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读书笔记必读科目是哪些
读书笔记必读科目
文学类 诗经选 唐诗选 宋词选 古文观止 三国演义 红楼梦 鲁迅选集 四世同堂 围城 笑傲江湖 平凡的世界 莎士比亚全集 浮士德 巴黎圣母院 红与黑 高老头 战争与和平 泰戈尔诗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百年孤独 历史类 史记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 万历十五年 剑桥中国史 历史研究 中国的现代化 哲学类 论语译注 孟子译注 周易外传 老子新译 庄子集释 孙子兵法 坛经校释 四书章句集注 传习录 大同书 胡适文存 孙文学说 理想国 忏悔录 新工具
余冠英 中国社科院 胡云翼 吴楚材,吴调侯 罗贯中 曹雪芹 鲁迅 老舍 钱钟书 金庸 路遥 朱豪生译 郭沫若译
司马迁 胡绳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黄仁宇 费正清 汤因比 吉尔伯特。罗兹曼
杨伯骏 杨伯骏 王夫之 任继愈 郭庆藩 郭沫若 慧能 朱熹 吴光,钱明 康有为 胡适 孙中山 柏拉图 奥古斯汀 培根
悲剧的诞生 科学革命的结构 单向度的人 西方哲学史 思想录 文化、教育类 中国文化要义 傅雷家书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爱弥儿 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 艺术、美学类 美学散步 谈艺录 艺术哲学 美学的历史 艺术的问题 经济类 资本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 通向奴役之路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 现代化的陷阱 社会学 江村经济 社会学 社会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类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自卑与超越
尼采 库恩 马尔库塞 罗索 帕斯卡尔
梁漱溟 傅雷 丹尼尔。贝尔 阿伦。布洛克 马克思。韦伯 卢梭
宗自华 钱钟书 丹纳 贝尼季托。克罗乔 苏珊。朗格
卡尔。马克思 亚当。斯密 保罗。萨穆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斯蒂格利茨 曼昆 哈耶克 熊彼特 贝克尔 道格拉斯。诺斯 厉以宁 吴敬琏 张维迎 伍丁丁 何清涟
费孝通 波普诺 D。P。约翰逊 巴克
马斯洛 A。阿德勒
快乐的人生,美好的人生 性爱与文明 现代心理学
卡耐基 弗洛依德 张春兴
Ⅱ 有一张一百万元的英镑吗、
从原理上讲,大面额纸币不利于流通,所以,通常在世界上的货币只有通货膨胀专严重的时期才会有巨属额面值的钞票。
英镑由于历史上一直与黄金挂钩,所以没有发生过超常规贬值的现象。也正是因此,百万英镑这个概念才具备震撼力。
从英格兰银行,英国唯一的发行货币银行,公布的资料看,历史上英镑最高固定面值是1000英镑,那是在18世纪的1745年。因此,百万英镑看上去似乎未曾存在过。
但是在1725年,英格兰银行曾经过发行一种半完成的钞票,即英镑符号和首位数字是印刷的,而后面的数字则需要用手写。实际的操作是要写上收款人的姓名,金额,以及出票人签字,还有日期。这种形式类似于现在的支票。因此,存在这种可能,有位富豪,签下100万英镑的钞票(而不是支票),并将收款人的位置空缺。这也许是“百万英镑”小说的依据吧。
Ⅲ 急!!!求《百万富翁》里蕴藏的经济学原理
只要大家复不抛股票,还要多制买些股票,这样个人的帐户资产会变多,但是实有资产并不会变多。只有当我们抛掉手中的股票,把这些虚有的变成实际的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收益。而当大家都出售掉手中的股票时,股票自然就会跌下来。你说的没有错,你可以那样子做,问题是你的股票永远只是股票,如果没有人去接手,你卖不掉的话也只是画饼充饥。去年我们的股市就是这种情况,大家都买股票,股价涨上去了,看起来大家都赚钱了,但是我们现在回过头再看一下,真正赚钱的又有多少?为什么呢?因为帐户资产再多都没有用,我们需要获利回收,这时大家都感觉差不多了,就会抛掉手中的股票,卖的人多了,股价自然下来了。这也是基本的供求原理。
Ⅳ 急!!!《百万英镑》里为什么即使没有金矿,股票也能稳赚不赔
等你进去套啊
股市就是卖家与买家的较量
而中国的股市是庄家与散户的较量
Ⅳ 百万英镑里的十个题目分别可以出什么
电影拍于1953年,那个复时候人制民币好像还不能跟外币兑换呢,而且建国初期人民币的购买力还是惊人的,老百姓手中1块钱2块钱就算大票了,所以难以估算。
不过大约来说,当时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人民币1元=10角=100分,英镑1元=12便士=144芬尼,另类的比较,咱就当做1英镑=1.5元人民币吧(这以后就都是瞎说了,因为除了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网友估计没睡真的知道答案,咱就瞎扯着玩吧,呵呵)
那么当时的百万英镑也就相当于150万人民币。而当时甚至都没有提出“万元户”这个概念。(万元户概念始于1980年前后,见参考资料)。1980年左右,普通工资才是28元左右,1953年时候恐怕还是大锅饭呢,发粮票油票呢,所以在1953年的中国,估计150万能够相当于北京一年的税收了吧,呵呵。
Ⅵ 请说出《百万英镑》中的经济学现象或原理。(至少说出5条,
从管理学角度分析《百万英镑》 启示与思考:
1、揭露了一些社会现象“金钱万能内论”容“金钱崇拜论”“金钱威力无穷” 、 以貌取人
2、管理学中的“马太效应”
(1)管理实质上是一个“两极分化”的过程。
(2)管理者面对所有者的资产,只有增值的义务,没有缩水的权利。
3、管理经营的成功是诸多因素(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起步资金(初始条件)
②自身能力(专业技能)
③性格特点(诚实、守信、聪明、灵活等
④善于经营(资金的运行,不是静止)
4、饭店-裁缝店-酒店-拍卖会-“好希望”股票交易等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5、整个故事运用的是“试验”的分析研究方法
Ⅶ 推荐几本小说,要那种很有文学性得,有思想的
百年孤独,孤注一掷
Ⅷ 百万英镑电影里的那一百万英镑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电影拍复于1953年,那个时候人民制币好像还不能跟外币兑换呢,而且建国初期人民币的购买力还是惊人的,老百姓手中1块钱2块钱就算大票了,所以难以估算。
不过大约来说,当时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人民币1元=10角=100分,英镑1元=12便士=144芬尼,另类的比较,咱就当做1英镑=1.5元人民币吧(这以后就都是瞎说了,因为除了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网友估计没睡真的知道答案,咱就瞎扯着玩吧,呵呵)
那么当时的百万英镑也就相当于150万人民币。而当时甚至都没有提出“万元户”这个概念。(万元户概念始于1980年前后,见参考资料)。1980年左右,普通工资才是28元左右,1953年时候恐怕还是大锅饭呢,发粮票油票呢,所以在1953年的中国,估计150万能够相当于北京一年的税收了吧,呵呵。
Ⅸ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看<<百万英镑>>这部电影能得到什么启示
马克吐温著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文章对“金钱就是一切”“金钱是万能的”的想法进行了讽刺,揭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面容。
《百万英镑》是讲一个贫穷、诚实的人,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收到了一对兄弟的信,信里面送给了他一百万英镑。原来这对兄弟打了一个赌,赌如果一个贫穷、诚实的人收到天上掉下的一百万英镑,他会有怎样的结果?哥哥认为他会饿死,因为他无法证明这些钱是他自己的,会受到别人的怀疑,连银行都不会让他存钱。弟弟则认为他会过得很好,于是他们兄弟俩将一百万英镑的支票借给了这个贫穷的人,并出国呆了三十天。没想到在这段时间内,人们对这位突然暴富的罕见富翁,竟拼命地拉拢他,从免费吃饭,买衣服,到免费住宿,一个个像乞丐一样讨好他,并不断提高他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了除王室外最高的公爵之上!不光如此,他还得到了一位好妻子和三万英镑的银行利息,最后还从两兄弟那儿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过着非常非常幸福的生活。
看到这儿,我很羡慕这位如此“幸运”的主人公,但同时我又想:人们之所以讨好他,不就是因为当时人们太看重金钱了吗?拜金主义是可耻的,不劳而获更不应该!金钱不是万能的,世界上还有许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