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获奖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获奖

发布时间:2021-02-12 11:22:32

❶ 华中科技大学除了工科还有哪些专业比较好.

好吧,我复说,首先,华中科技大学制除了工科还有经济管理、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等比较好,在全国也是前列。

就建筑学与同济医学,都是老华工合并的学校,一个原来建设部一个卫生部的,都很不错,楼主很有眼光。

两个比较的话,实力上肯定同济医学更强,因为同济医学是国内医学领域的第一梯队,在医学是有极高的口碑与声誉的;建筑学虽然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能授予建筑学学士的学校,但其是该领域的第二梯队,前面有建筑老八校,而且华科的建筑学没有城市规划力量强,师资雄厚。

生活条件上,同济医学院在汉口,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武昌主校区西边,由于汉口是商业区,武汉高校几乎都在武昌,所以要看你喜欢哪一种生活。

❷ 陈文科的出版著作

1978─1999
1、湖北农村合作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7,副主编)
2、中国县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 1987.11,副主编)
3、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剖析──巨变中的鄂州(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88.5,副主编)
4、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5,总纂)
5、中国农村经济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9.2,副主编)
6、中国现阶段家庭经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0.9,独著)
7、水体经济原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12,与廖丹清等合著)
8、面临严峻挑战的思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研究(海天出版社 1992,与廖丹清等合著)
9、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8,与廖丹清等合著)
10、改革·发展·希望(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3,副主编)
11、经济改革的纵横思维──中国十年改革论集(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3.10,论文集独著)
12、改革与发展中的老工业基地(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10,论文集主编之一)
13、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洪湖卷(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1994.6,主编)
14、大国发展的十大困惑──大国发展经济学难点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8,与李享章、熊维明等合著)
15、走出“怪圈”──大国改革的变形与矫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独著)
16、改革:大国通向发展之路(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8,与夏振坤等合著)
17、古老而年青的课题──大国农民问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8,与朱建中、熊维明等合著
18、金灿的曙光──大国中小城市发展模式与城乡关系趋向(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8,与夏振坤等合著)
19、独特的农业微观机制──中国湖北30个村双层经营个案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与方涛共同主编)
20、军工大趋势──湖北军转民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7,主编顾问)
21、湖北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内部出版 1995,主编)
22、中国政府消除贫困行为(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6.12,副主编)
23、《湖北老区脱贫模式研究》(湖北科技出版社 1997.6,主编顾问)
24、农业产业化及其运作(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1,与秦宏灿共同主编)
25、农业灾害经济学原理(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9.12,与熊维明等合著)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内部出版 1999.4,研究生教材,独著)
27、湖北21世纪特色经济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3,论文集常务副主编之一)
28、中国农民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7,熊维明、朱建中等合著)
三、近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1.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缺陷与对策 光明日报 2000.1.18
2.农业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观察 2000.2
3.如何理解“有进有退” 经济学家 2000.1
4.美国“新经济”的两大潜在危险 经济学消息报 2000.4.21
5.西部大开发与武汉经济区的战略对策 学习与实践 2000.4
6.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刍议 学术论坛 2000.5
7.加快西部大开发需要重视五个关系 中国社科院《要报》 2000.5.9
8.制度创新:湖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 现代经济 2000.5
9.绿色经济战略:适应全球化市场性竞争和生态竞争的第一位战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0.4
10.论21世纪初期湖北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湖北经济 2000.12
11.“中西部发展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江汉论坛 2000.12
12.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层思考 经济学动态 2000.7 1.论绿色经济 江汉论坛 2001.1
2.防灾减灾:大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天津社会科学 2001.2
3.中国转轨经济学论纲 改革 2001.3
4.论中国经济转轨模式的特色 社会科学研究 2001.3
5.论中国经济转轨中过渡阶梯的特色 广东社会科学 2001.6
6.关于湖北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改革问题 鄂州大学学报 2001.3
7.新阐发新概括新贡献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9 第二主编
8.发展经济学与21世纪中国中西部发展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1.9 主编
9.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 湖北日报 2001.9.24 1.21世纪大武汉发展战略问题 红旗出版社 2002.1 载《长株潭 经济论坛》
2.从根本上消除体制性障碍 湖北日报 2002.7.25
3.大国转轨最容易忽视的六大问题 学习月刊 2002.9
4.论“十五”湖北经济发展的若干关系 湖北经济 2002.3
5.发展“大武汉”集团城市的构想 学习与实践 2002.1
6.论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江汉论坛 2002.3
7.论中国经济转轨目标的特色 学术论坛 2002.1
8.论中国经济转轨攻关的特色 转轨通讯(中文版) 2002
9.武汉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创新发展 学习与实践 2002.6
10.关于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的几点思考 江汉论坛 2002.11 1.中国县域经济转轨的四大矛盾 转轨通讯(中文版) 2003.1
2.深刻认识劳动价值论的若干问题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3.1
3.中国县域经济转轨中的矛盾与成因分析 广东社会科学 2003.2
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新视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1
5.中国县域经济转轨的矛盾与成因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3.3
6.资本结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来龙”与“去脉”,《中国农村观察》,2003.3,(与刘平青合作)
7.城市圈(带)发展的当代蕴含与阶段分析,《江汉论坛》,2003.8
8.完善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几个问题,《河北学刊》,2003.5,
9.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湖北日报》理论版,2003.10.23
10.两位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出现中部凹陷现象,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2003.12.9
11.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出现中部凹陷现象,《湖北内参》,2003.46(与秦尊文合作)
12.抓住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学习月刊》,2003.1
13.湖北气象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研究》,2003.1
14.论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湖北宣传》,2003.1
15.中国县域经济转轨的四大矛盾,《转轨通讯》(中文版),2003.1
16.深刻认识劳动价值论的若干问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1
17.论实现全面小康的三大转变,《鄂州大学学报》,2003.2
18.破除“官本位”,树立“企业为本”思想,《学习月刊》,2003.3
19.在区域分化中壮大中部增长极,《学习与实践》,2003.9
20.推进全面小康: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系统工程,《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5(与熊维明合作)
21.大武汉城市圈战略与周边城市定位,《学习与实践》,2003.6(与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22.在创新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湖北宣传》,2003.11
23.武汉城市圈亟待研究的解决的三个问题,《湖北经济》,2003.9
24.武汉城市圈一体若干思考,《企业导报》,2003.12,(与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25.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演变及发展趋向分析,《学习与实践》,2003.5,(与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26.对我省破除“官本位”,树立企业为本思想的再思考,《要文摘报》,2003.2
27.武汉经济圈破题三议,《要文摘报》,2003.8
28.中部凹陷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要文摘报》,2003.36(与秦尊文合作)
29.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文摘报》,2003.41(与秦尊文合作)
30.特色立市,错位发展,《要文摘报》,2003.14(与秦尊文、郭慧伶合作)

❸ 张培刚的基金会设立

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以张培刚先生命名的非公募基金会“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版会”。基金会的两项重要公益活权动就是设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简称张培刚奖) 和举办中国经济发展论坛。设立张培刚奖,旨在表彰为发展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促进经济学研究的繁荣,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并让中国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一届优秀成果奖已于2006年评出,由何炼成、林毅夫、史晋川三位教授获得。举办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目的在于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讨,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策,并将中国的发展经验推向世界。

❹ 武汉大学出过哪些名人

1、吴倩

吴倩,1992年9月26日出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武汉大学艺术系2010级本科班,中国内内地影视女演容员。2012年,凭借在饶雪漫的长篇小说《雀斑》中担任书模而受到关注。2013年,签约浙华策影视。2014年,因出演传奇剧《隋唐英雄4》而崭露头角,随后,凭借金庸剧《鹿鼎记》被观众熟知。



2、雷军

雷军,男,汉族,1969年12月16日出生,湖北仙桃人,无党派,大学学历,理学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中国大陆著名天使投资人。

雷军作为中国互联网代表人物及全球年度电子商务创新领袖人物,曾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及十大财智领袖人物、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等多项国内外荣誉,并当选《福布斯》(亚洲版)2014年度商业人物。

❺ 林正义资料

林正义即林毅夫。
林毅夫,男,原名林正义(到大陆后改名),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于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2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2012年6月,世界银行副总裁的任期已届满。2013年5月28日台当局防务部门表示,林毅夫是“敌前叛逃的罪犯”,对于他的返乡不予放行。

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1990-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1993年升任北京大学教授;
1994年2008年,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主管发展经济学的资深副行长;
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现名发展中世界科学院)院士。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 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2007年10月
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2006年;“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荣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荣获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
北京市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9月
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优秀成果奖,2006年4月
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005年;
《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荣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荣获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威廉.戴维森客座教授,威廉.戴维森学院,密西根大学,2002年;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获第五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2001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中第四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荣获第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2001年;
首场讲座,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迪.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系列,2001年5月;
“为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突出贡献先进台胞”荣誉称号,2001年;
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2000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年;
《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
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
世界经济论坛,杰出学者(Fellow),1999年;

林毅夫(图2)
美国杜克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尼克拉斯杰出演讲系列,主讲人,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
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1998年;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著作二等奖;
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获奖);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奖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1992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中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Fellow),1993;
香港中文大学林大卫经济学家奖,1993;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与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书。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家
国际著名出版发行公司“General Books LLC”于2010年5月编辑出版了《中国学者传记》。汉学家钱德明、民族学家黄现璠、经济学家张风波、国学家余英时、科学家路甬祥、《淮南子》作者刘安、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一批为世界学术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的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家被精选入书。

❻ 胡必亮的人物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兼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能源与战略资源研内究中心主容任、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学士、亚洲理工学院-多特蒙德大学联合理学硕士、德国维藤大学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曾先后任中国社会科
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后更名为“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研究所研究实习员(3个月)、亚洲理工学院研究助理(1年)、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官员(2年半)、法国兴业证劵亚洲公司副总裁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和该公司驻北京首席代表(4年)、美国DoubleBridge Technologies, Inc.联合创始人兼财务总监(3年)、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2年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98年起)和博士生导师(2006年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和院长。
代表作曾分别于1995年和2007年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六届和第十二届),1997年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9年与谭崇台、吴敬琏、刘遵义、蔡昉、姚洋一起同获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❼ 林毅夫是谁

林毅夫,男,于1952年10月15日出生于台湾宜兰县,籍贯:福建省漳州市。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并于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
工作简历: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2008年,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正式任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拟定研究计划及发展方向上扮演相当重要的决策角色,林毅夫出任世银首席经济学家将更进一步转变世银与中国的关系。林毅夫是首位在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如此高职位的中国人。
妻子:陈云英,是一位特殊教育专家。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 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2007年10月
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2006年;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荣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荣获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
北京市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9月
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优秀成果奖,2006年4月
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005年;
《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荣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荣获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威廉.戴维森客座教授,威廉.戴维森学院,密西根大学,2002年;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获第五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2001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中第四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荣获第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2001年;
首场讲座,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迪.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系列,2001年5月;
“为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突出贡献先进台胞”荣誉称号,2001年;
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2000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年;
《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
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
世界经济论坛,杰出学者(Fellow),1999年;
美国杜克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尼克拉斯杰出演讲系列,主讲人,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
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1998年;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著作二等奖;
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获奖);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奖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1992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中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Fellow),1993;
香港中文大学林大卫经济学家奖,1993;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与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书。

❽ 经济学奖,但是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先生为什么没得

张培刚先生确实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但是在写完了《农业与工业化》这本书后,张培刚先生对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停顿了很长时间,以致于当国外同行特地从国外来中国与张培刚先生交流学术时,张培刚先生无发展成果可以交流,无不失望而归,当然这也跟当时的十年事件有关。而且发展经济学大概在五六十年代是比较热门的,现在发展经济学并不算是主流的经济学。所以某种角度讲张培刚先生没有得诺奖其实是情有可原的。

❾ 林毅夫的人物荣誉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 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2007年10月
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2006年;“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荣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荣获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
北京市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9月
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优秀成果奖,2006年4月
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005年;
《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荣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荣获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威廉.戴维森客座教授,威廉.戴维森学院,密西根大学,2002年;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获第五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2001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中第四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荣获第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2001年;
首场讲座,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迪.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系列,2001年5月;
“为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突出贡献先进台胞”荣誉称号,2001年;
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2000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年;
《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
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
世界经济论坛,杰出学者(Fellow),1999年;美国杜克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尼克拉斯杰出演讲系列,主讲人,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
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1998年;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著作二等奖;
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获奖);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奖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1992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中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Fellow),1993;
香港中文大学林大卫经济学家奖,1993;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与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书。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家
国际著名出版发行公司“General Books LLC”于2010年5月编辑出版了《中国学者传记》。汉学家钱德明、民族学家黄现璠、经济学家张风波、国学家余英时、科学家路甬祥、《淮南子》作者刘安、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一批为世界学术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的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家被精选入书。
2014年,林毅夫入围2014年度华人经济领袖。
2015年10月26日,中国经济理论界的最高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揭晓:以林毅夫研究组、张军、樊纲为主要贡献人的过渡经济学理论,高票获得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❿ 吉林财经大学面积是多少亩平方米

校园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约为1620亩。1080000平方米。

因为亩=666.6666667平方米,所以108万平方米÷666.7平方米=1620亩(近似等于)。

吉林财经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建设的学校。

学校起步于1946年7月东北银行总行举办的银行干部训练班,经历了东北银行干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长春银行学校、吉林财贸学院、吉林省财贸学校等几个历史时期,1978年5月恢复吉林财贸学院,

1992年5月更名为长春税务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学校曾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国家较早成立的普通本科财经院校之一、国家第一所税务本科大学。

2005年,学校整体搬迁至被誉为“亚洲第一大人工林海”的净月潭畔,校园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校园建设以“自然、典雅、厚重、博大”为理念,现已完成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

(10)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获奖扩展阅读:

学校现有中宣部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研究中心1个,吉林省“2011计划”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1个,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2个,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2个,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

学校主办的《当代经济研究》《税务与经济》两个学术期刊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学校为首批“吉林省2011计划”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单位、首批“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立项单位;近年来,科研成果丰硕,多项科研成果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科研成果获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阅读全文

与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获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