洛斯基经济学家知道些什么? / 托马斯·C.谢林经济学家以及错误的纠正 / 伊斯雷尔·M.柯茨纳论作为一名经济学家 / 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研究经济学职业和经济学家的推荐书目人名索引译后小记 导言:? 丹尼尔·B.克莱因收集在本书中的论文展示了经济学家们所做的选择。写作什么样的主题,遵从什么样的理论前设,吸引什么样的当权者,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采用什么样的论调,预设什么样的听众,回应什么样的挑战以及想要服务什么样的社会目标,每一次在做如上选择的时候一个经济学家就扮演了一个经济学家的角色。今天的经济学家们所做的个人选择能有效地促进人类社会的改善吗?当前的大多数作者都怀疑经济学家的诸多选择并不是为了社会的改善。经济学家能够很快发现市场、政府以及其他制度的缺陷,但是他们却极少将这一发现缺陷的本事对准他们自己所在的职业界(即使有,也不是公开的)。在这一问题上,他们的公开态度颇像对待自家孩子的态度:没有任何批评性质疑的全盘接受。有些经济学家也会对平常的职业常规和标准怀有一种怀疑,但这种怀疑却仅限于私下里的思考和朋友间谨慎的交谈。只有少数的几个经济学家,比如阿加·克莱默(Arjo Klamer),大卫·科兰德(David Colander),托马斯·迈耶(Thomas Mayer),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Deirdre McCloskey)和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才公开地表达了他们的怀疑。 对这本小册子而言,其推动力来源于这样一个看法,即学术机构无法为现实行动提供有效建议,而且他们还怀疑研究工作是否能够增进政治经济领域中的明智行动。如果是这样,经济学家们或许就会发现从事学术工作的压力使得他们偏离了为社会经济生活做出贡献的方面。他们的身心被“撕裂”(torn)了,究竟要在学术领域作出成就还是应当为现实经济体制更好的运作作出贡献?这本汇集了诸多文章的小册子希望发现一条进入学术经济学家内心世界的通道,它建议经济学家真正面对这一学术成就和现实贡献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的存在特别体现在弗兰克·格雷厄姆(Frank Graham)、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威廉姆·赫特(William Hutt)以及克拉伦斯·菲尔布鲁克(Clarence Philbrook)的文章中。那些文章写作的年代,和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埃德温·坎南(Edwin Cannan)以及其他一些作者文章中的暗示一样,显示了那一时代的经济学家反对那种仅仅看重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而对社会无所助益的研究风格,这一取向也暗中体现在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那篇更富于乐观气息的论文中(写作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Deirdre MeCloskey)、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伊斯雷尔·柯茨纳(Israel Kirzner)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文章也指涉到了经济学家在增进人类社会的福利方面起到的作用。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重要的观点,有时这些观点之间还会有冲突,但是在基本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因此,将这些论文汇集在一起就既能提供一种经济学作为一门职业存在的理由,也能提供一种经济学家应该有的社会责任的眼光。下面,我将从不同的文章以及他们各自的理论贡献中提炼出几个关键性的思想供大家参考。 政治经济学中的决策者(Practitioner)是普通人 赫特和哈耶克指出了政治经济学和其他一些学科,比如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和医学,之间的一个重大差异。对后面的这些学科而言,人们委托专家做出重大决定,因此这些领域内的决策者很有信心运用基本知识改善人类的状况。然而,政治经济学中的决策者却不是经济学专家而是每一个政府官员和普通选民——平凡的普通人(the Everyman)——他们是高度忽视和缺乏基本经济学思想的典型。“结果是……”哈耶克说道:“……你永远不能一次性地为所有人确立一条经济学规律,而总是不得不付出努力使每一代人重新相信它。”作为一个群体的经济学家们在向公众持续地反复灌输那些经济学基本思想上没能获得成功(对于职业经济学家而言,那些思想可能只是一些“不证自明”(inframarginal)的东西)。其结果是,在这个领域,“差不多比任何其他物种都明显的是,人类不断愚蠢地重复自己早已犯过的错误”。政治经济学中的决策者是普通人的事实使得职业经济学家陷入了两难境地:他应当努力教给人们各种经济学常识,比如,以弗雷德里克·巴斯夏(Frederic Bastiat)和亨利·黑兹利特(Henry Hazlitt)提倡的方式,以此来开导那些政治经济领域里的普通决策者吗?如果这样做,该工作能获得职业尊敬并享有职业安全吗?如果学术界看重那种仅仅写给学界其他人看的范式化或形式化(paradigmatic)的研究,那么,那些想证明自己没有白领薪水的经济学家应该如何做呢?他能发现一个值得信赖的信念让他既能在学术领域取得成功又能为社会福利的增进做出贡献吗? 被抛弃的基本观点 很多作者在这本书中指出由于政治经济领域内的决策者是普通人,基本的经济学观点和简单的政策结论在公共事务中被抛弃了。科斯说道:“如果我们不得不提供的建议被采用的话,虽然它只包括几条简单的经济学规律,但其价值是明显的——令人泄气的是这些简单的规律却被普遍地忽视了。”格雷厄姆也说过类似的话,即经济政策的失败在于非常缺少那些“明显值得追求的、并能很容易认识到的目标。”哈耶克指出:“曾经获得和广泛传播的知识不是被证实或证伪而是被简单地丢弃和遗忘了。”科斯甚至还引证了弗兰克·奈特,埃德温·坎南和亚当·斯密的相似的评论,这些文章指出在经济学内部,其实有一个处理该决策者困境,一代又一代地努力保持并使得经济学基本观点在公共领域内充满活力的传统。如果这些作者认为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简单结论被抛弃了,那么他们心中肯定拥有一些特定的观点和结论。大多数作者都相信政府政策应当以私有产权和契约自由为鹄的;我们还能确定几乎所有的作者,除了谢林,也许还有格雷厄姆,都同意今天的美国政府应当立即减少或逐步减少至少一半的花销和至少75%的政府管制。但是这本集子里的最基本的思想却不依靠那种自由论者的政策观点,而仅仅依靠一种信念,即如果经济学家们更多关注和研究公共政策,更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经济学的基本观念就会更好地传达给普通公众,而不管他们相信这些观念是什么。尽管作者们基本上都同意政策改革,但是说他们在何为经济学“简单真理”(’simple truths’)上完全一致却是值得怀疑的。可能所有作者都会援引在经济学入门课程中讲授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共同目标,劳动分工,机会成本,边际效用,激励,竞争,比较优势,交易成本等等;也能确定所有作者都会偏爱这个故事——在产权制度下,通过满足人们的需求,人的欲望能为人们创造获得它们的机会;当然也能确定他们都喜欢市场行为的有效分散化协调。但奥地利传统的学者,包括哈耶克,赫特和柯茨纳,可能认为这个清单上还应该包括机会发现,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和分立的知识;塔洛克和其他的一些人或许认为在政治经济学的诸多要素中还应该包括政府激励分析;迈克洛斯基可能还会强调经济行动中论说方式的重要;谢林会强调经济体系中会计恒等式(accounting identities)的重要性。因此,即使大家都同意政策应当如何改革,但在哪些基本观点应当被强调并作为证据支持那些政策的改革方案方面,他们的观点却有所不同。 经济学家能够影响公共事务 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曾经说过,尽管其早期对经济学家作为政策建议者能够影响社会表现出明显的乐观态度的这样一句话被柯茨纳引用:“经济学家们对他们生活其间的社会仅仅施加了一种微弱的几乎不能察觉到的的影响。”斯蒂格勒告诉经济学家不要企图劝诫普通人,他甚至宣称经济学家不要对教育普通人抱有任何兴趣,因为普通人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能使信息的寻找尽量有效。斯蒂格勒告诉经济学家他们的努力或许最好应该集中在学术追求上。相比较而言,本书的作者们(部分除了赫特和哈耶克)却力劝经济学家们更多地参与公共讨论(public discourse)。他们确定经济学家们对公共事务施加了影响。塔洛克指出在取消汽车业、航空业和银行业的政府管制和降低关税方面,经济学家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迈克洛斯基说道:“是观念,而不是美元,击败了管制机构。”;菲尔布鲁克表达了“观念力量”(idea force)的观点,“然而一种观念会进入一个人的头脑。它有可能死亡也有可能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更进一步地,一种观念的表达在更多人的心里播下了种子,然后,潜在地,这股力量会以一种天文数字般的速度增长。”或许作者们的信心部分来源于对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性质的一种直觉。如果知识仅仅是一些信息(如同斯蒂格勒经常想要指出的那样),经济学无助于现实生活的改善(一种“宿命论”)就是一个不错的判断。人们会有足够的激励去寻找一些他所没有的信息,比如一个电话号码,而经济学家们强塞给他的很多信息却不太可能会影响他的行动。但是,知识并不仅仅只是信息,它还是一种解释和判断。普通人有时会习惯于从国会议员那里获得一些相关的信息,但是他们对与社会相关的经济解释和经济观点却有一种即使有限却很稳定的需求。这种需求往往是由工会领导人,商业发言人,环境活动家,所谓的消费者权利提倡者,律师,利益集团,权威媒体,政治家,政府官僚以及经济学家提供的。通过提供强有力的解释和严谨周密的判断,经济学家能够在公共讨论中起到一种极其重要的作用。塔洛克指出公众如果知道卡特尔协议的经济学解释,他们一定会自始至终地反对民用航空委员会(the Civil Aeronauties Board,简称 CAB);迈克洛斯基认为那些运动式隐喻(sports metaphors),比如美国对日本(U.S.-versus-Japan),损害了经济学理解,而共同目标、比较优势等替代性解释却能增进这种理解;科斯引用了一个思想试验的例子——想象一个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官员在决定是否批准一种新药时所面对的激励——一个具有强大说服力的解释。这些案例中所提供的知识主要不是信息——某种事实和数据——而是一种解释:故事,历史,思想试验以及隐喻。鉴于斯蒂格勒(由于怀有那种知识仅仅是信息的看法)极力想消除社会事务中错误难免的观念,柯茨纳坚持认为在经济过程中错误无所不在,并且一如既往地将这一观念应用到了公共事务的讨论之中。在他看来,当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解释的时候,错误可能就能被纠正,因为知识不仅仅是信息,它还是一种洞察力,而洞察力即是对一种新的、更好的解释的发现。柯茨纳批评斯蒂格勒没有把这种错误观吸纳到他的经济学和公共哲学之中。本书中的另外一些作者也站在柯茨纳这边,认为经济学家能帮助人们发现他们的错误。菲尔布鲁克指出作为政策建议者的经济学家能够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错误态度”;谢林认为有了经济学家们提供的政策改革方案,所有的“免费午餐”(free lunch)就只有乖乖等着被人发现的命了。那种认为知识仅仅是信息的观点还遮蔽了知识的第三个面向:判断。当存在多种解释而人们不得不在几种备选解释中作出决定时,就需要进行判断。判断是知识的这样一个面向,在其中人们不仅要认识到观念,更要相信观念和运用观念。判断在行动中展现并经常在这样的只言片语中被清楚地表达:“我认为我们应当做什么……”。如同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 Polanyi)所解释的,判断中有一种信奉的要素,相信或感觉一个人的信念会部分决定他如何思考、从事什么样的行动以及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知识的道德维度,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主张和行动。因此,经济学家能以两种方式影响普通人,其一是提供事实和解释,帮助人们发现何处是他的利益所在;其二便是提供道德指导,告诉人们他们的利益应当是什么。从亚当·斯密到迈克洛斯基,雄辩滔滔的经济学家们都认识到了说服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言说者自身的精神气质。当一个经济学家反对许可限制时,劝说的理由不仅在于这个观点是有说服力的而且事实上是被人们支持的,更在于它是真诚的,是经济学家提出来的。“经济学家需要留意察看一个经济体系周围以及隐藏在该体系背后的事物,需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作出相关的描述。”一个经济学家会强烈要求取消对商业活动的管制,他会劝说公众他得出这个结论,不是因为他站在企业的立场说话而是为着整个社会的考虑着想。因为这个原因,和经济学家的一次认真的交谈能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迈克洛斯基指出管制委员会的“道德权威”被经济学家们摧毁(infiltruated)了;菲尔布鲁克也说过经济学家可以通过确立“一种价值的有效性”(the validity of a value)来施加他们的影响。经济学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解释和判断。一种对知识性质的全面判断和了解能够使得经济学家们拒绝那种不管做什么都没有效率的“宿命论”思想。他们或许会采纳一种艾伦·怀尔德威斯基(Aaron Wildavsky)表达过的态度:“这种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会获得一种能够消除损害(由那些只是心地善良却没有经济学常识的好人造成的)的智慧。”仅仅是好人会带来决策的失误,而经济学家却能纠正这些错误。而且即使经济学家的影响不大,这些影响也是有价值的。如同科斯叙述过的,“一个经济学家通过他的努力能够将一个一年浪费一亿美元的方案推迟一个星期(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他的这一行为就已经挣得了他毕生的全部薪水。”科斯鼓励经济学家们参与公共讨论,不是因为他相信他们的影响会有多大,而是因为“即使一个小小的成功也不应该被轻视”。 非主流、悲伤以及对绝望的斗争 尽管作者们表达了经济学家们将会影响公共事务的希望,有好几位作者却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个希望是困难的和难以达成的。经济学家们的大作很少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对社会产生效果,经济学家们的建议似乎也被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且当人们拒绝一个良好的建议时,其拒绝也是粗鲁无理的。甚至在那些极少的、经济学家的建议能在社会中生根发芽的情况下,智者的影响也是长久地被忽视而且他也不会获得任何声誉。在大多数时候,经济学家们参与公共讨论就好象在教导一个坏脾气的、被宠坏了的孩子。经济学家必须为获得注意进行争辩和论证,而一旦获得了注意,他就会认真地和煞费苦心地将自己那套包含了一些基本观点的方案不断进行“预演”(reheared),尽量用一些想象的故事和案例来论证它的合理性;而当他认为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已经将他的观点牢记在心的时候,他们却突然抛弃了他的建议而且不给任何恰当的理由。他唯一的指望和依靠就是继续希望和恳求,这整个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而且或许还使一个人看起来有点荒唐可笑。这种挫败,甚至绝望的感觉尤其体现在写作于20世纪30和40年代的赫特、格雷厄姆以及哈耶克的早期文章中,而那个年代,正是中央集权制(statism)不仅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力量还是一种智识力量都快速增进和发展的时候。哈耶克指出经济理性可能导致一种普遍的人类直觉与过分简单化的幸福社会之构想的冲突。实际上,从收录在本书中的哈耶克那篇1944年的演讲辞中,我们就能够看到那种传统社会价值与现代社会理想规则之间相互紧张的观念,而在随后的四十年间,哈耶克又不断发展和完善了这些观念中的要点。哈耶克警告那些年轻的经济学学生,“对一种观点坚定不移的追求肯定会使你陷入一种差不多是孤立无助的和非主流(unpopularity)的状态,”而经济学家“不必为他的努力去寻求公众的支持或同情。”赫特的忠告同样令人心灰意冷。他说自由主义导向的经济学家必须“意识到一种极度无助的感觉经常会周期性的再现”:“在所有的方面,他都认为他看到了存在一种对什么影响人类福利状况的情形既无知又困惑的思想;他也知道以他的力量无论做什么和说什么都无法对那些累积起来的错误思想以及由此导致的荒谬政策的改变产生最微弱的影响。他认识到在那些被错误思想影响的政策和行动的领域,眼下的他注定了只能闭口不言。他不试图去做那些不可能做到的事。他很少发出反对的声音,因为经验和历史告诉他这种反对没有任何益处而只会损害他自己的声誉。他认识到对他所在时代主流的错误观念的持续反对只会使他声名狼藉(notoriety),被人视为一个古怪的人。”对那些参与公共讨论的经济学家而言,这种挫败和绝望的感觉最为强烈,读一下赫特文章中的这样一句话:“作为一种对现实时局的批评,经济学家最能认识到自己最没有什么用。”尽管在最近几十年,中央集权的思想不象在赫特写作的时代那样继续扩展,尽管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公众的交流没有什么明显的困难就赢得了喝彩,赫特和哈耶克阐述过的基本问题对今天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而言仍然是非常恰当的。 伟大的逃离:从公共讨论到学术职业 赫特继续阐述为了应对这种挫败感,经济学家怎样开展他们的工作:“因此,在实践中,他也把他的努力主要限定在写作一些仅仅给其他经济学家们阅读的著作和文章上;如果他是个教师,他还会尝试将一种对经济学的理解传授(disseminate)给那些会聚在他的影响下的下一代的学生们。”赫特搭起了一座从公共讨论中经济学家经历的基本困难到经济学内部作为一个职业学术人的困难之间的桥梁。这一桥梁在本书的其他各篇文章中不太清晰,不过对作为一个学术职业的经济学的失败,很多文章倒是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忧虑。因此,这些文章指出了一个经济学家在面对两个不同领域——公共讨论领域和学术追求领域——时的问题和困难,赫特建议用一种社会学理论来连接这两个领域,而在另外的几篇文章中,相关理论却是不太清晰的。作为一种对参与公共事务的挫败的“逃避”(escape),赫特明确地承认了这种“向内的转变”(the turn inward),即转向学术,转向一种严格的经济学家与经济学家之间的对话(坎南,赫特的老师,其实在更早的年代就以一种更尖锐的论调表达过这一主题)。和这种“逃避”相关的赫特承认的那种学术追求就是“纯理论”(pure theory)或者“模型建构”(model building):“经济学家可以投入到‘纯理论’——一个他可以逃避挫败感的地方——的研究中。”格雷厄姆也把经济学家们的这种“逻辑体操”视为从一种幻想破灭的(disillusioning)沉思冥想中走出来的一种智识撤退。这种逃避的理由是“一个经济学家和其他领域内的‘纯科学家’没有什么两样。”这一“科学”的假定必然带来一套和“价值自由”、“客观性”、“实证分析”和“科学方法”等被确定的理想准则相连的职业规范和标准,但是,正如韦恩·布思(Wayne Booth)所指出的,这种种准则的汇聚不能使人们单独地以某种准则为依据,而反倒使得它们相互依赖共同起作用。科学和已被接受的科学方法相一致,科学也是科学家说它是什么的东西,而科学家就是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在被赞许的职业制度和职业实践中,科学语言就等于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也许是有价值的,问题是经济学家们经常没有认识到这种科学式的语言是一套相互连结在一起的信念体系,也没有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中批评性地检验它。如同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所说,“关于个人的诸多假定被检验,然后对这些假定的信奉被一个预先假定的团体所分享;另一方面,这种集体忠诚却没有被检验,而且这些信奉变动的过程也大大不同于包含了上述假设的演化过程。”因此,那些转向学术领域的经济学家并没有认为这种转向是一种“逃避”,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以科学(换言之,一种学术上的)有它自身的进度和力量来为这种转向辩护。而且他们相信,从长期来看,发展了的科学将比和公众直接接触和交锋能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好处,这恰好是是斯蒂格勒为“向内的转变”所作的正当化解释。然而,在经济学学术界,这一正当化却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检验的的信念上(我把这一信念称之为“伟大的信念”)。正如赫特,格雷厄姆,哈耶克,菲尔布鲁克,科斯,塔洛克,柯茨纳以及麦克洛斯基以他们不同的方式提到过的,政治经济领域内的决策者是普通人的事实意味着这个领域必然和自然科学领域有着根本的区别。经济学职业界往往从关于这个世界是什么的一些心照不宣的假设开始推论,但是那些假设却基本上是错误的。格雷厄姆写到:“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总是处在怀疑之中;虽然那些‘科学’的支持者强行将他们的理论套进僵硬的科学形式中,这种为经济学“科学性”辩护的结果却使得这种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分析和应用极不成功。”“很多第一流的分析技术和大多数学术产品都没有获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在于要想获得学术承认就必须依靠那种很少考虑最终目标的精致的传统分析技术或者勤勉的对资料的收集。对手段的重视超过了对目标的考虑。那些被迫需要展示研究技术精通程度的经济学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就很快学会喜爱和运用这些技术了。” 不同的范式主义 这一“伟大的信念”依赖一套很强的已经成为“真科学”之标志的学术规范和学术实践。换句话说,该信念是一种在学术话语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化风格,或者一种范式。但是“范式”概念只能表明学术话语中的一种形式化风格,我们还需要一个足以表达对该范式强烈地坚定拥护的术语。为了在我的分析工作中更少一些令人讨厌的歧义,我选择“范式主义”(paradigmaticism)这个词(一个可能的备选术语是“形式主义(formalism)”,但是该术语不足以表达对那种不需要数学化的范式的拥护)。在经济学职业界,范式主义是本书中的很多作者发现是错误的那种主张,因为,在经济学内部,他们看到了范式主义和以公共事务为导向的经济学之间的冲突。不管表达的是否清楚,本书中的作者(部分除了哈耶克)都反对经济学界的范式主义,因为他们认为该倾向使得经济学家们无法有效帮助政治经济领域的真正决策者。范式主义最主要的类型就是那种被本书中的格雷厄姆、赫特和菲尔布鲁克明确反对的对正式模型建构的过分强调,在他们另外的一些作品中,哈耶克,科斯,柯茨纳,特别是麦克洛斯基,也同样表达了这种反对。本书中的科斯和菲尔布鲁克反对的另一种范式主义就是那种因偏爱定量分析方法(今天的回归分析)而导致的对经验研究的过分偏爱。最后一种范式主义的类型可能是格雷厄姆在文中暗指的那种过分热衷于收集各种事实的制度学派(Institutionalism)。 范式主义与相关主题的冲突 普通人不会思考或者谈论“范式”这个词。因此,要想使范式话语的传授有任何价值的话,就必须以一种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传播。尽管格雷厄姆,赫特,科斯,柯茨纳和哈耶克表达过对范式成果(the fruits of paradim)的欣赏,大多数的作者还是认为范式精神(the paradigmatic spirit)太强以及很多主流研究的发现还不值得介绍给公众。这种反对是不太明确的;同时也存在一种经济学家在范式化研究方面是否走得太远的争论。那种“伟大的信念”坚持认为范式主义能最好地为社会服务,在学术职业界取得成就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是本书的作者们指出了范式主义和经济智慧(economic enlightenment)之间的冲突。对于定量分析范式,科斯写到:“但是这一领域的发展成本极为高昂,它占据了本该全力投入到发展传统理论的资源,也占据了对经济系统中非计量性部分的经验研究的资源。经济系统中难以测量的那部分习惯性地被忽视了,这导致注意力从经济系统本身转移到了测量的技术问题。”格雷厄姆更是直接地对正式的模型建构范式发表了更辛辣的评论(想想这些评论写作于1942年!):“最后,理论变得如此”科学“和抽象,以至于激起了数学家们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在一个复杂的永远正在呈现的均衡中发展一种千变万化的概念和一种原子单位的没有摩擦力的游戏。均衡的概念使人联想到方程式;方程式是各种数学模型的“多产的父母”(prolific parents);这一模型建构的游戏会一直继续,直到越来越让人难以明白的经济学杂志中的某一页变成了一堆只有那些知道密码的人才能理解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ics)。那些越发深奥的模型建构者把所有不方便“运送”(freight)的事实都给抛弃了,直到“科学”达到一种境界,进入到了一个只为思考的目的而存在但越来越忽视理论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的纯粹抽象的领域。”以一种相似的风格,赫特抨击道:“我们的观点是,尽管过去四十年目击的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逻辑结构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发展对丰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贡献,但是,对于有些最多产的方法论发明家而言,他们的研究方式已经使得他们趋向于严重忽视一直存在着的作为科学之基础(the backbone of the science)的实用性。”赫特的批评性评论确凿无疑地针对由鲁宾斯坦(Joan Robinson)开创的那种研究方式,他还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未言明的、并且未被辩护过的对“伟大的信念”的确信,即相信只有那些在形式化模型建构中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科学(true science)。这种确信正当化了对其他不那么形式化
Ⅲ 亚当斯密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
斯密的著抄作最广为人知的袭是《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本巨著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它研究的对象是经济世界,认为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全书的主要内容是: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2、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3、劳动价值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4、反对殖民地政策5、主张“自由放任”,极力倡导自由贸易6、政府的主要职责:创建公共事业7、教育的重要意义:《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其实,《道德情操论》也是斯密的另一部巨作,着重论述人类行为的“利他”,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Ⅳ 加尔布雷思对经济学的贡献是什么
加尔复布雷思既是个知识广博的制学者又是个行政干才,他为新制度主义的建立开辟了道路。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从制度的角度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价值判断标准进行了探讨,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前人未曾注意或很少涉及的“工业化以后社会”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也因此而成为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他运用演进的、整体的方法,即制度——结构分析方法来研究制度的产生、发展及作用,强调制度与结构因素在社会经济演进中的重要作用,把经济制度、经济行为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求重新确定经济政策目标,即不再把国民生产总值和产品的增加作为判断社会进步与否、发达与否、人们幸福与否的标准,不再以经济增长本身作为经济政策的目标。
Ⅳ 亚当斯密经济学说对世界的贡献
亚斯密的著作最广为人知的是《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专究”),这本巨著为古典经济属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它研究的对象是经济世界,认为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全书的主要内容是: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2、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3、劳动价值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4、反对殖民地政策5、主张“自由放任”,极力倡导自由贸易6、政府的主要职责:创建公共事业7、教育的重要意义:《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其实,《道德情操论》也是斯密的另一部巨作,着重论述人类行为的“利他”,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Ⅵ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
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经济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他的发表于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对人们对经济学和政权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凯恩斯发展了关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一般理论。
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存在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处于一定水平上的时候,失业是可能的。与古典经济学派相反,他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失业问题。
引入不稳定和预期性,建立了流动性偏好倾向基础上的货币理论:投资边际效应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萨伊定律和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
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6)经济学斯科贡献扩展阅读:
一、人物生平
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Tomline Prize)。
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以准备英国文官考试。
1906年以第二名成绩通过文官考试,入选印度事务部。任职期间,为其第一部经济著作《印度通货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13)作了大量研究准备工作。
1908年辞去印度事务部职务,回剑桥任经济学讲师至1915年。
其间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论文入选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另以一篇关于指数的论文获亚当斯密奖。概率论论文后稍经补充,于1921年以《概率论》(ATreatise on Probability)为书名出版。
二、主导理论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
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Ⅶ 索洛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索洛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
(1)长期增长理论,特别是增长过程中的均衡内条件、动态效率、单位容资本收入增长的原因与不可再生资源的作用;
(2)宏观经济理论,特别是对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的系统考察,失业的性质及其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存量与流量的作用,资本与利率理论。
Ⅷ 卢卡斯对经济学有什么贡献
1995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内大学教容授罗伯特·卢卡斯,以表彰他对“理性预期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做的贡献。他的研究,“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Ⅸ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哪些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年得主:
1960s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s
1970年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 2009)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乌克兰人,后入美国籍 (1901-1985)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1904-1989)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1921- )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苏联人 (1906-1999)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奥地利人 (1899-1992)
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1975年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苏联人 (1912-1986)
佳林·库普曼斯(Tjalling C. Koopmans)美国人 (1910-1985)
前者在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形规划要点,后者将数理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他们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1976年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人 (1912-2006 )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
1977年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Ohlin)瑞典人 (1899-1979)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 E. Meade)英国人 (1907-1995)
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1978年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美国人 (1916-2001)
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
1979年
威廉·阿瑟·刘易斯(Sir Arthur Lewis)英国人,后入美国籍 (1915-1991)
在发展经济学方面颇有建树,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和进出口交换比价模型。
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美国人 (1902-1998)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1980s
1980年
劳伦斯·罗·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美国人 (1920- )
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
1981年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美国人 (1918-2002)
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
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美国人 (1911-1991)
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1983年
罗拉尔·德布鲁(Gerard Debreu)美国人 (1921-2004 )
概括了帕累托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
1984年
理查德·约翰·斯通(Richard Stone)英国人 (1913-1991)
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证分析的基础。
1985年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意大利(1918- )
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986年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美国人 (1919- )
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1987年
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美国人 (1924- )
对经济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1988年
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法国人(1911- )
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1989年
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挪威人 (1911- 1999)
建立了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基础性指导原则。
1990s
1990年
默顿·米勒(Merton H. Miller)美国人 (1923-2000)
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美国人 (1927- )
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美国人 (1934- )
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1991年
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英国人(1910- )
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
1992年
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美国人 (1930- )
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扩展到对于人类行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场经济行为。
1993年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美国人 (1920- )
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美国人 (1926- )
前者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后者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1994年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 Nash Jr.)美国人 (1928- )
约翰·海萨尼(John C. Harsanyi)美国人 (1920- 2000)
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德国人( 1930- )
这三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95年
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美国人 (1937- )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96年
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英国人(1936- )
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rey)美国人 (1914-1996)
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 后者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7年
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美国人 (1944- )
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美国人(1941- )
前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后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1998年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印度人(1933- )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1999年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加拿大人 (1923- )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2000s
2000年
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1944 年生于美国芝加哥,曾就读于科罗拉多学院。197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现为芝加哥大学的教授。
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L. McFadden)1937 年生于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的瑞雷,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1962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2001年
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 Akerlof )生于194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
迈克尔·斯宾塞(A. Michael Spence )生于1943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生于1943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他们的理论迅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他们的贡献来自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2002年
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1934年出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
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1927年出生,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和法律教授。
传统上,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作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长期以来,经济学被普遍视为是一种依赖于实际观察的经验科学,或者是建立在演绎、推理方法基础之上的思辩性哲学,而不是在可控实验室中进行检测的实验性科学。然而,现在经济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修正和测试基础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并越来越依赖于在实验室里而不是从实地获得的数据。这种研究源于两个截然不同但目前正在相互融合的领域:一个是用认知心理学分析方法研究人类的判断和决策行为的领域;另一个是通过实验室实验来测试或检验根据经济学理论作出预测的未知或不确定性领域。卡纳曼和史密斯正是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先驱。卡纳曼因卓有成效地把心理学分析方法与经济学研究融合在一起,而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研究成果是,他发现了人类决策的不确定性,即发现人类决策常常与根据标准经济理论假设所作出的预测大相径庭。他与已故的阿莫斯·特维尔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种能够更好地说明人类行为的期望理论。
2003年
克莱夫·格兰杰(Clive W.J. Granger) 1934年生于英国威尔士的斯旺西,现为英国公民。他1959年获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学位,现是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荣誉经济学教授。
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 Engle III) 1942年生于美国纽约的锡拉丘兹,1969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纽约大学金融服务管理学教授。
他们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序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研究人员在进行估量关系、作出预测以及检验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时,往往以时间序列,即以按时间排列的观察周期的形式来使用数据。这种时间序列显示了国内生产总值、价格、利率、股票价格等的演变。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两位获奖者发明了新的统计方法来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中两个关键属性:随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在金融市场上,随着时间的随机波动,即易变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股票和各类有价证券的价值取决于易变性的风险。波动可以随着时间发生很大变化:一个波动很大的动荡期后总是一个波动很小的平静期。恩格尔所发明的“自动递减条件下的异方差性”(ARCH)理论能精确地获取很多时间序列的特征,并对能把随时间变化的易变性进行统计模型化的方法进行了发展。现在,他的ARCH模型已经不仅是研究人员不可缺少的工具,金融市场上的分析家也用它来进行资产定价和证券投资风险评估。 大部分整体经济时间序列都有一个随机趋势,一次暂时的失调会产生长期持续的影响。这些时间序列被叫做“非稳定的”序列。格兰杰论证出,当用于稳定时间序列的统计方法运用于非稳定的数据分析时,人们很容易做出安全错误的判断。他的重大发现是,把两个以上非稳定的时间序列进行特殊组合后可能呈现稳定性。格兰杰把这种现象叫作“共和体”。他这一方法在对诸如储蓄和消费的关系、汇率和物价的关系以及短期和长期利率的关系等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有着意义非凡的作用。
2004年
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1943年生于挪威。1973年从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分校的教授。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1940年生于美国纽约州。1967年从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普雷斯科特曾先后在宾州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现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W.P. Carey) 商学院经济学讲席教授,并担任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的资深顾问。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期间曾担任基德兰德的博士论文导师。
他们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时间连贯性难题”的分析研究,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思路;二是在对商业周期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起商业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人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
2005年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Thomas Crombie Schelling),1921年生于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马里兰大学教授。
罗伯特·约翰·奥曼(Robert John Aumann),1930年生于德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
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2006年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 1933年出生,美国人。
菲尔普斯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就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储蓄、公债、税收、代际公平、价格、工资、微观主体行为、资本形成、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领域——经济增长问题,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菲尔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他继罗伯特·索洛之后,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
2007年
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195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85至2000年任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2003年出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部主任。
在现代经济学最为基础的领域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激励理论与信息理论以及机制设计。被誉当今国际经济学最受尊敬的经济学大师。
罗杰·迈尔森(Roger B. Myerson),1951年3月29日生于美国波士顿,美国国籍。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其博士课题为“一种合作博弈理论(A Theory of Cooperative Games)”,对博弈论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Game Theory: Analysis of Conflict)及《经济决策的概率模型》(Probability Models for Economic Decisions)。
里奥尼德·赫维克兹(Leonid Hurwicz) 犹太人,1917年出生于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来到美国。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会院士,总统奖获得者,明尼苏达大学校董事会讲座教授。
开始时兴趣主要是计量经济学,对动态计量模型的识别问题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1947年首先提出并定义了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概念。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制和机构设计以及数理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开创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他曾于1990年由于“对现代分散分配机制的先锋性研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
2008年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美国经济学家,1953年出生
保罗·克鲁格曼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
2009年
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1932.9.27— ):“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
奥利弗·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高斯定理(又译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高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奥利弗·E·威廉姆森,以表彰“他对经济治理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的经济治理边界的分析”。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美国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中文名为欧玲,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933年出生于美国,现供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行政学家和政策分析学家。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颁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她对经济治理的分析,尤其是对普通人经济治理活动的研究”。
2010s
2010年
彼得·戴蒙德(Peter Diamond),生于1940年,196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数学学士学位;1963年,年仅23岁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教学生涯。
“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 彼特-戴蒙德等人所开发的理论是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他的理论是远远可以适用于劳动力市场之外其它领域,可以用于整个房地产市场在经济学以及家庭经济学等等。
戴尔·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生于1939年2月2日,美国公民,现任职于美国西北大学。莫滕森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维拉马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他的学术思想影响了皮萨里迪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戴尔·莫滕森其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
“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 彼特-戴蒙德等人所开发的理论是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他们的理论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也就是市场合理产出。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观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工、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
2011年
托玛斯·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 1943年7月19日-),美国经济学家,擅长于总体经济学、货币经济学、时间序列等领域。他和小罗伯特·卢卡斯、尼尔·华勒斯、罗伯特·巴罗等人同为理性预期革命的重要代表人物,并且是数篇开创性论文的作者。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A.Sims)生于1942年10月21日。1989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埃尔文·罗斯(Alvin E. Roth)生于1951年12月19日,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目前在哈佛商学院担任经济及工商管理乔治-冈德(George Gund)教授。
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 Shapley)生于1923年6月2日,美国著名数学家和经济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数学和经济系担任教授。在数理经济学与博弈论领域有卓越贡献。在40年代的纽曼(Neuma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之后,沙普利被认为是博弈论领域最出色的学者。
2013年
尤金·法玛(Eugene Fama,1939年2月14日-),生于美国麻塞诸塞州波斯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专长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与资产定价理论,因提出“有效市场假说”闻名。
彼得·汉森(Peter Hansen,1952年出生-),生于香槟伊利诺州,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发现了在经济和金融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广义矩方法。目前,汉森正利用稳定控制理论和递归经济学理论研究风险在定价和决策中的作用。
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1946年3月26日-),美国经济学家,学者,畅销书作家。他是耶鲁大学亚瑟·奥肯(Arthur M. Okun)经济学教授,也是耶鲁管理学院金融国际中心成员。
2014年
让·梯若尔(Jean Tirole)1953年8月9日出生于法国,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现担任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科研所长,同时在巴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并先后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被誉为当代“天才经济学家”。
2015年
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1945年10月19日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是一位微观经济学家。
2016年北京时间10月10日,诺贝尔奖经济学奖揭晓,哈佛大学的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麻省理工的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öm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对契约理论做出的贡献。
拓展资料: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参考资料:诺贝尔经济学奖
Ⅹ 斯密在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贡献
斯密的价值论把劳动看成是价值的惟一源泉以及把每一种商品中所包含的回劳动量视为是答衡量交换价值的尺度,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考察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分析了竞争约束个人自利行为的作用形式和价格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运动过程。他的分配理论分析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决定,并考察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指出,利润是雇佣劳动创造的、超出工资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但由于竞争的加剧和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减少,利润率将趋于下降;至于地租,则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垄断权而获得的一种收入。但是,当他力图把价值论与分配论结合在一起时,斯密的论述有不少混乱甚至相互矛盾的观点,成为后来的学者各取所需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