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竞争能够通过价格机制有效调节经济活动,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
实现条件:完全竞争、无外部性、无交易成本、完全信息、无规模经济
通俗解释:
在一个完全竞争、完全信息、无交易成本、无外部性、无规模经济的世界里,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促使整个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即:自由竞争的市场是帕累托最优的。
政策导向:崇尚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自由竞争市场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每个人的福利状态取决于他初始资源拥有状态。政府要想调节社会间的福利水平,应该对每个人的原始资源配置状态进行干预和调整。
举个例子
直接上图:
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差别是:
第二定理是在第一定理上的深化,加入了一个论点:即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决定最终资源配置状态。
理论前提是第一定理。
Ⅱ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第二定理的现实意义希望能说的多一些。
第一定理:市场竞争均衡是帕累托有效——相信市场,市场的无形之手可以让大家都满意
第二定理:帕累托均衡可以达到竞争均衡——面对贫富差距,再次分配也可以,因为最后还是可以达到市场均衡的,所以,劫富济贫把
Ⅲ 如何解释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区别
利经济学两大定理分别说明了市场可以解决两大问题: 效率和公平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出,版在权满足一定条件下,竞争性市场均衡配置是帕累托有效的,即市场机制能够解决效率问题。
但是,有效率并不意味着公平,比如在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也可能是帕累托最优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告诉我们,满足一定条件,在在给定某种禀赋配置下,帕累托有效配置可以通过竞争性市场均衡来实现,换句话说,要实现公平目标,只要对初始禀赋进行调整,剩下的交给市场即可,这也说明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顾的。
关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对禀赋的调整不需要对所有产品进行分配,只需调整其中一种产品(如土地)即可。
Ⅳ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福利经济学第二抄定理是袭说每一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都可以由完全竞争市场实现。那么,政府只需要改变初始的禀赋,就可以改善收入分配。通过其他方式扭曲资源配置还不如直接改变初始禀赋,例如改变工资规则来促进收入分配。比方说,你是上帝,你觉得农民工很可怜,企业家为富不仁,你就可以制定规则,给农民工制定高工资,企业家制定低工资的规则。而采用税收、补贴等方式扭曲资源还不定好。但是,现实是制定规则的人都是企业家和富人,他们不会制定对他们不利的规则。你说是不是啊?小朋友?写了这么多,没有财富值。
Ⅳ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定理证明
如果所有交易者的偏好成凸性时,则总会有一组这样的价格,在这组价格上,帕累托最优是在适当的商品禀赋条件下的市场均衡。
帕累托有效的配置在契约曲线上。
契约曲线是两个效用曲线的公切点,所以契约曲线上所代表的配置是稳定的----市场均衡。
假设存在一个帕累托最优是非均衡的,则该点一定不在契约曲线上。
由帕累托最优的推导我们知道契约曲线以外的点都是不稳定的,也就是非均衡的,矛盾。
也就是说帕累托最优的配置一定在契约曲线上。所以任何帕累托最优都是市场均衡。
Ⅵ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定理内容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变个人之间禀赋的初始分配状态,其余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场来解决。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Ⅶ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什么意思
定理内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变个人之间禀赋的初始分配状态,其余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场来解决。
Ⅷ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内容
管理学不比经济学,它会因人所处的文化氛围的不同,被人们描述出不同的内涵来。相对比,经济学则因其描述的行为效益的最大化,而在任何社会环境中表现出同一的结果来。只是如果环境条件不存在,则经济规律隐匿不现身(如垄断和行政干预等),此时经济学则无用处。
而管理学则是在研究已然存在于发生过程中的事物,在传统管理学学者看来,则是既存的组织的存在方式,决策以及协调等。
现在的管理学以基督教文化圈为其发生地,处处体现出他们的生活理念,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直到行为科学的引入和生硬地引入源于东方的“企业文化”。其发展轨迹虽清晰,但他们(西方人)始终不以为自己已为某种思维定势所左右,以至管理学的学科建立一百年来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别的学科。
由于管理总是离不开一个排除不掉的行为人——管理者,而这个管理者与研究者又同属一个文化氛围,就使得他们看不到自己已经被约束在一个理性天地中。这种不觉知,使得他们未能从管理的源由来看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已在一个既定存在的系统(或组织)中。如一说到科学管理,就已有了个流水线,有了工序和节拍,有了工艺流程……。
我们东方人如果从此处跻身进来,像是一个插班生。流水线在哪?线上的工人怎么在我们身边找不到?从这一点开始,东方人也就糊里糊涂地呆望着西方管理学学者的指手划脚,似懂不懂时又插不上嘴,怕让人看出我们不懂而不敢质疑。
管理不是从企业管理进入到科学管理之后才发生,而是从此时开始,管理进入了科学化阶段。就是在市场的巨大压力下,企业内部的各种有效的行为实行了标准化和定量化,压缩了无效(操作)动作,给各种操作方法定出了合规的和违规的,把人的动作融入流水线的节拍。
在此以前,则是管理者只看操作者的效果,验收只在事后进行,当管理行为发生时,操作者还有些自主性——自主决定怎样操作。
其实从14世纪以后,地中海沿岸的商贸发展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行会走向分化,在威尼斯、热诺阿(热那亚)、比萨等地开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企业雏型。1378年佛罗伦萨爆发的数以万计的梳毛工人起义证实当时的羊毛粗加工小作坊已被成规模的毛条厂所取代。从那时起,企业已存在了500多年,它的合理性是什么?西方人不会想到这一点,而东方学者在没有企业时不应当先想到跟在西方人身后去唱管理的几个阶段,而应当思考一下管理行为为何而发生,或换个角度讲,在东方条件下管理理念应当是个什么东西;更白一点讲,没有企业哪里有企业的管理,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企业,也就没有缘于西方社会环境的那种管理理论的存在基础。我们不是因为没有纯粹西方意义的企业而要否定西方管理学,而是应当老老实实地从西方人认为不需要费精力说明问题的地方补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需要研究管理行为因何而发生。
这样一溯源,就抓到一个机会:西方管理学从半道上研究管理——从所谓“科学管理”阶段开始,才使得现在的管理学没有了纲领,至使近百年来管理学陷入困境。其间的发展变化无一不是在实践的胁迫下发生的,如霍桑实验的理论和行为科学的渗入没有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这显然是理论本身有问题。包括现在的MBA教学,也是在事后找补,没有理论深度和广泛涵盖实践的气魄。
如果一个东方人(没有西方文化背景又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另类人”)在认真聆听泰勒讲科学管理时能执著地问一句(不是如所有东方人一样那样不懂装懂):
“泰勒先生,你的管理行为发生的基础是什么?”
泰勒可能会有几种反映,其中一种是“废话!还用问吗?当然要有一个现成的企业才行。”
如果那个学生还不怕老师发怒继续问道:“您说的那种企业我们东方没有怎么办?”
泰勒先生可能又有两种反映:
其一:“我是研究管理,教授管理学的,你们那里有没有企业关我什么事?”
——这是一个不耐烦的泰勒,他太忙了,面对来自东方的这个学生不愿多花时间。
其二:(面对所有拜倒在自己面前的学生)“嗯,对,这个东方学生向我传递一个信息,他在提醒我,暗示我的理论是个半道叉出来的一串不完全的理论,我们的理论太实用化了,能给企业造成了利润就以为达到了目标。其实作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目标是达到了,用‘泰勒制’使利润实现最大化就算达到了管理的目的。但是作为学者,则应当把研究对象——‘管理’研究完整了。谢谢你,东方的小机灵鬼儿!”
——这是一个学者型的思维缜密并善于抓住疑点的泰勒。
Ⅸ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内容及其地位
什么是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变个人之间禀赋的初始分配状态,其余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场来解决。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帕雷托有效率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它表明分配与效率是可以分开来考虑的,任何帕雷托有效率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
价格在这种市场机制中起到两种作用:一是配置作用,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二是分配作用,确定不同的交易者能够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内容
任何帕雷托有效的配置可以通过一些初始禀赋以及瓦尔拉斯式的竞争性均衡获得。
若偏好是凸的,任何帕累托有效的资源配置都是市场均衡。
第二个定理讲任何我们所希望的社会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给定一定的收入分配结构,所有权结构,而且通过市场达到。
Ⅹ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怎么感觉都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啊
福利经济学抄第一基本定理指出,在某些条件下(这些条件你网络一下就有了),竞争市场机制会产生帕累托效率。
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指出,社会通过适当地安排初始资源禀赋,然后让人们彼此自由地交易,就可以实现帕累托效率。
两者的差别在于:第二定理证明政府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初始资源禀赋促进公平,而不是什么都做不了。比如政府可以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改变初始资源禀赋),而不是最低限价(干预市场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