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经济学问题
经济学就是学习选择的。经济学都是为了研究选择问题的。 经济学的选择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
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写了一本畅销世界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该书的第一章一开头就写道:“从你每天早上醒来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满了选择。”
人们何以会选择工业化,何以会选择官僚化,聪明人为什么并不一定会选择聪明的政策,科学技术何以成为生产力,德国经济学家范伯格在《经济学中的规则和选择》一书试图找到答案,而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思想有事,干预权利与金钱博弈的契机。
《经济学中的规则和选择》综合了三大学派的经济学思想:奥地利学派(哈耶克为代表)、弗莱堡学派(也称秩序自由主义学派)和宪政经济学学派(主要分析政府的财政规则和宪政规则)。反映了经济学中两个层面的核心对象:第一?层面是选择(解决稀缺),即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个层面则更高,研究规则及选择。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说:“经济学是什么?说得高深点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 是的,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有。早餐吃什么?是面包牛奶,还是豆浆油条?晚上几点睡?是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这些看似平常的琐事实际上都蕴涵了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
在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包括: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如何配置现有的资金以达到最佳的消费效果或效果;选择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选择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种欲望来满足另外一种欲望。
对于生产者而言,选择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选择如何生产;选择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何时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这是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面临的问题,也是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经济学是如何解决人们所面临的选择的问题呢? 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经济学给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举个消费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电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厅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部是《阿凡达》,一部是《孔子》。你喜欢看《阿凡达》,你女朋友喜欢看《孔子》,但是你们两人只能选一部一起看。假如你们选择了看《阿凡达》,那么你们的机会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们选择了看《孔子》,那么你们的机会成本就是看《阿凡达》的享受。
再举个生产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板,你看中了两种品种,一是生产衣服,一是生产食品,但是由于资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个,如果你选择生产衣服,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选择生产食品,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临选择的问题时,经济学给我们的建议就是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去消费或者去生产。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享受(经济学上称为效用)的商品去消费,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产,这和我们普通人的本能选择完全一致,我们不学经济学就知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道理,那么经济学有何独特之处呢?
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我们未必每次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临生与死、义与利的考验时毅然而然地选择了死与义,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而经济学则严格遵守利己的选择原则没有丝毫妥协,这就是经济学和我们的常识之间的区别所在。
⑵ 帮忙想关于经济学的小演讲
你也得说说内容是什么啊!经济学!是微观还是宏观!还是更细的题目!还是什么!你不说明白只说经济学还是很难回答的!
⑶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1、打开冰箱时,为啥冷藏室会亮而冷冻室却不会亮——“成本效益原则”原理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只有当改后效益大于改进的成本时,才应该改进这个产品。
对于题目的问题,我们可以对比相关成本与效益。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在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是一样的。
这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固定成本”,在这里指的是,它不随你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寡而发生变化。
从效益方面来看,冰箱里有一盏灯,你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室的次数比打开冷冻室的次数要多得多,因此显然,在冷藏室安装一盏灯的效益更大。
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室安灯就比在冷冻室安灯更划算。
2、为什么破旧的钱币总是被先花出去——“劣币驱逐良币”原理
这种现象可类比经济学一个很著名的原理,“劣币驱逐良币”。
目前,最通俗的解释是:当你的钱包里有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和一张破旧的百元钞票时,你总是倾向于把那张破旧的先花出去。
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货币越来越破旧,新钱却没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钱包里,于是劣币驱逐了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原本是说:古时候,因为铸造货币工艺的差别很大,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的“良币”收藏起来,
并试图将那些成色差的“劣币”转让给他人,这样市场上就同时流通着劣币和良币,且劣币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惩罚,
如此循环,良币就会被驱逐出市场,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3、为什么富者更富,穷者更穷——“马太效应”原理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往往会选择生意比较好的饭店就餐,哪怕需要在店堂中等一等,也不愿意去一个客人寥寥的饭店。
到医院就诊,我们宁愿在一个有名望的医生那里排长队,也不愿意到同一个科室医术平平的医生那里就诊。
于是,人多的饭店客人越来越多,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大;而客人少的饭店人越来越少,最终门可罗雀,最好关门大吉,这就是马太效应。
⑷ 普通人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经济学,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也都和经济发展状况、物价等息息相关,而家庭理财,也受利率、股市等因素影响。比如普通人手里的存款,如果存款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你存钱等于在贬值,是不划算的,这时就要找更高收益的渠道去投资。还如你种地,玉米价格低就不要种玉米,绿豆价格高就要考虑种绿豆等。
因此,每个人都应懂点经济学,对你的生活、家庭经营十分有益。
⑸ 经济学对生活的影响
经济学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经济学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比如房价为什么这么高?飞机票为什么可以根据预定时间打折?明星的报酬为什么那么高?许多非洲地区为什么如此落后?人民币为什么会贬值?等等…….其次可以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尤其当你参加工作后,你的工资收入如何分配到日常支出/存款/股票基金/投资方面,等等,若某一天你参与掌管一个公司,你如何决定你公司的服务或产品的价格?等等。
⑹ 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的作用是什么
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经济学的作用:
经济学培养的是一种思维,一种态度。它让人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去审视各类经济现象,从本质上去分析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经济交往活动,从根本上去理解企业利润的产生与经营模式。
1、经济学对政治生活的作用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政治、法律等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等,归根结柢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都是为维护经济基础而服务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及法律等,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确定的,是以维护整个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财产和经济利益而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及法律等,则是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确定的,就是以维护人民的整体利益,维护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服务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使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经济学和研究国家制度、法律等的政治学、法学等紧密联系起来。经济学要联系国家制度、法律等上层建筑来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政治学、法学等要联系所要维护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来研究各种国家制度、各种法律等。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经济学与以其他的社会上层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学科之间。
2、经济学对日常生活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是显得抽象,是将与我们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经济现象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分析投资股票、买房前斟算性价比、商场打折促销活动等。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股市跌涨,房价会有高有低,商场又为什么要打折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经济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作用: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⑺ 经济学中的蝴蝶效应是怎么回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复杂变幻的经济形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一定要尽力做到防微杜渐,要警惕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最终造成整个系统的分崩离析。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蝴蝶效应的一个很好的实例。

2007年,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接着到了2008年9月,金融危机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波澜。当美国次贷危机刚刚发生的时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多少人相信,美国金融动荡会对亚洲经济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磨炼和洗礼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系有了显著改进,当次贷危机爆发时,亚洲的许多人还乐观认为,只要亚洲区内贸易可以持续,美欧经济好坏与亚洲经济的关系就不大。然而,事实证明,美国次贷危机就像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它带来的恶劣影响被不断地、迅速地放大,时隔不久,便对亚洲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
“一只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给一个遥远的国家造成一场飓风。”这个非常有名的论断,来自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于1963年发表的一篇科学论文。在论文中,他指出“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通过这篇论文,“蝴蝶效应”一词开始为世界关注。
蝴蝶效应所描述的其实是一种混沌现象。它指出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给整个系统带来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⑻ 经济学讲什么 要具体点的 谢谢了
报纸杂志整天说着经济形势,什么我国经济增长强劲、美国经济疲软等等,我们也常说,你有点经济头脑好不好?或者这么做经济又实惠。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学呢?经济到底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人类社会的核心就是经济,我们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和经济挂钩的,小孩要素按着他口袋里的零花钱,工薪阶层要根据一个月的收入来选择适当的消费,创业的人要考虑选择什么行业,怎样获得投资等等。现在的社会里,我们没法离开经济生活,现在无疑就是“经济学的帝国主义时代”,生活中的行为几乎都可以用经济学来分析。经济学的作用就是解释世事。经济学能够解决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你相信吗?不信的话,我们就从经济学是什么、研究什么等方面来看看它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人活着就有欲望,欲望的意思就是“想要”,比如饿了想要吃饭,喝了想要喝水,想有安全的感觉,想与人交往,想被人尊敬,还想要干出点名堂来等,这些都是欲望。古人常说,欲壑难填,就是指人的欲望是不容易满足的,人的欲望没有止境的。从前有个故事:
齐国有个女儿,有两家男子同时来求婚。东家的男子长得丑但是很有钱,西家的男子长得俊美但是很穷。父母犹豫不决,便询问女儿,要他自己决定愿意嫁给谁,要是难以启齿,不便明说,就用袒露胳膊的方式,让父母知道她的意思,袒露左臂是愿意嫁给东家男子;袒露右臂是愿意嫁给西甲男子,结果女儿袒露出两只胳膊。父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其原因。女儿说:“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这就是东食西宿这个成语的由来,这个故事解释了人们总是贪得无厌,希望得到更多的东西,欲望的最显著特征是无穷大。
经济学产生之后,欲望便不再被视作可耻的东西,而认为是人的本性所在。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也就是:人类怎样才能更快乐,更幸福!说白了,也就是怎么满足人的欲望,经济学把欲望这种东西显性化了,直接用金钱或者说资源来衡量。拿什么是资源呢?
要满足欲望就得有满足的手段,经济学把满足人的欲望的手段,叫“资源”。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就必须付出相应代价。表现在现代社会,那就是为了维持你的生活,你必须努力工作以赚取金钱,这样才能用钱来买到你想要的东西。说白了,怎么赚钱、怎么花钱这个跟钱打交道的事情都跟经济学有关系。
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因为毕竟有些东西是有限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无所顾忌的用水、用电?为什么市场上的白菜土豆有时多有时少?这些为什么作为我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东西都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广而言之,连我们自身所能提供的劳动力、还有用作生产基础的原料和土地等等生产资料,都是有限的。把这些东西统一取个名字,就叫做“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可是谁都想要拥有资源,那么如何分配资源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经济学就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
资源的特点跟欲望相反,跟人的无穷的欲望比起来,资源总是显得不够,经济学家把资源的这个特点叫做“稀缺”。每个人都面临稀缺问题。穷人的稀缺问题就是缺钱,富人也有稀缺问题。穷人的稀缺问题就是缺钱,富人也有稀缺问题,比如想想活得更长久或者生活中有更多的闲暇,也就是说时间这个资源对于他们来说是稀缺的。每个社会也都面临稀缺问题,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美国是最富裕的国家,难道美国人就不想更安全、更强大了吗?当然不是。所以,稀缺是普遍现象。
欲望人人有,而且还会膨胀,但是资源却是稀缺的,满足欲望的手段没有那么多,所以,痛苦是必然的。
经济学的英语Economics是由希腊文而来,意思是家庭、家族、财产权以及法律,从字面上来看是指家族管理或是政府的管理。一般经济学的教材都会开宗明义的讲,经济学就是选择和资源配置的学问。
斯密在他的教材里,通过美国汽车工业历史的演变,给出了经济学的定义,即经济学研究消费者的行为,研究生产者行为,也研究政府经济政策问题。
先来说说经济学怎么研究消费者。我们都是消费者,我们赚钱是为了花钱。经济学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来决定消费,多挣多花,少挣少花,这是最简单的道理。经济学还告诉我们不要看今天赚了多少钱,而要在一生的时间跨度内来看收入和消费,现在年轻力壮,挣得多花的少,但是要想到老了退休了那天是没有收入的,所以要未雨绸缪给自己留点后路,不要等到老时不名一文,那样的下场可不好。经济学还告诉我们,其实也不必拘泥于按收入来安排消费,只要有实力。你也可以透支一下未来,借款消费,只要你能够在将来还上就可以了。同样的,挣的钱也不必全花出去,有多少用于消费有多少用于储蓄,这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消费也有一些特点,比如古人常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说消费是有惯性的,一时半会儿还改不过来。这些都是经济学研究消费是涉及的问题,看看,真的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吧!
经济学也研究生产者。因为欲望太大,而资源又总是那么稀缺,他永远比欲望要求的少,即使再怎么发展生产,也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满足,而只能满足一部分。那人类就要决定让那些欲望得到满足,那些欲望不能满足,至少是暂时不能满足。
生产什么,就意味着让什么欲望得到满足。比如生产粮食,就是为了让吃的欲望得到满足。因为资源稀缺,不可能什么都生产,所以,生产一种东西,就意味着放弃另外的东西。你有一张白纸,如果用来折纸鹤,就不能再画成水彩画挂在墙上了。还不如一亩地,中了玉米就不能同时再种水稻。这都是关于“生产什么”的问题,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怎么生产也就是如何生产的问题。生产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同样是一个杯子,可以是流水线统一制作的玻璃杯,也可能是手工制作的陶瓷杯,那么那一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呢?哪一种更有效率、事半功倍呢?对企业来说,赚钱才是硬道理。这个说明,用什么方式生产是很重要的,需要仔细考量,做出抉择,经济学家把这叫“如何生产”。
东西生产出来以后,就该让它去满足人的欲望了。但是怎么把东西分到每个人手里呢?要靠规则。规则怎么定?说白了就是价格问题,是谁出价高就给谁,类似于拍卖?还是谁权力大就给谁?价格是最直接的分配方式,但是却不一定是合理的或者说是公平的,所以还有一个为谁生产、如何分配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这些问题的核心思想是讲求效率,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经济学效率的含义是一种最好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如果想让某个社会成员状况变的更好,就只能让其他某个成员的状况变得比现在查。这个状态很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只有达到有效的状态,才是最好的。迄今为止,人类找到了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一个是计划,一个是市场。主要用计划方法配置资源的经济较计划经济;主要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叫市场经济。计划方式,就是计划部门的人说了算,只有他们有却决定资源怎么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是计划实现规定好了的。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不不能各行其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手段是市场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买什么、买多少,由消费者根据市场价格和自己的收入和偏好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看生产什么更赚钱,市场经济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经济。而选择是计划还是市场,就是政府的问题了,所以经济学也要研究政府的行为。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是人的行为。可是经济学常常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使得经济学对世界的解释更精确,对于指导人类实践也更有效。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用学科,一种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经济学必须回归本质,无条件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⑼ 经济学中的十大效应是什么
效应论——破窗效应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蝴蝶效应”启示录,古往今来知多少? 近因效应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青蛙效应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 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美人效应 罗马一家自助餐厅的老板想出一个赚小费的妙计。他请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边收钱,以便使男客们神魂颠倒,慷慨解囊。谁知那位姑娘上班后没过几天,就对老板说:“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柜台边反复地数找给他们的零钱。” 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很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用不了多久就会死掉。为延长它的活命期,当地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在有限的空间里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经济学上讲的鲶鱼效应。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的就越快。○ 晕轮效应 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 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面试的成功。比如,当招聘者问及你的英语水平时,你便用英语熟练地与其交谈,必然会引起招聘者的极大兴趣,很可能当场便与你拍板“成交”。但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做出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正如,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最优秀分子的素质,而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对你有何启示? 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章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既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科学家罗卜特.默特把故事中的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现实生活中“马太效应”无处不在。
记得采纳啊
⑽ 经济学中的选择问题主要包括哪些
经济学就是学习选择的。经济学都是为了研究选择问题的。 经济学的选择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
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写了一本畅销世界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该书的第一章一开头就写道:“从你每天早上醒来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再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满了选择。”
人们何以会选择工业化,何以会选择官僚化,聪明人为什么并不一定会选择聪明的政策,科学技术何以成为生产力,德国经济学家范伯格在《经济学中的规则和选择》一书试图找到答案,而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思想有事,干预权利与金钱博弈的契机。
《经济学中的规则和选择》综合了三大学派的经济学思想:奥地利学派(哈耶克为代表)、弗莱堡学派(也称秩序自由主义学派)和宪政经济学学派(主要分析政府的财政规则和宪政规则)。反映了经济学中两个层面的核心对象:第一?层面是选择(解决稀缺),即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个层面则更高,研究规则及选择。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说:“经济学是什么?说得高深点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 是的,选择无处不在,选择无时不有。早餐吃什么?是面包牛奶,还是豆浆油条?晚上几点睡?是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这些看似平常的琐事实际上都蕴涵了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
在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包括: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如何配置现有的资金以达到最佳的消费效果或效果;选择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选择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种欲望来满足另外一种欲望。
对于生产者而言,选择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选择如何生产;选择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何时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这是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面临的问题,也是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经济学是如何解决人们所面临的选择的问题呢? 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经济学给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把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举个消费者的例子,假如你和女朋友去看电影,影院在不同的放映厅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部是《阿凡达》,一部是《孔子》。你喜欢看《阿凡达》,你女朋友喜欢看《孔子》,但是你们两人只能选一部一起看。假如你们选择了看《阿凡达》,那么你们的机会成本就是看《孔子》的享受;而假如你们选择了看《孔子》,那么你们的机会成本就是看《阿凡达》的享受。
再举个生产者的例子,假如你是某老板,你看中了两种品种,一是生产衣服,一是生产食品,但是由于资金有限,你只能其中的一个,如果你选择生产衣服,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食品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如果你选择生产食品,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生产衣服可能得到的收益。
因此,面临选择的问题时,经济学给我们的建议就是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去消费或者去生产。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享受(经济学上称为效用)的商品去消费,选择为我们带来更大收益的商品去生产,这和我们普通人的本能选择完全一致,我们不学经济学就知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道理,那么经济学有何独特之处呢?
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我们未必每次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面临生与死、义与利的考验时毅然而然地选择了死与义,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而经济学则严格遵守利己的选择原则没有丝毫妥协,这就是经济学和我们的常识之间的区别所在。

拓展资料: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无限的需求之中,以获得最大利益的科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选择也是如此,如何将自己有限的生命精力,投入到浩瀚的人生之中,以获得最大的人生成就.
如果将经济选择抽象化了,概念化了,升华了也就是选择的学问了。
参考资料: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