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如果不是要应试的话,建议这个就不要看笔记了,像哲学史那样比较庞大的内容通过笔记往往可以方便把握,一本书的笔记看起来好像就没有必要了,最好去直接读读原作。
⑵ 如何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的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一篇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初步探究总结性的文章,对于我们没有经济学和哲学基础的读者来说,初读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必须要了解当时马克思的写作背景,并以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和发展为根据,来分析他的这篇(以下简称《手稿》)以经济学、哲学为主,兼并美学发展观的论述。这篇文章写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马克思通过《手稿》开始展露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写作手稿的这个阶段,马克思通过他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理论经验所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他的哲学观是在不断变化的。起初马克思受唯心主义的影响较大,这种唯心主义是接近康德和费希特的,而不向黑格尔靠拢;接着便开始转向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但费尔巴哈所阐述的人本主义经常是避开唯物主义而论述的。马克思此时的哲学思想依旧带有费尔巴哈问题的深刻烙印。并且始终为是否从费尔巴哈倒退到黑格尔那里去而犹豫不决。
正是这一哲学从一个关键的概念出发——即“异化劳动”,思考了政治经济学的矛盾,并通过这一矛盾思考了整个政治经济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从而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的矛盾。我们在这里才真正处于问题的中心,并且很容易受从唯心主义到轻率的唯物主义的各种诱惑……因为,乍看起来,我们是站在熟悉的土地上,我想说的是,在这块土地上,我们可以看到私有制,资本、货币、分工,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的解放,以及劳动者的未来——人道主义等许多熟悉的概念。我们在《资本论》里将可以找到所有这些范畴,或几乎所有这些范畴;因此,我们可以把《手稿》当做《资本论》的先声。
而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四个异化”是其思想的主要核心,分别有如下四个方面:
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跟人的本质要求是大相径庭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这种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在劳动中,工人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慧,只能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摧残。防纱的工人一年到头只能围着机器打转,与机器人没有差别,煤矿工人在矿井下工作,连安全都没有保证。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劳动应当是一种自由自愿的活动,这是人成其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的劳动是不存在的。工人为了生活,没有选择的资格,工人的意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这种异化的本质还是工人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的根源。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自然界给人提供劳动加工的对象和人类生活资料,使人的肉体能生存。但是“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世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
4、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即就工人而言,这个“他人”就是有产阶级、资本家阶级。正是这部分人以及作为其政治依托的私有制才导致了工人与自己的上述三个规定处于异化状态。也就是说,私有制度下的所有人都跟真正的“人”相异化,其本源就是私有制度。所以私有制度必须被批判和推翻。
⑶ 1844经济学手稿类是怎样阐述类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专:(1)它表明人的本质属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⑷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介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刊物,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内弄清思考的问容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
⑸ 如何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回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答,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它主要是由三个笔记本组成:
笔记本I 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之后,用比较短的时间写出的。斯密把资产阶级社会中工人阶级、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形式即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视为他的价值理论的核心因素,称它们是收入、交换价值的原因和自然价格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把斯密学说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范畴加以比较分析,揭示了斯密学说的矛盾。他把笔记本I分作三栏,各栏分别加上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马克思在阐述和分析时按标题分三栏或两栏书写,后来甚至不分标题分栏书写
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有何启示意义 百度网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有何启示意义?网络网盘不好意思,因为这个我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有何启示意义?网络网盘不好意思,因为这个我不了解,对不起。
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 怎么评价
文化的本质与人来的本质具有同一自 性,文化应为人的发展服务。但在私有制条件下,文化异化为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和资本家的双重文化异化,从而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异化的出路在于 实现共产主义。全面把握共产主义消除异化的理论对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感觉是怎么生成发展的
80年代初受西方思潮抄的袭影响,国内纷纷对马克思主义是否是人道主义讨论。手稿主要是从自然主义角度进行论述的,因此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自然主义而非人道主义。因此,我们就要从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观点进行论证。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在哲学上指人的本质的占有是以自然为前提,以人的解放为终极目的,二者是一致的。①完成自然人道。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真正解决:马克思认为,自然界通过人的生产活动,通过自然科学和工业变成完全属人的自然界,即符合人本性的自然界,这样的自然界才是现实的自然界。但是私有制和异化劳动却使人和自然界分离,使人对自然界的占有变成对自然界的丧失。共产主义扬弃私有财产,重新实现人对自然界的占有,使自然界成为人的自然界。它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就是人道主义。②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人与人关系的真正解决,在共产主义基础上,不仅要扬弃人和自然界的异化,更重要的是扬弃人与人的异化,使人和自然,人和人能够实现高度统一。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人才能真正占有自然,因为只有在社会中,把个人力量组织成社会力量的集体中,自然界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它才显现出是人存在的基础。
⑼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述了什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分析人手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没有看到劳动所受到的来自客体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从整体上轻视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的积极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其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人从属于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无法维持生命的延续。人正是通过不断改造自然的活动才培养了人的本质特征和人的本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劳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并能够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统一。马克思还改造和吸收了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认为只有劳动才使人形成为“类”。这就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因为人的“类生活本身即社会”,而“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也是一种类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存在物。这一系列的新观点,都指明要探寻历史的奥秘,必须从人出发,从人的劳动出发。人的劳动才是蕴含着历史之谜的关键范畴。这样,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类历史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即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
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
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
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只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现象,它的发展必定会导致自身的否定,从而消灭异化,恢复正常的劳动乐趣。他甚至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用过的“异化”的概念来批判私有财产的。这种批判虽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但还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出发的。马克思所由以出发的感性具体是这样的客观经济事实: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越贫困;工人劳动的产品仿佛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和权力与他对立着。不仅如此,就连劳动自身也成为一种外在于他的东西和他对立着,不属于他,而属于另一个人。劳动的异化使他对自己的族类也异化了。这种异化的实质在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创造了不属于他的产品,同时也就创造了非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权力。可以说,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劳动对抗的较为抽象的概括。这个结论已经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关于自由、平等的虚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对抗现象的某种共同的东西。但是这种抽象仍然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结构。这正好反映了这样的状况,唯物史观仍在开创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初步的轮廓,许多细节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