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红楼梦中的经济学

红楼梦中的经济学

发布时间:2021-02-17 21:12:32

❶ 从经济政治角度评红楼梦

《红楼梦》里面引用了一副对联,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的人很讨厌这两句话,但是我想,讨厌这两句话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有问题。因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和真诚纯洁的心理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认为一个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了就必然成为一个很虚伪的坏人,这是一种反制主义的偏见。有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和革命家,看任何事物都以政治的眼光,但是为什么他这样偏爱《红楼梦》呢?如果你要讲政治你应该讲《三国演义》———当然毛泽东也讲过《三国演义》、《水浒传》,但相对而言毛泽东谈这些反而少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红楼梦》写得比较细致,不是人云亦云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红楼梦》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量。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毛泽东的鉴赏能力是不能低估的,他把《红楼梦》定义为一本谈政治的书,把《红楼梦》看成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认为《红楼梦》是阶级斗争等等。他曾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里面说:中国不能太骄傲,中国无非就是人口多,历史长,地域广阔,另外还有半部《红楼梦》。这篇文章被收入正式文件的时候,编者把“半部”改成“一部”了,说“半部”好像有点不好意思,其实说“半部”更显出伟大了。 《红楼梦》的政治主题 我现在讲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红楼梦》的政治主题。《红楼梦》有一个根本的政治主题,就是探讨兴亡、盛衰的规律。中国的读书人对此特别感兴趣,这是由中国的历史造成的。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朝代,而且每个朝代都经历由盛而衰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红楼梦》描写了秦可卿在临死之前,给王熙凤托梦说:“我们家赫赫扬扬,已近百载,一日若应了树倒猢狲散的成语……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任何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朝代,如果发展得太强大,太完美了,就要出事。这种观点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就已经有相关表述,“满则溢,盈则亏”。《红楼梦》一直有这么一个调子,它把元春省亲说成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到这一步,就会走向反面。这个观念在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醒目。 我们来具体分析贾府为什么会衰败。大致上,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政治危机,二是文化危机,三是财政危机,四是管理和人才的危机。 政治危机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大的家族,一个高官,一个政治集团,它的政治资源是些什么呢?有没有很密切的关系?大致上它有以下这些资源,第一是背景。贾府是名门之后、功臣之后,还有一个大背景,就是贾政的大女儿元春是皇帝的贵妃。但是这个背景有点麻烦,因为她后来死了,而且死了以后描写显得比较冷落。显然《红楼梦》中元春的死默默无闻,什么原因、背景都不知道。第二个是德行。在这方面贾府更差,而且越来越坏。第三,他应该有新的功劳。他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吗?没有。或者他能得到上层特殊的宠爱,像高俅那样,由于球踢得好,为宋徽宗所赏识。要财产也没有财产,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将它的政治危机概括起来,就是只知道吃老本,而没有立新功。对任何政治集团、人物甚至非政治人物来说,这都是重要的。 第二是它的文化危机,我们看到,在《红楼梦》里面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丧失了公信力。以贾宝玉为代表,他非常厌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贾宝玉的上面还有一个人物非常重要,但作者老是回避,不多写,这个人就是贾珍的父亲贾敬。贾敬好道,每天都炼丹、静坐,不参与家族里的任何活动。他完全是一个对封建文化、封建价值丧失了最起码的感觉的人。作者有意回避描写贾敬,但是他起的作用很大,因为在贾宝玉做梦进入太虚幻境以后,听到“箕裘颓堕皆从敬”、“造衅开端实在宁”,意思是指行业的完蛋从贾敬这里开始,造孽、腐烂的事情是从宁国府开始的。 我把贾宝玉和贾敬放在一起来说,不符合解放以后对《红楼梦》的评论。因为解放以后新的“红学”基本上是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认为贾宝玉是叛逆、反封建的,贾敬是堕落的。而在贾母身上,既有入的一面,又有格格不入的一面,因为贾母还是很注重一些封建道德的。但在整个贾府里,你会感觉到仁义道德、修身齐家、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礼仪廉耻这些东西全都已经完蛋了。在《红楼梦》的具体环境中,意识形态已经变成骗人的东西了。 第三个危机是财政危机,这点就不作细说了。 第四是管理和人才的危机。从《红楼梦》里的许许多多的描写可以看出,除了王熙凤一人,或者还可以加上一个探春,除了这两个人以外,再没有人有管理才能。王熙凤智力突出,管理宁国府的时候就发现了很多的混乱,所以她要严厉处罚。后来王熙凤病重的时候,就由探春、宝钗和李纨这三套马车来管理,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只有探春。因为李纨虽然明白很多事,但是不参与管理;宝钗则是明哲保身;而探春毕竟是一个小孩子,将来还要嫁出去的,所以很难算是家里的管理人才。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红楼梦》里的男人都没出息,能管家务的一个都没有。《红楼梦》中确实是男人比女人更废物,更无用,更糜烂,更恶劣。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男人读了很多正统的书,但是读得越多,就越脱离实际。以贾政为例,他是最认真的,各方面都很认真。有人说“贾政”的意思就是假正经,非常虚伪,我并不这样觉得。贾政要打死贾宝玉,恨成那个样子,是因为贾宝玉做了太出格的事情。宝玉和蒋玉菡很暧昧,而在古人眼里,蒋玉菡不是一个戏曲演员,说不定是个人妖之类的,如果儿子跟人妖混在一起,怎么会不愤怒呢?尤其蒋玉菡是跟贾府关系不怎么好的、王爷家里的一个“文艺奴才”。他非常愤怒,我认为这种愤怒是真诚的。以贾政的地位、身份,自然是不能够容忍贾宝玉。 贾政还有一点让我很感动,就是元妃省亲回来的情景。贾政和王夫人两人要先给元妃行礼,要直挺挺地跪下。贾政和王夫人就跪着说贵妃怎么好,怎么伟大,洪福齐天,请贵妃也不要考虑我们年纪大了,风烛残年,不要以我们的身体为念,要专心伺候好皇帝。我们设想,一个父亲跪在女儿面前,越说我们老了不中用了,就越表现出老年人寂寞伤感的心情。我每次看到这里都觉得很好地刻画出了一个老人的凄凉。但这是按照君臣之礼,不能说你到宫里干什么啊,老爹都活不了几年了。相反倒是元妃哭了:“你们为什么把我送到那个不见人不见天日的地方?”但是贾政出去做官,碰到一点小事就无法处理了。 贾府的男人所接受的教育、所懂得的道理和现实是完全脱节的。另外,这些男人在享乐、纵欲和生活糜烂方面的禁忌,比女性要少得多,尤其是在性放纵方面。《红楼梦》中的男人没有一个不是乱来的,既可以搞女人,也可以搞男人。相反,贾府女性的约束起码多一点。贾母地位再高,她不可能搞这些。所以这里面男人尤其是没有用的,这和封建社会、封建贵族、封建特权的寄生性有很大关系。跟西洋的贵族相比,中国的贵族更加懒惰,他什么东西都要别人伺候。他的劳动减少到近于零的程度,稍微有点钱就开始使用别人的劳力。中国贵族以寄生为享受,恨不得吃饭都让别人喂。这种寄生性的享受观和特权观,使得他们的体能、智能全面萎缩,我们从贾府的情况可以看出这点来。 贾府的权力格局 第二个大问题我想谈一下贾府的群落和权力格局。中国人的文化头脑很有意思,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最多能传到三世。果然到了第四代的贾宝玉、贾政,就已经完全没有希望了,没有继承人了,从精神上、文化上、才智上都彻底瓦解了。 在贾府最高高在上的就是贾母,贾母又有一个助手叫鸳鸯,是贾母的一把钥匙,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她。即使如此,鸳鸯和王熙凤合谋,也偷过贾母的器具来典当以应付财政收支的紧急。贾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贾赦,二儿子是贾政。贾母喜欢贾政而不喜欢贾赦,所以贾赦一直是反对派。不过书里一直都没有对贾赦进行正面的描述,贾赦的妻子,说她是个索性子,性格很怪,很难相处。所以贾母喜欢的是贾政,更偏爱孙子贾宝玉。但是贾政和贾宝玉都管不了家,管家的责任就落到了贾赦的儿媳妇王熙凤身上。 王熙凤具有多重身份,她既是贾赦的儿媳妇,又是贾政的夫人的内侄女。王夫人那边,在某种意义上更加亲切,相反跟邢夫人的关系比较冷淡。第三,她精明强干,在《红楼梦》里再也找不到一个跟她一样聪明、比她更能干的了。但是她也有弱点,就是不认字,没文化,但也还可以应付。第四,王熙凤还起着作为贾母的弄臣的作用。她能够不停地说笑话来歌颂贾母,这个在封建专制里头,能够经常让领导笑,前程就远大了。只要王熙凤一说话,贾母就笑,就高兴。在众奴隶面前,王熙凤是一个精明强干的老板、杀手,她害人从来不眨眼,可是在贾母面前她是一只活泼、伶俐、可人的猴子。对贾母她是猴,对众家臣就是虎狼,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王熙凤也有一个助手,就是平儿。王熙凤是“鹰派”,平儿是“鸽派”。同样我们可以称之为主流派的一条线,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平儿、探春、宝玉等等,包括袭人等丫头的利益都是一体的,他们的利益仍然是忠于主流派的。宝玉从思想上说是非主流的,疏离主流意识形态,但又完全享受着主流派的待遇,地位、物质享受、标准、规格都是最好的。 至于非主流派,就是对这个管理格局心怀不满,一直在伺机而动、希望变天的,首先就是贾赦和邢夫人。过年的时候,大家说笑话。贾赦就讲了一个笑话,他说一个老人得了心脏病,请了针灸医生给老人扎针。在哪里扎呢?在腋下扎针。老人就问,你怎么不在心上扎?医生说,因为你的心就长在腋下。意思就是指不公正,一碗水没端平,这实际上是在骂贾母。而贾母也毫不含糊,听了以后就回答说,看来如果我要扎针的话大概也要这么扎。这也是政治手段,你不是说我偏心吗?那我就偏心,这多少透露出封建政治的无赖性、流氓性。一句话弄得贾赦讪讪而退,很尴尬。那里还有一个隐患,随时准备闹一闹的,就是赵姨娘和贾环。曹雪芹写的所有人都很深刻、全面,人物写出来都是圆的,唯独赵姨娘和贾环是扁的。不管在什么时候,赵姨娘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得体的话,没有一次得体的举动。贾环也没有干过一件好心的事情。这种情况使得贾府表面上看是皇亲国戚,很高大,很贵族,很有秩序,但是它蕴藏着矛盾,蕴藏着地震。 反对派还有部分群众基础,虽然并不参与贾府的权力斗争,但是他们是一群毒魔,随时等着贾府出事好从里面染指,分点好处。沾点边的穷亲戚则偷鸡摸狗,两面三刀,雁过拔毛,恶劣到极点,他们一直勾结府外的地痞流氓,像张华这样的一些人。所以贾府的权力格局并不稳定,是蕴藏着危机的。 贾府中的三位重要女性 第三步我想分析一下贾府的一些重要人物。一个是贾母,她的地位最高,年纪偏大。她非常聪明,平常采取大撒手的政策。刘姥姥恭维她洪福齐天时,她说“我不过就是个老废物,能吃就吃一口。”实际上说这话时,是她自信心最强、心情最愉快的时刻,对一切充满信心,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她一直都没有放松警惕,她经过创业维艰的局面,偶尔会露出狰狞。当贾赦要讨鸳鸯做小老婆时,她突然大怒。她用手一指,说我早就知道你们这些人要算计我。我现在就只剩这一个忠心我的人了,你们就要把鸳鸯从我身上调虎离山。众人就觉得很奇怪,这事为什么怪在大家头上了呢?只有探春站出来说话:奶奶你糊涂了,哪有大伯子纳妾跟弟媳妇商量的呢?要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长嫂如母,小叔子可以抱着嫂子吃奶,但是大兄弟对弟弟的媳妇要保持很远的距离。贾母突然就笑了,可不是老糊涂了,哪有大伯讨小老婆跟弟妹商量的呢?贾母就怪宝玉,我糊涂了你怎么也不劝?但是这次凶恶的表演给人很深的印象,为什么一个平时慈善的老太太遇到这样的事情突然爆发呢?我觉得虽然贾母辈分最高,但她是个女人,什么事情都由她来掌舵,也有信心不足的时候。贾母经历过创业阶段,所以警惕性很强,甚至不惜作出有罪推理,谁都可能是坏人、内奸。她不认为天下太平,贾府可能就有内奸。 再一个我要说一下王熙凤。王熙凤在管理上有许多不合理地方,比如她不按时发钱,先放高利贷,但王熙凤在管理上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贾母为王熙凤过生日,王熙凤酒喝多了,想回去补妆。结果就在这时候,贾琏正和包二家的胡来,而且贾琏派了两个小丫头站岗。第一个小丫头见了王熙凤回头就跑,王熙凤大叫“还跑”,丫头就停下来了。一见面,王熙凤就给她两个嘴巴。第二个小丫头特别鬼,就主动跑过来说正要向你报告。王熙凤说,你少跟我来这套。又是一个嘴巴。第一个丫头不说,王熙凤就拿簪子扎人家的嘴。这个动作,黄世仁对白毛女喜儿使过。管理是一种潜暴力,为什么一定要服从管理呢,因为她有能力从暴力上给你实行惩戒。王熙凤是一个该出手时就出手、不拒绝使用暴力进行管理的人。 最后说一下探春,从搜检大观园这件事来看,对探春屋里的搜检,探春一开始就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地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不觉流下泪来。箱子看完了,王善保家的有点得寸进尺,过来摸摸探春身上。探春是何许人物,允许她对探春身体进行接触?“啪”!探春就给了一个嘴巴子,这个嘴巴太棒了!像这种狗仗人势的人缺少的就是这样巴掌的教训。《红楼梦》中很多描写很憋气。冰心说《红楼梦》让人看着非常窝囊,说她从小就看不进去,看着实在生气,没劲。但是我看完了《红楼梦》没有得抑郁症,就是因为探春的这一个嘴巴。这一个嘴巴就把所有的鸟气都发泄出来了,那真是金声玉振,余音绕梁,百年不绝!(

❷ 红楼梦中五十六回的经济学的论文

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贤宝钗小惠全大体
要点:用鲁迅的“拿来主义”看待探春改革
探春理事中的兴利除弊,除了废除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大观园改革。这当中值得注意的有:1,改革要有权威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宝钗提出的朱子理论极为重要;2,实行职、权、利三结合的承包责任制;3,选取承包人要有一定的条件;4,要进行必要性的财务改革,5,要照顾到承包者的利益和左邻右舍的利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就是这个内容;6,要进行必要的思想工作。
回中薛宝钗的名言“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辞者嗜其利”,是管理人正确识人用人的重要原则。
这回后面部分写了甄宝玉,写了贾宝玉做梦见到甄宝玉。为什么在探春改革时写这段文字呢?
曹雪芹在全书告诉人们,腐败透顶的封建社会已到了末世,它的结果必然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切有识之士都不必去为这个社会效力。贾宝玉就是这样的人,他满腹才华,宁可在女儿群中充当她们的仆役,也不肯为这个社会尽一点儿力。而贾探春却不这样。她要为这个社会效力,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挽救这个行将灭亡的封建末世。她的行动当然是枉费心机,到头来不免是一场悲剧。这里写真假宝玉,是有用意的:假宝玉是不同意探春的改革的,而真宝玉如今虽然和假宝玉一个样,但到后来,真宝玉却走上和贾探春同样的路。
怎样看待和评价探春改革?这要看你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和视角了。探春改革中确有许多值得今天借鉴的,很有价值的东西,不妨用鲁迅的“拿来主义”拿过来为我们服务。作者曹雪芹对探春这个人物以及她的改革,是持矛盾态度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支偏消”,赞她的才能,叹她的不幸。探春的形象和其他人物形象一样,是复杂的立体形象,任意取一个视角都可以有万言文章可做。

❸ 经济学中红楼梦中司琪想吃鸡蛋,鸡蛋是不是司琪的需求

经济学中红楼梦中司琪吃鸡蛋鸡蛋不是司琪琪的需求,是的,因为鸡蛋本来就不是人体的需求

❹ 红楼梦里四大家族的主要经济来源靠什么

首先,长辈的官高,世袭几世,朝廷多有亲故。故而到了这辈,专即便官大不大…属…好像不太成问题。

其次,所处的地界好,繁华之地,油水足,何况县官不如现管,比方说扬州和苏杭的知府就比甘肃兰州的知州有良好的发展机会,这才是肥缺。影射贾家的曹家可是江宁织造。

再而,结交的网面(四大家族)够资本,够硬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贾元春还是得宠的妃子,正红的娘娘。

上面是说保护伞够质量,米缸也够大够足,即使贾家虽比不得从前风光,可是面子问题,打肿了脸也要充胖子啊!再者,曹先生生活在康乾盛世,乾隆爷又多喜欢风光排场,下属铺张一点也是盛世才有的繁华啊。

关于补充问题,银库里的钱是收租等其他业务所得,补充的也就是老百姓啊。贾家亏本已经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如何贪都会有非常体面的借口。既然是凤姐掌家,相信大家也看到宁国府为可卿治丧时,凤姐的能干,贾母又着实喜欢她,即使发现有点小漏洞,也就不过能者多得罢了。再者,所有账本是都见的人的吗?谁知道有没有另本,要是连贪点私房都会被抓,这点本事都没有,中国几千年的贪官污吏不是白混了吗!

❺ 红楼梦里有多少经济学价值

红楼梦经济学

不同的人看《红楼梦》,看到的问题是不同的。有人看到的是美食,有人看到的是爱情,还有人看到的是经济。

贾府的经济繁荣
贾府其实就是个小社会,经济问题始终贯穿全剧。贾府人丁兴旺,花团锦簇之时,就是经济鼎盛之时。农田地租,放高利贷是贾府的主要经济来源,从元妃省亲到元宵开夜宴等等,无一不显示着贾府的无限繁荣和风光,显示着贾府经济运转良好,财大气粗。不过表面的繁华却透露着经济危机的阴影。
贾府这个小社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来自皇室的敲诈勒索;来自王公贵族的威胁恐吓;内部派系的倾轧争斗。经济好时贾府人都只知道享受,没人去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贾府的“总理”王熙凤维持现状,假权舞弊,贾府最终趋于没落,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入不敷出。到了最后,贾府只能卖闺女。贾家的女儿都是金枝玉叶,价钱也不菲。二小姐迎春出嫁收了女婿五千两银子。这可苦了迎春,被婆家不当人看,出嫁不久就被折磨而死。

贾府更换总理搞经济改革
对贾府进行经济改革的就是探春。探春非常能干,有的地方甚至超过“总理”王熙凤。她虽只代替了凤姐几个月,但是许多兴利除弊的措施,以使人们对她有很好的印象,她不仅关注节流,更是积极开源。但是,她的“新政”和“改革”并不能解决贾府固有的矛盾。她的“兴利除弊”措施没有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反倒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贾二偷娶尤二姨”,“凤姐大闹宁国府”,闹得宁荣两府鸡飞狗跳,人昂马翻。

遭遇抄家,经济彻底崩溃
随着元妃去世,贾府被抄家,贾府这个已经处于经济危机之中的小社会彻底崩溃。贾府人死的死,跑的跑,贾府彻底失去了经济复苏的可能。贾府的悲剧只能用“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来形容。
《红楼梦》不仅仅讲述了爱情的凄美与官宦家庭的沉浮,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社会经济实录,一部理财名著。

❻ 红楼梦中的经济生活

1、王熙来凤放高利贷。源2、贾琏、贾蓉借钱。3、冯紫英推销屏风等古玩。4、贾珍给儿媳妇买棺材。5、薛蟠巡查他家的店铺。6、贾府张贴告示寻玉。7、贾政在路途中借钱,赖尚荣只借50两。8、苏州采买女孩子。9、赵姨娘和尼姑的交易。10、贾赦买扇。等等等,有的详细有的粗略,好多了。

❼ 红楼梦中蕴涵的经济道理是什么

财富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休养生息,合理利用资源,把持好需求回和供应的平衡,答不浪费,不奢侈,去创造财富,有出有进 ,才不会出现财政赤字,入不敷出。红楼中的人养成的奢侈的恶习,殊不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坐吃山空立地吃陷,最终只能导致负债累累,家道中落。

❽ 红楼梦中贾府的经济危机

宁府 荣府后期衰弱,这是红楼梦里写的。贾府衰弱是宁府最先,后二府家专道中落。 贾府与其说经济危机属,不如说是政治危机。 1贾政、贾赦本是无才之辈,憨厚耿直,在官场上并无发展。 二人仕途不稳,皇帝只是念在荣宁二公的功绩上对贾家厚爱。贾政在江西用人不当,受到牵连,贾赦也因公务统统革职。 2贾家 自家管教不严,王熙凤贾琏背着贾府长辈在外兴风作浪,草菅人命;皇族吊丧时期,贾琏大办喜事,这都是大逆。也为后来败落埋下伏笔。 3元春受冷落而薨,贾家在朝廷更无支持,所以在贵族政治经济生活领域失去了地位。无人再为胡作非为的贾家说话,政敌等开始伺机而动。

❾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红楼梦

《红楼梦》原本中没有明确说贾家最终要败掉,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贾家的收支情况,明显能看出支出大于收入。从前许多红学家说贾家靠着当肥缺支持了家庭开支,一旦罢了官,就会破产。这是天大的错误,因为生活中曹家是这样,不能就说小说中贾家也是这样,象这样混同生活与小说的“红学家”我真的想骂他们。
我们看,贾家靠什么养活这么大的排场?是靠当官的工资吗?不全是,查史料就知道了,作为非王室的官员工资待遇没有这么高。贾政这个“员外郎”又是部里的中层干部,恐怕没有多少人给他行贿,大不了是大家都有的一年“冰炭两敬”,即地方官员向京官每年送两次礼,冬天取暖费,夏天降温费。这种例行的行贿数额不会太大。宁、荣二公只是头衔,没有实权,奉禄也不能养活这么大的排场。所以贾家的收入结构是这样的:一、来自宁、荣二公在世时得到的赏赐;二、世袭爵位和在职官员的待遇;三、元春从宫里给的赏赐;四、田庄产业的收入。
其中,田庄产业的收入是贾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完全可以说,即使贾家因祸失掉了世袭爵位和在职官位,只要不被没收家产还是能较好地生存下去的,大不了裁掉一些下人和排场,至少不会象生活中曹家那样结局。注意,我是说生活中曹家是因为贪污被抄了家,小说中并没有明确说贾家贪污,因为清史中一般不是因贪犯罪是不会被抄家的,降职、革职都是针对官位,不是针对家产。
那么你可能会说,即使高鄂续的后四十回不是原本,原本中怎么表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很简单,曹雪芹如此高明的写法,完全能处理。比如可以写男人们因事被禁或流放,贾家托人情解救,耗尽了家产,落了个鸡飞蛋打——即使现在这样的例子也有的是,不是吗?
如果就小说来论小说,现在的通行本并没有说贾家没落了,后来贾政不是袭了爵位吗?家产不是发还了吗?可能你会说,这是高、程的一厢情愿,原本不是这样。那我说,我们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除了“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和秦可卿死后托梦暗示王熙凤以外,没有明确说贾家后来破产了。所以,四大家族败落了的悲剧气氛,大多是我们混同生活中曹家败落的结果,是串觉。

❿ 求助论文:用马克思哲学经济学原理来解答红楼梦经曲

你要哪个句子?

阅读全文

与红楼梦中的经济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