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宏观经济学中的利率到底怎么理解,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
宏观经济学中的利率作为无风险的最低资金成本 指的是存款利率。
但其实并不是简单概念:
“利率”(interest rate)是宏观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同其他概念一样,为了同行交流的方便,一个词一旦被赋予本学科的“特殊”含义,它的含义就相对固定。一个人当然可以说“我说的利率不是通常的意思,而是……”,但这样做除了引起交流的困难外,没什么好处。赋予一个词什么含义,是一个人的自由,谈不上真的错。我说的犯“错误”是指他在解释这个词的时候,口口声声的说他所说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意思。
现实世界中的“利率”有很多,宏观经济学为了研究的方便,做了高度的抽象,当然,这种抽象不妨碍我们应用模型时再将其对应于现实。
宏观经济学中讲“利率”,是说的“资产”(可以是实物资产,也可以是金融资产,这里不做过多解释)的属性,即资产的收益率,它是使得资产未来收益流的现值等于资产当前价格的贴现率。利率可以分为名义(nominal)利率和真实(real)利率(也被说成是“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就是以货币度量的收益率。真实利率就是以实物资产度量的收益率。封闭经济下,一国货币通常只有一种,名义利率也就是用该国货币度量的收益率;开放经济下,可以有许多种货币,也就有许多种“名义利率”,给定汇率,可以将本币表示的收益率转化为任何其他货币度量的收益率。实物,即便在封闭经济,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实物度量的收益率也就不同;模型中,有多少种实物,就可以有多少种真实利率。通常的封闭经济下的IS-LM模型中(名义利率就一个,真实利率也是一个)。如果一种资产未来的收益流是确定的,那么它就被称为无风险资产,它的收益率被称为无风险利率;相反,如果一种资产未来的收益是不确定的,那么它就被称为风险资产,它的收益率也就是不确定的,此时的利率,我们称之为风险利率,或者称这种利率不确定的情形为利率风险。利率,如果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约定,可以采用任何形式,名义的或真实的,无风险的或有风险的。
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模型中就有“两个”利率,IS方程中的是真实利率,是该经济体把产出作为投资带来的回报,这种设定,是建模型的人认为,影响人们投资多少的,是实物度量的收益率,而不是货币度量的收益率。投资在行为上取决于真实利率,并不意味着这个真实利率不受名义利率的影响。比如,如果一个经济体中,不同投资个体的异质性比较大,他们必须通货货币来购买投资品,其投资规模受此约束,如果借贷畅通,那么他们之间相互借贷的利率可能是以名义利率的方式规定,此时真实利率就会受此名义利率的影响。你当然可以构建一个另类的IS方程,其中,人们投资主要考虑的是名义利率,如果你有足够的理由,你的模型也会成功流行。这里顺便说一下,宏观经济学中的“投资”。封闭经济下的个人之间的债券或者股票的买卖不算宏观中的“投资”,道理很简单,就是A买了B的股票,A有正的投资,B却是负的投资,整个宏观上,当加总的时候,正负抵消。但对个人A来说,他买股票,当然算作他的个人投资(除非你对“投资”两个字规定的太死)。LM方程中的利率是名义利率,这主要是一般的经济中,债券(IS-LM模型中的“债券”是指所有非货币的金融资产,可以简单认为是现实所有债券、股票等的抽象)收益主要是以货币度量。在一个货币不支付利息的世界里,货币的名义收益率为零。广义上,你可以理解模型中货币的名义利率为零,但这没多大意思。这样IS-LM模型中金融资产,包括货币和债券就只有一个利率,即“债券”的名义收益率,用i表示。因为货币的收益率为零,债券相对于货币的收益率差额也就是i。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除了跟收入Y有关,还跟这个i有关(同样的,对债券的需求,也跟这个相对收益率i有关),i越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越少,对债券的需求越多,道理也很简单,人当然喜欢持有收益高的资产。通常的Cagan的货币需求实际上是Keynes货币需求的简化,即名义利率中的真实利率的变动忽略掉,收入的变动忽略掉,此时影响货币需求的就是通胀率。通胀越高(名义利率也越大),货币需求越少。
⑵ 宏观经济学中的利率到底是指什么是贷款还是存款的利率
1、宏观经济学中的利率指的是市场利率。是指随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而变动的利率。
2、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间接影响市场利率。
3、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消费,因为贷款利率是借贷投资的成本,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贷
4、款利率越高投资越少;同时存款利率是消费的机会成本,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存款利率越高,消费越少。
5、由于不同市场之间的风险特性不同,再考虑到市场之间难以克服的诸如由制度性或者信息性因素所造成的区隔,不同市场的一般投资收益率(亦即市场利率)不会相同。
(2)存款如何转化为贷款经济学扩展阅读
对利率的升降走向进行预测,在中国应侧重注意以下几个因素的变化情况:
1.贷款利率的变化情况。由于贷款的资金是由银行存款来供应的,因此,根据贷款利率的下调可以推测出存款利率必将出现下降。
2.市场的景气动向。如果市场过旺,物价上涨,国家就有可能采取措施来提高利率水准,以吸引居民存款的方式来减轻市场压力。相反的,如果市场疲软,国家就有可能以降低利率水准的方法来推动市场。
3.资金市场的银根松紧状况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准。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准往往也能影响到国内利率水准的升降和股市行情的涨跌。
4、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体系中是没有国界的,如果海外利率水准低,一方面对国内的利率水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引致海外资金进入国内股市,拉动股票价格上扬。反之,如果海外的利率水准上升,则会发生与上述相反的情形。
⑶ 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能力怎么计算
转化为贷款的能力,可以根据实际数目然后进行计算就能得到结果。
⑷ 储蓄为什么等于投资(宏观经济学)
储蓄等于投资是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它衍生出三大国民收入模型,即Y-E模型,LS-LM模型与AD-AS模型,成为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基石。
1、作为国民收入的核算式,是会计恒等式。即从事后的核算看,该等式是由国民收入的定义决定的,无条件成立。
2、作为宏观经济的均衡等式。其中Y是总产出(总供给),C是计划消费,I是计划投资,G是计划的政府购买。而C+I+G就是总需求。由于企业有非意愿的存货投资,使得计划投资往往不等于实际投资。
假设企业产出Y=100,打算卖出90,留下10作为计划存货。但是实际上C=50,G=10,那么就有40未卖出,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扣除10的计划存货,还有30是企业的非意愿存货。
从会计核算角度看,Y(100)=C(50)+I(40)+G(10)。
但从考虑宏观经济是否均衡的角度看,Y(100)>C(50)+I(10)+G(10)。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宏观经济不均衡。
因此,储蓄等于投资指的是宏观经济均衡条件,而非实际的会计核算等式。也就是说,只要该条件成立,经济将处于均衡稳态。
(4)存款如何转化为贷款经济学扩展阅读
凯恩斯的C = α + βY消费函数中的 α并非常量。因为它要么是自己以前的储蓄存量,要么是祖上遗产,而祖上遗产也属储蓄存量。
由于储蓄来自收入,即与收入正相关,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固定常量,所以,它应该是关于收入的变量,于是,就可以写成C = αY + βY=(α + β)Y=KY。此即对库兹涅茨经验公式的理论证明。
对比中美两国的收入水平与储蓄率,中国收入低,但储蓄率高;美国则相反,这是事实上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论断的否定。
C = α + βY消费函数存在的另一大问题是缺乏贷款方,即储蓄是如何转化为投资的。如果是存入银行,那么是间接投资;购买股票或债劵,则是直接投资,它们都需要货币回报,而非不断增长的存货。
因为货币性质变化了,从挖掘出的金银等非债务货币转为央行借贷出的债务货币,尽管央行印制货币成本低廉,但它需要还本付息,这是系统无法完成的,最后求诸于央行量宽购买与负利率。
⑸ 经济学中的利率,指存款利率,还是指贷款利率
央行有基准抄利率,存款利率是基袭准利率打折,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乘放大系数。
如果是课本里的利率,只有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没有基准利率。
经济学的利率讨论,则默认是贷款利率。
贷款和存款利率,有相关,但不是完全直接对应。
贷款利率高低,是与市场上资金的价格有关,供大于求,利率下降。
存款利率高低,是与市场上闲散资金有关,闲散资金多,则利率下降。
贷款和存款利率的差,是与金融机构竞争有关,金融机构充分竞争,可以降低存贷差。
举例:如果国家只有一种渠道,比如银行,银行只有一家,比如人民银行,那么存款利率可以很低,而贷款利率可以很高。
⑹ 谁能解答我多年的疑惑,经济学中的利率到底是存款还是贷款利率
不用想的那么抄复杂,经济学中的利率定义,是指货币在借贷过程中,产生的利润率。
而你所描述的过程,缺少一个前提:对于央行来说,上调存款利率的同时,通常会同时上调贷款利率。也说明央行认为,相对于产品总量来说,流通的货币量多了,所以要引导居民将货币收到银行去,减少货币的流通量,保持产品的价格相对稳定。反之亦然。
而对于单个银行来说,提高存款利率,就是说其银行的货币量少了,不足于应付业务(贷款、准备金及用户提款等)需求……
⑺ 在宏观经济学中,储蓄等于投资.但储蓄是怎么转化为投资的
如果存的时间时间长,比你做其它投资同一段时间的收益高,那就算是一种投资。而且银行也会拿你的钱做适当的投资。
⑻ 银行存款反应的经济学原理
以下转载自知乎:
(1)首先,开银行是有门槛的。储户将钱存到银行,是有风险的:银行倒闭了怎么办?存款去不出来怎么办?为了应付这种风险,央行规定:所有商业银行必须放一笔钱在中央银行(冻结了不允许使用),一旦银行发生危机无法支付储户的存款,央行就可以使用这笔钱来支付储户的存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
问题是:这个存款准备金,多少才合适呢?太多了,一大笔资金被冻结了,无法在资本市场上流通,产生不了利润就是一种损失;太少了,又无法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所以一般央行都是根据银行的吸储规模来确定存款准备金的规模的:假设银行的吸储资金为100亿,央行就要求银行拿出10亿来作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率就为10%),剩下的90亿才能在资本市场上流通。
事实上,这个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根据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不断调整的,达到释放流动资金到资本市场上(或者相反目的)。由于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十分庞大,存款准备金率每上调/下调一个百分点,都会从市场上抽走(或者像市场是释放)N多个亿的资金,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2)利息问题。
这个要涉及到银行的本质:吸储和放贷。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中介,银行将储户的资金集中起来,并不是放在那里睡大觉,而是贷款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收取贷款利息,然后再有钱给储户支付存款存款利息。(企业贷款赚了,就能归还银行的本金和利息;亏了还不起钱,就是银行的坏帐)。
我们个人,通常是作为储户来跟银行打交道的,就是给银行送钱;但如果是企业的话,就会像想办法从贷款。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银行放贷/企业贷款的各种故事,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在这过程中,银行就是一个中介,跟婚介/房产中介没什么不同,就是将需求/供给双方拉到一起,只不过不让双直接接触而已(否则就是非法集资或者高利贷了)。一般中介是通过收受续费来盈利的,那么银行呢?答案就是利息。假设银行吸储100万,每年支付存款利息4万;然后将这100万贷款给企业,每年收取贷款利息10万。那么银行从中就赚取了利息差6万了。
在生活中,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贷款利率远比存款利率要高,这就是的盈利所在。
那么在宏观层面,上调/下调利率,会对资本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呢?
首先,要知道在一定时期内,某个经济体(例如以国家为单位:中国)的货币供给总量是(近似)固定的,这个总量是根据经济体的实际需求来确定的,而不是说想要多少就多少。如果货币供给量大于实际需求,就会造成货币贬值,大家手上的钱不值钱了;如果太少了,所有的经济参与者都会感到缺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
在某一时刻,货币供给总量又分为两部分:可流动的资金(生产、消费等流通领域),和不可流动的资金(银行存款等)。在货币供给总量固定的情况下,不可流动的资金越多,可流动的就越少;反之亦然。
那么上调利率,对储户来说,同样一笔资金存在银行能拿更多的利息,自然更愿意存到银行,而不是拿去消费;同时,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息更高,自然也会减少贷款。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减少了。
反之:下调利率,就会鼓励储户将钱拿去消费,同时鼓励企业贷款进行是生产。最后就会增加市场上的流动资金。
因此,上调利率就相当于从资本市场上抽取流动资金;而下调利率就相当于向资本市场释放流动资金。
⑼ 经济学的问题。为什么银行希望你贷款。
我对自银行的理解是:
1,银行是一家专业机构。
2,银行是一家主要以存贷款利差来获取利益的专业机构。
3,银行是一家商业机构。他经营的商品是货币。
他要进货(吸收存款)要销货(贷款)要有进销差价(利差)才能生存。
4,银行是国家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服从国家的相关调控政策。
5,规避风险是所有商家的本能,所有就有了这样的说法:所谓的银行家,就是晴天把雨伞塞到你
手中,雨天从你手中夺走的人。
那么十几年前的贷款就好说了:
1,当时国家鼓励贷款,到下面就有了贷款任务。
2,老干妈品牌的资产优良。
3,老干妈品牌当时还弱小,就是不需要也不得不贷款。
⑽ 懂经济学的来帮我分析一下这个贷款是怎么回事
月利率就是年利率除以12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