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剩余价值理论》这三本有什么联系
从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系统地收集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资本论》的创作和完成时期。1857―1958年,马克思写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是他创作《资本论》的最初尝试,通常称它为《资本论》第一稿。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马克思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书名分册出版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六册计划”,包括《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一分册的书稿于1859年出版,但这个第一分册只包括两章,即《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这是“六册计划”中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中的绪论性的两章。在1861-1863年期间,马克思接着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分册,结果写成了一个篇幅庞大的书稿,共包括23个笔记本。它开头的总题目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副标题是《第三章资本一般》,通常称之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二稿。在写作这个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分四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从1863年8月开始,马克思撰写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三稿,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即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
在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过程中,马克思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理论结构,决定以《资本论》为总标题,把全书分为四册:①资本的生产过程,②资本的流通过程,③总过程的各种形式,④理论史。按这个计划,1862~1863年上半年间写的《剩余价值理论》就成为《资本论》第四册(卷)的草稿。
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为什么从商品开始
《资本论》首章的工作结构是对初版进行调整后所得,名称也是这时 候马克思才加进去的.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进一步完结早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承诺的分析。
启示我们:
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 于“商品”中的。
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 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
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 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
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
第五,基于发生学逻辑的深剖:从商品开始,说明价值之道和价值之德,或者说价值规律的内容与形式!!人们一向对《资本论》首篇结构轻描淡写、敷衍了事,那是因为缺乏“一部整史”的工作观念。学者们不明白:规律的内在结构是“质-量-形式”的规定性。这种结构是马克思制订《资本论》首章逻辑安排形式的基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样,《资本论》首章执行的是“预先要说出的那些结论”。这是对《资本论》逻辑的一个预演和鸟瞰,以此为跳板,《资本论》首篇逻辑的工作主旨是生产“价值规律”,达成这个问题上的客观批判过程与主观批判过程的统一。而如此一来,整本著作就有了坚实基础。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 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例如“生产方式”(在历史中逐渐形成起来并累积发展的社会生产)和“劳动一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和“价值(形式)”,使理论分 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
在具体工作体例上,《资本论》首章运用的逻辑是“存在批判-本质批判-概念批判-精神现象学批判”。这么做,则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认清资产阶级“物的科学”之本质,从而把研究路向彻底扭转为“事的科学”之工作需要。《资本论》的工作以对“物的存在”的批判为开局,这里面首先谈到的即是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认识形式及其质和量的规定。“历史发生学”移在了第二节,这里面讨论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规定),侧重点在于揭示“生产关系的质、量统一”。接续的第三节是表述的重点,通过对“系统发生学”及相关的“现象发生学”的把握,全面揭示“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质、量统一”。并且,第三节内容侧重在“量的运动关系”的阐述方面。其实,这是对第一、二节内容的直接补充。因此还谈不上从正面来阐发“系统发生学”和“现象发生学”,这些内容就有必要予以“再次补充”,于是有了首篇结构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说明“价值形式”,这其实是全部形式规定的理解基础。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成熟的研究范例,据此,辩证法具象化为历史的实践的工作方法(马克思称为“我的辩证方法”),而又借助工作提 升,使唯物主义规定不再束缚在象牙塔中,成为直接蕴涵实践批判的历史的“阶级科学”.这一解析解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构造和发生奥秘。
参考文献:
许光伟:《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解析,《江汉论坛》, 2014(7):50-57
许光伟:《资本论》的逻辑究竟怎样练成——兼谈如何写《保卫<资本论>》,《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第8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5年。P16-P36
③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包含到"马恩选集"中了吗在哪一卷中
这本书的内容部分应该包含到《资本论》了
导言内容建议看一下《马恩选集》第16卷:“资本论”第一卷提纲,内容有部分是重合的;
本书的后两章作为《马恩选集》第23卷: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其中第一章和第三章出现,《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章商品与《马恩选集》第23卷,第二章-劳动,这章有相当大的内容重合,建议up读一下《马恩选集》第23卷:资本论-第一卷当中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内容。
如果有兴趣的话,建议读完《资本论》三本书吧(至少是卷一),会让你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原始积累-资本流通”整个理论框架有更全面的理解,希望能帮到你。
④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是怎样探究"商品拜物教"性质和来源的
《经济纵横》2017年第8期
《经济纵横》杂志社-许光伟 《资本论》辩证法的三个认识维度——兼析马克思思维的发生学研究
【摘要】对《资本论》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并举并用,但不能将《资本论》限制为历史事件本身或局限于诠释学的“显现”。“再现《资本论》”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但仍需注重工作内涵:正确的路径是立足“再现”的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既面向学科对象,又极富民族特征,从而提升到方法论建设的高度上来。在当代更加需要的不是“回到马克思”,而是还原马克思的“工作本相”,求取“今日的文本”与“马克思的文本”的精神实质的一致性。以此观之,《资本论》的辩证法是“实践态的”,具有内在的三个认识维度:发生学工作逻辑、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劳动二重性的学说原理。全部的工作重心聚焦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它最终以学科方法的规定完成了对《资本论》副标题“身份”的锁定。马克思作为“平凡人”的非凡工作,为思维学科提供了一种丰富的素材,同时也是对思维辩证法的另一种意义的注解。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辩证法;叙述;思维
摘要: 《资本论》首章的工作结构是对初版进行调整后所得,名称也是这时候马克思才加进去的。之所以 如此,是为了进一步完结早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承诺的分析。启示我们: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于“商品”中的;第二,马克 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 “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 发展;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 论范畴用语,例如生产方式(历史形成起来的社会生产)和劳动一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和价值(形式),使理论分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总的 来说,这是一个成熟的研究范例,据此,辩证法具象化为历史的实践的工作方法(马克思称为“我的辩证方法”),而又借助工作提升,使唯物主义规定不再束缚在 象牙塔中,成为直接蕴涵实践批判的历史的“阶级科学”。这一解析解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构造和发生奥秘。
《江汉论坛》,2014(7):50-57
⑤ 谁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电子版帮忙找一下啊,谢谢啦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卡尔.马克思
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着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我用德文写的关于《雇佣劳动》一书,汇集了我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讲演,这本书的印刷由于二月革命和我因此被迫离开比利时而中断。
1848年和1849年《新莱茵报》的出版以及随后发生的一些事变,打断了我的经济学研究工作,到1850年我在伦敦才能重新进行这一工作。不列颠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最后,随着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资产阶级社会看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切决定我再从头开始,批判地仔细钻研新的材料。这些研究一部分自然要涉及到似乎完全属于本题之外的学科,在这方面不得不多少费些时间。但是使我所能够支配的时间特别受到限制的,是谋生的迫切需要。八年来,我一直为第一流英文的美国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作真正的报纸通讯在我只是例外),这使我的研究工作必然时时间断。然而,由于评论英国和大陆突出经济事件的论文在我的投稿中占着很大部分,我不得不去熟悉政治经济科学本身范围以外的实际的细节。
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⑥ 商品为什么成为《资本论》在逻辑上的起点范畴
《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解析
作者:许光伟
摘要
《资本论》首章的工作结构是对初版进行调整后所得,名称也是这时候马克思才加进去的.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进一步完结早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承诺的分析.启示我们:第一,《资本论》辩证法规定乃是起步和酿成于“商品”中的;第二,马克思文本结构是开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写规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即坚持商品精神现象学批判(马克思暂名为“拜物教批判”)工作进路;第三,商品辩证法是实践化的批判规定,是活的工作逻辑,旨在消除自足,坚持始终在生长运动现象中认识存在规定,把握存在的整体发展;第四,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化的形成历程,它从历史中发掘社会存在(规定),统一历史存在和社会存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统一化研究对象和理论范畴用语,例如生产方式(历史形成起来的社会生产);劳动一般,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社会再生产);价值(形式),使理论分析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成熟的研究范例,据此,辩证法具象化为历史的实践的工作方法(马克思称为“我的辩证方法”),而又借助工作提升,使唯物主义规定不再束缚在象牙塔中,成为直接蕴涵实践批判的历史的“阶级科学”.这一解析解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构造和发生奥秘.
出版源
《江汉论坛》, 2014(7):50-57
关键词
《资本论》 / 商品的存在 / 商品的本质 / 精神现象 / 历史唯物主义
资本论商品章逻辑解析:
马克思的《资本论》从人类历史中取出经济形态社会,重点研究商品社会(晚年的马克思把自己研究的视野转到对产品社会生成问题的研究,转到对东方早期社会发展及“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研究),最终在于澄明它们的整体发展逻辑。这不是什么本体论推理,甚至不会是任何一种“本体理论”,哪怕是“资本逻辑学”。因此人们不能认为马克思为了演绎商品—货币—资本,就放弃了依据外部历史世界的实践进行客观认识反映的工作者立场,走逻辑叙述主义性质的认识路线。商品并不是什么演绎之物,简单商品生产的商品和“资本主义商品”不尽相同,《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一章其实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两个因素”在不同社会生产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存在状况。尽管如此,后者由前者演化而来,二者之间毕竟有着牢不可破的共同事实;历史的分析从这个共同事实开始,从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进程开始,其实就是分析商品的存在,解剖商品存在的历史性质。由于商品的精神现象是慢慢养成的,同时,它养成商品的“形而上学本质”,对共同事实的解剖就要从历史的批判进程中予以把握。这其实已经是在判明一种特殊社会规定性的客观存在,所以为了彻底破除对真实认识的虚假化,分析就是要首先面对这一进程!
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马克思企业理论的创造性转化研究”(项目编号:11BJL009)的阶段性成果。
⑦ 什么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政冶复
经济学批判》是卡尔海恩里制希.马克思。发表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成于1857年至1858年。全书有三部分组成。即《序言》《商品》,《货币或简单流通》。这本书的出版。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商品的概念谈起,分析了价值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二者是分离的。商品是社会生产关系方式的一种物的形式。现在人和人在劳动中的关系,却表现在了物与物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在对商品与社会关系的联系中,包含着马克思的批判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