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宏观经济学里的充分就业均衡的概念
既然你要的是通俗解释,那么我也用通俗的方式来回答你。
产出就是用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的全部价值,这个价值应该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个是没错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价值也必然体现为一国全部国民的收入,和支出。
通俗一点讲,就好比只存在两个人的经济体,其中一个人a用一年的时间铸了一柄剑,而另一个人b用10两黄金买下了这柄剑。
那么a在这一年创造的价值的实体,也就是产出,就是那柄剑。而产出产品的价值用货币衡量的话,就是10两黄金。
而当我们分析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
a在交易过程中收入10两黄金。
b在交易过程中支出10两黄金。
——没错,你的问题的主干是收入和支出的概念是啥。其实这两个概念很简单,就是市场上所有的交易产生的收入或支出的总和。这里,交易只有一个,所以其总和就是10两黄金。对于一国来说,所谓的总收入和总支出,也不过是像这样的交易中产生的收入与支出全部加总起来而已。就这么简单。
而这个收入和支出的数字和用货币衡量的产出的价值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商品的市场价值是在交易中确定的,而交易不过就是一方的收入和另一方的支出而已。这三个值必然是相等的。
其实所谓的gross
domestic
proct(gdp,国内生产总值)就是用市场价值衡量的一定时间内一国的产出——当我们谈到市场价值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用总的收入和总的支出来估计产出的价值。
当然,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产出都要拿到市场上去买卖呀~
的确。
所以接下来国内生产总值和测算就要涉及到如何计算库存商品的价值(一般按照市场价值计算)、gdp没有衡量一国的哪些产出(比如地下经济还有家庭生产)等等。
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而在忽略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总产出等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这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第一个恒等式,也是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生产总值的逻辑基础。
所以你最后一句话的逻辑反掉了——
我们一般不是用我们核算出来的产出值来估算收入与支出的。我们一般是用我们核算出来的收入值和支出值来估算产出的。
以上。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继续询问。
p.s.
话说是不是开学了刚上完第一节宏观经济学课呢www?
B.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为什么是建立充分就业而不是寻找充分就业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色 [摘 要] 西方经济学经历2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三次大的革命,已经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但它始终未能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正是这个缺陷构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兴起的理论条件与逻辑起点。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分析范式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取得崭新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成因和经济增长长期动态模型等提出新的学说。新兴古典经济学增强了对现实经济事实的解释力,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特色的最新反映。 [关键词] 新兴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 理论特色 创新 一部西方经济学说史向我们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腊以来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不断涌流与分化,不断否定与前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智慧长河与信息洪流,林林总总的流派和交错延绵的学说,彰显着学术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许是西方经济学这条智慧长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为前沿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一开始它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产生热烈反响。当然,从学科性质、理论体系与思想渊源上讲,新兴古典经济学仍属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但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加以严肃的研究和积极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创者之一是以杨小凯(Yang)、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华人或华裔学者,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被认为是一个有中国背景的新兴经济学前沿学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对现实经济事实的研究和解释,包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有别于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过了头,一股脑钻进阴冷书斋而远离火热现实的纯理论性或数理化的逻辑推演。也许不用多久,新兴古典经济学就会走进国内大学经济学的讲堂;事实上在1999年,杨小凯就把新兴古典经济学带到了北京大学的讲坛,并正式受邀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直接构成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逻辑起点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
C. 宏观经济学中充分就业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到达怎样的状态算充分就业。
所有有能力就业并且有意愿就业的人都能就业,这就是充分就业。如果没能力就业想就业的那些人失业率不算,如果有能力就业却不想就业那也不算。懂了么?望采纳,谢谢,可追问。
D. 以下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怎样相互影响的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是基础,财富是由人在工作中制造的,只有保证就业才能保证一定数量的人充足的物质生活也就保证了物价的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也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由于各种经济体系内外因素的影响,一个经济中出现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的,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要根据资源和技术进步来确定适度增长率,并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持续增长。 这四种经济目标总体上是稳定所需要的,但从某一定时期来看,它们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交替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减少经济波动有时也要以一定的失业或通货膨胀为代价。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一方面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充分就业;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又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相对地减少生产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此外,在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减少经济波动也会影响经济增长。不同的经济政策对某些目标有利,但也会对另一些目标不利,因此如何协调这些目标是一个重要问题。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政策制定者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这些政策目标进行协调。政策制定者在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时,既要受自己对各项政策目标重要程度的理解,考虑国内外各种政治因素,又要受社会可接受程度的制约。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政策目标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比较重视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则比较重视物价稳定。这些对政策目标的确定都有相当的影响。从战后美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政策目标偏重。
E. 宏观经济学中 。假定经历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若政府支出增加,利率为什么上升,实际货币
F. 宏观经济学中,达到充分就业时,总供给曲线一定是垂直的么
提问有问题。
总供给曲线:横轴为产量;纵轴为价格。 反映价格、回产量相关性。
短期为答斜右上直线,长期为垂线。
我觉得你说的是————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ruve):横轴为失业率, 纵轴为通货膨胀率。
短期为斜左下直线(反比),长期未垂线(过自然失业率)
SO,两曲线长期均为直线,长期中,货币政策无法超过时代的生产力。
和是否充分就业没半毛钱关系。
失业率,并不是你想的那么坏。一定的失业率,保证了淘汰机制,有利于经济良性运行。
充分就业不等于 失业率0%。
自然失业率,代表着某种天意。人人有工作,是个美好的愿望。
过低的失业率,将减小资源有效配置,最终影响生产力。参考 人民公社。
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中。
请参考弗里德曼货币主义。
求采纳,3Q
G. 宏观经济学里充分就业问题
这个是“挤出效应”
是指政府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在一个充版分就业的权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私人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就减少了。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而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推行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样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因为政府支出增加,总需求水平提高,产出水平提高,使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因而利率上升,导致投资下降。但一般来说,不可能对私人投资支出产生完全的“挤出”,因而这种政策多少能使就业和生产增加一些。
H.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充分就业是指全部人都找到工作吗
掉了关键字,高,另外这个不应该在求职就业,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首先要知道什专么是充分就业?是指某一属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当人力资源充分就业时,其它一切非人力资源也同时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整个国民经济的实际产出接近或等于潜在产出,经济产出状态处在生产可能性曲线(proction-possibilitycurvePPC)的最大边缘,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处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由于充分就业状态以及由此表征的整体经济运行状态处在人们期望的最优状态。
I. 简单的一个宏观经济学问题 “超”充分就业下是不是依然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我网络了一下,我发现关于你所提到的‘超’充分就业状态,只有在网络知道和天涯知道上有寥寥无几的相关项,谷歌也是如此。我估计你所说的不外乎就是 super- full employment ,ultra- full employment,和over-full employment中的一个。按照习惯来讲应该就是over full employment.因为这个词可以与under full employment 相对应,而且看起来也比较合适。当然这只是我个人C7WS的猜测。这个词一般都翻译作劳力不足,而且这个词很生僻。只在富兰克林 霍芝曼的《Some Notes on OverFull Employment Planning, ShortRun Balance, and the Soviet Economic Reforms》见过,不过不幸的是这书我看过标题之后就没有兴趣了。
说了这么多下面进入正题。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合成自然性失业,而自然性失业就是在充分就业时存在的失业。那么已经知道了在L供给均衡之时依然存在自然性失业,我们只需知道这二者失业时存在的条件在我上面认为的所谓‘超’充分就业也就劳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存在,就可以说这二者依然存在。仔细想想好像在这两个不同状态改变之后,自然性失业存在的条件依然存在,技术依然在进步,工作依然在调整(由于劳动力的调整趋于均衡状态,因此必然带来劳动力的流动)所以这二个失业存在的条件依然存在。
J. 宏观经济学:在某封闭经济里,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2000亿美元,消费支出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
作为三来部门经济应该给出税自收,但本题目没有.
因为没有税收,消费函数为C=C0+cY,其中C0为自主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
代入2000,1700,3/4,可得C0=200,则消费函数为C=200+0.75Y
利用Y=C+I+G=200+0.75Y+200,可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1600
设税收为定量税T,也能解出这一结果.
选C