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经济学吸引你的魅力在何处呢
当你明白了经济学的真正原理,你就能知道世上很多东西,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㈡ 经济学的顶级期刊有哪些
顶尖期刊: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一流期刊:
Economic Journal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Finance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二流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Econometric Theory
Economic Theory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Journal of Economic Ec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Journal of Instrial Economi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Journal of Money, Banking and Credit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Journal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 and Finance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三流期刊: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Econometric Journal
Economic inquiry
Economic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Economics Letters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Health economics
Instrial & labor relations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ial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 theoretical economics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 policy
Land economics
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x Journal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Oxford economics papers
Public Choice
Review of Economic Design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四流期刊:
其他SSCI经济学期刊(注意不是国内的CSSCI)。
不入流期刊:
其余期刊均为不入流,比如说《经济研究》、《世界经济》。
㈢ 经济学学了有什么用
有很多,不过每个专业都有好处,我学经济只是比较感兴趣,经济系主要是理论性的,实用性不是很高,金融则靠近应用一些,另外还有国贸,会计,工商管理等,我想在工商管理和金融里面选。像经济类的,每一个专业毕业后前几年都不是很好找高薪的工作,随着对市场的了解,你的经验会更丰富,到时候才是学经济赚钱的时候了。而且中国贫富差距又大,一般企业薪水分配都会靠近高管的。
希望采纳
㈣ 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济学既不属于物理范畴也不属于生物范畴,而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研究的是内人类在社会容中的行为—这就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研究人类可比研究原子或是化学元素有趣多了,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实际上在研究自己,我们也因此参与其中。第二原因在于,通过自身经验不难发现,人类行为不像物质世界那么容易被预测;假设无论未来会发生什么都可以被预测到,那一定无聊至极。
经济学充满魅力的第三个原因在于人类能够并且已经改变了他们生活的环境。事实上,这些改变是极为可观的。第四个原因在于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这些改变,而这些改变的行为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学这门学科。也许你觉得以上所有这些听起来像是个怪圈,但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对这些情况进行专注的研究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㈤ 学经济学给我们大学生哪些感受和帮助
《经济学原理》是我经济学的启蒙书。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一个年轻人从这本厚厚的书里面第一次了解到了他所困惑的大部分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释——虽然这些解释,在若干年后看来并不完整,但是从方法的角度来看,已经足够用来启蒙了。
至今依然记得开篇的十大原理。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初学者,这样的十个原理更像是一把钥匙,为他打开经济学这扇大门;呈现在眼前的,是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熟悉而又陌生的。熟悉的是,这个世界就在自己的身边,每天看得见、感受得到;陌生的是,这个世界居然以这种方式运行、维持、发展,这和之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教导的完全不同。这扇门内,不是洪水猛兽,不是祸害,而是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事件、案例,以及背后折射的原理。于是感受到经济学魅力的人留下来了,流连忘返、如获至宝,并愿意为此付出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或许这一次的机会成本赌局代价极高,但是他并不在乎。
回到正题,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学习经济学并不意味着财富、收入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可以出人头地,并不意味着可以得到你想获得的一切;事实上,经济学的研究者并不富裕,大部分研究者一生与贫困进行着挣扎和斗争,除非他出身于一个富庶的家庭,或者他有一个足够养活自己的妻子、朋友。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一样,研究者要为研究付出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收入、名望等等一切虚荣。能拿到诺贝尔奖的人,毕竟是少数;并且有很多英年早逝或者死后得到认可的前辈,后来人的成功真正是建立在前人的尸体上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经济学?事实上,虽然这不仅是兴趣的问题;但是大部分的原因,还是因为兴趣。兴趣是最大的动力,这是任何学科、工作都无法回避的答案。人生的一知己足矣,这样的知己,最好的莫过于兴趣。兴趣是最强的偏好,甚至可以成为打破制度束缚的源动力。经济学的魅力在于,他可以让一个完全懵懂的孩子产生兴趣,并一直无法消散。他可以影响一个人认识、评价世界的方法,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可以让每一个人去思考经济的运行、政策的制定、以及实际经济体与政策的互动关系,可以去思考自己的菜篮子,可以去思考自己周围所接触的一切。这一切的获得,源于经济学,取之经济学,最后还是会回到经济学。
世界上总有一部分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让世界更好,促进公共福利的进步,并保证有足够的效率;如果你有志于此,不妨学学经济学,看看经济学,相信也可以从中,获得你想要的,哪怕不是一切,至少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㈥ 经济学中的十大效应是什么
效应论——破窗效应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蝴蝶效应”启示录,古往今来知多少? 近因效应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青蛙效应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 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美人效应 罗马一家自助餐厅的老板想出一个赚小费的妙计。他请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边收钱,以便使男客们神魂颠倒,慷慨解囊。谁知那位姑娘上班后没过几天,就对老板说:“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柜台边反复地数找给他们的零钱。” 鲶鱼效应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很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用不了多久就会死掉。为延长它的活命期,当地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在有限的空间里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经济学上讲的鲶鱼效应。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的就越快。○ 晕轮效应 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 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面试的成功。比如,当招聘者问及你的英语水平时,你便用英语熟练地与其交谈,必然会引起招聘者的极大兴趣,很可能当场便与你拍板“成交”。但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做出的行为,往往适得其反 木桶效应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一个木桶来装水,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由此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正如,一件产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那个品质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决于那个品质最好的零部件;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组织的最优秀分子的素质,而是取决于这个组织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质一样。……此种现象在管理学中通常被称为“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对你有何启示? 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章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既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科学家罗卜特.默特把故事中的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即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现实生活中“马太效应”无处不在。
记得采纳啊
㈦ 求一篇<魅力经济学>心得体会
今天,我怀着愧疚和懊悔给您写下这份检讨书,以向您表示我对违反规定这种不良行为的深刻认识以及再也不违反规定的决心. 经过今天的这件事之后,我冷静的想了很久,我这次犯的错误不仅给自己带来了麻烦,让同学们因为这种不怎么光彩的事而记住了我。而且我这种行为给班级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破坏了组织的管理制度,在同学们中间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于我一个人的犯错误,有可能造成别的同学的效仿,影响班级纪律性,对我们的班级形象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为此,我深深懊悔不已!这是一次十分深刻的检查,我对于我这次犯的错误感到很惭愧, 我感到很抱歉,我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的错误,我这次的悔过真的很深刻。
不过,人总是会犯错误的,当然我知道也不能以此作为借口,我们还是要尽量的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希望老师可以相信我的悔过之心。“人有失手,马有失蹄”。我的不良行为不是向老师的纪律进行挑战。我感到真的是很惭愧,怎么可以这么的让人失望。
相信老师看到我的这个态度也可以知道我对这次的事件有很深刻的悔过态度,我这样如此的重视这次的事件,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的错误,我可以向老师保证今后一定不会再违反规定。
今天我真的是很深刻的认识到了我的错误,知道老师说的话就要听从,老师说的话也绝对会实现她的诺言,老师所要管的一定是为了我们学生好,所以我们不用挑战老师的纪律,我们还是学生,好好的听从老师的话,好好的学习好,让老师可以放心,让老师可以信任是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犯了这样的错误,对于家长对我的期望也是一种很大的打击,家长辛苦的赚钱,让我们孩子可以生活
的好一点,让我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可是,我却违背了家长的心意,我犯了这样的错误,简直是对于家长心血的否定,我对此也感到很惭愧,家长的劳累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每天为了生存而忙碌,为了家庭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所不能够了解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他们的乖孩子,听从家长的话,家长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上最可以信任的人,所以我们就要尽量的避免家长生气,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烦恼。而我们作为他们最亲的人也不能够惹他们生气,这个都是相互的,当我们伤害到他们的心时,也是对于自己心的伤害,因为我们是最亲的人。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
这次的事件我真的感到抱歉,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可以认可我认错的态度,我真的已经深刻的反省到我的错误了,希望老师再给我知错就改的机会。也希望同学也要引以为戒,不要犯和我一样愚蠢的错误了,这次的教训真的很大很大。
错误的性质是严重的。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从而树立个人良好形象,也使我们班集体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其实,我也相信,每一个同学都希望班级给自己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学习,也有一个名声在外的良好平台来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但是,一个良好的环境是靠大家来共同维护建立起来的,而我自己这次却犯了错误,破坏了班级的和谐,是很不应该的,若每一个同学都这样犯错,那么是不会有良好的环境形成的!对违反纪律的同学也是应该的,更何况只是一份不是惩罚的惩罚!而这份检讨书真正的意义在于,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督促自己改正!所以,老师把让我写检讨,也是为了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这点。 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而付出代价!因此,我真诚的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我知道,作为班集体的一员,不触犯校规,不违反纪律,做好自己的事是一项最基本的责任,也是最基本的义务。但是我却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到。如今,错已铸成,留给我的是后悔莫及。我会以这次违纪事件作为一面镜子时时检点自己,批评和教育自己,自觉接受监督。我要知羞而警醒,知羞而奋进,亡羊补牢、化羞耻为动力,努力学习。我也要通过这次事件,提高我的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措施。也希望老师给一个重新认识我的机会,而不是因为违纪而认识我,对我印象深刻。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俗话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什么是细节?就是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却十分重要的事情,一件事的成败,往往都是一些小的事情所影响产生的结果。细小的事情常常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一个细节,可以使你走向你的目的地,也可以使你饱受失败的痛苦。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无数个小的细节组成的,每一个都很重要。就好比是一条铁链,有无数铁环组成,无论其中哪一个铁环坏了,整个铁链也就没有用了。
说实话,经过今天这件事,懊恼之余,也还有点庆幸。懊恼的当然是自己违反规定,庆幸的则是也正因为这件事刚好点醒了我,令我幡然醒悟。相信老师在看完这么多以后,也会了解到我对待这件事真诚改过的态度。希望老师在以后的日子里监督我。给我一个机会,我也能为建设更好的班集体而尽自己的一份力!
㈧ 学习经济学的意义,作用在于
经济学的魅力在于了解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分配资源。学习经济学就是让你掌握分配稀缺资源的能力,同时学会理财,正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㈨ 跪求:《魅力经济学》or《牛奶可乐经济学》的读书报告,1000字左右~~~
今天读“现实中的博物经济学”,很是有感触。这个章节主要讨论了美国和亚洲国家的一些不同经济活动的差异。之前global business environment时,感觉地域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产生的,但今天作者提出为什么文化会有差异。Jerome Kagan说许多文化规范,都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为解决当时当地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出现了。而作者将这个在经济活动中主要归结为人均收入。
看几个例子啊,
上海有很多的好车,但在香港感觉看到好车的频率更高些。之前简单的想是香港人更有钱点。今天看到那个新加坡的例子,很是吃惊。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比美国高三分之一,但新加坡豪华车的比例比美国高的多。作者说主要原因是新加坡开车的成本很高。很香港一样,新加坡人多地少,政府为缓解交通压力对车辆收很高的税(香港的话是对汽油收税),结果就是在美国豪华车一般比经济车贵5倍多,但在新加坡由于公共成本的提高,差价只有不到3倍。而且开车贵了,买车的也只剩下富人,反正差不了多少钱,那大多人当然会选择豪华车了。
另一个电影院的例子,为啥亚洲电影院要对号入座,美国确实随便坐呢。说亚洲人的文化是“有序”有点牵强,其实也是人均收入的原因造成的。作者原话“除了日本,亚洲国家的人均收入都比美国低得多”,但是人口密度普遍大,地价高,所以如果电影院把一个电影播放的次数提高,成本是很大的。收入低的人自然不会为这买。所以放映的次数少了自然美长的上座率就高了,看得人多自然就不能随便坐了。
还有一个很汗的:美国很多地方要对易拉罐装的东西收“保证金”,就是说你喝完饮料后把易拉罐拿到指定的收集处就能领会保证金,从而达到环保的效果。而在巴西去从来没有这样的法令。但是巴西每年的易拉罐回收率是远远高于美国的。作者分析是因为美国的人均收入是巴西的5倍还多。在巴西有20万人靠拣易拉罐为主要谋生手段,而很多美国人都觉得犯不上花时间去回收中心排队拿保证金。所以结果就是在过去的20年,在美国被扔掉的易拉罐多达1100万吨,价值120亿美元。
一个关于闯红灯的,在上海因为红绿灯可是让我吃尽了苦。先说例子。在罗马,闯红灯会被巡警铁面无私的开发单,但在曼哈顿红绿灯纯属虚设。原因不是两国的文化差异,更不是素质问题。作者说,在曼哈顿,大街上都是汽车和卡车,行人如果被撞很可能会受伤甚至致命,但在罗马大街上以自行车和摩托为主,所以在罗马乱穿马路的行人,伤到自己的可能性比纽约低,但伤到他人的可能性比纽约高,所以在罗马的交通管理的更加严格。
****
公用品悲剧原来确有其词。英文是tragedy of the commons, 官方的解释是“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关注的事物”。解释的有点不直观,通俗的讲就是人们重视个人利益多于公共利益。再玄点,就是说人都有向对自己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向性,而是否对整体有利则不在考虑之列。
当然,这个是达尔文最先提出来的。他在对物种演变的研究中发现,雄性的麋鹿为了接近雌鹿互相争斗,而巨大的犄角是他们的主要武器,犄角大的麋鹿打赢的几率就大,更容易让他大犄角的基因得以延续。但是如果遇到食肉性的天敌,硕大的犄角就成了最大的累赘。小犄角的麋鹿更容易逃生。但问题是他的基因却很少能被延续下去。如果说所有麋鹿的都把犄角剪掉一半,那这个群体就能更好的在自然界生存。
这个例子貌似和公用品没什么关系,但其实体现出来的自然规律是一样的。保护公共事物本来能让所有人一起收益,但现实是没有任何一群麋鹿集体把犄角剪掉。
你可能说鹿没有那么聪明,不知道其中的玄机,但其实这个原理在人类社会比比皆是。女人为了不被比下去不得不穿高跟鞋;便利店为了相互竞争通宵开着鲜有人光顾的24小时店;如果吃饭采用平坦制,那么每个人都会尽量点贵的东西;地中海的污染为何一直得不到治理,因为沿岸有这二十多个独立的国家,海水却是公有的;鲸鱼为什么濒临灭绝,鸡却从来没有遇到过,因为鲸鱼属于全人类,也就是不属于任何人…
想想其实就是这样的,但很是想不通这个究竟就是人天生的秉性呢,还只是某种后天因为环境形成的“坏习惯”?马童鞋说我们最后要进入“按需分配”的共产生活,但这个“公共品悲剧”好像恰是这个设想的天敌。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