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论述题:凯恩斯理论(运用相关IS-LM曲线知识)论述.跪求啊....
答:( l )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人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人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面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 2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它认为国民收人决定于有效需求,面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人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耳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比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
( 3 ) IS-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也称为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变化使IS(或LM)曲线变动,最终对收人变动的影响。它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整个体系所做的标准阐释.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思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Ⅱ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简述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凯恩斯革命是指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宏版观经济学的古权典学派进行了带有革命性质的批判,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其标志是1936 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凯恩斯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稀缺资源最优配置转移到怎样克服资源闲置问题上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运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中;政府应采取积极干预经济政策,促使充分就业的实现。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有效需求理论。 从20 世纪40—50 年代以来,凯恩斯的理论得到后人的进一步拓展,便之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从而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这些拓展主要体现在希克斯和汉森同时创建的“IS-LM1 模型”、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收入说”、托宾对投资理论的发展、索罗等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以及克莱因等人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在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下,日趋完善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
Ⅲ 请阐述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其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试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回和投资
(2)消答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MPC在0-1之间,并可以根据MPC计算乘数。APC大于MPC。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故收入的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波动
(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的边际斜率决定
(5)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和货币数量(货币供给)。
(6)资本的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的供给价格决定。
Ⅳ 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政策
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专四个市场:产品市场、属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成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公式是y=(a+i)/(1-b),投资乘数是k=1/(1-b)。2.在三部门经济中,若用t表示定量税,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则均衡收入决定的公式是y=(a+i+g+btr-bt)/(1-b);相应地,在定量税情况下,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分别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b),税收乘数Kt=-b/(1-b),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b/(1-b),平均预算乘数Kb=1.3.在四部门经济中,若用m=mo+ry表示进口函数,则均衡收入决定的公式是y=(a+i+g+btr-bt+x-m0)/(1-b+r),对外贸易乘数是dy/dx=1/(1-b+r).
Ⅳ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1883-1946),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一,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二,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三,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四,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之所以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崭新一页,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论对腐朽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
Ⅵ 论述凯恩斯的基本理论体系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专开支,属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6)论述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扩展阅读
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风行了半个多世纪,不少国家政府曾奉若神明。在生产相对过剩的历史条件下,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对于缓和生产与需求的矛盾,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过分强调刺激需求,税收负担重,政府开支大,规章制度繁琐,必然会影响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的税收理论和政策失灵,受到经济学界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的挑战。
Ⅶ 简述凯恩斯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专动供求的属自发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地创造出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那种有效需求水平;在竞争性私人体制中,“三大心理规律”使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水平总是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Ⅷ 论述凯恩斯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体系
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也称为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
effective demand
预期可给雇主(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亦即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
在19世纪20年代已出现有效需求的概念。182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1929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传统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说教破产,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就业不足,因而经常处于萧条状态。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以试图解释这种现象。根据凯恩斯的观点,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它包括消费需求(消费支出)和投资需求(投资支出),并决定社会就业量和国民收入的大小。有效需求并不一定能保证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影响有效需求的主要有3个心理因素和货币供应:①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比率。人们的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多,也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收入越增加,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越大。②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它决定资本边际效率(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③ 流动偏好。即人们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和财富的愿望强度。这种流动偏好可以出于交易动机(应付日常支出)、谨慎动机(应付意外支出)和投机动机(捕捉投资机会),并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又影响利率。凯恩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差距扩大,储蓄增加,从而发生消费需求不足。这时需要有投资增加以弥补差距,抵消储蓄。但由于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缺乏信心(由于第二和第三心理因素),投资支出往往不能弥补差距,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从而也使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使就业量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增加甚至趋于下降,形成大量失业。当经济繁荣达到一定阶段,投资诱力减弱,企业家对投资的未来收益缺乏信心,引起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时,经济危机就爆发了。根据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用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政策,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Ⅸ 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特点
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基于这样一种客观现实:上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历了一百多年发展的历史,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取得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成为那时最基本的经济形态。但是随着资本最终占据了统治地位,资本本身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思维模式,也占据了主导地位。食利者、资本家那种唯利是图的本性,使他们变本加利的盘剥劳动者,最终导致了社会革命的爆发。此前,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的本质特征,提出来通过革命的方式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社会改造模式,创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打破财富的私人占有制度,提倡一切财富归社会所有的社会经济模式。
凯恩斯在马克思那里看到了:当市场失灵时(实际上是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所导致),通过社会组织(政府)加以干预而使经济回归正常的切实案例,找到了自己的理论基点,即:不需要通过社会革命,不需要改变财富占有模式,只要建立一个理性的、公正的政府,通过这样一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把过分自由的、失灵的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扳正过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可以理性的运行了。此理论一出,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厉行,果然解决了当时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所以,称凯恩斯完成了一次经济领域的革命,拯救了频危的资本主义。
凯恩斯从有效需求的观点出发,批驳了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认为的“有效需求”不可能不足的论断,从宏观上指出:不可能存在“只要听其自然,经济就会以最好的形式向最好的方向发展”的情况,因为,有效需求不足也会妨碍经济繁荣。他论证了“有效需求”为什么不足的原因: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结构的变化,社会的消费倾向会降低,这主要是由就业不充分使分配差距扩大,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不足和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不足共同导致的。消费倾向的降低直接导致了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品市场趋向低迷,因此,不足以形成投资诱惑,使投资需求也趋向低迷,于是,整个社会总需求便趋向不足,甚而形成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提出政府干预的政策主张,要求政府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方面对经济实行干预,以矫正市场失灵状况,将经济搬入正轨。这就是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精髓或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