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经济学的跨期

经济学的跨期

发布时间:2021-02-15 23:21:57

『壹』 跨期消费模型是在哪本教材中提出的 内容是什么啊

基本抄上中级宏观经济教材里都有,袭比如曼昆的《宏观经济学
具体内容主要是研究人一生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他们面临的预算约束就是一生的总收入,而消费者偏好(无差异曲线)分析的是消费者跨期选择的时间偏好,表示的是消费者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组合。这样有预算约束,有无差异曲线,就可以画图分析了。具体的分析过程可以参考下面的PPT

『贰』 跨期效用的定义内涵

如果在决策时考虑时间因素,行为经济学家发现,新古典经济学在跨期决策时回所依赖的折现效答用模型也缺乏科学基础。折现效用模型可通过萨缪尔森1937年发展的效用函数表现出来: 其中 。在折现效用理论中,决策者对消费束 的跨期偏好可以用上述折现效用函数来表达,决策者需要做的就是估计出未来每一期的效用流,然后通过一个统一的折现率 折算成现值,静态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就转化为动态的效用现值最大化问题。尽管后来的主流经济学家对上述折现效用模型进行了改进,但其共同的问题在于:1、折现效用模型中对新的备择计划和现有的计划的评价标准是相同的;2、折现模型假定了一系列结果的总价值或总效用等于每一期效用的现值总和,因此,效用的跨期分配就毫无意义,即每一期效用是独立的;3、折现模型中每一期消费也是独立的;4、折现模型中即时效用 不随时间变化,任何活动带来的福利在每一期都相同;5、折现函数 不依赖消费形式,即它是独立于消费的;6、跨期偏好时间一致,即折现率 在每一期相同;7、边际效用递减和时间偏好为正假定。

『叁』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跨时期选择 某消费者今年收入100元,明年也收入100元,他可以按10%的利率借到

表示画图不给力只能画成这样了,有什么问题欢迎追问从网上找了个范本给你看来弥补画图的不专业。(手机客户端可能看不到图片如果看不到请使用网页)

『肆』 请问宏观经济学,家庭跨期选择,红圈里的这些值都是怎么来的呢

跨期选择是基于CRRA效用函数的,你圈出来的都是CRRA函数的性质
我打字的话写不出复杂的公式,你可以直接网络去找关于CRRA函数的ppt看一下

『伍』 经济学 名词解释。

2、通货膨胀的“菜单成本”在网络有http://ke..com/view/512421.htm?fr=ala0_1

至于另外两个,确实难找。我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陆』 经济学和经融学有什么区别

从比较广泛的意义上来说,金融学属于经济学研究领域,金融学是专对金融货币流通市场上的经济活动的研究(如期货 股票 债券 保险 银行 风险投资等等)。

大学里所见的一般性经济学专业主要偏向学术研究,其研究的面很广,课题很大,所以一般不针对具体实用的经济学科领域。 但是从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衍生出了很多新的经济学分支,比如信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non-market methods分析方法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扩展)等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 金融学发端于经济学,但如今已经从经济学中相对独立出来,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

同时,现代金融学依然停留在现代经济学的新古典分析框架内. 其特点是从微观主体的理性行为入手(行为金融学考也虑了非理性行为,比如锚定效应), 构建考虑时间和不确定因素的市场均衡体系, 考察金融系统在资源跨期配置中的机制和作用.

金融学开创了经济学中比较独特的研究方法,比如说金融资产定价中常用的无套利分析, 实际上比经济学中的供求分析更specific,在市场中更容易实现.

(6)经济学的跨期扩展阅读:

金融、金融学均为现代经济产物。古代主要是农耕、农业经济,主要是易货和简单的货币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学。如在中国,一些金融理论观点散见在论述“财货”问题的各种典籍中。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货币银行学”。近代中国的金融学,是从西方介绍来的,有从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经济学的各派货币银行学说。

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证券、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

在金融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题有: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银行的职能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质和作用;在现代银行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货币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控制的理论等等。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

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

3.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如“识局经济”(《晋书纪瞻》)、“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卷六)。它的含义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如何处理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经济就是家庭管理(见[古希腊]色诺芬著:《经济论》);

5.经济就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

『柒』 西方经济学跨期消费问题

这道题第一问是不是说他还能以0.1的利率借入20000,这样在第二期的收入22000刚好偿还本息,这样第一期一共40000。第二期最大消费同楼上

『捌』 求助:微观经济学跨时期选择问题

也就是选择是不仅要考虑现在的 ,还考虑现在的选择对将来的影响
这是一个经过权衡专后选择。

以消费的属跨两时期选择为例。C1 C2是你选择的第一时期第二时期的消费组合Y1 Y2是你对应两时期的收入。r是贴现率 或者利率
你总收入的现值你应该知道怎么求。
假如是Y。现在你要决定你如何花这笔钱是自己效益最大(这取决于你对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偏好)。但是无论你如何选择,都必须满足C1+C2/(1+r)=Y,这个方程就是预算线。下面就和消者选择理论类似了 (无差异曲线也是凸向原点的)。找切点问题。

『玖』 从经济学角度看,个人的储蓄是一个跨期的行为对不对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全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

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题。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 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MC=MR=P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1,超过了平均成本,(P1—AC1)*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越多,使得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于下降,价格降到了P2,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
本之间(P2—AC2)*Q2<0,但这时果农们还是会继续种植,因为总收益大于总可变
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会成为沉淀成本,这样的决策对于果农们来说才是理性的,供给量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当降到P3时,果农们就会放弃种植了,因为(P3—AC3)*Q3<(P3—AVC)*Q3<0,果农们已无利可寻,如果还不停止种植,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而事实上,只要果农停止种植,就会将可变成本将为0,显然,此时不种植要比种植强,便会出现果树被砍,数量减少。

至此,对苹果树数量减少现象已分析完毕,可能影响因素还有多个,我的分析可能会不全面。
从机会成本角度浅析生活中的小事
对于身边的一个小事,也是很普遍的一件生活琐事,现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剖析。

我家住在三楼,一楼有一对老夫妻,生活过得很滋润,也很让人羡慕,白天会出去散散步,去菜市场转转,晚上也很充实,在广场跳交谊舞。五楼的王叔叔则是位上班族,只有在早晨他出去上班和傍晚回来时才会碰见他,只能说年轻时是需要奋斗的。有时傍晚我会跟妈妈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就会遇见一楼的奶奶和五楼的叔叔,但他们买菜的方式却有着天壤之别。老奶奶买菜一般是先把菜市场逛个遍,察看不同摊位的蔬菜质量价格 ,最后择优而买,有时甚至不惜走一段路到其他市场去买。王叔叔则要简单得多,就近碰到合适的则买,很少花时间去逛菜摊和进行比较,那么,老奶奶的这种做法是否比王叔叔的实惠呢?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我会觉得老奶奶更节俭,更聪明,因为毕竟是在比较了多家摊位之后,会得出,去哪家买会更便宜,得到的消费者剩余越多。但是我的这种观点现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并不正确,他们的行为方式都是理性的。
就像企业家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在选择生产一种产品的时候,他所放弃的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生产其他产品所带来的利润。同样王叔叔如果也在逛完菜市场之后,再进行购买,是要付出代价的。老奶奶逛完菜市场之后,会得到有关商品价格的信息,然而获得信息是有代价的,是要付出金钱和时间的,这是寻找信息的成本。信息也会带来收益,有更充分的信息可以做出更正确的决策,这种决策会使经济活动的收益更大。老奶奶逛菜摊就是一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所用的金钱(如磨损鞋子所需的支出)和时间就是成本。由于对各个摊位蔬菜质量与价格信息了解而买到更好更便宜的菜就是收益。 但是人不可能得到完全信息,因为得到完全信息的成本高到不可能实现。所以,人无法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如果做出决策是不去寻找信息,作为随机决策,决策失误的概率很大,这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但如果用过多的金钱与时间去寻找信息,搜索信息成本大于收益,其行为也是非理性的。如果我们把多寻找一点信息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把多获得这点信息所增加的收益称为边际收益,那么,正像工业企业一样,寻找信息应达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时就实现了经济学家所说的最大化。
不同的人买菜方式不同正在于他们的搜寻成本不同。如前所述,搜寻信息的成本包括实际支出(鞋子磨损或坐车费)和时间。假设实际指出可以忽略不计,搜寻成本可以用寻找信息的机会成本代表,机会成本是为寻找信息而消耗的时间的其他用处,或这种用处带来的收入。因为一楼的老奶奶已退休,颐养天年,无事可做,她的机会成本为零,即为寻找信息而花的时间并没有其他用处。当然,如果花的时间太多,影响了做家务、其他活动,或引起疲劳,则成本就不为零了。所以,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老奶奶逛菜摊买到物美价廉的菜是一种理性行为。也许,逛菜摊、讨价还价还会给老奶奶带来无限乐趣呢!(这是有可能的,因为老奶奶的孩子不在身边,这样出去逛逛可以和更多的人打交道,聊聊天)
上班族则不一样了,假设王叔叔上班每小时可得收入20元。如果他逛菜摊买到的菜比不逛菜摊买到的才便宜20元,那么,多逛一小时菜摊,边际搜寻成本为20元,边际收益20元,那么,他用一小时逛菜摊寻找信息就是合理的。但是,现实中,逛一小时菜摊的收益没有这么多,那他逛菜摊就是非理性的。所以,他总是就近菜摊随便买一点。所省下来的时间能带来的收益大于逛菜摊的收益,当然也是理性的。
通过机会成本便可以理解老奶奶和王叔叔的行为。


从价格需求弹性浅析身边的小事
购物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些现象有时会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现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浅析。
在平时收到的宣传单或报纸上,有着花花绿绿的广告版面,从新店开业到学校招生、快餐店的打折券,再到某商场跳楼大甩卖,各种各样的促销信息堆积如山。最常见的当属大型百货商店的促销广告了,关于季节性新品上市和清仓促销信息,诱惑着消费者的眼球。 常见的现象是,名牌服装和家具等以高收入的白领阶层为目标消费者的商品占了大半部分。相反,像一些过日子必须用得着的日用消费品则很难在大型百货公司的促销单上觅到踪影,即便是偶尔找到个别生活必需品在促销,但大部分都在后面加了一个“限量发售”的小尾巴。从我的购买经历来看,在我被日常消费品的促销吸引去了之后,也会顺便看看其他稍高档的商品,在我看来,他们只是为自己的高档商品吸引顾客群而已。
那么,为什么大型百货公司商店不对生活必需品进行打折呢?答案很简单,虽然贵点,但消费者不得不买的商品就没有降价的必要。像食品这类的生活必需品,反倒是居家附近的超市里打折的频率远远超过大型商店。实际上,在我看来,超市跟大型百货商店走的是同一路线,超市也是通过对蔬菜、水果肉类的降价促销来吸引消费者眼球,把消费者吸引到店里来,再通过销售其他昂贵的商品以确保超市有充分的赚头。这实际上体现的经济学原理是对不同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的把握。
商场在做促销计划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价格变动对销售的影响。根据价格需求弹性=(P/Q)*(△Q/△P),如果将价格降低10%,需求会提升10%,亦即Ep绝对值会大于1,那么总的销售额是会增加的,能够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反之,即使降价10%,而需求增长不到10%的话,亦即Ep绝对值会小于1,那么打折反而会导致销售收入萎缩。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将服装的价格降低10%,而需求能够提升10%以上的话,则此衣服的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敏感度较高;相反,价格降10%,需求没有明显变化,就表明此衣服的需求对价格的变动无弹性。若Ep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对商场来说总收入还是增加的,若Ep绝对值小于1,需求缺乏弹性,则商场总收入减少。
食用油类和食品类等生活必需品无论价格如何上涨,其需求都不会有大幅度变化,因为对生活必需品等商品来说,其价格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不敏感。相反,奢侈品的价格如果很高的话,其需求就会大幅下降,但是因为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商场便可以采取先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后再打折,会让消费者充分享受打折带来的利益与满足感,让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效用,因为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大于价格的变化率,这样也会使得商场收入增加,因此这类商品常常都会光荣地登上打折排行榜。
电影院也一样,对于那些比较清闲的人来说,她们会选择找打折电影票,她们为此付出的机会成本低,因为他们即使花时间看电影也不会减少他们的收入,而对于那些好不容易才抽空看场电影的人来说,即使晚上电影票价较贵,也不得不选择在晚上去,早晨的时间属于弹性时间,所以票价要卖得便宜些,买电影票的人便会增多,这样才会使电影院收入提升,晚上的时间属于非弹性时间,所以票

价要卖得高些,即使票价很高,也会有一部分人仍然来看电影。价格需求弹性会决定我们消费者的总支出变化和商场的总收入变化。
像我们这些20出头的大多数年轻人,是迷迷糊糊、莽莽撞撞就过了20几岁,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也留下了许多依然不解的疑问。 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门叫“经济学”的学问。 随着经济学的日渐成熟和发展,这门学问中的理性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当中,让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无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上例便可看出。个人理解,经济学就是一门有关个人选择的科学,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拾』 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几道题目:跨时期选择的练习

基本假设:横坐标表示现在的收入(消费),纵坐标表示未来的收入(消费)
基本方法:
(1)如果存贷利率相同,则跨期预算约束是经过收入禀赋点(无借贷),斜率为-(1+利率)的直线
(2)如果存贷利率不同,则跨期预算约束是经过收入禀赋点(无借贷),左侧斜率为-(1+存款利率),右侧斜率为-(1+贷款利率)的折线
(3)绘制消费无差异曲线,最优的消费选择是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4)根据最优消费和收入禀赋,计算储蓄或贷款的量
根据上述方法
第一题:我的方法中的存款相当与这里的贷款(放贷),我的贷款相当于这里的借款。画个示意图答案就很明显了
第二题:预算线的方程是(63-y)/(189-x)=-(1+10%),根据效用函数的形式,两期的消费相等(x=y)时效用最大,所以最优的消费是每期消费129元:存款60
第二题:预算线的方程第一种情况下是(625-y)/(300-x)=-1.25,求此约束条件下u的最大值,根据一阶条件可计算最优的x和y;第二种情况下的预算方程为(1250-y)/(300-x)=-1.25,求此约束条件下u的最大值,根据一阶条件可计算最优的x2和y2.比较x和x2可得答案。

不能笼统的说利率影响偏好与否,在跨期决策中效用函数或偏好中隐含着主观利率(也叫折现率,或现在与未来的边际替代率),我们平常说的利率是市场利率代表客观市场环境。这两者的变化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微观经济学其实就是几何学,要多画图才能更清楚。

阅读全文

与经济学的跨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