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用行为经济学解释的现象有哪些
比如中国的成语敝帚自珍,一个破扫帚却被拥有的人很是珍惜。就可以用行为经济学专里的endowment effect来解释。endowment effect是诺贝尔获属奖者daniel kahneman的理论,讲当人们拥有一个物品时会即刻提高这个物品对自己的价值。
他们做了个实验,一半人分到一个杯子,一半人啥也没有。然后问有杯子的愿意出多少钱卖他们的杯子,以及没有杯子的原意出多少钱来买,结果发现前者远高于后者。
我亲身体验过endowment effect是有次去买别人的二手镜子。买之前那个姑娘说你来拿就好 不收你钱,送你。我觉得呀,好划算。结果到了装好了发现她真正的willingness to accept是15镑,比市价5镑多两倍的价钱。然后姑娘的理由是,我这个镜子比市面上的好高级,你看,它是斜的,照出来特别显瘦。
我心中立刻出现敝帚自珍的画面。
B. 行为经济学是什么意思啊
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与传统西方经济学假设中许多情况相冲突的,因为传统西方经济学回假设理性人,完全答竞争市场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并非完全理性的人,市场也并非时刻都是完全公平有效的。行为经济学更多地引入心理学、社会学来解释传统经济学中不完善的方面。可以说是更符合当前社会实际情况的经济学。
C. 行为经济学的四大结论是什么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行为经济学开始用人们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决策例子作为实验内容,直接挑战传统经济学的几个关键假设。
行为经济学的四大结论是:
1· 前景理论 2· 后悔理论 3· 过度反应理论 4· 过度自信理论
D. 行为经济学几大效应
这些有很多的效应,行为经济学要看你自己喜欢什么经济学,然后去选择一下去更改什么的,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E.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以经济学十大原理为例:
原理一是人们面临取舍问题。如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田忌赛马也是取舍权衡争取利益最大化的著名例行。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就像上大学的选择上就包含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如果我们不上大学就会得到一份工资乘以十二乘以三就是我们三年所放弃的其中一项机会成本,另外我们上大学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个学费再乘以三就是我们所付出的实实在在的成本。
原理三,运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做出抉择。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例如飞机票的价格原本是200元,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本次航班的票没有全部售完,现在机长提出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这样有可行性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它的边际成本就可能是乘客在飞机上喝的饮料或吃的饭,这些肯定小于100的。但是如果你不将票售出,你就要白白损失好些票的价格。所以权衡之下得出边际效益要大于边际成本,理性的销售人员都会将票低价处理掉,而不是白白损失它们的价值。
原理四,消费者偏好和对未来预计影响消费选择。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例如当苹果价格提高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就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吃苹果的成本高了。对于果园园主就会增加种植和采收人员,以提高产量,因为苹果的价格提高可以增加收益。此外,出租车价格低时,人们可能选择乘坐出租车,但涨价后人们会选择价格更低的公交。
................
F. 怎样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下面的现象
这跟本不是经济学的,跟中国的哲学思想相同,如果要说是经济学那应该算是博弈经济学…
G. 用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其他现象算不算经济学范畴
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消费者(家庭)、厂商、产业和经济,研究这些经济单元的存在、活动和相互作用。空间经济学更强调的是厂商的地点,产业的区位,虽然劳动力既是厂商投入的要素,又构成产品消费的市场,作为厂商存在的基础是不言而喻的,但空间经济学只是把消费者(家庭)作为研究平台的基座,而不是摆在研究平台上。因此空间经济学中厂商、产业和经济构成三位一体的研究单元,人的定位不在研究范畴中,而公司的定位是问题的焦点。 空间经济学与我国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我国,经济地理学是大学地理学系人文地理专业下属的一个分支,经济学界也有研究经济地理的,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实际上成了其代名词。区域系统或城市系统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它包括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区域经济或城市经济必然与人口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和社会学有较高的重叠,以致于区域经济学究竟是属于经济学科,还是属于地理学科有争议,有些定义为介于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尽管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学的模型研究中也涉及到区域和城市的概念,但那是空间与经济单位的融合。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将区域或城市看成是既定的,研究这些既定的现存的系统运行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而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是厂商、产业和经济三位一体的活动和相互作用,经济区域和城市的形成是这些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不是既定的假设存在,而是内生变量。 近年来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空间经济理论强调历史和偶然事件在经济活动的区位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使得传统的比较优势退位:一些产业在某个地区的形成并不是由于该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所致。第二,在初始禀赋条件相类似的地方之间,经济活动的分布却是不均衡的,空间经济理论认为这是由于积累循环因果关系和路径依赖所导致的。积累循环因果关系可以说明区域经济的演化。市场潜力是积累循环因果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地,成功企业进入某个地方,将会使得这个地区对其它企业更富有吸引力。第三,空间经济理论试图证明规模报酬、关联效应和贸易成本对维持空间秩序和层次结构的作用。没有规模报酬就没有集聚,没有城市。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解释多城市结构和区域专业化的演进。第四,上面的这些思想均用数学摸型表述,这与艾萨德等人的没有考虑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模型不同,能满足主流经济学对严谨和形式的要求。 空间经济理论可以应用于发展经济学,譬如描述非均衡发展的地理现象和原因,地域集中与增长极增长等:可以应用于产业经济学,譬如解释区位与产品差异,地理与公司定位的关系等;可以应用于国际经济学,譬如空间比较优势与贸易模式,区域化与全球化关系等。也可以用它来讨论中国现实经济问题:改革开放梯度推进的空间决定因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地域差异比较、中心地区的现实选择、参与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等。
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消费者(家庭)、厂商、产业和经济,研究这些经济单元的存在、活动和相互作用。空间经济学更强调的是厂商的地点,产业的区位,虽然劳动力既是厂商投入的要素,又构成产品消费的市场,作为厂商存在的基础是不言而喻的,但空间经济学只是把消费者(家庭)作为研究平台的基座,而不是摆在研究平台上。因此空间经济学中厂商、产业和经济构成三位一体的研究单元,人的定位不在研究范畴中,而公司的定位是问题的焦点。 空间经济学与我国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我国,经济地理学是大学地理学系人文地理专业下属的一个分支,经济学界也有研究经济地理的,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实际上成了其代名词。区域系统或城市系统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它包括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区域经济或城市经济必然与人口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和社会学有较高的重叠,以致于区域经济学究竟是属于经济学科,还是属于地理学科有争议,有些定义为介于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尽管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学的模型研究中也涉及到区域和城市的概念,但那是空间与经济单位的融合。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将区域或城市看成是既定的,研究这些既定的现存的系统运行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而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是厂商、产业和经济三位一体的活动和相互作用,经济区域和城市的形成是这些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不是既定的假设存在,而是内生变量。 近年来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空间经济理论强调历史和偶然事件在经济活动的区位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使得传统的比较优势退位:一些产业在某个地区的形成并不是由于该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所致。第二,在初始禀赋条件相类似的地方之间,经济活动的分布却是不均衡的,空间经济理论认为这是由于积累循环因果关系和路径依赖所导致的。积累循环因果关系可以说明区域经济的演化。市场潜力是积累循环因果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地,成功企业进入某个地方,将会使得这个地区对其它企业更富有吸引力。第三,空间经济理论试图证明规模报酬、关联效应和贸易成本对维持空间秩序和层次结构的作用。没有规模报酬就没有集聚,没有城市。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解释多城市结构和区域专业化的演进。第四,上面的这些思想均用数学摸型表述,这与艾萨德等人的没有考虑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模型不同,能满足主流经济学对严谨和形式的要求。 空间经济理论可以应用于发展经济学,譬如描述非均衡发展的地理现象和原因,地域集中与增长极增长等:可以应用于产业经济学,譬如解释区位与产品差异,地理与公司定位的关系等;可以应用于国际经济学,譬如空间比较优势与贸易模式,区域化与全球化关系等。也可以用它来讨论中国现实经济问题:改革开放梯度推进的空间决定因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地域差异比较、中心地区的现实选择、参与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等。
H. 哪些社会现象或人的行为不能用经济学解释
经济学的结论都是有假设前提的,而这些前提在现实中并不能完全满足。
所以严内格来说,没有什么现象是符容合经济学原理的。
举个例子,经济学我们说的比较多的行为经济学、心理经济学等其实都是关于人的,那么自然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情况出现,可能在我身上符合,但是在你身上不符合,而且我们留意一下很多的理论依据都是有前提因素设置,前提是在什么情况下才符合条件,例如理查德塞勒提出的行为经济,提出非理性以及有限理性,不可能在所有情景下都是理智的,但是有时候某些事是理智的,比如说买面包,你会选择在平时时间没有优惠的情况下或者晚上10点后买二送一的情况下购买?也值得我们思考
I. 行为经济学 是什么意思啊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狭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广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把五类要素引入经济分析框架:(1)“认知不协调-C-D gap”;(2)“身份-社会地位”;(3)“人格-情绪定势”;(4)“个性-偏好演化”;(5)情境理性与局部知识。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基于对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现代经济学向心理学靠拢,同现代经济中的精神心理因素有关,与现代经济的日益“非物质化”、“转性化”有关。例如商品品牌的作用日益显著,商品的个性化意味着商品内含的精神文化因素越来越大,人的价值取向日益决定着商品的销售,如绿色产品的时兴。从整个经济结构来说,信息化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软件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已进入社会网络化时代。美国股市中的纳斯达克板块超乎常规的大起大落,也反映出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金流向。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正是这一背景在经济学领域的一种反映。
第二,行为经济学拓宽了正统经济学的领域。经济学家一向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即人总是倾向于追求最大收益或承担最小成本。但人类行为固然有其理性一面,也有其非理性的一面。例如,摆阔性消费和金钱竞赛。行为论者认为人类行为会以某种系统的方式隔离理性,社会学称此为“区隔”或“间隔”。所以,非理性行为可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第三,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而现代经济学提出,经济学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人类社会化的行为受复杂的社会关系制约,从而导致人的行为选择并非都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因此从纯理性研究人的行为行不通。从经济主体讲,经济过程最终体现为人的经济行为过程,因而对人的分析离不开用人的心理对其行为的解释,正如莱布森所说: “在我们所进行的经济学交谈中,对心理现象的重要性着迷的人们正向全行业阐述自己的观点。”
行为经济学区别于传统经济学的关键是其关于“非理性人”的理论前提。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将理性人或称经济人定义为:以完全利己为目的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即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的人。这种理性人具备了以下三个显著特点:无限理性,无限意志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而行为经济学正是基于对以上三个“无限性”的反对提出了自己关于非理性人的新观点。即:正常生活中(或者说更具备研究价值)的经济个体应该是非理性的,这样一个非理性的人:并不具备稳定和连续的偏好以及使这些偏好最大化的无限理性;即使知道效用最大化的最优解也有可能因为自我控制意志力方面的原因而无法做出相应的最优决策;其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包含了相当的非物质动机和非经济动机权重,“事实上,人们经常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他人”(Sendhil Mullainathan 《Behavioral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