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学法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评价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评价

发布时间:2021-02-18 14:01:02

A. 如何理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当代意义

马克来思很早便对共产主义有自所探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论述“共产主义”思想是在(第三手稿)当中,分别从哲学语境和经济学语境下,对共产主义进行论证,两条思路有时交织在一起,但又有所差异,虽然具有不成熟的过渡性,但也有极深刻的真理性。对我们正确理解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是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这篇文章之前和之后的几部著作进行分析的,力求将马克思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想做一个大概的梳理,主要阐述马克思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想发展的大概进程和改变。马克思早期的共产主义思想经历了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过渡,在当时比较早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已经有所论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又更集中的论述了共产主义思想,在此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过渡到比较科学的阶段,到了《共产党宣言》中就完全成熟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在他的著作中清晰的体现出来,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全到完全,把共产主义的方方面面说明的非常清楚。这一思想直到现在也是非常科学和值得我们研究的。

B.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形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内有未成熟的地方,然容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

C.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了哪些宝贵的唯物主义思想

1,行动的主体思想。

2,阶级分析。

3,劳动本体论。

4,揭开存在的秘密。

5,以人为本。


新世纪迎来保卫资本论时代!


总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说明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唯物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本质进行的哲学分析。唯物辩证法不仅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生产实践本质的一种方法,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生产实践在本质上就呈现为一种辩证性。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它通过自然中介把人类的生命本质对象化为现实活动。这种生存实践是在有限的现实提供的条件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种有限的现实基础承载的却是人类对于无限的、绝对的自由本性的生命诉求。因此,人类的生产实践既是一种具有特殊性、个体性和时间性的现实活动,同时又蕴含着对于普遍性、共同性和无限性的生命诉求和自由精神。人类生产实践的真实本性既是个体利益的表达,同时具有与他者利益的共同性,人类社会的本质是超越阶级、政党和派别的狭隘界限的社会共同体。因此,人类生产实践具有的有限性、特殊性和个体性与无限性、普遍性和共同性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辩证关系,人类正是在有限的生命活动中实践着无限的自由本性。

D. 如何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学习心得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第一次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综合性阐述.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劳动异化问题.以往的国民经济学主要考察产品的流通、消费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却往往忽视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从而就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了一系列的悖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1].于是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就成为了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觉得舒畅”[2].总之,归纳起来就是,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进行的是自愿劳动,而是在被迫的强制劳动,“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3].
既然人和劳动,也就是和自己的本质力量相背离,在劳动中品尝痛苦的话,在什么时候人们会感到快乐呢?“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4].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5].
德国哲学向来以体系严密、逻辑严谨著称;而马克思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这样来罗列难免有枯燥之感.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牛奶滞销.农场主把大桶大桶的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里,还有的在牛奶上洒上农药;相反却有大批的失业工人领不到面包,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上.现实生活中另一个悖论是,煤矿工人整天挖煤,妻子儿女却在家中受冻受冷.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劳动已经不是一个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过程,而是变成否定人类本质力量的过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感到的不是创造性活动的愉悦,相反是一种痛苦的梦魇.“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已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得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6].
在很长一段时间,学界对社会主义是否也存在人的劳动异化这点争论纷纷,意见不一.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一个人实现全面解放的制度;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人与劳动是合一的,就不应该出现劳动异化问题.但是,从现在看,至少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劳动异化不仅存在着,而且还相当严重地威胁人类本身.人们并不是把劳动当作自己本质的内在要求,而是当作一种主要的生存手段.换句话说,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立物的现象,依然存在.
比如,当代女作家铁凝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谁能让我害羞》.作品里最直接层面上的对立是物与人的冲突.送水少年面临的一个最明显困境是,送水而喝不到水.这正是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社会里一部分阶层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占有或享受更多的劳动产品或服务,而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却常常被漠视,甚至是被歧视的真实写照.因此,少年打扮自己,执意要喝口矿泉水的举动,正是他想要突破劳动异化的怪圈的表现,即由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出来的反过来却成为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力量.诚然,水本身没有价值,可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水成为上层生活方式的象征,成为人本质力量的对立物,其价值就超过了人的尊严,这就是物对人的异化.这样,少年和水不再是劳动的主客体关系,而变得势同水火;少年为对抗物的压迫所做的努力就显得幼稚、狂热和滑稽.
这里举出的例子只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是在生活里随处可见.另一个较典型的例子是农民工进城.他们在为城市现代化贡献力量的同时,自身的价值却没有得到城里人的相应尊重.经常是贡献着最大的力量,却拿着最少的工资,吃着最大的苦,自身却又没有任何保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异化问题应当值得我们充分重视起来.因为劳动异化总是否定着人类的本质力量.只有让劳动成为人的本质需求,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实现共产主义.[完]

E.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么重要的文件如果能概述,太不容易了。

它是《资本论》的雏形,初步阐发了异化和物化的概念,提出了劳动和经济生活在人类生活、对人的发展的关键影响。

那个分数啥的,不重要,个人建议你还是自己看看吧。

F.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讲述了什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分析人手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没有看到劳动所受到的来自客体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从整体上轻视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的积极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其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人从属于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无法维持生命的延续。人正是通过不断改造自然的活动才培养了人的本质特征和人的本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劳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并能够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统一。马克思还改造和吸收了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认为只有劳动才使人形成为“类”。这就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因为人的“类生活本身即社会”,而“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也是一种类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存在物。这一系列的新观点,都指明要探寻历史的奥秘,必须从人出发,从人的劳动出发。人的劳动才是蕴含着历史之谜的关键范畴。这样,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类历史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即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

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

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

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只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现象,它的发展必定会导致自身的否定,从而消灭异化,恢复正常的劳动乐趣。他甚至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用过的“异化”的概念来批判私有财产的。这种批判虽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但还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出发的。马克思所由以出发的感性具体是这样的客观经济事实: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越贫困;工人劳动的产品仿佛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和权力与他对立着。不仅如此,就连劳动自身也成为一种外在于他的东西和他对立着,不属于他,而属于另一个人。劳动的异化使他对自己的族类也异化了。这种异化的实质在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创造了不属于他的产品,同时也就创造了非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权力。可以说,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劳动对抗的较为抽象的概括。这个结论已经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关于自由、平等的虚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对抗现象的某种共同的东西。但是这种抽象仍然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结构。这正好反映了这样的状况,唯物史观仍在开创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初步的轮廓,许多细节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进一步研究。

G. 如何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学习心得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三个未完成的手稿组成,反映了当时马克思在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第一次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综合性阐述。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劳动异化问题。以往的国民经济学主要考察产品的流通、消费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却往往忽视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从而就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了一系列的悖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1]。于是劳动对于工人来说就成为了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不觉得舒畅”[2]。总之,归纳起来就是,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进行的是自愿劳动,而是在被迫的强制劳动,“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3]。 既然人和劳动,也就是和自己的本质力量相背离,在劳动中品尝痛苦的话,在什么时候人们会感到快乐呢?“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4]。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5]。 德国哲学向来以体系严密、逻辑严谨著称;而马克思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这样来罗列难免有枯燥之感。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牛奶滞销。农场主把大桶大桶的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里,还有的在牛奶上洒上农药;相反却有大批的失业工人领不到面包,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上。现实生活中另一个悖论是,煤矿工人整天挖煤,妻子儿女却在家中受冻受冷。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劳动已经不是一个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过程,而是变成否定人类本质力量的过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感到的不是创造性活动的愉悦,相反是一种痛苦的梦魇。“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已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得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6]。 在很长一段时间,学界对社会主义是否也存在人的劳动异化这点争论纷纷,意见不一。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一个人实现全面解放的制度;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人与劳动是合一的,就不应该出现劳动异化问题。但是,从现在看,至少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劳动异化不仅存在着,而且还相当严重地威胁人类本身。人们并不是把劳动当作自己本质的内在要求,而是当作一种主要的生存手段。换句话说,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立物的现象,依然存在。 比如,当代女作家铁凝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谁能让我害羞》。作品里最直接层面上的对立是物与人的冲突。送水少年面临的一个最明显困境是,送水而喝不到水。这正是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下,社会里一部分阶层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地位占有或享受更多的劳动产品或服务,而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却常常被漠视,甚至是被歧视的真实写照。因此,少年打扮自己,执意要喝口矿泉水的举动,正是他想要突破劳动异化的怪圈的表现,即由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出来的反过来却成为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力量。诚然,水本身没有价值,可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水成为上层生活方式的象征,成为人本质力量的对立物,其价值就超过了人的尊严,这就是物对人的异化。这样,少年和水不再是劳动的主客体关系,而变得势同水火;少年为对抗物的压迫所做的努力就显得幼稚、狂热和滑稽。 这里举出的例子只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是在生活里随处可见。另一个较典型的例子是农民工进城。他们在为城市现代化贡献力量的同时,自身的价值却没有得到城里人的相应尊重。经常是贡献着最大的力量,却拿着最少的工资,吃着最大的苦,自身却又没有任何保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异化问题应当值得我们充分重视起来。因为劳动异化总是否定着人类的本质力量。只有让劳动成为人的本质需求,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实现共产主义。[完]

H.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介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刊物,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内弄清思考的问容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为经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光辉起点。

I.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 怎么评价

文化的本质与人来的本质具有同一自 性,文化应为人的发展服务。但在私有制条件下,文化异化为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和资本家的双重文化异化,从而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异化的出路在于 实现共产主义。全面把握共产主义消除异化的理论对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阅读全文

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评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