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将经济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边际效用递减 规律,不如买东西、吃东西越多效用越低,当然买东西的话针对的是正常品,谈恋爱也一样的,所谓的审美疲劳也符合这一原理。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自己多加思考就是
㈡ 经济学在生活中经典例子
例子有送茶叶的故事、坐飞机现象、名牌效应、夺取先机、保龄球效应。
1、送茶叶的故事
张三一直就喜欢20块钱的茶叶,新开茶店里张三每次去买茶叶,老板都会送他半两好茶叶。张三把好茶就攒着待客,一天,闲来无事,张三就泡了壶好茶,此后,张三就不愿再喝20元的茶了。不管张三去买多贵的茶叶,老板都会送他半两更好的,半年下来,张三花的钱是原来的十倍。
2、坐飞机现象
去观察30-40这个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他们大多是看书,公务舱的他们多半是看杂志和用笔记本办公,经济舱的则大多是看报纸电影打游戏和聊天等。在机场,贵宾厅里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候机区全部在玩手机。那么到底是人的地位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地位呢。

5、保龄球效应
保龄球投掷对象是10个瓶子,如果你每次打倒9个,最终得分90分,而如果你每次打倒10个,最终得分240分,社会积分规则就是这样,只要你比别人多优秀一点,再坚持一会,就赢得更多的机会,这种叠加就是人生效应的逐渐放大,最终造成人与人的巨大落差。
㈢ 列举出常用的经济学原理,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大炮代表军费开支,黄油代表民用开支。引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话就是,军事上所占的资源越多,可供民用消费和投资的资源就会越少。在现代社会里,同样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政府用于生产公共品的资源越多,剩下的用于生产私人品的资源就越少;我们用来消费的食品越多,则用来消费的衣服就越少;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多,那么用于休息的时间就越少。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例如某公司决定在一个公园附近开采金矿的成本。开采者称由于公园的门票收入几乎不受影响,因此金矿开采的成本很低。但可以发现伴随着金矿开采带来的噪声、水和空气的污染、环境的恶化等,是否真的不会影响公园的风景价值?尽管货币价值成本可能会很小,但是考虑到环境和自然生态价值会丧失,因此机会成本事实上可能很大。
㈣ 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诠释经济学理论
我来说几个吧!
1、实物?货币!
记得读高中的时候,过年老妈系里分了一台烤面包机,老妈拿回来说了一句,还不如分钱呢!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还是中式饮食,较少吃烤面包,因此烤面包机对家里而言,就没什么价值,效用不大。
这也引发我们对理性消费的思考。理性消费是指在支出一定的条件下所得到的最大效用,理性消费首先要求被消费的商品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偏好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它主要受消费者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另外,理性消费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家里已有烤面机的老师,又分到一个烤面包机,产品价值虽然不变,但其效用已大大降低。理性消费在于消费的多样性、个性化,就是所谓的众口难调,对于自己喜欢的礼物,就会得到很大的效用,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或自己已经有的礼物效用就小。实物分配给不同的人带来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效用,其配置效率低下。而发放现金,货币是广泛流通的一般商品等价物,大家都乐于接受。效用得到了最大化,也提高了社会总福利,显然货币比实物分配具有更高的效率。
2、电视连续剧为什么要分开播映啊?!
以前在家看电视连续剧,看到兴起就没了,要等明天!郁闷ING!仔细想想会发现,电视台播映电视连续剧,并非集中在一天或数天一下播完,而是每晚只播映一集或两集,为什么电视台不将其集中在一起,从早到晚连续播映呢?
因为对消费者—观众来说,连续长时间观看节目,会产生逐渐疲劳,收视效果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即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体现,也就是说消费者于一定时间内消费或享用同一种物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所谓“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多一个单位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假设将电视连续剧安排于星期日一次连续播放,人们在欣赏前几集时,边际效用会有所增加,但不会维持太久,即使该电视剧非常吸引人,随着时间的延长,人们也会感到疲劳,则边际效用开始递减。所以,没有人会连续看完一部电视连续剧,收视率则降低。从电视台方面看,收视率降低,广告赞助商则减少,电视台的收益也受到影响,因此,电视剧不能集中播映。
3、来来来!以旧换新啦!
经常在手机市场看到,手机以旧换新活动,大家应该有注意到吧:)
在市场销售中,一些商家推出“以旧换新”的销售方式,即凡以同类型的货品换购新货品,可享有价格优惠。其中有些旧货的零部件还可用作制造新商品的原料,而有些旧货根本不能用于再生产,为什么商家会给予折价回收呢(当然不能排除回收零部件进行维修再使用的&还有不良商家回收骗钱:(原来商家推出“以旧换新”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想借此吸纳一向使用该类商品的老用户,使其愿意购买新商品,扩大产品销售量。由于旧货还能使用,是新货品的主要替代品,所以客户购买新商品的愿望不强,采取以旧换新方式给客户一点优惠,刺激其购买新产品的欲望。其实质是利用价格与供求的关系,通过价格优惠来刺激需求量增加。而已损坏的旧货,不能继续使用,则不是新货品的替代品,客户必须购买新商品,不给予其价格优惠,也不会降低其购买欲望,他们会以较高的价格购买新产品的。
4、我也想买公共汽车月票!
在厦门坐公共汽车,小孩和老人都有优惠,全国各地应该也都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各类运输企业都实行成人与儿童和老年人差别票价,对儿童和老年人实行优惠呢?是因为儿童比成年人轻巧矮小,运载儿童消耗少,成本低吗?那么老年人与成人差不多,为什么也给予价格优惠呢?其实运输企业的这一做法,是采取了经济学上价格歧视机制,目的是为增加收入,利用了价格与供求的制约关系。一般来说,成人与儿童和老年人对运输工具的需求不同,成人由于工作需要及收入较高且稳定,对运输工具服务的需求比较稳定,价格需求弹性较小,所以运输企业可向成人收取较高票价,不会减少成人对运输服务的需求。相比之下,儿童及老人对运输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大,如果运输公司向所有乘客收取同样的成人票价,便会大大减少儿童及老人对运输服务的需求量,从而减少了自身的收益。
暂时想到这么多了:)
㈤ 请诸位大侠用劳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急!急!急!
用劳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常识背后的经济学
让我们看看弗兰克教授准备从一个个例子里教给我们什么:
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事实上,餐厅只有在由于免费续杯而多卖出的膳食上赚得的钱超过它为免费续杯所承担的成本时,才会这么做。
但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其他餐厅会争相模仿这一优惠政策以保持吸引力,最后所有餐厅膳食的价格应该大致提高到足以涵盖免费续杯成本的程度。
不过也要考虑到,冰茶、苏打水等免费续杯的饮料本来的成本与价格之间可能就相差太大,顾客要想喝够本得添上好几次才行。几乎可以肯定,餐厅是稳赚的。有趣的是,这一推理也暗示:提供罐装饮料的餐厅免费续杯的可能性很低。事实也正是如此。
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
鲸鱼的数量持续下降,是因为没有人拥有它们的产权。它们畅游在国际海域,而有几个国家拒绝履行国际禁止捕鲸协议。相反,世界上多数的鸡都有主人。你从自家笼子里抓一只鸡杀掉,你拥有的鸡数量就减少了一只。
为什么在单行道上,谦让有时反而会导致效率降低?
假设车开过一座单行道桥需要30秒,桥头南北方向各来了一列10辆车的车龙,车队里每辆车的行驶间距都是10秒。如果不遵守先到先过的规范,所有北向行驶的车辆一口气驶过桥,之后再轮到南向行驶的车辆过桥。北向行驶的车辆完全不用等,南向行驶的车队总够需要等12分30秒。
但是,如果遵守先到先过、南北双向间次放行的谦让法则,头一辆北向行驶的车开过桥后,轮到南向车队第一辆车过,接着是北向车队第二辆车,如此反复。你会计算出,等待时间比没有先到先过规则时要长得多(总计达到80分钟之久),北向车队总共要等37.5分钟,南向车队要等上42.5分钟。
读完这十章,你应该已经不知不觉地对经济学有了初步的印象与认识,而那些高深的定理、枯燥的概念、抽象的数学,并没有蹦出来减损你阅读的乐趣。
难怪弗兰克教授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信心十足地说:“你只需掌握五六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生活中的所有相关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如同生物进化论,只要你理解了它,什么物种、组织、结构,都会变得简单起来。这也会使你对这门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㈥ 求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3个例子 并对例子分析
生活中的宏观经济学
——食堂就餐率套用失业经济学解释的分析
作为大学的一分子,学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食堂就餐。可是每天总有些学生是不到食堂就餐的。这是为什么呢?
不到食堂就餐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对食堂提供的服务不满所造成的。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到食堂就餐问题,我们使用失业的经济学解释来加以分析。见图(参考资料)。
图中,横轴为学生期望指数(对食堂的要求),纵轴为食堂指数(包括饭菜质量、价格和服务质量,并假设现时的食堂指数为1)。曲线D为学生到食堂就餐人数曲线,曲线S为食堂希望的就餐人数曲线。
从图中可见,学生到食堂就餐人数的均衡点在E点,均衡时,食堂指数为1.2,学生期望指数为3,可见现时学校食堂就餐人数还有一点的上升空间,但只是一点点而已。a区域所标示的是学生期望指数低于3时的情况。此时食堂指数很低,但是学生的期望指数也很低平均就餐人数多于食堂所期望的人数。通常这一类学生是零花钱较少或者对饮食要求较低,安于接受现状的人。b区域中,随着食堂指数的升高,就餐人数却进一步下降,这是因为学生的期望指数远大于食堂指数。通常这类学生比较有钱,或者说品位高,不喜欢食堂的环境,或者比较叛逆。
另外,某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食堂的就餐率。如:
天气因素:天气冷或者下雨时,叫外卖人数大幅上升,影响食堂就餐率
性格因素:某些学生比较懒,或者不喜欢出现在多人的地方,所以叫外卖
运动因素:运动之后吃不下饭,叫外卖回宿舍吃
社交因素:偶尔请女朋友吃饭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去食堂吧
以上其他因素中,天气因素作为不可避免因素,占了主要份额,其余因素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㈦ 生活中经济学例子十个,不用太详细
1、从堵车中看到经济学自发分配的规律
2、从汽油涨价看到价值曲线的运作规律版
3、从奖学金制权度看到价格歧视原则
4、从租房的房租看到交易成本的作用
5、从春运火车票看到供求关系的矛盾
6、从政府行为看到政治制度的局限
7、从征收排污费看到外部性与权利冲突
8、从午餐价和晚餐价看觅价规律
9、从报表看到利润与亏损的真实含义
10、高价的体育,廉价的诗歌看市场需求
等等等等
㈧ 请为这几个经济学结论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举例子么~~
首先要搞清楚概念。边际产量MP是指,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再来回答第一题:
如果有2个人生产一种商品,每人每天生产10件。平均产量是10.
现在增加一个工人,这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20件。(这个就是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那么可以算一下,现在平均产量40/3,大于之前的20/2,那么平均产量上升了。
这就是你说的若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则平均产量上升。
第二题:假设工人操作机器进行生产,最合理的是3名工人操作1台机器。
1,当工人是1名的时候,每天产量是A,此时增加一名工人两人配合,产量增加B。此时B大于A(边际产量增加)。
2,再增加一名工人,产量比两名工人时增加了C。此时达到平衡,平均产量是(A+B+C)/3
3,如果继续增加工人,总产量会继续上升,但是边际产量会下降,因为工人配备已经不合理了,劳动力已经剩余了,而机器生产能力是有限的。此时工人的平均产量下降了(与第一题的情况相反)
4,自始至终,我们的总产量都在增加,所以,对于机器来讲(就是另一种要素拉),他的边际产量是上升的
不知道对不对,学过去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