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是什么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也就是说人们为了或得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放弃另一件东西;那么所谓的决策,就是在这两件东西中进行选择最后有所取舍。
原理二:一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因为人们之间都面临着交替关系,所以,在作决策时人们就要对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问题是一项行动的成本往往并不是很容易就可计算出来的。
原理三:理性考虑边际量。作者认为生活中有很多决策都与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小的增量调整有关,这些调整就是所谓的“边际变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作出决策是在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之后进行的,当成本和收益变化时,人们的决策及行为也就会发生变动。所以,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的。这种激励既可以是认为的,也可能是自然变化的结果。
第二个大问题是人们如何相互交易,这个问题可用以下三个原理加以解释。
原理五:交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在贸易中往往存在着竞争,贸易和体育竞赛不同,不一定是一方胜利而另一方必然失败,它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竞争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如何分析资源这一问题上,一向有两种方法,一是中央计划,二是市场机制,前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后者实行的是市场经济。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作者指出,市场经济虽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有市场失灵等,所谓市场失灵,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外部性。外部性有好有坏,污染就是一个不良的表现。
第三个大问题就是整体经济如何运行,这个问题可用以下三个原理加以解释。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动的能力。世界各国贫富不均,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原因在于生产率的差别。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好多货币时,物价上升。这是一个货币理论,指的是通货膨胀这一现象,所谓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量的增加,在大多数严重或者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都是由于这个原因。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通货膨胀虽然有害于经济的发展,但政府却很难彻底地去消灭它,原因在于降低它时会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这就是一个二难问题,这一问题可以在菲利普斯曲线上反映出来。
(1)曼论经济学扩展阅读:
按照传统的观点,储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和储蓄,从而和生产又是一对矛盾,要想经济高速增长,就不得不压低现期消费,增加储蓄。许多人在讲到储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往往以日本为例来论证这一观点。日本的储蓄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许多人认为:日本的高增长是因为它的高储蓄带来的,因此,“一个落后国家要想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就要像日本那样实行高储蓄的政策”,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对储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❷ 曼昆的经济学理论,萨穆尔森
发送啦。。。17个附件,,有一个是曼昆经济理论,,的书TXT的格式啊。。看清楚啊。。
❸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这两本书我都读过,不过我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因为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有了重大发展,这就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看待。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正反映了这种趋势,曼昆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一国经济,就像适用于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进化一样。”可见,曼昆完全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学的作用,正是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有了我们今天为之倾倒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本书还没有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个书中还包括 经济的十大原理 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只是单纯的讲了他理解经济学 所以我隆重的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以上是我对您问题的回答 如还有什么不懂可以加我QQ QQ——604819308 希望您能采纳我的回答 谢谢
❹ 曼昆经济学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十三章到第十七章
❺ 关于曼昆的经济学入门书籍
1、曼昆作为跨专业的入门级教材是很不错的。具体看那版不重要,内容主体没有专太多变化。属
2、《经济学原理》分成二本还是一本内容应该是一样的,只看过第五版,北大的。建议楼主英语如果不是特别牛就看中文吧 理解是第一位的。
3、曼昆只是基础中的基础,千万不要以为经济学是很简单的。如果有精力可以再看些中级的和高级经济学著作。
❻ 曼大商学院的金融与经济学和金融与商务经济学硕士专业有何区别
金融来学硕士跟金融经济学硕士的区别如自下所示:1、经济学是指一级学科,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金融属于应用经济学。经济学的国家线是包括所有理论和应用经济学在内。2、本科的金融学专业可以考经济学硕士如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等等具体专业。甚至可以跨专业报考其他学科。查看各校的专业目录。3、国家对研究生报考的本科专业没有限制,但有的学校的个别专业明确不接收跨专业考生,有的要求跨专业考生在复试时要加试两门专业课程,各个大学的要求都不完全一样,只要专业目录上没有说明该专业不接受跨专业考生就肯定可以报考。4、报考专业的选择主要看兴趣和基础(兴趣是学习的持久动力,基础是分数能上线的关键)。
❼ 曼昆和克鲁格曼的宏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那本更好
本人资深研究经济学十几年,可以说得上是半个专家了吧?在此仅仅说说说我的看法回。
无论曼昆还是答克鲁格曼的,都是老外写的经济学教材。好处是你可以轻易看得懂,坏处是他们绕半天弯没有重点,没有恰到好处的总结。
所以我给楼主的建议,
1.如果你想认真学习经济学,强烈建议购买国内教授的经典教材。十年前我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现在才可谓感同身受。老外写的书,即便你能理解,也根本无法应对国内的答题逻辑和考察内涵。
举个例子,吉芬品,老外会一句话写“约翰收入少了,反而买土豆买多了,这种情况叫吉芬品”。你会很感谢他解释清楚了,但我们的考试不会这么简单,因为但凡吉芬品的考试都是跟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有关。
仅仅看老外的教材,你根本无法确认自己是否认清楚了吉芬品的实质。国内教授的,比如高鸿业老师的,讲解全面又清楚;高教版厉以宁的也重点推荐下,属于中级经济学的水准,数理不少。
2.如果你仅仅想了解一下,那么可能老外写的好些,可读性强,哪一本都无所谓。不同的学者的教材会编入他们自己的核心思想,曼昆偏新凯恩斯,克鲁格曼偏国际经济学和经济地理,斯蒂格利茨偏信息经济学,萨缪尔森则是新古典综合。但作为入门读物,核心部分是共通的。
❽ 我学习经济学的理论,看曼琨的经济学原理够不够。
要讲了解,还是多从一两个名家了解,一个名家,还是有点偏,
❾ 曼昆经济学原理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什么大的区别和联系!!!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最简单通俗。萨氏的《经济学》已有十八版,绝对经典,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以及他的学生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则在当今中国影响最大。
之所以影响大,三本书的原因却又不尽相同。曼昆的作品显然是得益于新闻媒体的推广——哈佛高才生、年轻有为、140万美元的出版费创下经济学教材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到斯蒂格利茨2001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的《经济学》才得以迅速传播。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能够18次再版,则完全是靠它内容的绝对经典。正如1948年时任《财富》杂志编辑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为第一版所作的书评中所写的:“下一代人将跟随萨缪尔森来学习经济学。”
在我上大学之初,正值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4版在中国风靡。不过,我所在的学校推销自己的院编教材给学生们用,结果,学生们尽管不懂经济究竟为何物,但还是对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受教这本经典《经济学》而愤愤不平。后来,为了弥补这种“制度上的落后”,许多人都私下里买了这本经典教材,熟读之后才发现经典与糟粕之间到底有多大的横沟。记得毕业收拾行囊时,我看到一位仁兄把萨氏的著作小心翼翼地收到包里,而那本院编教材却可怜地躺在收废纸老头的板车上“暴尸街头”。
作为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是萨缪尔森的首创。萨缪尔森是在其教科书中首先以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财政政策为重点,配合以传统的价值与分配理论而取得成功的第一人,这种结构现已成为各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模式。
这本书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它强调内容的深入浅出。萨缪尔森在该书第一版序言开头的一句话中指出,“本书主要是为那些把经济学作为综合教育一部分的读者写的。”萨缪尔森虽然是一位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但为了使未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易于理解吸收这本教科书的内容,他不使用数学模型。
当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看上去更加行文简单、说理浅显,极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但萨氏《经济学》全书结构宏伟,字里行间,三言两语,每有深意,可谓在经济学中蕴涵着哲学气息。读完此书,读者可以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的认识框架。而且学之愈深,愈知此框架之重要。
尽管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萨缪尔森的教科书还是暴露了它的局限性,也遭致了许多的批评。萨缪尔森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理论内容需要及时修正。例如第13版发行时,萨缪尔森深感美国储蓄率已经过低,开始提请人们关注储蓄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存有密切的关系。时至今日,我们也看到了这本经典经济学著作在以几乎每3年一版方式来保持它的新鲜性。
不过,即使时事无常,萨缪尔森也极其强调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他认为,“支持整个经济学的还是一些基本概念”,如稀缺、效率、贸易收益和比较优势原则,决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自身的重要,因为那就是所谓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