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计量经济学。明天早上之前急求答案。
计量中来的假设有异方差自,序列相关、多重共线性等。
当出现异方差时,消除异方差的方法有加权最小二乘法、方差稳定性变换法等
当出现序列相关时,消除序列相关的方法有差分法、广义最小二乘法
当出现多重共线性时,消除共线性的方法有使用非样本先验信息、剔除不重要的共线性变量、增大样本容量、使用有偏估计。
Ⅱ 德国有哪些预科
Uni 或者 TU的预科:
T-Kurs (技术、数学和理科,不含生物学):德语、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学。
M-Kurs(医学、生物学):德语、生物、化学、物理、数学、信息学。
W-Kurs(经济学、社会科学):德语、数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经济/管理学或英语、历史/地理/社会课、信息学。
G-Kurs(文科、艺术、德国语言文学):德语、历史、德国文学/有的专业为英语、社会/地理课。
S-Kurs(语言类,不含德语):德语、第二外语、历史或社会/地理课或德国文学。
FH的预科:
Kurs TI(技术和工程类):德语、数学、自然科学、技术制图或信息学。
Kurs WW(经济类):德语、数学、国民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信息技术和信息学、英语。
Kurs GD(设计、艺术类):德语、数学、设计、物理、电脑支持设计。
Kurs SW (社会科学类):德语、数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信息技术和信息学、英语。
Kurs Due (翻译类): 德语、第二外语(英语或法语、一般仅设提高班)、第三外语(英语、法语或西班牙语)信息技和信息学。
具体的大学有的Kurs汇总
Uni Heidelberg:G, M, S, T, W
Uni Karlsruhe:T
FH Konstanz:T W
Muenchen:T M W G
FH Coburg:TI WW
FU HU Berlin:M W G S/G
TU FU Berlin:T
Uni Potsdam:T W S/G
Uni Frankfurt:T G M W
TU Darmstadt:T G
Uni Kassel:T W
Mittelhessen:G M T W
Uni Hamburg:G M T W
Nordhausen:T M S/G W
Uni Hannover:M T W
FH Hannover:TI WW
RWTH Aachen:T W
Uni Bochum:T
Uni Bonn:T M W G
Uni Koeln:T M W G S
FH Koeln:TI WW SW GD DUE
Uni Muenster:T M W G
FH Dortmund:TI
FH Krefeld:TI
Uni Mainz:T M W G S
FH Kaiserslautern:TI WW
Uni Saarland:T W
Uni Leipzig:T M W S/G
TU Dresden:T
TU Freiberg:T
FH Zittau/Goerlitz:TI WW
Uni Halle:T W G (未确定)
FH Anhalt(Koethen):TI WW SW
HS Wismar:T TI WW
FH Kiel:未确定
Uni Greifswald:G/S T M
Ⅲ “一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宏观还是微观经济学问题
研究“一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比较著名的是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即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具体的可以参考网络中的详细介绍
http://ke..com/link?url=_
当然,现实中的情况还是要因情况而异。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单个市场,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就业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因此,此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Ⅳ 资本积累率的理论依据
资本积累对收入分配差距起作用的理论依据:
一、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理论
关于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即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值的增加。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的整体演进,它包括经济的数量增加、结构改进和质量提高。可见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但不等于经济增长。
(一)新剑桥理论中的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J.罗宾逊、N.卡尔多等人提出来的。它认为如果资本——产量比率不变,增长率就取决于储蓄率。那么,如何增加积累,提高储蓄率,新剑桥理论力图通过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来提高储蓄率,推动经济增长。它的基本假设是:社会成员分为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两个阶级;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是不变的;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SP(储蓄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储蓄在工资中所占比例)SW。在SP与SW既定的假设下,储蓄率的大小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即利润与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于SP>SW,则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储蓄率越高;相反,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储蓄率越低。据此,新剑桥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经济要稳定增长,收入分配应向利润收入者倾斜,即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比率应提高,工资的比率应下降。经济增长是以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为前提的。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必然进一步拉大收入分配差距。(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页)。
(二)库兹涅茨倒U理论中的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差距
倒U曲线在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中,库兹涅茨于1995年在题为《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著名论文中,最先提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倒U”关系的假设,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这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与人、各阶层、各社会集团的收入差距将会逐步拉大,在增长的后期阶段,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他认为收入差距在早期阶段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储蓄和积累过于集中。因为增长是储蓄和积累的函数,而储蓄和积累集中于少数富有阶层,增长的结果自然会被少数人通过资本收益而占有。资本积累对收入差距拉大的这种作用实际上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至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收入差距的缩小,则是由于其它因素的作用部分抵消了资本积累的作用,如政府的法律干预和税收调节等。
库兹涅茨倒U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试图支持或否定这一假设。因此,在现代经济学文献中,关于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关于倒U理论能否成立的争论。
(三)刘易斯二元经济转变理论中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双重扩大
对倒U假设最系统的理论解释来自刘易斯的两部门转变理论。在经济中存在传统的自给农业经济和现代工业经济两个部门。在前一部门劳动力大量过剩,积累只发生在后一部门的假设下,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将主要表现为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和传统农业部门比重的相对缩小。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主要是工业部门在扩张过程中对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但是由于农业中资本/劳动比例在各部门中最低,所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必然意味着要提高全社会的资本/劳动比率,这就要求提高全社会的资本积累率。正如刘易斯所说:“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迅速的资本积累”,是如何使“收入分配变得有利于储蓄阶级。”(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经济发展》,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八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而刘易斯所指的储蓄阶级就是占有资本的资本家阶级。他认为储蓄或积累唯一来源于资本家阶级。因此,他主张要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全部收益都归资本家阶级。这一方法之所以能够行得通,是因为农业部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决定了工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在略高于维持生计的低收入水平上保持不变,而资本收益却一直在增加。上述推理清楚地展示了初级发展阶段两种收入差距的扩大;资本家阶级同劳动阶级之间收入相对份额的差距扩大,而且越来越大,这是主要的;在劳动阶级内部,收入差距也扩大了,即现代工业部门工人的工资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农民的收入,但这一差距大致不变。
(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认为商品的全部价值包括剩余价值都唯一地来源于劳动。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旧价值,不创造新价值。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成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家因拥有劳动力的使用权而占有了劳动力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工人只得到了维持生存的工资。资本家会不断地将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即进行资本积累。正如马克思所言:“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P650)一方面积累越多,占有的剩余价值越多,最终会使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方面,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这会造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失业大军的存在使在业者只能得到生存工资,结果整个无产阶级陷入贫困境地。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即两极分化。马克思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和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有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关系,从而符合了库兹涅茨倒U曲线前半段即收入不平等由上升到恶化的部分。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对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趋势的预测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轨迹并不完全吻合。现实情况是收入差距停止上升,甚至下降,而并非直线上升导致资本主义灭亡,这正好为现代经济学在这一领域的拓展留下了理论空间。
(五)陈宗胜劳动差别供求论中的资本积累与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
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变化是否也呈现倒U曲线?我国学者陈宗胜首次利用中国的资料对此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倒U关系在中国也同样存在。他是在单一公有经济和按劳分配的前提下用“劳动差别”“有差别的劳动供求”这两个因素对倒U现象进行说明的。他认为,经济发展初期,复杂劳动奇缺,收入差距扩大,随着经济发展,教育的普及,复杂劳动供给逐步充裕,收入差距趋于缩小。这种观点只涉及劳动收入,并将劳动差别作为公有制经济中影响收入分配的最重要因素。在对其它影响收入差距因素的分析中,也都是以劳动差别为基础的,所以将其称为“劳动差别供求论”。在这种分析中,资本积累是由国家进行的,以国家积累代表公有制经济的积累,因而资本积累并不直接影响财富在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而是通过对消费基金总额的影响间接地作用于收入差距,并且其作用方向同私有经济条件下正好相反。陈宗胜认为全部收入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而全部消费收入分为按人口平均分配维持生存的生计收入和扣除生计收入后实行按劳分配的生计剩余两部分。在总收入和生计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积累和积累率越高,消费基金越小,生计剩余就越小,收入差距亦越小。从而得出结论“在私有经济中资本收益直接影响居民的相对收入分配差别,在公有经济中资本收益(即资本积累)对居民收入分配差别只表现为间接的影响,而且作用方向与私有经济正好相反。”(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191)至于其它非国有积累,如企业积累和家户积累,尽管其作用方向同私有经济条件下并无根本不同,但因其不代表公有制经济的积累特征,因而可以忽略不计。
二、对上述理论的简评西方学者关于资本积累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1)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述理论无一例外地都将资本积累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这无疑突出了资本要素的重要性和资本所有者通过资本收益聚敛社会财富,拉大收入差距的合理性。(2)功能收入差距的拉大加剧着规模收入差距。这主要是因为私有经济中资本归私人所有,私人积累代表着私有经济积累的基本特征,因此资本要素及其收入份额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3)资本积累唯一地来源于富裕阶层,因此收入分配应实行有利于富裕阶层的倾斜。这些理论尽管其前提条件,表述形式以至结论都各有特点,但却集中表明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增加的过程是社会财富不断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因而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结论是资本积累是导致私有经济中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因素。
我国学者关于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差别供求论”,则以国家积累代表公有制经济积累的基本特征,将劳动差别及劳动收入作为公有制经济中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直接因素。但就我国而言,这种状况更适合于改革“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其实劳动差别对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远比资本积累的作用小得多,劳动收入差别即使在最大状态也无法同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收入差别同日而语。这就是为什么对同一坐标系而言,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倒U曲线的形状、位置有所不同,前者更平滑,更接近于横轴。陈宗胜在分析中已经注意到这种区别,而且认为这种区别的根源在于资本积累在不同经济制度约束中对收入差距所起的作用不同。由于他的分析是在单一公有经济假设下进行的,所以着重探讨劳动收入差别,而将资本积累只是作为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间接因素,没有展开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格局,极大地改变了资本积累机制,使国家不再是公有经济的唯一积累主体,积累收益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大大增强,对此进行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和说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Ⅳ 求有理论性联系社会实际的3000字马原论文,选题在政治经济学,要原创的
看资料
Ⅵ 谁有国际经济学的复习资料
国际经济学的复习资料,网络文库里有很多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wenku..com/link?url=Lnqo0av7bWXtJHG_b4bAnDhI-Y1__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全:http://wenku..com/link?url=o3Boc1moqKAOExnVITtRIkEWAXS9h-_
Ⅶ 经济学原理 微观部分 曼昆 习题答案
练 习 题
1、任何一个所得税表都体现了两种税率——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题中的表见课本12章)
a、平均税率定义为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收入。对表12—7中的比例税制来说,赚5万美元、10万美元和20万美元的人,其平均税率分别是多少?在累退税制和累进税制中相对应的平均税率是多少?
答:从表12—7中很容易看出,赚5万美元、10万美元和20万美元的人,其平均税率都是25%。在累退税制中,赚5万美元、10万美元和20万美元的人,其平均税率分别是30%,25%,20%。在累进税制中,赚5万美元、10万美元和20万美元的人,其平均税率分别是20%,25%,30%。
b、边际税率定义为额外收入支付的税收除以增加的额外收入。计算比例税制下,收入从5万美元增加到10万美元的边际税率。 计算收入从10万美元增加到20万美元的边际税率。计算累退税制和累进税制下相对应的边际税率
答:(1)比例税制。当收入从5万美元增加到1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1.2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1.25/5=0.25,即25%。当收入从10万美元增加到2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2.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2.5/10=0.25,即25%。
(2)累退税制。当收入从5万美元增加到1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1万,因此边际税率为1/5=0.2,即20%。当收入从10万美元增加到2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1.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1.5/10=0.15,即15%。
(3)累进税制。当收入从5万美元增加到1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1.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1.5/5=0.3,即30%。当收入从10万美元增加到20万美元时,税收量增加了3.5万,因此边际税率为3.5/10=0.35,即35%。
c、描述这三种税制中每一种的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某人在决定是否接受工资比目前工作略高一点的工作时,哪一种税率更适用?在判断税制的纵向平等时,哪一种税率更适用?
答:在比例税制下,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相等,且都不随收入变动而变动。在累退税制下,平均税率高于边际税率,且都随收入增加而下降。在累进税制下,平均税率低于边际税率,且都随收入增加而上升。
一般来说,某人在决定是否接受工资比目前工作略高一点的工作时,边际税率更适用,因为边际税率能告诉这个人增加的收入需要交多少税收。
在判断税制的纵向平等时,平均税率更适用,因为平均税率很容易看出收入高的人是否多交了税。
2、给规模经济下定义并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规模经济。给规模不经济下定义并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规模不经济。
答:规模经济是指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规模经济的产生是因为较高的产量水平允许在工人中实现专业化,而专业化可以使工人更精通自己的业务。
规模不经济是指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征。规模不经济的产生是由于任何一个大型组织中固有的协调问题。企业生产的产量越多,管理团队变得越庞大,管理者压低成本的效率就越低。
3、化肥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的企业在生产产品,但它们现在有经济亏损。
a、与生产化肥的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相比,化肥的价格如何?
答:化肥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的企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价格)来确定产量。现在它们有经济亏损,说明价格低于平均总成本,但它们并没有退出市场,说明价格大于平均可变成本。
价格、成本 MC 价格 S2
ATC S1
P2 AVC P2
P1 P1
D
0 q1 q2 产量 0 Q2 Q1 数量
图14—11 典型企业的成本曲线 图14—12 整个市场的供求图
b、并排画出两个图形,说明一个典型企业和市场上现在的状况。
答:图14—11和14—12分别为典型企业的成本图和市场的供求图。由图14—12可知,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就典型企业而言,此时存在亏损。
c、假设需求或企业的成本曲线都没有变动,解释长期中化肥的价格,每个企业的边际成本、平均总成本、供给量以及市场总供给量会如何变动。
答:由于企业存在亏损,所以部分企业会离开该行业,这导致行业的总供给减少,于是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平移,如图14—12所示。市场价格一直上升到P2为止,此时边际收益(价格P2)与边际成本相交于ATC的最低点。因此,在长期中,化肥的价格上升,每个企业的边际成本及平均总成本不变,典型企业的供给量增加,市场总供给量减少。
4、Larry、Curly和Moe经营镇里唯一的一个沙龙。Larry想在不赔钱的情况下尽量多卖饮料,Curly想让沙龙带来尽可能多的收益,Moe想使利润尽量多。用一个该沙龙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图形说明每个合伙人各自赞成的价格和数量的组合。解释原因。
答: 价格、成本及收益
MC ATC
PC PM
PL
MR D
0 QM QC QL 数量
图15—11 沙龙的成本和需求曲线
由图15—11所示,Larry想在不赔钱的情况下尽量多卖饮料,则他会根据平均总成本定价,此时的价格为PL,产量为QL ;Curly想让沙龙带来尽可能多的收益,则他会根据MR=0来确定产量及价格,因为当MR=0时,收益达到最大,此时的价格为PC,产量为QC;Moe想使利润尽量多,则他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来确定产量及价格,此时的价格为PM,产量为QM。
5、一家出版公司面临一位著名作家的下一部小说的以下需求表:
价格(美元) 需求量(本)
100 0
90 100 000
80 200 000
70 300 000
60 400 000
50 500 000
40 600 000
30 700 000
20 800 000
10 900 000
0 1000 000
向作者支付的稿酬是200万美元,印刷一本书的边际成本是不变的10美元。
a、计算总收益、总成本和每种数量时的利润。出版社选择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多少?它收取的价格是多少?
答:表15—1列出了每种数量的总收益、总成本、利润、边际收益及边际成本。从该表可以看出,出版社选择的利润最大化产量是500 000本,它收取的价格是50元每本。
表15—1
价 格 需求量 总收益 总成本 利润 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
(美元) (万本) (万美元) (万美元) (万美元) (美元) (美元)
100 0 0 200 –200 – –
90 10 900 300 600 90 10
80 20 1600 400 1200 70 10
70 30 2100 500 1600 50 10
60 40 2400 600 1800 30 10
50 50 2500 700 1800 10 10
40 60 2400 800 1600 –10 10
30 70 2100 900 1200 –30 10
20 80 1600 1000 600 –50 10
10 90 900 1100 –200 –70 10
0 100 0 1200 –1200 –90 10
b、计算边际收益。(回想一下,MR=ΔTR/ΔQ。)然后比较边际收益与价格?解释原因。
答:在表15—1中列出了每种数量的边际收益,它们小于所对应的价格。该出版社是一个垄断者,它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当增加销售量时,它不仅将降低对所销售的每一本书收取的价格,而且,这种价格下降减少了它已经卖出的各单位的收益。因此,垄断者的边际收益小于其价格。
c、画出边际收益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在哪个数量时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相交?这一交点表示什么?
答:图15—3画出了出版社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及需求曲线。在500 000本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交,这一点表示利润最大化。
成本和收益(美元)
100
无谓损失
50
MR
10 MC
D
0 500 000 1 000 000 数量(本)
图15—3 出版社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及需求曲线
d、在你的图中,用阴影表示无谓损失。用文字解释该阴影代表什么。
答:图中阴影部分是垄断造成的无谓损失。垄断者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确定产量和价格,从图中可以看出,垄断者收取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此时,一些潜在的消费者对物品的评价高于其边际成本,但低于垄断者的价格,于是,这些消费者最终不购买物品。因为这些消费者对物品的评价大于生产这些物品的成本,所以这个结果是无效率的。因此,垄断定价使一些对双方有益的交易无法进行,从而产生了无谓损失。
e、如果向作者支付的稿酬是300万美元而不是200万美元,这将如何影响出版社关于收取的价格的决策?
答:如果出版社向作者支付的稿酬是300万美元,虽然总成本增加了,但这并不影响出版社关于收取的价格的决策,因为此时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都没有发生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出版社的利润减少了。
f、假设出版社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关注经济效率最大化。那么它对这本书收取的价格是多少?在这种价格时能获得多少利润?
答:如果出版社关注经济效率最大化,那么它会以边际成本定价,即对每本书收取10美元。在这一价格下,出版社的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根据表15—1,出版社亏损200万美元。
6、解释为什么垄断者的产量总是在需求曲线富有弹性的范围内。(提示:如果需求缺乏弹性,而且企业提高价格,总收益和总成本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因为企业的总收益为TR=P Q
所以其边际收益MR= = = (*)
其中ed= (点弹性公式)
根据(*)可知, 当0<ed<1时,MR<0
当ed>1时, MR>0
当ed=1时, MR=0
价格
B MC
E A
MR 需求
0 Q1 C 数量
图15—13
根据上图可知,当0<Q<Q1时,MR>0,也就是说,需求曲线BA部分的弹性大于1;当Q1<Q< C时,MR<0,也就是说,需求曲线AC部分的弹性小于1。因为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点是根据MR=MC来确定的,也就是说,MR与MC的交点E一定在BQ1上,此时MR是大于零的,所以对应的弹性是大于1,即垄断厂商选择的产量在需求曲线富有弹性的范围内。
7、假设你和你的同学被分配到一个项目组,你们将根据该项目得到一个共同的分数。你们每个人都想得到一个好成绩,但你们还想尽量少干点活。具体情况如下:
你的决策
工 作 偷 懒
工 作 你:15 你:30
同学的决策 同学:15 同学: 5
偷 懒 你: 5 你:10
同学:30 同学:10
•如果你们俩都努力工作,就都得A,这给你们俩每人40单位幸福。
•如果你们俩只有一个人努力工作,就都得B,这给你们俩每人30单位幸福。
•如果你们俩都不努力工作,就都得D,这给你们俩每人10单位幸福。
•努力工作的代价是25单位幸福。
a、在以上的决策方框中填写结局。
答:结果如上。
b、最可能的结局是什么?解释你的答案。
答:最可能的结局是(偷懒,偷懒)。以你为例,如果同学选择工作,你最好选择偷懒;如果同学选择偷懒,你最好也选择偷懒,因此,不论同学做出什么决策,你的最优决策都是偷懒。同样的分析,同学的最优决策也是偷懒。
c、如果你把这位同学作为你一年中一系列项目的合作者,而不只是一次合作者,你预期b部分的结局会有什么改变?
答:如果我把这位同学作为我一年中一系列项目的合作者,我将和这个同学商量一起努力工作,因为这样我们得到的幸福比都偷懒所得到的多。
d、你的另一位同学更关心好成绩:他从B中得到50单位幸福,而从A中得到80单位幸福。如果这另一位同学是你的合作者(但你的偏好不变),你对a和b部分的答案会有什么改变?你希望这两位同学中的哪一位作为你的合作者?他也希望将你作为他的合作者吗?
答:表16—1为我和另一位同学的决策方框。由于这位同学的偏好不同,所以每种决策组合下,其得到的幸福也不同,而我的偏好不变,所以得到的幸福没有变化,如表16—1。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纳什均衡是(偷懒,工作),前面是我的决策。我希望和后一位同学合作,因为同为偷懒,但我可从后者中得到30的幸福。但他并不希望我作为他的合作者,因为我的决策始终是偷懒,这降低了他的幸福感。
表16—1 决策方框
你的决策
工 作 偷 懒
工 作 你:15 你:30
另一同学的决策 同学:55 同学:25
偷 懒 你: 5 你:10
同学:50 同学:10
8、让我们回到本章关于Jack和Jill水的双头的讨论。假设Jack和Jill处于双头的纳什均衡(80加仑)时,第三个人John发现了水源并作为第三个生产者进入市场。
a、Jack和Jill建议他们三个人继续生产80加仑总量,三方平分市场。如果John同意这种做法,他将得到多少利润?
答:如果John同意这种做法,那么这三个人各生产80/3,每个人的利润为3200/3=1070。
b、在同意建议的做法之后,John考虑将自己的产量增加10加仑。如果他这样做了,而Jack和Jill遵守协议,John将得到多少利润?这告诉你哪些关于所建议的协议的信息?
答:如果John增加10加仑的产量,而Jack和Jill遵守协议,那么此时的总产量为90加仑,根据P337的需求表可知,此时的市场价格为30。于是,Jack和Jill的利润分别为800(80/3 30),而John得到1100(大于1070),所以John有动力违背协议,增加10加仑的产量。同理,Jack和Jill也有动力违背协议,增加10加仑的产量。
c、这个有三个生产者的市场上的纳什均衡是什么?与有两个生产者的纳什均衡相比较,也何不同?
答:既然这三个生产者都有动力增加产量,结果总产量增加到110,市场价格为10,三个人的利润都为370(110/3 10)。那这三个人是否还有动力去增加10加仑的产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其中任何一个人增加10加仑产量,总产量将达到120,价格将变为零,于是三个人的利润都为零,所以增加产量的行为是非理性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这个有三个生产者的市场上的纳什均衡为(110/3,110/3,110/3),与有两个生产者的纳什均衡相比,每个生产者的产量降低了,市场价格降低了,生产者的利润也降低了。
9、Sparkle为牙膏市场中众多的企业之一,它处于长期均衡。
a、画出表示Sparkle需求、边际收益、平均总成本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图形。标出Sparkle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价格。
答:图17—5为Sparkle的长期均衡图。
价格
MC
A B ATC
价格
C
MR 需求
0 产量 有效率产量 数量
图17—5 Sparkle的长期均衡图
b、Sparkle的利润是多少?解释原因。
答:因为在长期的情况下,垄断竞争企业的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如17—5所示,所以Sparkle的利润为零。
c、用你的图形说明从购买Sparkle牙膏中所得到的消费者剩余。再说明与有效率产量水平相关的无谓损失。
答:由图17—5,从购买Sparkle牙膏中所得到的消费者剩余为A+B。有效率的产量水平产生在需求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相交处,此时,无谓损失为C。
d、如果政府强迫Sparkle生产有效率的产量水平,企业会发生什么变动?Sparkle的顾客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如果政府强迫Sparkle生产有效率的产量水平,那么该企业就会发生亏损,因为此时企业的平均总成本高于价格,如图17—5所示。长期下去,企业将退出牙膏市场。
对于Sparkle的消费者而言,在短期内,由于产量上升导致价格降低,他们会得到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但在长期的情况下,由于Sparkle退出市场,他们可能买不到Sparkle牌的牙膏,从而消费者剩余变为零。
10、假设劳动是某个完全竞争企业使用的唯一投入。该企业的生产函数如下:
劳动的天数 产量
0 0
1 7
2 13
3 19
4 25
5 28
6 29
7 29
a、计算每个增加的工人的边际产量。
答:在表18—1中列出了每个增加的工人的边际产量。
表18—1
劳动的天数 产量 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值
0 0 —— ——
1 7 7 70
2 13 6 60
3 19 6 60
4 25 6 60
5 28 3 30
6 29 1 10
7 29 0 0
b、每单位产品售价为10美元。计算每个工人的边际产量值。
答:在表18—1中列出了每个工人的边际产量值。
c、计算表明日工资从0到100美元时雇用的工人数量的需求表。
答:对于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企业雇佣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根据这一点,我们在表18—2中列出了工人数量的需求表。
表18—2 工人数量的需求表
劳动的天数 边际产量值 工资
0 —— ——
1 70 70
2 60 60
3 60 60
4 60 60
5 30 30
6 10 10
7 0 0
d、画出企业的需求曲线。
答:图18—9为企业的需求曲线。
工资、边际产量值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2 3 4 5 6 7 劳动的天数
图18—9 企业的需求曲线
e、如果产品价格从每单位10美元上升为12美元,这条需求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如果产品价格从每单位10美元上升为12美元,这条需求曲线会向右上方移动
11、近年来,一些决策者建议,规定企业给工人一定量的福利津贴。例如,1993年,克林顿总统建议,要求企业向其工人提供健康保险。让我们来考虑这种政策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a、假定法律规定企业对自己雇用的工人每小时给3美元的津贴。这项法律对企业从每个工人身上赚到的边际利润有什么影响?这项法律对劳动需求曲线有什么影响?从纵轴代表货币工资的图形给出你的答案。
答:如果法律规定企业对自己雇用的工人每小时给3美元的津贴,则企业从每个工人身上赚到的边际利润会减少,并且企业对劳动的需求也会减少。在图18—14中,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左下平移3个单位,于是均衡工资降低了。
工资
S
W1
W2
W1 - 3 D1
D2
0 L2 L1 工人数量
图18—14 企业的劳动需求图
b、如果劳动供给没有变动,这项法律将如果影响就业与工资?
答:从图18—14中可以看出,实施这项法律后,工人的工资降低到W2,小于原来的均衡工资W1,大于W1 – 3,就业也减少了。
c、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会由于这项法律而移动?这种劳动供给的移动增加了还是削弱了这项法律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答:实施这项法律后,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员工支付3美元的津贴,这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市场,于是劳动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平移,如图18—15。结果,均衡工资进一步下降,甚至会低于W1 – 3,但就业会增加,甚至会高于L1。当然了,如果供给曲线移动的幅度不大,就业会仍然小于L1。
工资
S1 S2
W1
W1 - 3 D1
W2
D2
0 L1 L2 工人数量
图18—15 企业的劳动需求图
d、.正如第6章所讨论的,一些工人的工资,特别是不熟练工人和无经验工人的工资由于最低工资法而高于均衡水平。一项关于福利津贴的强制性管制对这些工人会有什么影响?
答:一项关于福利津贴的强制性管制会增加不熟练工人和无经验工人的失业率。因为这些工人的均衡工资往往较低,当福利津贴的强制性管制措施使这些工人的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时,就会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劳动需求减少,于是存在大量失业劳动力,失业率增加。
12、确定一个工人群体工资低是否是由于歧视存在什么困难?
答:一个工人群体工资低的原因很复杂,它根植于社会习俗和期望、教育和工作经验等经济因素之中,只有当市场向那些仅仅是种族、宗教、性别、年龄或其他个人特征不同的相似工人提供不同机会时,才会出现歧视。劳动市场上的歧视对不同工人群体的收入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很重要但很难回答。因为即使在一个没有歧视的劳动市场上,不同人的工资也不同,因为人们拥有的人力资本量以及能够并愿意从事的工作种类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工资水平不同。以人力资本的作用为例:白人男性工人拥有高中和大学学历的比例高于黑人男性工人,因而黑人工人与白人工资的差别可以追溯到教育程度的差别。以工作经验形式获得的人力资本为例:女性的工作经验平均比男性少,因而这个事实解释了女性工人与男性工人之间的部分收入差异。所以,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工人群体工资低就存在着歧视。
13、本章讨论了经济流动性的重要性。
a、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政策来提高一代人之内的经济流动性?
答:经济流动性即人们在各收入阶层之间的变动。政府可以采取支持教育和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的政策来提高一代人之内的经济流动性。
b、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政策来提高几代人之间的经济流动性?
答:判断几代人之间的经济流动性是根据一代到另一代人经济成功的持续性。如果父亲的收入比他同辈人平均收入高20%,他的儿子很有可能比他同辈人的平均收入高8%。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征收遗产税、赠予税来鼓励后辈更多地自己致富来提高几代人之间的经济流动性。
c、你认为我们应该为了增加对提高经济流动性的计划的支出而减少对现期福利计划的支出吗?这样做有什么有利之处与不利之处?
答:不应该这样做。如果减少对现期福利计划的支出,有利的方面是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鼓励更多的人更加勤奋地工作;不利的方面是会使社会中一些在智力和体力上有先天缺陷的人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社会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我们不应该为了增加对提高经济流动性的计划的支出而减少对现期福利计划的支出。
Ⅷ 急!帮忙解答国际经济学的问题!
中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16000,产量为1680;美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8000,产量为内1640
自由贸易容下国际市场的均衡价格为12000,中国汽车产量为1560,进口量为200;美国汽车产量为1760,出口200.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都带来净收益.0
中国国内价格为13500,产量为1605,进口125.美国国内汽车的价格为10500,产量为1715,出口125.
关税降低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了汽车制造商的福利,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关税使消费者和厂商共计损失243750,政府关税收入375000,社会总体福利增加131250.
设中国是汽车进口的小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
Dc = 2000 - 0.02 P Sc = 1200 + 0.03 P
Ⅸ sw在经济学中是什么意思
Social Welfare 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